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照片存在心里生活随笔
有一群美国人做了个实验,观察照片是否能真的帮助人记住眼前的事物,结果发现拍摄者往往不能兼顾游玩的乐趣。照片原本是为人们承载记忆、唤起美好感受的工具,但是照片时代的实体照不能久存,反而令人戚戚;而编为一串二进制码的非实体照片却没有了“妈妈的味道”,更令人惨怛!在我看来,任何先进的工具毕竟都是工具,我们应该把握的是其服务对象——人的情感;我们应该减慢心灵的氧化速度,而不只是冻住一个个形状与一片片色彩。
北岛在新书《城门开》中写道,小孩子对光彩、气味等有特殊的敏感度。落叶知秋,他们丰沛而细腻的感觉在进入成人世界后被规章制度无可避免地磨掉了。过去的生活状态与小孩子的状态、与作家的状态是相似的,都很慢,也不富足,圈子不大而自得其乐,总之不那么开放与高效。这可以说是农耕文明的心理遗存,却也因而将感情赋予一草一木,像过节、磨面、访友,皆成大事;而珍爱照片,也是当然。他们爱的岂是一张纸片,他们的爱是一方生活的沃土。
有位作家讲,不是几十年前的书他不看;已故的杨绛先生在生前也常感到越活越年轻,笔耕不辍。这样的心灵是缓慢的,鲜活的,也是自足的。因为感到自己活着,所以珍藏那些照片中的回忆。这样的照片,不在纸上而在心里。
而今的各种先进科技工具是很方便了,照相机、手机、自拍神器、微距镜头……不可否认,技术的进步带来的是生活质量的提高与艺术的进步,许多奇巧天成的作品确实令人惊叹,但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拍照时,愉快的游乐与温馨的亲情带上一种格局的压力与任务的沉重;修图时,千方百计的粉饰消去了天然的韵味,助长了虚荣与欺骗;发朋友圈后,大家的比较更带来一些无谓的烦恼与争端……我们坦荡大方地將隐私空间与专属个人的心绪公之于众,结果却成为一批批标准件,连感想也雷同;不知不觉中,自己真正的感受被逐渐淡化!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古人偏爱数字游戏与自得其乐地赏玩,而在今人,只是一张踏青自拍与一句“空气真好”!倒不是谁高谁下,只是那样一种隐私的、难以言传的、丰富生命感的爱的静默与欢喜,同时昭彰着“活着”的个性与鲜活气息和背后那一颗颗扑通扑通的心……实在令人难舍。不如放下相机,用心去体味龙蛇蠢动时杨柳愁烟日冻土初开时的心灵放飞,用心感知冰天雪地腊梅怒放时鞭炮硝烟中的风雪夜归……
将照片存在心里,随着时间,反而愈发鲜亮。
拓展阅读
1、诗意地生活心情随笔
首先必须强调一点,这里说的是“诗意地生活”,而不是“诗意的生活”。一字之差,内涵不同,趣味不同,境界也大相径庭。“诗意的生活”指向过去的生活状态,而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回想起过往的生活经历往往满意度低,懊恼和抱怨的成分多,所以难有诗意的感觉。“诗意地生活”则诠释了现在的生活进行时,是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我们无法挽留。就像浮云悄无声息地从天边飘过,就像流水漫不经心地从眼前流走,就像秋叶不知不觉地从头顶凋落。将来怎样那是未知数,无法左右。但我们可以立足当前,把握现在,暂时放慢一下匆匆的脚步,留心身边的点点滴滴,仔细欣赏和品味周遭的美景,珍惜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让每一分快乐相伴相随,这样也就活出了生命的精彩与惬意。
