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太原早秋》全诗翻译及审美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22 00:32:53

李白《太原早秋》全诗翻译及审美赏析

岁落众芳歇⑵,时当大火流⑶。

霜威出塞早⑷,云色渡河秋⑸。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⑹。

思归若汾水⑺,无日不悠悠。

注释:

⑴太原:即并州,唐时隶河东道。

⑵岁落:光阴逝去。众芳歇:花草已凋零。

⑶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即指此星。这颗星每年夏历五月的黄昏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六七月开始向下行,故称“流火”。时当大火流,即时当夏历七月之后。张衡《定情歌》:“大火流兮草虫鸣。”《图书编》:“大火,心星 也。以六月之昏,加于地之南,至七月之昏,则下而西流矣。”

⑷塞:关塞,指长城。李白北游曾到雁门一带的关塞上。秋天了,他想到塞外,当早感霜威。

⑸云色渡河秋:云彩飘过黄河,也呈现秋色。

⑹故国:家乡。

⑺汾水:汾河。黄河第二大支流,发源于山西宁武县管涔山,流经山西中部、南部入黄河。《唐六典注》:汾水出忻州,历太原、汾、晋、绛、蒲五州,入河。《太平寰宇记》:汾水,出静乐县北管涔山,东流入太原郡界。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①塞:关塞。 ②河:黄河。

五言律诗《太原早秋》写于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秋,诗人在太原。夏季到太原,写诗已是秋天。这两句是说,西北边塞地区,霜降得早,寒风寒云渡过黄河,是一片秋天的景色。写景逼真,气氛萧索。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①故国:指故乡。这时李白家在湖北安陆,故国当指安陆一带。 ②太原:即今山西太原。

这两句表现了诗人思念家乡之情,说他身处异地,边城月夜,梦魂萦绕,心早已飞回他的故国去了。思乡之心,情真意切。

秋色渐渐浓郁,花儿都在睡觉,秋燥如火,

秋霜早早地从北方来到这里,北方的云也把秋色带过了汾河

夜夜秋梦都缠绕着边区太原上空的月亮,而心却随着月光回到了故乡的绮楼上,她的身傍

思念家乡的心就象这绵绵不断的汾河水,无时无刻不在悠悠地流向家乡

此诗作于公元735年(开元二十三年)秋天。这年夏季他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桂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半载,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故有怀归之意。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怀乡之作。作者虽心绪不高,而此诗格调自高,且带边塞诗之雄健,即所谓“健举之至,行气如虹”(《唐宋诗醇》)。后半反复写怀归之意,意重而不觉其重,语直而不觉其直,原因在于诗人措辞设喻之新奇巧妙。

《太原早秋》是李白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的一首五言律诗。诗歌通过对早秋自然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时刻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全诗如下:

首联“岁落众芳歇,时当大伙流”。“众芳歇”中“芳”指花,就是说很多的花儿已经凋落了。在自然界中,花草之类,逢春而荣,遇秋而衰,这是自然规律。“大火”指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也就是“心宿星”,居于正南,“流”指向下行,这里点出了时至七月了。诗歌开头两句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诗歌所描写的季节——早秋。从律诗的结构来说,这一联是起。

接着进入颔联,承接首联的“早秋”。“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威”就是威力、威风,在此指秋霜很浓。“出塞”、“渡河”是地域位置。“塞”指边塞。“河”指黄河。这两句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气候。特别要注意的是诗人为了更好地表现太原自然地理条件的特点,除了用词语描写外,诗人还运用了镶嵌的修辞手法,也就是在两句末镶嵌了“早”、“秋”两字,巧妙点题。所谓镶嵌的修辞手法,谭永祥教授在《汉语修辞美学》中说过:“将特定的字、词镶嵌在特定的文句中,以便收到多种表达效果,这种修辞手法叫‘镶嵌’。”同时又说:“将特定的字、词置于句首或句尾者叫‘镶’,置于句中者叫‘嵌’。”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不但具有突出和强调意义的作用,而且在是文章增强趣味性和视觉的*性。在这首诗歌中,标题中“早秋”在诗句中得到形式和内容上的照应,而且把两句通过“早”和“秋”联系起来,不但强调了诗人所描绘的“早秋”景色特点,而且在形式上得到相照应,形成对偶,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进入颈联,在上面描写“早秋”的景色中,转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梦绕边城月”写的是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心飞故国楼”写梦醒之后的状况。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诗人)虽身在异域他乡,做的梦也在边城月中萦绕,“月亮代表我的心”啊;可是当我梦醒之后,我“心飞故国楼”了。这里,一个“飞”字,表现出了诗人急于回到故乡的心情。这一联两句在形式上相对,意义上层层递进,表明了诗人对故乡及其亲人的思念之情。

