《苏武牧羊》课堂教学设计
1 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并积累“恭恭敬敬、生死置之度外”等词语。
2了解“苏武牧羊”故事的内容。体会文中描写苏武言行句子所表达的含义,体会句子之间的关系,并尝试有感情地朗读。了解“旌节”所表达的含义。
3 感受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坚贞的民族气节。
一、揭示课题
西汉中期,为了和平,汉武帝派苏武为使者出使匈奴。那一年,苏武恭恭敬敬地接过汉武帝手中的旌节,离开长安——出示课文的第1小节;19年后,他怀揣着旌节又回了故里——出示课文的第6节
二、研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一)比较第1和第6小节内容,发现“变化”。
1 认真读这两小节,你发现写苏武出使前后内容有些什么变化?
(学生交流时,出示媒体,相机介绍“旌节”——古代用彩色羽毛装饰的旗子。)
2 自由读课文思考:19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因而产生如此巨大的变化?
(二)了解苏武牧羊的内容,感受苏武“心坚如铁,毫不动摇”的爱国评价之心。
1 自由读课文,简单交流“变化”的原因。
2 学习第4节和第5小节,出示:苏武已受各种折磨。
(1)通过引读使学生继续感受总分的写作方法。感受苏武“心坚如铁,毫不动摇”的爱国之心。
(2)理解“生死置之度外”的意思。
置:放;度:所打算或所计较的。“置之度外”连起来是什么意思呢?
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具体的事例告诉了我们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3 学习第2和第3小节
(1)交流事例。
u 匈奴王硬说苏武参与匈奴内乱,要他认罪。苏武抽刀自尽,宁死不受辱。
u 匈奴王早已投降汉使卫律劝苏武投降,苏武痛斥卫律。
(2)指导朗读,深入体会。
苏武出示说的两句话。请联系文章的内容和苏武的行为,尝试读出自己的体会。
①“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爱侮辱!”
过渡:苏武是怎样接过旌节的?
教师补充资料:当时出使的使者或被除死,或倒在途中,无一人能生还。因此当苏武接过旌节时,就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
②“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
u 苏武是国家的使者,见了卫律似乎应该这样说:“我是汉人的儿子,我不会背叛……,不会……”
u 比较两种说法,有何不同?
u 后一句中“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这里的“我”指谁?
(通过变换说话的角度,体悟苏武对背叛国家的叛徒的憎恨。)
4 补充李陵劝降的资料,深入体会人物形象。
u 李陵曾称苏武为“义士”,并说:“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引导学生读懂,“义士”的意思是——
5 小结板书。
(1)教师引读板书。
(2)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3)在苏武的心中这“旌节”意味着——意味着——
(三)感悟苏武“不变”的气节。
师:整整19年啊,这19所使苏武变成了满头白发的老人,这19年让旌节脱了羽毛,一切都变了,然而什么没有变?
1 交流。
2 想像:苏武终于又回到了京城,此时此刻,他在心里大声呼喊些什么?
3 想像:来迎接苏武的人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四)总结
媒体播放赞颂苏武的歌曲及出示词。
附板书:
整整19年 匈奴 苏武
心坚如铁、毫不动摇 气节
握 抽刀自尽
举 旌节 痛斥卫律
持 忍受折磨
拓展阅读
1、苏教版认识年月日教学设计课件
经过生活经历和年历卡认识时间单位年、 月、日,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识 , 并记着各月及整年的天数。
经过年历卡自主研究 , 发现一年中有几个大月、 几个小月 , 在合作沟通中发现二月份的特别性。初步认识平年和闰年。
在察看年历的活动中,培育采集、办理信息的能力,在沟通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等活动中感觉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培育学习数学的兴趣。领会生活中到处有数学进一步发展合作意识和合作技术。教课要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 ,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课难点 :大月、小月的记忆。教课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 2-3 张年历卡片 (不一样的年份 ),多媒体课件。一、创建情境、引入新课
太阳、地球、月亮三个星球不是孤立存在的,此刻,让我们一同
来看看它们终究是怎么转的。 (课件演示三球转动过程)
看了短片,你知道了什么?
