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成语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5-08-05 09:40:35

历史故事成语有哪些 1

1、十面埋伏:意思是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

2、单刀赴会:单刀:一把刀,指一个人。原指蜀将关羽只带一口刀和少数随从赴东吴宴会。后泛指一个人冒险赴约。有赞扬赴会者的智略和胆识之意。

3、才高八斗:比喻人极有才华。

4、初出茅庐:茅庐:草房。原比喻新露头脚。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缺乏经验。

5、惊弓之鸟: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6、鞠躬尽瘁: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7、乐不思蜀: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8、多多益善:益:更加。越多越好。

9、手不释卷: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10、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11、退避三舍: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12、破釜沉舟: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13、投笔从戎:从戎:从军,参军。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14、三顾茅庐: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5、煮豆燃萁:燃:烧;萁:豆茎。用豆萁作燃料煮豆子。比喻兄弟间自相*。

16、马革裹尸: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17、萧规曹随:萧何创立了规章制度,死后,(www.**)曹参做了宰相,仍照着实行。比喻按照前任的成规办事。

18、穷图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19、完璧归赵: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20、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21、悬梁刺股:形容刻苦学习。

22、毛遂自荐: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23、讳疾忌医:讳:避忌;忌:怕,畏惧。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的缺点和错误。

24、一字千金: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25、七擒七纵: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26、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27、一饭千金:比喻厚报对自己有恩的人。

28、封金挂印:指不受赏赐,辞去官职。

历史故事成语有哪些 2

1、战无不克:攻战没有不取胜的。形容强大无比,可以战胜一切。

2、血战到底:血战:非常激烈地拼死地战斗。指激烈战斗到最后时刻。

3、屡战屡败:屡:多次。多次打仗多次失败。

4、烽火连年: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指战火连年不断。

5、百战不殆:经历许多次战役,都没有遭到危险。形容善于用兵。

6、枕戈寝甲:枕着戈、穿着铠甲睡。形容经常生活在战争之中。

7、出奇制胜:战国时期,齐国将领田单用火牛阵出击燕军,使燕军大败。这就是孙子兵法势篇中“凡战者,以奇胜。”

8、龙血玄黄: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

9、决一死战:决:决定;死:拼死。对敌人拼死决战。

10、能征惯战:形容作战经验丰富,很能打仗。

11、速战速决:用快速的战术结束战局。也比喻用迅速的办法完成任务。

12、穷兵黩武:穷:竭尽;黩:随便,任意。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

13、朝秦暮楚: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

14、连战皆捷:①打仗接连取得胜利。②今多指体育比赛或考试等接连取得好成绩。

15、孤军奋战:奋战:尽全力地战斗。孤立无助的军队单独对敌作战。()也比喻一个人或一个集体无人支援、帮助的情况下努力从事某项*。

16、兵戎相见: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

17、百战百胜:每战必胜。形容所向无敌。

18、背城一战: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

19、南征北战: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20、以战去战:用战争消灭战争。

21、祸结兵连:结:相联;兵:战争;连:接连。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

22、兵荒马乱: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23、浴血奋战:形容顽强地拼死战斗。

24、短兵接战:短兵:刀剑等短兵器;接:交战。指近距离搏斗。比喻面对面地进行激烈的*。

25、休兵罢战:休、罢:停止。停止或结束战争。

26、各自为战:各自成为独立的单位进行战斗。

拓展阅读

1、励志

最近很多小伙伴都在问小编励志,那么励志呢?一起来看看吧。

西汉时,汉景帝母亲窦太后一个侄子,名叫窦婴,极才华。景帝登基后,急需良臣辅弼,于是让窦婴担任太子的老师,在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又赐给他魏其侯的爵位,后又拜他为当朝丞相。众多*知道他深得皇帝恩宠,都来投靠于他。

这位窦丞相推崇孔夫子的思想,而窦太后则是道家学派的忠实信徒。终于一天,窦太后对他厌烦起来,就让景帝罢了他的官职。窦婴失去权势之后,原来投靠他的人都不再理睬他,而一个叫灌夫的人倒常到他府上来,与他叙谈。