尾联是合。“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悠悠”就是本是忧郁的意思,但也有情悠悠,思悠悠之意。同时,联系上一句“思归若汾水”来看,“悠悠”也有绵延不断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思念归家之情时时刻刻萦绕心头,就如同汾河水一样,没有一天断绝过啊。以水喻情,这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方法,也是“流水”这一意象所蕴含的意义之一。如,李商隐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张说的“闻道*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李白的“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这首诗里,诗人为了强调自己的“思归”之情的深远,也通过日夜不停的汾河水不停流淌为喻,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了自己日夜思归的情怀。

拓展阅读

1、帝城帝城

清晨告别五彩云霞映照中的帝城,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回荡,轻快的小舟已驶过万重青山。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注释

发:启程。帝城: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帝山上。杨齐贤注:“帝城,公孙述所筑。初,公孙述至鱼复,有龙出井中,自以承汉土运,故称帝,改鱼复为帝城。”王琦注:“帝城,在夔州奉节县,与巫山相近。所谓彩云,正指巫山之云也。”

朝:晨。辞:告别。彩云间:因帝城在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

江陵:今湖北荆州市。从帝城到江陵约一千二百里,其间包括七百里三峡。郦道元《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或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啭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还:归;返回。

猿:猿猴。啼:鸣、叫。住:停息。

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

2、帝城帝城

唐代安史之乱初期,唐玄宗奔蜀,亨留讨安禄山,不久,亨既位,史唐肃宗。玄宗又曾命令儿子永王磷督兵平叛,永王磷在江陵,召兵万人,自树一帜,肃宗怀疑他争夺帝位,已重兵相压,磷兵败被杀。曾经参加过永王磷的幕府,被加上“附逆”罪流放夜郎(今贵州遵义),当他行至巫山(今重庆境内)的时候,肃宗宣布大赦,也被赦免,他像出笼的鸟一样,立刻从帝城东下,返回江陵(今湖北荆州)。此即回舟抵江陵时所作,所以题一作“帝下江陵”。

意在描摹自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首句写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人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运用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

“朝辞帝彩云间”“彩云间”三字,描写帝城地势之高,为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彩云间”的“间”字当作隔断之意,人回望云霞之上的帝城,以前的种种恍如隔世。一说形容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在落差。如果不写帝城之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暂、耳(猿声)目(万重山)的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彩云间”也是写晨景色,显示出从晦暝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帝城。

“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这里,巧妙的地方在于那个“还”字上。“还”,归来的意思。它不仅表现出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如同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读者细细玩味。

“两岸猿声啼不住”的境界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人说“啼不住”,是因为他乘坐飞快的轻舟行驶在长江上,耳听两岸的猿啼声,又看见两旁的山影,猿啼声不止一处,山影也不止一处,由于舟行人速,使得啼声和山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就是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人感到十分畅快和兴奋。清代桂馥称赞:“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

“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便显得笨拙;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上三峡》)。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船的快速读者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人历尽艰险、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这首写的是从帝城到江陵一天之内的行程情况,主要突出轻快,这也反映了心情的轻快。以58岁的年龄,被流放夜郎,抛妻别子,走向长途,忽然遇赦,得以归家,心里自然十分高兴。在没有直接抒情,但是读了他对行程的描写,自然感受到他的心情和兴奋的情绪。

3、居易的居易《望驿台》

靖安宅里当窗柳, 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 居人思客客思家!