地球绕着太阳转动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地球自己转动一周的时间是一日。
月球绕着地球转动一周的时间是一月。
有了太阳、地球、月亮的互相运行,才有了年、月、日。
在平时生活中,常常用年、月、日来记录一些重要事件或存心义的
日子。今日,我们就来研究与年代日相关的知识。 (板书课题)
二、自主研究、合作沟通.
1、察看发现
师:每个小组里都有不一样年份的年历, 把几份年历放在一同察看比较一下,并在小组里谈谈你有什么发现?把表填完好。(小组活动,老师**)
师:谁愿意谈谈你们小组的发现?
1:每年都有 12 个月
(老师板书:一年有 12 个月)
同学们察看得可真认真, 一下就发现了年和月之间的关系, 请你率领同学们高声的读一遍。
大家都有一双擅长发现的眼睛,看看还有什么发现?
2:有的月是 30 天(板书),有的月是 31 天(板书),2 月是 28 天(板书),有的二月是 29 天(板书) .....
察看得真认真, 这位同学在察看的同时, 还将二月和其余月进行了比较,察看和比较都是学习数学的好方法。
2、引出大月、小月、 2 月
师:老师这有一份2013 年的年历,请同学们认真察看,
谁能经过屏幕找一找有31 天的月份是哪几个月?
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十二月
同学们注意到了吗?这位同学是按次序找的,这样不简单遗漏,
我们把有 31 天的月份叫做大月。(板书)
你拿的是哪一年的年历,找找看,大月是哪几个月?
(把表里的大月涂上黄色) .
(生讲话)
看来不论是哪一年的年历, 大月老是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十二月。
下边接着找一找有30 天的月是哪几个月?
(生:四月、六月、九月、十一月)
我们把有 30 天的月份叫做小月。
你拿的年历是这样吗?(把表里的小月涂上蓝色)
小月都是四月、六月、九月、十一月。
大家看看,在这一年的 12 个月里,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 7 个小月)个大月, 4 那么,还有一个特别的月份,是几月呀?(二月)
它是大月吗?是小月吗? 二月既不是大月, 也不是小月。它是一个
特别的月份,它的天数最少。 二月是多少天呢?29 天生:28 天或 天)
或师:板书(二月: 2829 天的这一年叫平年,往常把二月有 28 29 天的这一年叫闰年。二月有 你能计算出平年和闰年整年的天数吗?
4+28=365 7+30×× 314+29=366
7+30×31.
3、找规律并找方法记忆
师:这么多的大月和小月,要记着每个月的天数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大家记忆吗?在小组里说一说生:(小组议论沟通)
师:谁来谈谈你是怎么记着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的?
组织沟通,请学生带着涂好颜色的表格到讲台上谈谈自己的记忆方法。(假如有学生提到拳头记忆法, 注意提示两点:一是从哪里开始数的 ? 八月又是从哪里开始数的?二是: 2 月固然在拳头的凹处,但 2 月不是小月,习惯上称: 2 月少)
介绍完后,请这个同学率领大家用拳头记忆法数一数大月、小月。师:老师这里还有一种方法来记忆大月、小月。由于整年只有一处是两大月相邻,因此归纳为一句话:七前单月大,八后双月大。你能解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 7 月前单数月的是大月,八月后双数月的是大月。
老师这里还有一句歌诀,能够帮助大家记忆:
一、三、五、七、八、十、腊(十二月) ,31 天用不差;四、六、九、冬(十一月) ,30 整。平年二月 28,闰年二月把一加。
三、知识应用
同学们喜爱用哪一种方法帮助小月的方法比许多,记大、看来,1.
记就用哪一种方法。
下边我们来做个游戏
师:老师报的是大月,就男生起立,是小月是女生起立!
师:同学们表现真棒,就再奖赏大家一个游戏!
2.请一个同学告诉大家,你的诞辰是大月仍是小月,其余小朋友猜一
猜他是几月过诞辰!
3.看来同学们掌握的不错,敢持续接受挑战吗?
