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课件

发布时间: 2025-07-10 10:04:58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课件

1、理解作品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作品的表现技巧。

2、揣摩、品味诗词的语言,感受诗歌语言的凝练、形象。

诗词的内容、思想情感。

语言的品味。

一课时。(40分钟)

一、导入(1分钟)

同学们,古典诗词是文学艺术中的一块奇葩,那里有“长河落日圆”的壮美,也有“禅房花木深”幽美;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更有曹孟德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博大胸怀。每一首诗都给我们不同的美的享受。今天,让我们走进古诗词,复习15课《古代诗歌五首》,再次共同感受那份独特的美,提高同学们感悟赏析古代诗歌的能力。

这几篇诗歌,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怎样去复习呢?

二、以《观沧海》《次北固山下》为例指导赏读古诗词

第一关、读背诗歌、把握感情:(5分钟)

古诗词是用来吟唱的,因此,我们在把握诗歌感情的前提下,要读出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来,读出情感,读出意味来,并熟读成诵。

读得好,背得熟:

全班自由大声的朗读、背诵:

⑴ 指定2名学生背《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⑵ 组织评价。(感情基调、从节奏、轻重、语调等体现)

如强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⑶ 齐背两首,检查(出示投影)

① 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③ 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⑷ 总结:学习语文,我们要背诵大量精美的古诗词,不断积累。这两首,犹如浩瀚的文化长廊中的一两块秦砖汉瓦,装饰了同学们的梦,使我们“腹有诗书气自华”。

第二关:诗译内容、感知意境:(8分钟)

(诗言志。就是说,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我们在吟咏之时,还要对整首诗歌进行对译,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去再现诗歌的内容和情景,从而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1、译读《次北固山下》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景象。

明确:江上碧波荡漾,我正乘船向前。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

2、练习:译读“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组织补充评价(一是否细看词义,正确解释;二是有适当想像联想,译出韵味和意境)

4、老师总结:

⑴ 细看注释,加强积累。

⑵ 结合语境,联想想像。

第三关、把握细节,解读情感:(18分钟)

理解了诗词内容,这只是赏读诗歌的前提,面对同一景物,不同诗人笔下却是情态各异。比如同是花,白居易的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生机与愉悦,李清照却是“人比黄花瘦”的黯然销魂。为什么会如此不同呢?

1、生谈谈当初学习这两首诗歌的时候,是怎样领悟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的.(从哪里体会?怎样体会的?)

2、师总结,指导:是诗人在诗中注入的感情不同。

(不错)老师也概括了一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初步揣摩作者的情感。

⑴ 知作者、明风格:

诗歌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抒情作品,如果了解这些诗人写作的主要风格,我们在赏析时就能居高临下地品味了。

① 比如:

李白:雄奇夸张 愤世嫉俗

苏轼:一贬再贬,旷达豪放

岑参:抒写边塞将士雄风

② 同学说说自己读过的曹操诗歌的风格。

明确:

曹操刚健雄浑,有建安风格。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龟虽寿》)

练习:(降低难度,说说自己所熟悉的诗人的风格也行)

辛弃疾:悲壮豪放。

杜甫:忧国忧民,心系天下。 (沉郁顿挫)

李清照:细腻情怀,婉约凄切。

陶渊明:向往田园归隐之乐。 (恬淡清新)

提示:这里有一点要强调,对作者的风格有初步的了解,将给我们带来一定方便,也应注意,所谓风格是指诗人写作的主调,并非没有例外,比如豪放诗人辛弃疾同样也写出了“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诗清新句。因此,在诗歌赏析中要视情况灵活运用。

⑵ 看提示,抓“诗眼”:

① 提示:文眼从何而来?就是从诗中的标题、背景提示、注解、诗歌的首句和末句甚至中间找。这常常会给我们理解诗词情感以重要提示。

例如:当我们看到这样的标题《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能否从中找到感情的提示吗?

(“左迁”一词,已暗示了诗人无罪被贬的怨愤之情。)

② 生说说《观沧海》中的提示语。

(咏志)

③ 练一练:

《春夜喜雨》──杜甫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记之──辛弃疾

⑶ 品语句,悟感情:(10分钟)

前面两点还只是把握情感的引子,体会诗中情感更重要的是“品诗句,悟感情”。诗贵含蓄,诗人之情常常是“藏于山,隐于水”,清朝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字面,悟出情感是我们跨过情感关的重点。

那么怎么来品诗句悟情感呢?