注释:

(2)当窗柳:意即怀人。唐人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

(3)望驿台:在今四川广元。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

(4)居人:家中的人。中指元稹的妻子。

(5)客:出门在外的人。指元稹。

靖安宅里,天天面对着窗前的碧柳,凝眸念远;望驿台前,春意阑珊,花儿纷纷飘落到地面。两处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尽;此时,家里人思念着出门在外的亲人,出门在外的人一样也思念着家中的亲人。

元和四年(809)三月,元稹以*御史身份出使东川按狱,往来鞍马间,写下《使东川》一组绝句。稍后,居易写了十二首和,《望驿台》便是其中一首。

元稹《望驿台》云:“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

这是元稹在三月的最后一天,为思念妻子韦丛而作。结句“不曾春尽不归来”,乃人悬揣之辞。料想妻子以春尽为期,待他重聚,而现在竟无法实现,怅惘之情,宛然在目。

居易的和更为出色。首句“靖安宅里当窗柳”,元稹宅在长安靖安里,他的夫人韦丛此时就住在那里,写其宅自见其人。“当窗柳”意即怀人。唐人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大概是取柳丝柔长不断,以寓彼此情愫不绝之意。我们从这句里,依稀看见韦丛天天守着窗前碧柳、凝眸念远的情景,她对丈夫怀念之情深了!次句“望驿台前扑地花”,自然是写元稹。春意阑珊,落红满地。他一人独处驿邸,见落花而念彼如花之人。这一句巧用比喻,富于联想,也很饶情。三句“两处春光同日尽”,更是好句。“尽”字如利刀割水,效果强烈,它含有春光尽矣、人在天涯的感伤情绪。“春光”不单指春天,而兼有好的时光、好的希望的意思。“春光同日尽”,也就是两人预期的欢聚落空了。这样,就自然导出了“居人思客客思家”。本来,思念决不限此一日,但这一日既是春尽日,这种思念之情便更加重了。一种相思,两处离愁,感情的暗线把千里之外的两颗心紧紧联系起来了。

的中心是一个“思”字。紧扣思字,含蓄地、层层深入地展开。首句“当窗柳”,传出闺中绮思,次用“扑地花”,写出驿旅苦思。这两句都通过形象以传情,不言思而思字灼然可见。三句推进一层,写出了三月三十日这个特定时日由希望转入失望的刻骨相思。但仍不直遂,只以“春光尽”三字出之,颇富含蓄之妙。四句更推进一层,含蓄变成了爆发,直点“思”字,而且迭用两个思字,将前三句都绾合起来,点明旨,收束得很有力量。此格与作一样,采平起仄收式,但又于不同,下笔便用对句,且对仗工稳。不仅具有形式整饬之,且加强了表达力量。因为,在内容上,这两句是赅举双方,用了对句,则见双方感情同等深挚,相思同样缠绵,形式与内容和谐一致,相得益彰。又由于对起散收,章法于严谨中有变化,也就增加了的声情之

题解:

这是居易应和好朋友元稹的。二人在贞元十九年(803)同登制科,俱授秘书省校书郎,始相识并订交,“谊同金石,爱等弟兄”。

元和四年(809)三月七日,元稹以*御史身份出使东川按狱,往来鞍马间,写下一组总题为《使东川》的绝句。稍后,正在长安任左拾遗和翰林学士的居易写了总题为《酬和元九东川路十二首》的和,并题词说:“十二篇皆因新境追忆旧事,不能一一曲叙,但随而和之,惟予与元知之耳。”《望驿台》是其中的第十一首。题下注“三月三十日”。

元稹《望驿台》云:“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孟光”,指元稹的妻子韦丛。这是元稹在三月的最后一天,为思念妻子而作。结句“不曾春尽不归来”,是人的悬揣之辞。料想妻子以春尽为期,待他重聚,而现在竟无法实现,怅惘之情,宛然在目。