诗意地生活首先在于“意”。《古兰经》里有这么一句话: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换一朵水仙花。人当然需要物质方面的需求,但也需要精神方面的滋养。柴米油盐固不可少,但并不代表生活的全部。当下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可以做到衣食无忧,但有些人却常常凭空生出许多烦恼和苦闷。因为物质上的东西贪求的太多,精神上承担的也就越多,这就是一些人常常觉得生活得太累的原因。如果拂去心灵的浮尘,剔除思想的杂念,卸下功利的包袱,以轻松的心态应对一切,自然会活得潇洒一些,浪漫一些,从容一些,甚至优雅一些,纯粹一些,高尚一些。宁可大气,不要小气,宁可大气的不完美,不要小气的精雕细刻。老子曰:“大道至简”。活得越简单,越质朴,越轻松,乃是至真至善至美的至高境界。
海德格尔说过:“人,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生活在大地上。”不错的,人生于世,必然要面对许多生活的重负:个人的,家庭的,社会的,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和负担,然而关键在于如何面对,如何解脱,只在勇于舍弃,该放手时就放手,才能做到气定神闲,宠辱不惊,处之泰然。
诗意地生活还在于“境”。不仅在于生活环境的幽静,更在于精神境界的空灵与悠然。红尘滚滚,熙熙攘攘,喧嚣吵杂,令人意乱思纷。这时你就得给自己留一个诗意的空间,开辟一个属于自己的自由天地,让自己的心灵有一个憩息的归宿。不盲从,不媚俗,不随波逐流。经得起灯红酒绿的诱惑,耐得住凄风冷雨的寂寞。沏一杯芳茗,伴一盏孤灯,捧一部书卷。或于雪中漫步,或于月下独酌,或笑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或仰望星空遥想历史兴衰岁月流转。
诗意地生活也在于“情”。情为何物?妙不可言。不过,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才有激情,一个有真爱的人才有真情,一个胸有大爱的人才拥有诗一般的情趣,一个懂得爱并能付出爱的人才能真正享有诗意般的生活。最高境界的诗情是超越个人的,是关乎国家民族的。屈原惨遭流放而吟《离**》,杜甫身处离乱而心系苍生,范仲淹贬谪异乡而忧乐天下,苏轼历经磨难而乐观旷达……他们的生活虽艰辛但富有诗意。
诗意地生活更在于“品”。品出人生真谛,悟出生活哲理,感受自然之趣,体察世间百态,偶尔间迸发奇思妙想,不经意时碰撞诗意的火花,因诗意般的精神追求而实现诗意般幸福人生。
诗意地生活吧,我们也许做不了诗人,但我们却能诗意般地生活着。
作者简介
李龙,男,1966年生,安徽省霍邱县人,大学文化,1986年参加工作,长期从事语文教学、教研和文学创作,发表各类文学作品数百篇,著有诗集《诗意地生活》(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系安徽省诗词学会会员。
2、养眼与养心生活随笔
在家看电视,时间一长,便觉眼睛疲劳,目光顺势就落到了电视屏幕以外的墙上。墙上挂着一组小幅国画,画面凸显出来的,是属于周庄的四季景色。那色泽润透、笔触清新的画境,一下子就让人陷入了美轮美奂的周庄景致中,引入遐思,教人回味。目光在变幻的景色中游弋,思维的触须便悄无声息地伸展开去,眼睛的疲累仿佛间就得到了舒适快意的释放,这承载着春夏秋冬的尺幅景色,就这样自然而然地,成了养眼怡情的载体。
养眼,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养眼,是基于生理考虑,在眼睛处于疲劳状态时,采取的实实在在的保护措施。比如分散注意力,比如“闭目养神”等等,都可以卓有成效地消除视觉上的疲乏,这是一种纯粹的、基于生理需求的养眼。广义的养眼,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需求,可归结到美学欣赏的范畴。
