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成语有哪些 1
1、十面埋伏:意思是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
2、单刀赴会:单刀:一把刀,指一个人。原指蜀将关羽只带一口刀和少数随从赴东吴宴会。后泛指一个人冒险赴约。有赞扬赴会者的智略和胆识之意。
3、才高八斗:比喻人极有才华。
4、初出茅庐:茅庐:草房。原比喻新露头脚。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缺乏经验。
5、惊弓之鸟: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6、鞠躬尽瘁: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7、乐不思蜀: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8、多多益善:益:更加。越多越好。
9、手不释卷: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10、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11、退避三舍: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12、破釜沉舟: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13、投笔从戎:从戎:从军,参军。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14、三顾茅庐: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5、煮豆燃萁:燃:烧;萁:豆茎。用豆萁作燃料煮豆子。比喻兄弟间自相*。
16、马革裹尸: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17、萧规曹随:萧何创立了规章制度,死后,(www.**)曹参做了宰相,仍照着实行。比喻按照前任的成规办事。
18、穷图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19、完璧归赵: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20、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21、悬梁刺股:形容刻苦学习。
22、毛遂自荐: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23、讳疾忌医:讳:避忌;忌:怕,畏惧。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的缺点和错误。
24、一字千金: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25、七擒七纵: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26、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27、一饭千金:比喻厚报对自己有恩的人。
28、封金挂印:指不受赏赐,辞去官职。
历史故事成语有哪些 2
1、战无不克:攻战没有不取胜的。形容强大无比,可以战胜一切。
2、血战到底:血战:非常激烈地拼死地战斗。指激烈战斗到最后时刻。
3、屡战屡败:屡:多次。多次打仗多次失败。
4、烽火连年: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指战火连年不断。
5、百战不殆:经历许多次战役,都没有遭到危险。形容善于用兵。
6、枕戈寝甲:枕着戈、穿着铠甲睡。形容经常生活在战争之中。
7、出奇制胜:战国时期,齐国将领田单用火牛阵出击燕军,使燕军大败。这就是孙子兵法势篇中“凡战者,以奇胜。”
8、龙血玄黄: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
9、决一死战:决:决定;死:拼死。对敌人拼死决战。
10、能征惯战:形容作战经验丰富,很能打仗。
11、速战速决:用快速的战术结束战局。也比喻用迅速的办法完成任务。
12、穷兵黩武:穷:竭尽;黩:随便,任意。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
13、朝秦暮楚: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
14、连战皆捷:①打仗接连取得胜利。②今多指体育比赛或考试等接连取得好成绩。
15、孤军奋战:奋战:尽全力地战斗。孤立无助的军队单独对敌作战。()也比喻一个人或一个集体无人支援、帮助的情况下努力从事某项*。
16、兵戎相见: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
17、百战百胜:每战必胜。形容所向无敌。
18、背城一战: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
19、南征北战: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20、以战去战:用战争消灭战争。
21、祸结兵连:结:相联;兵:战争;连:接连。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
22、兵荒马乱: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23、浴血奋战:形容顽强地拼死战斗。
24、短兵接战:短兵:刀剑等短兵器;接:交战。指近距离搏斗。比喻面对面地进行激烈的*。
25、休兵罢战:休、罢:停止。停止或结束战争。
26、各自为战:各自成为独立的单位进行战斗。
拓展阅读
1、励志成语故事有哪些
最近很多小伙伴都在问小编励志成语故事有哪些,那么励志成语故事有哪些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西汉时,汉景帝母亲窦太后有一个侄子,名叫窦婴,极有才华。景帝登基后,急需良臣辅弼,于是让窦婴担任太子的老师,在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又赐给他魏其侯的爵位,后又拜他为当朝丞相。众多*知道他深得皇帝恩宠,都来投靠于他。
这位窦丞相推崇孔夫子的思想,而窦太后则是道家学派的忠实信徒。终于有一天,窦太后对他厌烦起来,就让景帝罢了他的官职。窦婴失去权势之后,原来投靠他的人都不再理睬他,而一个叫灌夫的人倒常到他府上来,与他叙谈。
灌夫本是大臣张孟之子。张孟曾是颖阴侯灌婴的部下,因为灌婴很欣赏他,就让他改姓为灌。七国之乱时,灌孟为保卫社稷在战场上死去。从此灌夫恨透了叛军,在作战时特别勇敢,屡立奇功。
汉景帝驾崩后,汉武帝即位,他觉得淮阳(今属**省)属于交通要道,又屯有重兵,不可轻易托付于人。想来想去,武帝才任命灌夫为淮阳太守。后来,由于灌夫在淮阳任上政绩突出,又被调入京城长安,被委任为太仆(掌管御用车马的*)。
灌夫非常正直,从不巴结位高权重之人。但他喜欢交往,每天在他家吃饭的英雄豪杰竟然有百人之众。
灌夫酷爱饮酒,一旦喝醉了就很难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必要的约束。一次,他和窦太后的弟弟窦甫在一起饮酒作乐,菜过五味后他不觉酩酊大醉,好端端让窦甫尝了一顿拳头。汉武帝很爱惜灌夫,害怕窦太后杀他泄愤,就将他贬到外地*。一晃几年过去了,灌夫因事免职,回到长安,过起了赋闲的生活。
这时,窦婴依旧受人冷落,灌夫就常到他府中走走。
窦婴无权无势之后,体会到了世态炎凉,也认清了那些势利小人的嘴脸。而灌夫的珍贵友谊,使他深受感动。而灌夫呢,也想和窦婴深交,来抬高自己的名声。
两个人都非常尊重对方,甚至有着父子一般的感情,总是融洽地相处,一点儿也不感到厌倦。他们都后悔相互了解得太晚了。
常用来形容新结交的朋友之间的深挚情谊。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相得欢甚,无厌,恨相知之晚。”
◎出处译文
两个人都非常尊重对方,甚至有着父子一般的感情,总是融洽地相处,一点儿也不感到厌倦。他们都后悔相互了解得太晚了。
公元前740年,卫国联合宋、陈等国,侵入郑国。郑庄公为了使卫国无功而返,就派使者去陈军营中要求两国和好,并希望两国能结为同盟,一国有难,另一国就来援救。
没想到,陈桓公对郑庄公很瞧不起,对郑国的结盟要求置之不理。陈桓公的弟弟五父劝说他道:“要立国,就应该对邻国亲近、友善、仁爱。您最好答应郑国的要求。”
可是,桓公不听五父的忠言,说:“宋国和卫国都是大国,我们陈国千万不能得罪他们。而郑国国力衰弱,纵然对我们心生怨恨,又能把我们怎么样呢?”