1、一年有 365 天。
(
)
2、24 个月就是两年。
(
)
3、2011 年 5 月 30 日是礼拜一, 6 月 1 日就是礼拜二。( )
4、今年第一季度有 90 天。( )
5、奶奶说不记得自己的诞辰,仿佛是
)
6、小明暑期在外婆家住了
8 月整整两个月,一共
62 天。
(
)
7、今日是 10 月 30 日,明日就是
你知道这些特别的日子吗?我国国庆节、植树节、国际少儿节、建*节、国际劳动节、我国教师节吗?并谈谈这个月是大月仍是小月?
你还知道哪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四、小结:
请大家回首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讲话:同学们不只知道了好多年、月、日的知识,还提出了一.
些有价值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还要进一步研究。
大月31 天1、3、5、7、8、10、12(月)
一年有 12 个月
30 天
28 天或
天 29
2、厘米的认识优质课教学设计
(出示课件)师:“育红小学二(1)班的学生正在上数学课,哇!真热闹。在干什么呢?原来他们在量数学书的长度。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数学书有多长吗?”
生:“不知道。”
师:“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量一下数学书的长度吧!”
二、学习新课,引导探究
(1)让学生用自己带的学具量一量。
(2)学生汇报。(7个硬币长,5个回形针长 ……)
设计说明:通过量数学书的长度的活动,让学生体会量长度的多样化。
(3)讨论:大家量的数学书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你们说的数却不同?
学生A:因为我用硬币量的。
学生B:因为我用回形针量的。
师:“要想量的结果一样,怎么办?”
学生C:量的东西要一样。
学生D:量的工具要一样。
(4)做第2页“做一做”。
设计说明:通过这一层次的教学和巩固练习,为统一度量单位,教学“厘米”单位进行铺垫,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估测能力。
师: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能用正方形、铅笔等去量物体的长度,那么用什么工具去量呢?
学生回答(尺卷尺厘米尺……)。
(1)出示课件,观察刻度尺,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同桌讨论。
(2)汇报结果:
尺子上有数字。
尺子上第一个数字是0。
尺子上有小格,每小格的长度一样。
尺子上有长线和短线。
尺子上有字母cm。
(注:根据学生回答,屏幕上作出相应的闪动。)
(3)“cm”是一种符号,是厘米的意思,是一个测量单位。
(4)同学们看大屏幕,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长1厘米。(屏幕闪动)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也是1厘米,也就是说每相邻的两个数之间都是1厘米。
(5)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a?量手指的宽度。
b?图钉的长度。(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图钉的一端,看图钉的另一端对着的数字接近几,图钉的长度大约就是几厘米。
c?举例说说生活中1厘米的物体。
设计说明:通过体验1厘米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1厘米的长度,同时真正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服务于生活。
a?对着尺师生一起数,从刻度“0”到刻度“2”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
b?学生自己数,从刻度“0”到刻度“3”是几厘米?
c?学生自由发问,并由学生解答。(刻度“0”到刻度“7”是几厘米,刻度“5”到刻度“9”是几厘米……)
设计说明:在认识1厘米的基础上,再去认识几厘米,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用尺量数学书的长度。
(1)先让学生估测一下数学书的长度。
(2)全班学生动手操作。
(3)指名汇报测量方法。
设计说明:通过操作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意义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一的第1~3题。
四、全课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课题:厘米的认识。
2?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你觉得它用来测量什么样的物体比较合适?如果用厘米量黑板、教室,你们觉得方便吗?因此,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如果测量比较大的距离,我们就要学习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
3、苏教版《认识图形》教学设计20210719001454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苏教版《认识图形》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
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苏教版《认识图形》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P、2627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知
道可以按边数给平面图形分类。
2、让学生通过图形的折、剪、分、拼等操作活动,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变换,
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精神和合作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边的概念,明白图形按边的数量分类、命名的意义。
一、 创设情境,激起兴趣
谈话:暑假中,工人叔叔要给我们学校的地面进行整修,就买来了这两种形状的
地砖,(电脑出示)地砖的面是什么形状呢?
生回答,是:长方形和正方形。(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图形上标出名称)
二、 操作观察,探索新知
小朋友,长方形、正方形就像兄弟两个,他们还有个共同的名字呢?你们知道吗?
