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平淮夷雅表皇武命丞相度董师集大功也柳宗元诗词
皇耆其武,于溵于淮。既巾乃车,环蔡具来。
狡众昏嚚,甚毒于酲。狂奔叫呶,以干大刑。
皇咨于度,惟汝一德。旷诛四纪,其徯汝克。
锡汝斧钺,其往视师。师是蔡人,以宥以釐。
度拜稽首,庙于元龟。既祃既类,于社是宜。
金节煌煌,锡质雕戈。犀甲熊旂,威命是荷。
度拜稽首,出次于东。天子饯之,罍斝是崇。
鼎臑俎胾,五献百笾。凡百卿士,班以周旋。
既涉于浐,乃翼乃前。孰图厥犹,其佐多贤。
宛宛周道,于山于川。远扬迩昭,陟降连连。
我旆我旗,于道于陌。训于群帅,拳勇来格。
公曰徐之,无恃额额。式和尔容,惟义之宅。
进次于郾,彼昏卒狂。裒凶鞠顽,锋猬斧螗,
赤子匍匐,厥父是亢。怒其萌芽,以悖太阳。
王旅浑浑,是佚是怙。既获敌师,若饥得餔。
蔡凶伊窘,悉起来聚。左捣其虚,靡愆厥虑。
载辟载袚,丞相是临。弛其武刑,谕我德心。
其危既安,有长如林。曾是讙譊,化为讴吟。
皇曰来归,汝复相予。爵之成国,胙以夏区。
度拜稽首,天子圣神。度拜稽首,皇祐下人。
淮夷既平,震是朔南。宜庙宜郊,以告德音。
归牛休马,丰稼于野。我武惟皇,永保无疆。
拓展阅读
1、邓绍基 史铁良《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爱国诗词鉴赏
轮台城头夜吹角, 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 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 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 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 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 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 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 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 今见功名胜古人。
岑参
这首诗是《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的姊妹篇。诗题中“封大夫”即封常清,时任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瀚海军使,又摄御史大夫,故称封大夫。上一首写夜行军,从白天写起;本诗写白天进军,从夜晚入手。轮台是唐时西北的边防重镇,诗的首句即引出边境的战争气氛,在万籁俱寂的夜晚传来军队的号角声。随着号角声的吹起,昴星(旄头)便从西方落下。古人认为昴星是胡星(见《史记·天官书》),即胡人的象征,“旄头落”意味着胡兵将要覆灭,唐王涯《从军行》就将二者直接联系在一起:“旄头夜落捷书飞”。本诗的开头就已暗含着唐军必胜、敌兵必败的信念。接着追述“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军情紧急才用羽书,“单于”句是羽书的内容,单于本是匈奴首领名称,此指敌军头领。“已在”表明敌兵逐步逼近,形势紧张。诗中的渠黎是汉时西域国名,在今新疆轮台(非唐时轮台)与尉犁之间,金山在新疆北部与蒙古人民共和国交界处,一在唐时轮台之南,一在北,所以诗中的渠黎、金山皆非实指,而是借喻。接着写天亮之后情景。接到羽书后,登上戍楼西望,果见烟尘滚滚,以至昏天黑地,“黑”字状敌兵来势凶猛。敌军已在视线之内,双方已呈剑拔弩张之势,而“汉兵屯在轮台北”一句写得极为从容,见唐军早有戒备,镇定自若,从中看出主将一封常清的指挥若定。以上六句写出师背景和形势。“上将”四句写唐军声威。“上将”指封常清,他是镇守一方的军政长官,拥有旄节。拥旄出征,写其权重、端庄、严肃,非同一般。在如此威严的上将统率下,唐军于天亮后即在笛声中出征迎敌,笛是军中乐器,唐陈羽也有诗说:“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从军行》)亦是写笛声中行军。古时出征有乐队随军,以鼓、钲、箫(笛)和笳为主,奏军中马上之乐,以壮军威,鼓士气。作者以绘声绘色的描写突出音响效果,复写击鼓之声惊天动地,似乎能使雪原汹涌;将士们的呐喊简直可以撼动阴山,从而造成可以压倒一切的声势。通过这种夸张的描写,制造出尚未接战,唐军就已先声夺人的氛围。“虏塞”四句写唐军将要面对的强敌。这强敌非等闲之辈,“虏塞兵气连云屯”指敌兵要塞战争气氛弥漫一片,且似直迫天空,与云聚集在一起,这是想象夸张之词,极言其气焰嚣张,与上文“戍楼西望烟尘黑”相呼应。紧接着诗人笔势由云天落到地面,写“战场白骨缠草根”,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两军激战的场所,而“古来白骨无人收”,那遍地白骨就是历次激战的结果,以此渲染战场的惨烈。诗人从正面描写敌人的强大,可以反衬出唐军的英勇善战和统帅的英明。唐军的另一强敌是自然条件,即“剑河”二句所写的恶劣气候。“剑河”、“沙口”皆地名,但非实指,也是借喻。剑河的风雪造成边地的苦寒,“风急”使人想到另一首的“风头如刀面如割”。写到雪时,不说雪花,却说雪片,并用“阔”字形容,似乎这雪片大到可以用面积来计算,这使人想到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北风行》)。作者对战场严寒艰苦的描写犹嫌不足,又用“石冻马蹄脱”来进一步加强。石冻后更光滑,马因此失蹄致使马蹄折脱。这种描写当也有夸张和想象成分。诗人铺写敌人的强大和环境的恶劣,目的在歌颂唐军,在这种情况下,犹能战而胜之的军队该是一支多么顽强的军队!最后四句直接颂扬封常清。封为御史大夫,《汉书·百官公卿表》说:“御史大夫位上卿,掌副丞相。”所以称封为亚相。“勤王”、“报主”都含有为国之意,“甘”和“誓”言其决心之坚定,以歌颂封常清的拳拳爱国之心。“古来”二句进一步颂扬封。岑参有诗说:“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封常清的功名不就是从马上取得吗?而且作者认为他所建立的功名将是前无古人的,历史上的那些英雄人物建立的功业与封相比也就不足数了。这里并非只是奉承之词,作者在其他诗中也表明过这种观点,“却笑霍*姚,区区徒尔为”、“汉代李将军,微功今可咍”、“天子预开麟阁待,只今谁数贰师功”即是。古人写到建功立业时,往往以古时英雄人物相比拟,但岑参却以“恨古人不见我”的精神讴歌今人的功业,这种超越前人的气概正是盛唐气象的反映。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鼓舞着文人投笔从戎,立功边塞。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岑参虽然面对强敌和异常艰苦的环境,仍能以积极乐观的情调唱出这必胜之歌。又因他向往英雄业绩,所以对能创造英雄业绩的人称颂备至。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突出地描写了自然环境,本诗则重点从正面描写唐军,由于侧重点不同,所以二诗虽是同时为同一事件和同一人所作,却没有雷同感,其气势之雄放,浪漫主义的夸张和想象之奇,则是共同的,这是岑参边塞诗的主要风格。
