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低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低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诗人李白在送别朋友孟浩然去扬州时一方面年轻的他一方面向往扬州的繁华一方面又舍不得朋友的离去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是这样做的:导入时,我给学生提醒同学们回忆已知的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并说说你喜欢它的原因,由此唤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魅力。接着,我给学生读诗的目标是:读准字音。通过各种读诗方式,指导学生把诗词的字音读准,中间**认读字卡的环节,帮助学生把字音读准,并通过组词练习初步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然后,再读古诗,运用自学方法,理解诗意。在这里,我让同学说说自己不懂的词语,先让学生自己说说求知的方法,再提供给学生三种弄懂自己不明白的诗意的方法:可以边读诗边看插图,再思考;可以和参考书;还可以求助自己班上里的同学和老师。学生们可以通过自读和求助的方法弄懂古诗的意思。再通过师生互动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感悟作者当时的情怀,感受诗句韵律的优美。最后,我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作业,巩固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和体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1、认识本课回认字,会写要求的生字。
2、自读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一、导入:
1、你知道哪些关于朋友送别的古诗?
2、为什么喜欢它?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生读题目。
4、解题:谁送谁从哪儿出发去哪里?之:去的意思。
5、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是谁吗?
6、黄鹤楼在哪儿呢?师生交流,激起同学们对黄鹤楼的向往之情。(出示黄鹤楼、广陵的地理图)
二、流利地读诗
1、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这首诗,特别注意把注音的生字读准。
2、认读生字卡片:鹤浩陵辞州孤帆碧惟际每个字读三遍。
3、跟好同桌一起再读这首诗,把它读流利。
4、认字组词;结合诗中词语,对比古今词义的不同。
浩:这里指名字中的一个字;陵:古代多用作地名;孤:联系孤帆来解释;惟:联系惟见来理解。
5、再读古诗,注意它的停顿。
6、指名读古诗,生评议;(字音、节奏等);再指名读。
三、理解诗意
1、说说哪些词的意思你不懂,师作上记号。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呢?(生自由说)
3、师帮助归纳:老师给大家三条求助方法:
1〕看课文插图,用心思考;
2〕查学习古诗的工具书;
3〕求助学习古诗的高手或者求助教室里的老师。
4、生开始自主学习,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学习。
5、指名说说自己的收获,比比谁知道的最多。重点词句教师板书。
烟花:柳如烟,花似锦。三月:阳春三月。下:顺流而下。碧空:蓝天。尽:消失。惟见:只看见。天际:天边。
6、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行诗的意思。
7、老师与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老朋友孟浩然辞别了黄鹤楼,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坐着船顺流而下去千里之外,繁华的扬州,多想跟老朋友一起去那繁华的扬州城里看看。我站在黄鹤楼上一直看着看着,直到那孤零零的帆影越飘越远,慢慢地消失在蓝天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边流去。
8、老师说的跟同学们讲的有什么不一样呢?
9、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体会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想想作者李白此时的心情。
2、用自己的感受来朗读这首诗。
3、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加上动作朗诵这首诗。
指名背,生评议,再指名背,齐背。
五、拓展赏析
1、师给出一首送别的诗
长江之滨母送别,
荆州此去似天涯。
立志定要学成归,
寸草才可抱春晖。
2、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是讲什么的?
3、喜欢吗?为什么?
4、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揭示谜底,是老师自己写的。
5、师小结:生活中美丽风景和难忘的心情都可以用诗表达出来。
六、布置作业:
1、检测本课生字词,读字组词。
2、今天你想做什么作业?