猜猜看?指名几人猜一猜(四边形)。
你们为什么称它是四边形呢?指名学生说。
教师赞同学生的意见,并把长方形和正方形反贴出,同时板书四边形。
A、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可以叫四边形
那好,我们就先一起来数一数长方形的四条边。
(1)操作:请大家拿出自己的数学书,它的封面就是一个长方形,用左手竖直
举在面前。
师示范摸一条边,这就是长方形的一条边。
请小朋友自己摸一摸、数一数长方形有几条边。
反馈:你是怎么数的?指名2 个学生上台数。(可能会有不同的数法,要肯定有
顺序数的一种,同时强调要记住第一条在哪里)。
跟着电脑一起有顺序的数。
(2) 那正方形呢?你也能来数一数正方形有几条边吗?请一人上台指。
电脑演示。
小结:通过数,我们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四条边,它们都是四边形。
2、 练一练
(1) 问:小朋友想一想,我们学过的图形里,还有哪个也是四边形?
指名学生回答(平行四边形,出示)。
(2)还会有其他形状的四边形吗?(有)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哪些图形是四
边形呢?
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1 题,再校对。
小结:第1、第2、第4 个图形虽然形状各不相同,但都是四边形。凡是四条边
围成的图形都是四边形。(把这3 个图形贴到长、正方形一起,写上)
第 1 页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问:工人叔叔搬运时不小心把瓷砖打破了几块,我选了2 块,把它们的形状描下
来了,看看,它们有几条边?是几边形呢?(出示书上的五边形)
你能来指出它们的五条边吗?指名上台指,第1 个由1 人指,第2 个由1 人带领
全班一起数。
小结:这两个图形各有五条边,叫做五边形。
(2)说一说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苏教版《认识图形》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
问:四条边围成的叫四边形,五条边围成的叫五边形,那六条边围成的呢?(学
生猜:六边形)
看,蜜蜂的蜂巢就是由许多六边形组成的。
我们书上也有两个六边形(出示六边形)。
打开书,把P、26 的这两个图形,挑选其中一个把它的六条边数给同桌听。
指名问:你刚才数的图形有几条边?是几边形?
小结:这两个图形各有六条边,是六边形。板书:六边形
(3)搭一搭
五边形和六边形还有其他样子的吗?(有)()
那你想用小棒来搭五边形和六边形吗?先再脑子里想一想,你准备怎么搭?
操作:请同桌两个小朋友一人搭五边形,一人搭六边形,看谁用的小棒最少?
学生活动,一人在实物投影上搭。
问一问用了几根小棒。
小结:我们用5 根小棒,做五边形的5 条边,用6 根小棒,做六边形的6 条边,
搭出了五边形和六边形。
小棒收起,推至桌角。
三、 实践运用,巩固新知。
1、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现在它们在一起聚会了,你
还能分得清吗?
出示第3 题。一人读要求,解释题意。独立在书上完成。指名回答。
2、小朋友分得真清楚,它们还会在一起变魔术呢。四边形可以变成五边形,五
边形可以变成六边形,六边形又能变成四边形,你相信吗?
好,请小朋友拿出一张长方形纸,跟我一起变。
师示范,是几边形?再依次折,是几边形?请一人数一数。最后又变回四边形。
请大家把纸夹进书里,看电脑老师再来给大家变一遍,边看边想象自己刚才折的
过程。再填空。
3、刚才的折纸有趣吗?
再来看,我这里还有一张长方形纸,如果从上面剪去一个三角形,剩下的是什么
图形呢?猜猜看。
指名回答。那怎样剪是四边形,怎样剪是五边形呢?
想好了,就请你拿出剪刀,来试一试吧。
学生操作,师挑选好的贴上黑板。
4、刚才我们活动开展的热热闹闹,现在,我们要来安静的读题、做题,能做到
吗?
出示第5 题。把下面每个图形都分成三角形,最少能分成几个?
第 2 页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审题。这句话里要注意什么?