灌夫本是大臣张孟之子。张孟曾是颖阴侯灌婴的部下,因为灌婴很欣赏他,就让他改姓为灌。七国之乱时,灌孟为保卫社稷在战场上死去。从此灌夫恨透了叛军,在作战时特别勇敢,屡立奇功。

汉景帝驾崩后,汉武帝即位,他觉得淮阳(今属**省)属于交通要道,又屯重兵,不可轻易托付于人。想来想去,武帝才任命灌夫为淮阳太守。后来,由于灌夫在淮阳任上政绩突出,又被调入京城长安,被委任为太仆(掌管御用车马的*)。

灌夫非常正直,从不巴结位高权重之人。但他喜欢交往,每天在他家吃饭的英雄豪杰竟然百人之众。

灌夫酷爱饮酒,一旦喝醉了就很难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必要的约束。一次,他和窦太后的弟弟窦甫在一起饮酒作乐,菜过五味后他不觉酩酊大醉,好端端让窦甫尝了一顿拳头。汉武帝很爱惜灌夫,害怕窦太后杀他泄愤,就将他贬到外地*。一晃几年过去了,灌夫因免职,回到长安,过起了赋闲的生活。

这时,窦婴依旧受人冷落,灌夫就常到他府中走走。

窦婴无权无势之后,体会到了世态炎凉,也认清了那势利小人的嘴脸。而灌夫的珍贵友谊,使他深受感动。而灌夫呢,也想和窦婴深交,来抬高自己的名声。

两个人都非常尊重对方,甚至着父子一般的感情,总是融洽地相处,一点儿也不感到厌倦。他们都后悔相互了解得太晚了。

常用来形容新结交的朋友之间的深挚情谊。

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相得欢甚,无厌,恨相知之晚。”

◎出处译文

两个人都非常尊重对方,甚至着父子一般的感情,总是融洽地相处,一点儿也不感到厌倦。他们都后悔相互了解得太晚了。

公元前740年,卫国联合宋、陈等国,侵入郑国。郑庄公为了使卫国无功而返,就派使者去陈军营中要求两国和好,并希望两国能结为同盟,一国难,另一国就来援救。

没想到,陈桓公对郑庄公很瞧不起,对郑国的结盟要求置之不理。陈桓公的弟弟五父劝说他道:“要立国,就应该对邻国亲近、友善、仁爱。您最好答应郑国的要求。”

可是,桓公不听五父的忠言,说:“宋国和卫国都是大国,我们陈国千万不能得罪他们。而郑国国力衰弱,纵然对我们心生怨恨,又能把我们怎么样呢?”

郑庄公听到陈桓公拒绝与自己结盟,不由得勃然大怒,从此就对陈国怀恨在心。公元前717年,他亲自率军攻打陈国,桓公仓促应战,结果吃了败仗。

后来,学家对此进行评论,说:“友善不可以丢失,罪恶不能够滋长,这是针对陈桓公而说的。一直做罪恶的而不改过,最终就会自食其果,遭到失败。”

形容坚持作恶,不肯改过。怙:依仗,坚持。悛:改过,悔改。

《左传·隐公六年》:“君子曰:‘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谓乎。长恶不悛,从自及也。’”

◎出处译文

君子说:“友善不可以丢失,罪恶不能够滋长,这是针对陈桓公而说的。一直做罪恶的而不改过,最终就会自食其果,遭到失败。”

指众多唯唯诺诺之人,不如一名诤谏之士可贵。同“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谔谔”。

【词目】千夫诺诺,不如一士谔谔

【释义】指众多唯唯诺诺之人,不如一名诤谏之士可贵。同“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谔谔”。

【用法】作宾、定、分句;用于处

【同韵词】金波玉液、文人墨客、雉头狐腋、山光水色、安土乐业、日中则昃、添枝加叶、夜半客、无衣无褐、半身不摄

最初作“千人之诺诺”。《记·商君列传第八》:“赵良曰‘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武王谔谔以昌,殷纣墨墨以亡。” (中华书局,第二二三四页)

后作“千夫之诺诺”。韩城田益,字迁之。黄庭坚以谓不足以配名,更之曰友直,何独取诸此?某曰:夫直者,刚者之长也。千夫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宋·苏轼《讲田友直字序》

2、兔死狐悲背后?该如何理解?