闲暇之时,有人爱将自己置身于山水风光之中,尽享山水趣味;有人爱置身影剧院,欣赏或鲜活或心仪或壮阔的情节;有人爱伫立驻足闹市街头,捕捉俏身段、美容颜……所有这些,都是美学欣赏范畴的养眼。在这一层次上,养眼与养心常常是孪生儿,既夺人眼球,又深入人心。
提及养眼和养心,就不能不说及女人。养眼女人是时光断面上的一道风景,能让你眼前一亮,让你想到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倾国倾城。她们在时光深处或古雅或婉约或亮丽地开放着,宛若一篇篇飘逸的散文、一曲曲清丽的乐音,一幅幅灵性的图画,将生活妆饰得芳香四溢。她们总是在一刹那之间,就可以侵入你的灵魂,铭刻在你的记忆深处。养心女人则拥有切合时宜的生活气质,唯美,知性,博爱,能使他人身心舒畅,提升境界。她们以适宜的装扮,得体的行为,智慧的头脑,主导着“城市的韵味,风情的演绎,现代化速度”,她们是中西文化荟萃的炼炉中千提百炼的金丹,让世界变得平和,温馨,美丽。不是所有的女人都有缘成为养眼女人,但所有的女人都有可能成为养心女人。
心有向往,情有归宿,方能进入养心之境。养心的方式不胜枚举,却总是因人而异。比如读书,比如绘画,比如下棋,比如垂钓……不一而足。拿读书来说吧,过去,人们常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但时过境迁,能静下心来看书读书的人应该说是越来越少了,相当一部分人习惯于将大把的时间消耗在无益于身心的事情上,比如上网玩游戏,比如沉迷于娱乐场所,长此以往,又怎能不在俗世烟火中身心萎靡,斗志尽失?
养眼,总是在享受感官刺激之后,有过眼云烟之惑;养心,则在一份彻骨体验之后,养出贯穿一生的内涵。养眼和养心,具有不同的造梦功能,不可或缺。过去的皇上,天天被美色包围,养眼条件可谓登峰造极,但还是念念不忘给自己造一座养心殿呢!
3、把书囤起来生活随笔
行走城市,在商业统治的大街小巷,人文气息在消散,已经很难寻到一处精神驻足的栖息地。每当一个个实体书店关门歇业时,我都要“血拼扫书”,买书如摞砖,一摞摞地往家里搬。或许,这已不是买书,而是买的一种记忆,一种在繁华街道购书、品读、休憩、沉思的记忆,并在岁月的积淀中成为一种奢侈品。
其实,实体书店的萎缩与网购图书的蓬勃是此消彼长的。网上买书,便宜,我一般都是几本几本的买,也许正是爱书读者一次次不经意的网购扼杀了他们自己最看重的实体书店的那种精神氛围。不管通过什么方式购书,我的量都很大,不是为了“装饰门面”,因为陋室尚无书斋,可房间中却“书灾”泛滥,一本本散放在飘窗、茶几、衣柜以及我触手可及的地方。有时,为了找一本书,我翻箱倒柜,好似大海捞针。情急之下,我便自嘲:“没收拾,看来最好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去网上再买一本。”
如果说新闻是信息快餐,那么书籍就是可以品味的营养大餐,谁不想做一个知识横流的人?从GDP到CPI,从利比亚到叙利亚,从平民选秀到电影电视节,国内国际每天的大情小事在不断更新变化,就连苹果的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都有教科书辅导你如何轻松玩转……可见,买书,如摞砖般的囤积,至少从心理上舒缓了我们的“学习焦虑”,而并非看起来有文化。
有次,我在书店浏览一套有关民国的图书。书中的部分章节根据需要,文字是竖排的。于是,我不停地抬头低头,快速阅读。营业员看见了,以为我是在点头向他示意,便走过来问是否要*。我从来没有蹭书的习惯,脸一红,在目光读到的二十八页处折了一下,合上书,对营业员说:“包上,全套五本都要。”几个月后,我又翻出了这本书,读过的历史仍旧停留在二十八页,看来确实是“书非借不能读”。记得,初中时,找同学软磨硬泡借来《射雕英雄传》,打着手电筒把它看完。如今,金庸的书早已囤成全集而且是精装的全集,可它安静地躺在写字台的下层。买书如摞砖、读书如抽丝,但潜意识却安慰自己:书,只要买了,囤的就是知识,总有一天会读的。