“望驿台”,在今四川广元。

句解: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靖安宅里,天天面对着窗前碧柳,凝眸念远;望驿台前,春意阑珊,花儿纷纷飘落地面。首句点出地点和时间。元稹宅在长安靖安里,他的夫人韦丛此时就住在那里,写其宅自见其人。“当窗柳”意即怀人。唐人风俗,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大概是取柳丝柔长不断,以寓彼此情愫不绝之意。次句镜头一换,转到四川的望驿台,那里元稹一人独处驿邸,见落花而念如花之妻。这一句巧用比喻,富于联想,也饶有情。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两处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尽;此时,家中人思念着宦游在外的人,宦游人同样也思念着家中的人。“尽”字如利刀割水,效果强烈,含有春光已尽、人在天涯的感伤情绪。“春光”,不单指春天,而兼有好的时光、好的希望的意思。春光同日尽,是说预期的欢聚落空了,自然导出“居人思客客思家”。本来,思念决不限此一日,但这一日既是春尽日,这种思念之情便更加重了。一种相思,两处离愁,感情的暗线,把千里之外的两颗心紧紧联系了起来。

评解:

居易的和作一样,采用平起仄收式,但又与不同,下笔便用对句,且对仗工稳。不仅具有形式整饬之,而且加强了表达力量。因为在内容上,这两句是赅举双方,用了对句,则见双方感情同等深挚,相思同样缠绵;形式与内容和谐一致,相得益彰。又由于对起散收,章法于严谨中有变化,也就增加了的声情之

4、文注释、

1、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商隐《忆梅》

2、坠粉飘红,**香成阵。——赵令畤《蝶恋花》

3、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王维《山居即事》

4、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杜甫《宿赞公房》

5、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北晏几道《临江仙》

6、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秦观《虞人》

7、满阶芳草绿,一片杏花香。——章文虎妻《临江仙》

8、荷香销晚夏,菊气入新。——骆宾王《晚泊江镇》

9、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清照《如梦令》

10、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

11、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春日》

12、风含翠筱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杜甫《狂夫》

13、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清照《醉花阴》

14、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

15、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别储邕之剡中》

16、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张嵲《墨梅》

17、荷叶似云香不断,小船摇曳入西陵。——姜夔《湖上寓居》

18、风光人不觉,已着后园梅。——史青《应诏赋得除夜》

19、一番桃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曾巩《城南》

20、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佚名《国风·周南·桃夭》

21、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22、和风和雨点苔纹,漠漠残香静里闻。——律然《落梅》

23、花台欲暮春辞去,落花起作回风舞。——贺《残丝曲》

24、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僧志南《绝句》

25、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朱熹《题榴花》

26、一段好春藏不住,粉墙斜露杏花梢。——张良臣《偶题》

27、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寒菊》

28、梅须逊雪三分,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

29、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牡丹》

30、**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商隐《**》

31、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晏殊《踏莎行》

32、东风着意,先上小桃枝。——韩元吉《六州歌头·桃花》

33、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陈与义《春寒》

34、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徐俯《春游湖》

35、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张先《木兰花》

36、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木兰花》

37、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贺《将进酒》

38、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赵嘏《长安晚

39、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忆东山二首·其一》

40、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41、望去茫茫香雪海,吾家山畔好题名。——宋荦《雨中元墓》

42、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吴文英《浣溪沙》

43、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

44、桃蹊径年虽故,栀子红椒艳复殊。——杜甫《寒雨朝行》

45、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王维《田园乐·其六》

46、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

47、柳叶乱飘千尺雨,桃花斜带一路烟。——吴梅村《鸳湖曲》

48、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颀《送陈章甫》

49、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方膺《题画梅》

50、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苏轼《新城道中》

51、微雨过,小荷,榴花开欲燃。——苏轼《阮郎归·初夏》

52、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王维《辋川别业》

53、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高蟾《上高侍郎》

54、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咏梅》

点击查看更多李白《太原早秋》全诗翻译及审美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38089.html

热门阅读

  1. 三洲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2. 加拿大感恩节祝福语精选
  3. 护理部主任工作总结范文
  4. 石空寺石窟导游词范文
  5. 激励销售人员的句子
  6. 2018年唯美的正能量语录
  7. 三国人士也愁房民间故事
  8. 七夕短信祝福语
  9. 二十一课荷花的教案
  10. 庆祝八一建军节贺词祝福语短信
  11. 光棍节祝福语
  12. 格兰德湖全美最大的自然湖区美文
  13. 小型家庭装饰工程施工合同范本
  14. 《慈母情深》公开课教案设计
  15. 九月九重阳节的诗句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