试画第一个,猜猜看,可以怎么画,最少分成几个三角形?指名回答,师画。
第二、三个学生独立完成,2 人板演,反馈。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这些图形(揭题、板书课题)。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
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
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
“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
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
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后,教师与其他*一样依法令任命,故
又称“教师”为“教员”。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
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
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 年就尖锐地提
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
数是9160 课时,语文是2749 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
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
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
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
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
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
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
的“米”。猜猜看,还会有几边形呢?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
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
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
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
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第 3 页
4、《倍的认识》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利用旧知迁移,理解“倍”的意义,建立“倍”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比较、变化、抽象中,让学生经历建构倍的直观模型学习过程,把握理解“倍”的本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操作、推理、迁移及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基本数学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倍”的模型,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准备:PPT课件,小圆片若干。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金秋十月,是个丰收的季节,勤劳的小兔子也忙着收获呢,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小兔子拔萝卜”主题图。
师:兔子收获了什么?
师:有几种萝卜呢?(板书:胡萝卜、红萝卜、白萝卜)
师:每种萝卜各有几根呢?(板书:2根、6根、12根)
师:你能根据萝卜的根数提个数学问题吗?
(胡萝卜的根数比红萝卜少4根。红萝卜的根数比胡萝卜多6根。)
(预设)一:
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表扬:真好!你都会用倍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了”
(预设)二:
学生没有说到:“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教师直接说出红萝卜与胡萝卜的数量之间还存在这另一种关系,就是倍数关系。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倍的知识,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研究一:在画圈中形成对“倍”的初步认识
如果我们把2根胡萝卜圈起来,看作一份的话?那么红萝卜有几个这样的的1份?圈一圈?(学生操作)
学生:3份。学生上台圈一圈。
教师:请问为什么你每次圈2根?(因为胡萝卜每份数是2根)
生:红萝卜每2根一份,所以每次圈2根(教师:谁再来重复一遍)
教师:他的答案是对的么?赞同的举手
教师:如果把2根胡萝卜看作一份,红萝卜有这样的3份,
教师:此时还可以用倍数来表示两种萝卜的关系
板书:红萝卜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把这句话,同桌间面对面相互说一说)再集体说。
2、研究二:递进认识 “倍”的感念
教师:圈一圈、说一说白萝卜与胡萝卜的倍数关系。
生:白萝卜有6份(集体圈一圈、数一数)
生上台圈一圈
生: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6倍。(指名叫几个学生再说一说)
教师:如果白萝卜有这样的7份呢?7份?10份呢?(学生回答倍数关系)
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可以马上发现他们的倍数关系?同学们讨论下。
学生间讨论、回答。 板书:有几份,就有几倍
3、研究三:找准“一份”的重要性
出示PPT:因为白萝卜有6份,所以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6倍
教师:你赞同么?
学生回答:白萝卜每份根胡萝卜不一样
教师:白萝卜有积分是谁决定的?
教师:所以我们圈份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圈的每份数要一样)
4、研究四:数量冲突,制造倍数关系
教师: 白萝卜的根数和胡萝卜还成倍数关系么?
学生画萝卜,说倍数关系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1.圈一圈,填一填。课件出示。(书本50页做一做第一题。)
2.游戏,想一想。
师:现在老师有个小游戏想和大家一起来玩,你们想玩吗?
游戏规则:
我们每个人的桌上都有张纸,上面写着我们的号码,待会老师会给出一个数,请是这个数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同时说出你的数是老师的几倍
教师:现在老师想要全班都站起来,我要出示什么数才可以呢?(生:1)
师:是的,那好请是1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
教师:说一说你是1的几倍。
3.游戏,拍一拍
游戏规则:
1、老师先拍手
2、老师再说出几倍
3、同学们根据几倍,有规律地拍出几倍的数量,如果拍的整齐,挑战失败
教师:100倍呢,还想拍么?你能列一个算式得出结果么?