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愿望。
拓展阅读
1、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及翻译
故人西辞4黄鹤楼,
烟花5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一江一天际流。
1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武昌黄鹄矶,背靠蛇山,俯临长一江一。
2之:往,去。
3广陵:扬州的旧名。
4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西辞”。
5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一光。
我的老朋友孟浩然在西面的黄鹤楼即将与我辞别,在这春一光烂漫的三月,烟雾弥漫、繁花似锦,他将乘船顺流而下到扬州去。孤单单的一只小船越走越远,只留下一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江一水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开阔之美】
李白的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广阔的时间和空间,意境壮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一江一天际流。”老朋友乘坐小舟渐行渐远,直至消失于白云碧水之间,而送行的李白依然伫立于一江一边。这时只有一一江一汹涌的波一浪一,奔向碧空尽处,仿佛是去追赶行人。李白像用电一影的特写镜头照住帆影,逐渐前移。到水天一交一接处,帆影没有了,只剩下浩浩荡荡的一江一水流向天外。这时候,读者和送行者会一样把感情寄托在流水之中,而整个画画苍茫空阔的感觉,自然又要袭上心头。诗人制造的开阔空间,让人读了以后,余味无穷。
写作离不开写景、抒情,但能够将写景与抒情达到高度融合,却不容易。李白在这首诗中就做到了这一点。如果要想在写作中给景色以生命,使它具有长远的艺术效果,那么在吸取这一景色时,不仅要准确地表达,还 要融入个人真情实感。李白在这首诗里,把送别的依依之情,融于自然景色中来表达,情即是景,景即是情,这就是我们写作要达到的艺术效果。
【启示】
惜别友人,歌咏生活,寓情于景,在李白这首诗里得到了完美融合。试想一个对生活麻木、对友情淡漠的人是不会这样诗意地表达离别的,也不会这样用心写景,写出如此不同凡响的诗句。其实这背后隐藏着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一爱一,对大自然的无比崇拜。他纵一情山水,陶冶一性一灵,滋养人生。可以想见,一个真正走进大自然的人,是多么幸福啊!
2、《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一、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通过现身说法,以自己年轻时代的求学经历启发马生,以达到劝学的目的。
4、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
1、复述课文,掌握作者求学的主要经历,理清行文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2、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三、情感目标
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四、教学重点
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2、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
五、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
六、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点拨法 复述法 品读法 延伸拓展法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方法一: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方法二:同学们,在五单元前面几篇课文里,我们学习了几种古代不同体裁的文章,如吴均的书信体山水小品文——《与朱元思书》、陶渊明的自传体文章——《五柳先生传》、韩愈的议论性文章——《马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体裁为赠序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看看作者是怎样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
二、作者简介:
宋濂,明初文学家。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现渐江义乌人)。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
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朱无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称赞他为: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集》。
三、题目解说:
1、关于东阳:渐江东阳县。 与作者算是同乡(同一个省)。
2、关于马生,马君则。 “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马君则是作者同乡人,在京城太学里读书。作者到京城后,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过作者,并写了长篇书信作为见面礼,文笔十分畅达。和他探讨学问,语气平和而且神色谦逊。还自己对我说他小时候用心学习非常勤奋,这真是个好学的青年。现在他将要回家探望他的亲人,我因此讲了自己求学的艰辛来勉励他。
3、关于“序”。这是一种文体,并非“序言”。序分为书序和赠序。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赠序:始于唐朝,唐宋以来,文人在送别时,常常以诗文相赠,有人把这些诗文集中起来,再作一篇序,就称之为赠序。后来,尽管没有什么诗文,只写一篇送别赠言的文章,也叫赠序,内容多是劝勉、誉扬之词。
本文就是一篇赠序。
四、背景介绍:
洪武十一年(1378年),作者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义乌)到应天(现江苏南京)去朝见朱元璋时,同乡晚辈马生拜见自己后所写。
五、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六、再读课文,抓住重点字词意思,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七、作业设计。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2、合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3、媵人持汤沃灌。 灌通盥,盥洗,洗手。
(二)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含义。
1、余因得遍观群书。 余: 古义:我。 今义:多出的,剩下的。
2、录毕,走送之。 走: 古义:跑。 今义:行走。
3、媵人持汤沃灌。 汤: 古义:热水。 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液。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 古义:借。 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
(三)解释下列点字词的意思。
1、无从致书以观。 致:得到。
2、弗之怠。 怠:放松,松懈。
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硕:大。
4、俟其欣悦。 俟:等待。
5、缊袍敝衣。 缊:旧絮。
6、礼愈至。 至:周到。
7、腰白玉之环。 腰:名作动,腰
3、《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1、通过研读课文,使学生掌握几个实词和宾语前置句式。
2、研讨课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及运用对比方法来表现中心的写作能力。
3、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通过研读,掌握几个实词和对比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对比的作用。
朗读法 讨论法。
一、情景导入
二、常识简介
1、宋濂:明初著名文学家,一生著作很多,曾主修《元史》与刘基、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有《宋学士文集》。
2、序:序是一种文体,分为书序和赠序两种。赠序用于临别赠言,多为赞颂、勉励、祝愿、惜别之辞。本文是宋濂在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写的,当时69岁。
3、内容:本文叙述了作者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勉励马生利用太学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
三、朗读全文
(学生听朗读,注意字音和停顿,理清思路)。
四、分析讨论
1、学习第三段,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
了解宋濂为何写此赠序。
掌握几个词:谒、书、贽。
2、讨论第一段
⑴ 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思考:本段从哪几方面写作者求学的勤奋和艰苦的?)