在书店,买书如摞砖,感受一种文化,怀念一道即将远逝的城市风景;在网上,买书如摞砖,经不起“亲”的尊称,“货到付款”的便捷,“满五十元包邮”的诱惑。买书,狂买,这不是读者的错,更不是爱书者的一种通见“强迫症”。比如说,畅销书可以一版二版再版,一般的书却享受不起这种待遇,可好书不一定都畅销啊,现在不买,现在不囤,留下的就只有遗憾。另外,通过媒介,我们得知某某人如何特立独行,如何文采飘逸,形成“某某热”,然后读者们慕名一本一本买回他的书,最后读了,也许有用,也许没用。
鲁迅先生曾风趣地说,“无聊才读书”。买书如摞砖,先囤了再说,我们总有无聊的空闲与书中文字打照面的机会,到那时,阅读就是一段美妙的时光。
4、生活随笔600字
作文一:以“一草一木总关情”为话题写作
一草一木总关情
朝鲜的最后一位女性实权人物,明成皇后曾经说道,“当狂风暴雨肆虐之时,小草虽比不上树木的坚挺,一直被吹倒在土地上,然而,当风雨过后,最先站起来的,也是小草!” 世间一草一木虽在世人的眼中,只是无法移步,无法改变现状的鄙陋的植物,殊不知,这些草木却代表着世界上最伟大的精神。草木生来为草木,她们无法移步,无法改变自己是草木的先天因素,这不正如天先残疾人、天先病患吗?
草木虽生而为草木,生命短暂,却不屈不挠,甘于承受,自强不息。看那爬山虎,只要有墙壁,她们就会永不驻足的向上攀爬,就算生命只是短暂的,她们也毫不犹豫努力攀登。她们爬到了最顶层,吸收着更为清新的空气,望向了更远的地方,顿时,整个世界变得无比宽阔!
人的生命不亦如此吗?比起存在了40亿年的地球,甚至拥有着无限时空的宇宙,人的生命只是弹指一挥间。然而,生命却是奇妙的,人类是具备着无限可能性的存在。
人就好比四季。在春天,一名幼婴呱呱落地,哇哇大哭,他们如玻璃般的双眸中散发出令人向往的光芒,他们开始了属于他们的一生;在夏天,他长成了一名轻年,拥有者无限活力,仿佛随时有着走遍世界,知遍世界的冲动,他们正值青春年少,激扬文字,活力十足;到了秋天,轻年得成熟,他们长大成为了真正的大人,黄金时代中,他们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安身之所,他们冷静、睿智、有计划的达到他们所要实现的目标;到了冬天,这是草木枯萎的季节,老人们回忆起自己的一生,坐成一团,他们的放声欢笑着,交流着。老人们的笑中没有一丝犹豫,因为他们对自己的人生没有遗憾,没有后悔,他们以之为自豪。
人的生命不正如那草草木木吗?她们一生都在奋斗,无论是多么短暂的一生,无论先天因素给她们带去了多少不便。在我看来,即便是一颗小草,她们也可能比人更长寿,因为她们专心活在了每一分,每一秒。一草一木总关情,草木既如此,人岂甘落后?
作文二:以“使命”为话题写作
寻找使命,活出意义
使命感来源于强烈的内心意识,它不是经人硬塞所能具备的感情。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季羡林曾被学生这样问道,“请问,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季羡林想了想,笑着回答,“人活着,没有任何意义。”顿时,全场鸦雀无声,过了2秒钟,她接着说,“但是,生命的意义是可以寻找的。”
我们活着的理由是什么?活着的意义何在?这些看似敏感而又现实的问题一直摆在所有人的面前。很多人会在“为什么而活着”和“不活又能怎样”的两种观念之间徘徊,尤其是现在广大的青少年中,很多人找不到真正的自我,不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不知道生命有什么意义,故而有了一位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10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