郑庄公听到陈桓公拒绝与自己结盟,不由得勃然大怒,从此就对陈国怀恨在心。公元前717年,他亲自率军攻打陈国,桓公仓促应战,结果吃了败仗。
后来,史学家对此事进行评论,说:“友善不可以丢失,罪恶不能够滋长,这是针对陈桓公而说的。一直做罪恶的事而不改过,最终就会自食其果,遭到失败。”
形容坚持作恶,不肯改过。怙:依仗,坚持。悛:改过,悔改。
《左传·隐公六年》:“君子曰:‘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谓乎。长恶不悛,从自及也。’”
◎出处译文
君子说:“友善不可以丢失,罪恶不能够滋长,这是针对陈桓公而说的。一直做罪恶的事而不改过,最终就会自食其果,遭到失败。”
指众多唯唯诺诺之人,不如一名诤谏之士可贵。同“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谔谔”。
【词目】千夫诺诺,不如一士谔谔
【释义】指众多唯唯诺诺之人,不如一名诤谏之士可贵。同“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谔谔”。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
【同韵词】金波玉液、文人墨客、雉头狐腋、山光水色、安土乐业、日中则昃、添枝加叶、夜半客、无衣无褐、半身不摄
最初作“千人之诺诺”。《史记·商君列传第八》:“赵良曰‘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武王谔谔以昌,殷纣墨墨以亡。” (中华书局,第二二三四页)
后作“千夫之诺诺”。韩城田益,字迁之。黄庭坚以谓不足以配名,更之曰友直,何独取诸此?某曰:夫直者,刚者之长也。千夫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宋·苏轼《讲田友直字序》
2、成语兔死狐悲背后有何历史典故?该如何理解?
【拼音】: tù sǐ hú bēi
【解释】: 兔子*,狐狸感到悲伤。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悲伤。
“兔死狐悲”原作“狐死兔泣”。这个成语,原出自《宋史·李全传》。后又见于《元曲选·无名氏<赚蒯通>四》。
南宋时期,处在金朝统治下的山东农民,纷纷掀起抗金*的浪潮。其中最著名的有杨安儿、李全等领导的几支红袄军。
起义军遭到金军的镇压,杨安儿牺牲。杨安儿的妹妹杨妙真(号四娘子)率领起义军从益都转移到莒县,继续*。后来杨妙真和李全结为夫妻,两支部队汇合。公元1218年,他们投附宋朝,驻扎在楚州(现在江苏省淮安县)。此后,李全抱有发展个人实力、割据一方的野心,公元1227年4月被南下的蒙古军包围,城破投降。
公元1227年2月,宋朝派太尉夏全领兵进攻楚州,杨妙真派人去争取夏全,对夏全说:“你不也是从山东率众归附宋朝的吗?如今你却带兵来攻打我们。打个比方说,狐狸*,兔子感到悲伤哭泣;如果李全灭亡了,难道独有你夏全能生存吗(原文是‘狐死兔泣,李氏灭,夏氏宁独存’)?希望将军和我们团结起来。”夏全同意了。
往后,《元曲选·无名氏<赚蒯通>四》里说:“今日油烹蒯彻,正所谓兔死狐悲。”
后来,人们引用“兔死狐悲”这个成语,来比喻因同类的死亡或失败而感到悲伤。现在多用于贬义。
3、成语兔死狗烹背后有何历史典故?该如何理解?
【拼音】: tù sǐ gǒu pēng
【解释】: 烹:烧煮。兔子*,猎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
越王句践大夫范蠡,曾经替越国出过了不少力,使得越国得以打败吴国,成为霸王。对越国来说,范蠡可是个大功臣,本来他是可以安享富贵的,但是范蠡却没有这么做,他宁愿舍弃荣华富贵,而自行引退,过着淡泊的生活。就在众人一片惋惜声中,范蠡又托人带了一封信给从前的同事大夫文种,他劝文种也舍弃功名富贵,以免招惹灾祸。范蠡为什么会这样劝文种呢?原来,他早就看出越王是个只能共患难,却不能共享乐的人,所以他在信中说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兔死狗烹”就是从信中这几句话引申出来的。
“鸟尽弓藏”和“兔死狗烹”虽然同样出自这一个地方,但意思却不同,因为在鸟尽的时候,弓是用来收起来的,并没有受到什么损害,但狗的命运就不相同了,等到狗没有作用的时候,还会被主人烹来吃了,连性命都不保,这就是两者不一样的地方。
例如,甲乙两个国家发生战争,甲国派人混到乙国去刺探军情,结果,甲国获胜,但是那人却被诬指为卖国,终于被杀,这就是“兔死狗烹”,也就是一般人所说的“有事就用你,无事就给你一个罪名”这句话。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48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