教师:也就是说,在算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可以用什么?(乘法)
四、回顾反思,梳理全课
师:看来同学们对“倍”这个新朋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
结束语:同学们,短短的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在这一节课里大家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明白了倍的知识,老师发现同学们都表现的很优秀,现在请同学们把掌声送给优秀的自己,但老师有个小小要求,你们在鼓掌的时候能不能拍出3的2倍。
红萝卜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6倍。
5、倍的认识优质课教学设计20211203013054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0页的例1.做一做及相关
练习。
【教材分析】
“倍”在小学数学里是一个重要概念,是在学生学习整数乘法与整数除法的
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整数倍”的概念。也是学生后续学习小数倍、
分数(表示分率)、百分数、比的内容的基础,也可以看成是对“整数倍”的拓
展。但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倍的含义比较难理解。与学生在一年级就已掌
握的“比大小”相比,倍虽然也反映两个数量之间的比较关系,但它反映的是两
个数之间的比率关系,因而较之“比大小”更抽象一些。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三年级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好奇。其思维特点是以具
体形象思维为主,虽然已经有向逻辑思维过渡的趋向,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
力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直接联系,主要依赖具体形象思维。因此我把“倍
的认识”这一知识,融合在学生的直观感受、操作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多种感
官刺激中体验“倍”的概念形成过程。
“倍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里的一个重要的概念,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情况,以新课标“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为指导。为此,在设计上
要把课堂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圈一圈、说一说、画一画、数一数的过程,
逐步建立倍的概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同时在获
取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通过圈一圈、画一画、数一数的方式,使学生建立“倍”的概念,理解
“倍”的含义。
2.在观察、比较、变化、抽象中,让学生经历建构倍的直观模型学习过程,
把握理解“倍”的本质,并能运用“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推理、迁移及表达能力,发展基本的数学素养,培
1 / 7
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倍”的模型,理解“倍”的含义。
课件,实物图片,小棒,展台。
一、情景创设,引入新课。
师:秋天到了,小兔子在忙着收获秋天的果实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6根。
师:同学们你们能不能说说胡萝卜和红萝卜之间存在着什么数量关系吗?
生:自由说
师:是的,刚才同学们说的红萝卜和胡萝卜有多与少的关系,这里还有一种
倍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倍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 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倍”,建立“倍”的概念。
如果我们把2根胡萝卜圈起来,看作一份的话,(师边说边圈)那么,红萝
卜有这样的几份?(组织学生在练习纸上圈)
提问: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呢?红萝卜有这样的几份呢?
小结: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3个2根,我们说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
3倍。(板书)
2. 在比较中充实对倍的认识,掌握倍的内涵。
活动一:课件出示胡萝卜是红萝卜的3倍。
2 / 7
师:小白兔和小灰兔说的对吗?组织
学生在练习纸上圈一圈,说一说。
师小结:胡萝卜有2根是一份,红萝
卜正好有这样的2份,所以红萝卜的根数
正好是胡萝卜的2倍。小猪说胡萝卜有四
根是一份,红萝卜正好有这样的2份,所
以红萝卜的根数也是胡萝卜的2倍。
设疑:小兔子他们的萝卜同样多吗?可为什么红萝卜的根数都是胡萝卜的3
生:因为他们的1份数都是不一样的,胡萝卜数量都是一份,红萝卜数量都
是3份,所以红萝卜数量是胡萝卜数量的3倍。
设计意图:在学生掌握“几个几”的知识基础上,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倍”的概念,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让学生自己在图上圈一圈,有利于学生建立“倍”
的表象。再通过对比,使学生感知,能圈出这样的几份,就是1份数的几
倍。有利于学生理解“倍”的含义。
活动二:
提问:老兔说对了吗?
追问:胡萝卜是一份,红萝卜有三份,那红萝卜的数量不就是胡萝卜的3
学生汇报
师小结:看来,在圈的时候,能不能随意的去圈?得根据什么来圈?
设计意图:教师提供反例,让学生在观察中比较和思辨,使学生认识到红花不是随意
圈的,要根据绿花的朵数来圈,从而加深对“倍”的理解。
3 / 7
活动三:
课件出示:12根白萝卜,没有胡萝卜。
提问:我们再来看看,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几倍呢?
引导:大家觉得有困难吗?
小结:看来1份胡萝卜有几根太关键了!
提问:那你来说说胡萝卜可能是几根,你是怎么圈的?
(出示学生所圈的画的根数,让学生说一说。)
提问:如果胡萝卜有2根,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几倍呢?谁来说说是怎
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了?
追问:如果当胡萝卜是3根、4根、6根的时候,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又会
是怎样呢?
完成练习纸的第3题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交流:你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
提问:如果胡萝卜只有1根,白萝卜还是12根,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
几倍呢?我们在自己的脑海里默默地圈一圈,再告诉我答案。
交流:你能说说脑海中是怎么圈的吗?