⑵ 组织学生讨论(四人小组):
讨论题⑴:作者哪几方面写求学勤奋和艰苦?找出原句。
讨论后小结:幼时抄录之艰 成年叩问之难 求师奔赴之劳 住读生活之苦
⑶ 组织学生讨论,完成翻译(每大组为单位分工任务,四人小组完成翻译任务)
3、分析第二段
⑵ 提问:课文从哪几方面写太学生的优越条件?
⑶ 通过对比作者得出什么结论?(按原文回答)
⑷ 齐读结论句
五、思考探究
假若这篇文章是宋濂写给你的,你最想跟他说一句什么话?
六、温馨提醒
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我们每个学生的光荣任务,愿我们不畏艰苦,学有所成。
对比
幼年抄书之艰 无冻馁之患
成年叩问之难 无奔走之劳
自身经历 求师奔走之劳 有专门老师 诸生求学
住读生活之苦 有丰富藏书
总括:勤且艰
4、《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优秀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翻译课文。
3、理解作者是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后生勤奋学习的。
4、培养想象和情感体验能力。
5、通过情景练习,进入→角色扮演的学习方法,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创意说明:
本文重在叙述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历,意在勉励马生专心学习,刻苦攻读,将来能有所成就。文章从容恳切,令人感动,教学中通过设置情境,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培养学生想像和情感体验能力,促使学生好学向上。
学习步骤:
一、新课导入: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文学常识介绍:
1、介绍作者,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和课后资料。
2、介绍本文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作为文章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者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不同,它始于唐朝,文人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而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方法。
二、初读课文,疏通学问
1、师播放朗读磁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生自由朗读课文。
3、生根据注释和词语试译课文。
4、四人小组直译课文,教学**。
5、师生弄清课文大意,师朗诵重要字词注释。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问:
⑴说说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能够那么做。
⑵文章从哪些方面写其他学生的优越条件,写这些人的目的何在?
⑶本文。写作上有什么特点为?
2、小组议论
3、课堂讨论
明确:
①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老师严厉、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②“同舍生……火华然者神人”。他们都没有成成学,由此可见,作者在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在优越条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能,只能说其用心不专。
③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适当穿插描写,运用对比揭示道理,用切身经历使人感到真诚。
四、情境练习
1、教师介绍情境练习的要求。
A、调动学生已有经验,紧密结合课文解读。
B、进行情感体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去。
C、动口、动眼、动手、动脑,进行活动。
D、形式:①一定要紧密结合课文内容。
②都以第一人称进行,可以加入合理的想像。
③六组练习中任选其一。
④可以说,可以写,可以表演。
2、出示情境话题。
A、“我”是宋濂――当“我”少时刻苦求学时,“我”认真的说:
5、三年级下册《月球之谜》教学设计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做了四个方面的准备:
1、 认真研读课文,寻找本文所要呈现给学生的知识点,把握重、难点,挖掘本文更深的知识内涵。
2、 研读教参,加深对本文的理解,并寻求教法指导。
3、 询问本班学生对月球知识的了解程度。
4、 上网搜集月球知识及更多的月球之谜,月亮传说和描写月亮的优美古诗句。
研读《月球之谜》课文和教参后,我知道它是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绍月球知识的科学小短文。从皓月当空的美好景象落笔,说到人类第一次登月后看到的月面,接着列举了一些与月球有关的不解之谜,展示月球神秘的魅力,最后以“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探索下去”结束,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在研读课文之后,我发现这样几个上课时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1、 词语:“遐想、奇异、特别、费解、估计”等词语的理解。
2、 句式:文中2处感叹句,多处疑问句,学生朗读时需要注意语气、语调,注意情感表达。
3、 写作特点:文中3个未解之谜的提出都是先列举实验结果,然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其中的神秘之处。
4、 标点符号:第七自然段是一串省略号,文中两处用到冒号。
在询问本班学生对月球了解情况后,我发现三年级的学生对月球的有关知识知道的并不是很多,仅限于一些学过的古诗词及其神话传说,但学生对课文却充满浓厚的兴趣。因此要指导他们上网查询或阅读科普书籍来增加自己对月球的了解。
鉴于以上情况,我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
1、 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遐想、奇异、特别、费解、估计”等词语。
2、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教学课件,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面的基本情况,及课文中的未解之谜。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想象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利用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了解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未解之谜。