2、《江雪》为柳宗元所作大约作于诗人谪居永州期间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赏析】
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他谪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间。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因此,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显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个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是分不开的。
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这样一幅图画: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幽静、*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好象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
1、结合具体情景,使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数,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初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具有简明等优越性。
4、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多媒体课件。
一、情境导入。
1、多媒体出示失物招领。
小明在小区里捡到一个钱包,交给小区管理处,管理处贴出失物招领:“现有一个小朋友是到一个钱包,内有现金x元,请失主认领。”
2、想一想为什么用X表示钱数?
3、如果写上了钱数,那么管理处的叔叔可能就找不到失主了,字母x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个难题。由此可见,用字母表示数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不少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句子接龙。
我们先来看一首儿歌:1只青蛙1张嘴,
2只青蛙2张嘴,
3只青蛙3张嘴,
……
谁还能接着往下说呢?(生回答)这么多同学都想说,我们能说完吗?(不能)青蛙的只数可以是1,2 …等等还有很多。那谁能用一个字母表示任意的青蛙只数呢?(a,b,x,y)其实这些字母都可以表示青蛙的只数。我们就选择a来表示青蛙的只数。
(2)用一句话表示儿歌。
如果用a来表示青蛙的只数,那谁能用一句话表示这首儿歌呢?
a只青蛙a张嘴。
2、用字母表示一个数,又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另一个数。
(1)游戏:
a猜老师的年龄。
你们知道 王老师的年龄吗?猜一猜。(生猜,但猜不对)。
如果王老师告诉你们一句话,你们肯定一猜就中。“王老师比你们大15岁”。
王老师多大?(25岁)你们是怎样想的?(10+15)为什么可以用10+15表示呢?(生答)。
b畅想老师年龄。
同学们渐渐长大,当你们18岁时,老师多少岁?当你们30岁时,王老师多大?当你们60岁时呢?70岁呢?(生答)。
同学们的年龄可以是1岁、2岁、45岁等等还有很多,那谁能用一个字母表示同学们任意的年龄呢?(a)这个a具体可以表示那些数?1000行吗?(不行)看来我们用字母表示生活中的数量时,字母所取的数量要符合生活实际。
如果用a表示同学们的年龄,那老师的年龄可以用那个式子表示呢?(a+15)。
为什么可以用a+15来表示呢?a表示什么?15表示什么?整个式子表示什么呢?(生答)。
可见a+15这个式子既明确又概括地表示出老师比你们大15岁这个数量关系,同时也表示了老师的年龄。如果知道了同学们的年龄,你们会算老师的年龄吗?(师问生答)。
看得出大家都掌握了,那我再考考你们,如果用字母n表示老师的年龄,那么同学们的年龄怎样表示呢?你是怎样想的?如果用字母t呢?(生答)。
同学们说得都很好,看来大家都很善于动脑,我们就应该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2)创设用小棒摆三角形的情境,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用字母表示数。
摆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摆两个这样的三角形呢?十个呢?a个呢?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三、课堂练习。
1、括号里填写含有字母的式子。
2、儿歌游戏。
四、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赠言。
4、欢度元宵节的诗句
1、花市无尘,朱门如绣。娇云瑞雾笼星斗。沈香火冷小妆残,半衾轻梦浓如酒。——毛滂《踏莎行·元夕》
2、将坛醇酒冰浆细,元夜邀宾灯火新。——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3、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正月十五夜灯》作者:张祜
4、比拟寻常清景别,第一团圆时节。影蛾忽泛初弦,分辉借与宫莲。七宝修成合璧,重轮岁岁中天。——纳兰性德《清平乐·上元月蚀》
5、听元宵,往岁喧哗,歌也千家,舞也千家。——王磐《古蟾宫·元宵》