设疑:如果胡萝卜是12根,白萝卜也是12根,现在它们的倍数关系又怎样
呢?
交流:孩子们,白萝卜一直是12根,那为什么两种萝卜之间的倍数关系也
发生了变化?(出示上述胡萝卜2根、3根、4根、6根、1根、12根的6幅图)
小结:1份数的胡萝卜根数不停地在变,所以它们的倍数关系也在不断地变
化;假如胡萝卜的根数在扩大,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几倍反而缩小了。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魏老师发现同学们刚才对倍的知识有比较深刻的认
识,明白了胡萝卜,红萝卜和白萝卜的数量之间存在倍数关系。
那同学们你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吗?
设计意图:在学生掌握“几个几”的知识基础上,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倍”的概念,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让学生自己在图上圈一圈,有利于学生建立“倍”
的表象。再通过对比,使学生感知,能圈出这样的几份,就是1份数的几
倍。有利于学生理解“倍”的含义。
4 / 7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1.圈一圈,填一填。课件出示。(书本50页做一做第一题。)
师:还可以怎么说?( 是 的2倍。)
思考: 是 的2倍, 是 的2倍,都是2倍,为什么 和 的
数量不一样呢?(一份的数量不一样。)
【设计意图:以图片呈现,让学生通过直观地观察,以表象建立概念。从起
初的“1份数不变,几份数变化”到“1份数变化,几份数不变”两个层次的推
进,让学生体会“标准量”在变与不变比较中,强化概念的形成过程。】
2.动手摆一摆,体会“倍”的关系。(课件出示)
(1)教师在黑板第一行摆5根小棒,出示小精灵的要求,请学生在第二行中
摆出的小棒数是第一行的4倍。(指名上黑板摆,其他同学在课桌上操作。)
(2)评价。用笔圈一圈是不是4个5,说一说这是以什么为标准量。
(3)变式练习。
提问:如果要使第二行的小棒数是第一行的 3 倍,应该摆几个几? 5 倍
呢?……
(4)检验。示范演示,用笔圈出3个5,或5个5,让学生指出以什么为标
准量。(体会标准量的唯一性:“第一行的5根小棒”。)
【设计意图:“1份”标准不变,倍数发生变化,比较量也在发生变化,强化标
5 / 7
准量的唯一性。逐步解开“倍数关系”的种种类型。在这个片段中,有效的数
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它可以
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能理解的数学事实。】
3.想一想,填一填。
师:图形没了,你还会解答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6是3的( )倍。(因为6里面有2个3。)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体现了层次性与思维性的提升。第1 题通过排列整
齐的分类图形,发现它们的倍数关系,体会标准量不一样,即使倍数相同,结
果也是不同的;第 2 题物体穿插摆放,但又有规律,渗透了比例思想,可以从
一组物体数量中,也可以从整体数量中发现它们的倍数关系,并可以互相检验;
第3题脱离了形象物体的参照,抽象成数字,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4.游戏,想一想。
师:现在老师有个小游戏想和大家一起来玩,你们想玩吗?我们每个人的桌
上都有个小牌子,上面写着我们的号码,待会老师会给出一个数,请是这个数的
倍数的同学站起来,看看同学们能不能找对,好吗?(出示4,是4 的倍数的同
学站起来,你能说说你是4 的几倍吗?出示6,是6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你能
说说你是 6 的几倍吗?)现在老师想要全班都站起来,我要出示什么数才可以
呢?
生:1。
师:是的,那好请是1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
【设计意图:深化倍的认识,对一些具体的情景进行分析,明确什么时候是
倍,什么时候不是倍的关系。】
四、回顾反思,梳理全课
师:看来同学们对“倍”这个新朋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今天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
结束语:同学们,短短的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在这一节课里大家都开动
6 / 7
脑筋,积极思考,明白了倍的知识,魏老师发现同学们都表现的很优秀,现在请
同学们把掌声送给优秀的自己,但老师有个小小要求,你们在鼓掌的时候能不能
拍出3的2倍。
五、作布置业,形成技能
教材第53页1、2题。
附:板书设计
胡萝卜有2根, 的数量是 的2倍。 的根数是 的3倍。
7 / 7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288h.cn/articles/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