运用想象,资料交流,古诗句积累等手段,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月亮的神秘和魅力,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月球表面照片及能表现月色皎洁,清幽的图片;乐曲《春江花月夜》。
2、 学生课前收集并整理、阅读有关月球奥秘的图文资料。
3、 学生收集描写月亮的古诗词名句等。
本篇课文共两课时,下面我就这篇课文的品读课教学流程和大家交流一下。
一、激趣导入:
1、 猜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是什么?(学生很容易就能猜出是月亮)
2、 (出示月色皎洁,环境清幽的图片)配以《春江花月夜》提示: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看到这样的美景,你想说些什么?(归纳总结学生所说,引出遐想,并作适当解释,引导学生朗读第一段,感受月亮带给人们的无限遐想。)月亮给我们这么多的感受和遐想,可它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今天我们就进一步走进月球,去探索月球的奥秘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在导语设计中,我以简单的谜语入手,营造了愉快的课堂氛围,注重视听感受,激发了学生想象和探索月球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
1、认读本课重点词语。(教师挑选词语表或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进行检查,带拼音认读,去掉拼音认读,扫清文章字词障碍。)
2、接读课文,检查学生读书情况。(看学生能否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交流预习收获。(学生汇报交流两天来的预习收获,从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4、提出不明白的问题。(教师事先要有充分的预设,比如:球是什么样子的?它有哪些未解之谜?)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孩子已经形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一篇课文提前2天预习,在预习时就可以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并有一定收获,这样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以根据预习情况以学定教,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
三、解决问题:
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和单元目标导学中“导与学”的问题,特整合问题如下:
1、 月球是什么样子的?
2、 它有哪些未解之谜呢?
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细细品读。
(一) 学习第二段和资料袋。(解决第一个问题)
提示:月球是什么样子的?与你想象的一样吗?
在1969年7月20日两名美国宇航员首次登上了月球,揭开了月球的神秘面纱。(出事课本图片)
1、 引导学生读第二段,用曲线画出月球景象。
2、 结合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想象月球是什么样子的?
3、 创设情境: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名宇航员,把你第一眼看到的景色告诉地球上的人们吧!(找一名学生朗读所需内容)(出示月球近景图片,感受月球的真实面目)
4、 你能用一个词概括这种景色的特点吗?(奇异,并作适当解释)
5、 引导学生观察本段中出现的冒号,感受冒号在这里的作用。
6、 看了月球的真实面目,与我们所想象的月球有差别吗?
师总结:是啊,我们原本以为月球上有美丽的广寒宫,漂亮的嫦娥仙子,洁白的玉兔,可是上面却满是尘土,一片荒漠,没有生命,如此大的反差,你现在是什么心情。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读出失望、失落之情。
7、学生自由评一评,读的怎么样?怎样读才更好些?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的设计中,我将阅读与思考结合起来,阅读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要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思考教师提示的问题,培养他们自主读书能力,能够在正确、流利、读书的同时,体会情感表达,获得初步理解,感受读书的快乐。同时引导学生学习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丰富学生知识,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创设情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默读课文3至6自然段。
1、 你在阅读中发现了哪些月球之谜呢?(引导学生说出文中直接描述的未解之谜,教师板书或出示幻灯片)
1月球上的尘土有杀*的本领吗?
2为什么不同植物种进月球的尘土里生长的不一样?
3月球的年龄比地球大吗?
2、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当一次月球研究科学家。每小组选择一个喜欢的月球之谜,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并在组内交流。(可以设计表格,让学生进行填写表述)
3、 师小结:这3个表述月球之谜的自然段的写作特点:
每个谜的提出都是先列举实验结果,然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其中的神秘之处。
4、 幻灯片出示第五个自然段。
这一连串实验结果是多么令人费解啊!
1谁能用别的词语换一换“令人费解”,使句意不变,体会费解的意思。
2提示学生这是一个什么句式?文章中还有这种句式吗?
3读一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作者表述时情感的不同。(注意引导)
一个轻松惬意,充满遐想,读起来语速可以舒缓一些。
一个心情沉重,读起来要快,重一些。
5、 感情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在读中自主、合作学习,感受理解课文,最后对课文有了自我的看法。重视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月球之谜。)
四、总结提高,拓展延伸。
1、课文的第七个自然段出现了一个省略号,它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鼓励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和自己搜集的资料提出更多的月球之谜。)
3、 观看《两名宇航员登月实况录像》
提示:学生学到这里,看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引导学生谈本节课收获,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44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