6、风缓月圆夜,炮竹连宿宵。不为去岁人,只作佳人告。岁岁复年年,何向寄柳梢。年年复岁岁,却报黄昏早。董郎犹有时,百鸟筑鹊桥。叹将杜宇心,泠风自知晓。——古堡长烟《元宵夜》
7、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8、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
9、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10、浅画镜中眉,深拜楼西月。人散市声收,渐入愁时节。——刘克庄《生查子·元夕戏陈敬叟》
11、火树银花元夕夜,彩灯万盏熠霞流。龙溪笑语连天际,凤垸欢歌满埠头。华夏巍巍萦紫气,尧乡荡荡灿红楼。良辰美景多宏愿,圆月昭昭照九州。——伯永《壬辰元宵夜咏》
12、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丘逢甲《元夕无月》
13、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唐顺之《元夕影永冰灯》
14、元宵佳节月儿圆,全家团聚过大年。半醉半醒逛街市,偕妻携子游乐园。千树霓虹流光转,万家灯火照无眠。爆竹声声除旧祟,银花朵朵接财源。鱼龙狂舞阑珊处,儿童蹦跳笑声甜。——秦渝《元宵夜》
15、月色灯山满**,香车宝盖隘通衢。——李商隐《观灯乐行》
16、明月一轮虚画屏,春寒催雨下空庭。江南过尽无人识,留得梅花试眼青。——荒漠之旅《元宵无月》
17、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18、处处城乡庆上元,烟花灯火表心欢。天寒难锁新春意,炉暖宜烹白玉丸。《鹧鸪天·庆元宵》
19、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姜白石《诗曰》
20、灯转华夏千年过,些小佳节继开来。香车宝马今何在?喜庆中原亿众安。——残简春秋《元宵有感》
21、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元好问《京都元夕》
22、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23、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24、雨点稀疏掩月明,无妨今夜尽欢情。阑珊意散烟花闪,豪放心收爆竹鸣。鼓击锣敲迎福景,龙腾狮舞伴春声。万家灯火元宵闹,一碗汤圆瑞气盈。——杨璐《雨夜元宵》
25、美人慵翦上元灯,弹泪倚瑶瑟。——朱敦儒《好事近·春雨细如尘》
26、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佚名《折桂令·元宵》
27、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王守仁《元夕》
28、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李梦阳《汴京元夕》
29、《生查子·元夕》(宋)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30、《上元夜》(唐)崔液、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31、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32、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33、玉润珠圆春韵浓,听吟犹睹远方容。汤团蜜饯甜心里,网下难逢网上逢。——江雪涛《元宵情》
34、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崔液《上元夜》
35、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唐寅《元宵》
36、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刘辰翁《永遇乐·璧月初晴》
37、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38、五光十色花千树,姹紫嫣红不夜天。艳艳灯笼高高挂,唯求福祉百万年。——飒然《元宵》
39、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毛滂《临江仙·都城元夕》
40、岁岁闹元宵,轰天锣鼓敲。烟花分外美,民俗实堪骄。琴瑟伴歌舞,佳人摆细腰。万疆安泰日,户户醉酕醄。——东方骏《庆元宵》
41、诗曰(宋)姜白石、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42、诗曰(宋)姜白石、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注:珍品这里指元宵)
43、声声锣鼓敲,处处庆元宵。春暖天方霁,融和雪正消。城城春意闹,路路客如潮。美酒留知己,佳宾不待邀。《庆元宵》作者:东方骏
44、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生查子·元夕》作者:欧阳修
45、年到元宵灯火燃,龙腾狮舞夜难眠。满帘花影月三五,一碗汤圆情万千。——雪花飘舞《元宵夜思儿》
46、冷雨元宵无月,古碑疏影双清。伍山高阁紫阳行,顾望钱塘胜景。《西江月·元宵》
47、阑珊火树鱼龙舞,望中宝钗楼远。靺鞨余红,琉璃剩碧,待嘱花归缓缓。——纳兰性德《台城路·上元》
48、九衢雪小,千门月淡,元宵灯近。——晁端礼《水龙吟·咏月》
49、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50、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51、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52、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符曾《上元竹枝词》
53、《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54、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蒋捷《女冠子·元夕》
55、霭芳阴未解,乍天气、过元宵。——周端臣《木兰花慢·送人之官九华》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41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