【拼音】: tù sǐ hú bēi

【解释】: 兔子*,狐狸感到悲伤。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悲伤。

“兔死狐悲”原作“狐死兔泣”。这个,原出自《宋·李全传》。后又见于《元曲选·无名氏<赚蒯通>四》。

南宋时期,处在金朝统治下的山东农民,纷纷掀起抗金*的浪潮。其中最著名的杨安儿、李全等领导的几支红袄军。

起义军遭到金军的镇压,杨安儿牺牲。杨安儿的妹妹杨妙真(号四娘子)率领起义军从益都转移到莒县,继续*。后来杨妙真和李全结为夫妻,两支部队汇合。公元1218年,他们投附宋朝,驻扎在楚州(现在江苏省淮安县)。此后,李全抱发展个人实力、割据一方的野心,公元1227年4月被南下的蒙古军包围,城破投降。

公元1227年2月,宋朝派太尉夏全领兵进攻楚州,杨妙真派人去争取夏全,对夏全说:“你不也是从山东率众归附宋朝的吗?如今你却带兵来攻打我们。打个比方说,狐狸*,兔子感到悲伤哭泣;如果李全灭亡了,难道独你夏全能生存吗(原文是‘狐死兔泣,李氏灭,夏氏宁独存’)?希望将军和我们团结起来。”夏全同意了。

往后,《元曲选·无名氏<赚蒯通>四》里说:“今日油烹蒯彻,正所谓兔死狐悲。”

后来,人们引用“兔死狐悲”这个,来比喻因同类的死亡或失败而感到悲伤。现在多用于贬义。

3、兔死狗烹背后?该如何理解?

【拼音】: tù sǐ gǒu pēng

【解释】: 烹:烧煮。兔子*,猎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后被抛弃或杀掉。

越王句践大夫范蠡,曾经替越国出过了不少力,使得越国得以打败吴国,为霸王。对越国来说,范蠡可是个大功臣,本来他是可以安享富贵的,但是范蠡却没这么做,他宁愿舍弃荣华富贵,而自行引退,过着淡泊的生活。就在众人一片惋惜声中,范蠡又托人带了一封信给从前的同大夫文种,他劝文种也舍弃功名富贵,以免招惹灾祸。范蠡为什么会这样劝文种呢?原来,他早就看出越王是个只能共患难,却不能共享乐的人,所以他在信中说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兔死狗烹”就是从信中这几句话引申出来的。

“鸟尽弓藏”和“兔死狗烹”虽然同样出自这一个地方,但意思却不同,因为在鸟尽的时候,弓是用来收起来的,并没受到什么损害,但狗的命运就不相同了,等到狗没作用的时候,还会被主人烹来吃了,连性命都不保,这就是两者不一样的地方。

例如,甲乙两个国家发生战争,甲国派人混到乙国去刺探军情,结果,甲国获胜,但是那人却被诬指为卖国,终于被杀,这就是“兔死狗烹”,也就是一般人所说的“就用你,无就给你一个罪名”这句话。

点击查看更多历史故事成语有哪些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48593.html

热门阅读

  1. 简析电子系统综合设计能力培养的创新与实践论文
  2. 201年微信朋友圈小年祝福语
  3. 校园元旦节目搞笑小品剧本
  4. 中秋节给领导的祝福语大全
  5. 2016年温馨的七夕节祝福语
  6. 关于《第六颗钻石》的教案
  7. 会计学专业的自荐信范文
  8.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课件
  9. 万用表实习工作报告
  10. 小学预备周工作总结范文
  11. 伤感就在身旁的句子
  12. 周末发给老公的祝福短信
  13. 格林童话读后感350字
  14. 你需要的也许只是一块面包美文
  15. 《背太阳》教案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