① 通过对词句的品味,分析景物的特点,联想组成的画面,领悟诗词的情感。这正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方法。请同学们看,下面两句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当堂练习)品味下列诗句,分析诗人情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这是一个及其开阔的,气势磅礴的画面,诗人的博大胸怀就蕴含其中了。

② 练习:(2选1)

Ⅰ 例: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我们来分析诗中景物的特点,早飞的莺,新来的燕,初开的花,刚长的草等,皆是早春之景。这些景物连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早春出游图。作者把这些景物描写的这样优美,其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呢?――自然是喜爱了。“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最后的两居诗恰恰印证了作者在前六行中表达的感情,而这种感情实际上就是从对景物的描写中分析出来的。

Ⅱ 练习.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二句之景:“荒凉古道,西风已起。马已疲惫。夕阳下前途一片暮色苍茫”。这些景色所组之画面,萧瑟,凄凉。这正是天涯游子孤独心境。又是一天将尽又是一年将完。断肠人却在天涯之远,故乡亲人遥不可见,抒发了天涯游子的孤独漂泊之悲,思家之苦。

③ 还要关注诗人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尤其是广为流传的经典名句。描写手法主要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常见的描写鉴赏角度主要有以下五种:

指导:

Ⅰ 侧面衬托。

Ⅱ 各种修辞手法。

Ⅲ 正面描写──动静结合。

Ⅳ 正面描写──虚实结合。

Ⅴ 正面描写──色彩的渲染。

练习:

请同学们就下面的诗句任选一句加以赏析:

(指出下面几个诗句蕴含的手法,说说其你的体会)

Ⅰ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声写静,以动衬静)

Ⅱ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Ⅲ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Ⅳ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奇特的比喻。)

Ⅴ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

以上的细节品味也往往适用于名句的解读!

我们除了抓住细节感悟情感之外,当然还要领悟一些名句所蕴含的哲理感悟了。这两首中有给你以哲理感悟的句子吗?找出来,说一说。

总结:

三、课堂拓展训练(8分钟)

朗读《西江月》

1、诗译上片(略)

2、分析上片的表现手法(动静相映,侧面烘托)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最后,对同学们强调两点:

第一、 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不是听几首分析就能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大家平时的钻研和积累。

第二、 任何老师和资料所讲的技巧、规律都不能死板运用。比如辛弃疾的词大部分是反映抗金爱国、反对偏安政策的,但也有表现农村闲适生活的。所以,一定要根据情况灵活运用。

同学们,今天,老师希望能通过这节古诗歌复习课,使大家善于高屋建瓴,将知识融会贯通,树立诗歌赏读的整体意识。灵活运用方法技巧,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我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四、作业布置

按照“读──译──背──品”的过程复习第一册的古诗词。

拓展阅读

1、幼儿园游子吟

活动目标

1.欣赏《游子吟》,并能随音乐诵读表演。

2.感受中所表达的母子情意,懂得感恩父母。

重点、难点

欣赏《游子吟》,并能随音乐诵读表演。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游子吟》、录音磁带配乐《游子吟》,视频韵律操《游子吟》。

活动过程

1.师:小朋友,爸爸妈妈爱你们吗?(爱!)很久很久以前,一位人的妈妈也很爱这位人,有一次这位人就要到很远的地方去*了,听听看他妈妈是怎样做的?

2. 师播发录音磁带配乐《游子吟》,连续播发两遍。

幼儿一边听师播放《游子吟》,一边翻阅幼儿用书《游子吟》。

3. 讨论。

师:这好听吗?书上的这幅画已表达出了这的意思,请你们想一想,这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幼儿讲自己看到的图画)

3. 请个别幼儿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游子吟》。

4. 请幼儿说一说父母做的一些关爱自己的事情。

5. 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爱父母,引导幼儿懂得感恩。

三、演一演

1. 师播发事前准备好的视频韵律操《游子吟》,和幼儿一起唱表演,师指导。

2. 请部分得好的幼儿尝试上台表演。

附录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年级语文下册第1生字注音组词

我会写:

凑(cu)凑数、凑合、拼凑、紧凑、凑近、凑巧

拂(f)吹拂、飘拂、拂逆、拂尘、拂煦、拂意

集(j)集合、集会、集结、集权、集散、集市

聚(j)欢聚、聚合、聚会、聚集、聚积、聚焦

形(xng) 忘形、 图形、 圆形、 矩形、 形容、 形状

掠(l) 掠过、 掠夺、 掳掠、 掠影、 抢掠、 掠取

偶(ǒu)偶尔、偶然、偶像、玩偶、对偶、配偶、

尔(ěr)尔后、 偶尔、 莞尔、 尔耳、 宴尔、 燕尔

沾(zhān)沾边、沾光、沾染、沾亲 、沾沾自喜

倦(jun)疲倦、 困倦、 倦意、 厌倦、 劳倦、 闷倦

纤(xiān)纤细、纤弱、拉纤、纤毛、纤小、化纤

痕(hn)痕迹、泪痕、裂痕、伤痕、污痕、印痕

我会认:

伶(lng)伶仃、 名伶、 优伶、伶仃、聪明伶俐

俐(l) 俐索 、俐落、伶俐、麻俐、聪明伶俐

闲(xin)闲暇 、闲适、 闲游闲散、闲情雅致

散(sǎn)闲散、散记、散居、散户

杆(gān)旗杆、 标杆、 桅杆、 栏杆

翼(y)小心翼翼、 左翼、 比翼双飞、 右翼、 羽翼

漾(ynɡ)荡漾、 漾奶、 屈漾、 泛漾、 浮漾

3、年级语文下册第1生字注音组词

从军行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作者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最著,有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赏析

《从军行》总共有7,我们今天的是其中的第四。一二两句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同时又渗透了人王昌龄丰富复杂的感情:戍(sh)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金甲尽管穿到磨破了,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被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全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点击查看更多《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课件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288h.cn/articles/574.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