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小记者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教案
课时:2课时
课堂类型:综合探索
1、指导学生学习简单的摄影知识。
2、指导学生模仿记者进行采访活动,了解美术记者的工作内容和具体的工作流程。
3、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策划,采访,编辑和展示活动,感受美术记者工作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1、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各个过程,敢于采访实践,并乐于与他人合作。
2、对资料整理,编辑,展示工作产生兴趣,能在某一环节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教具学具:纸、笔、彩色笔、相机等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
1、引导阶段
(1)做好学生分组采访的组织工作。
(2)导入此课的内容,传授美术记者的工作过程和具体要求。
(3)教师可先让学生欣赏一些图片文字展示的示范作品,激发学生强烈学习兴趣。
2、发展阶段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组员共同拟订采访内容及活动计划。
学生分组按计划进行采访活动。
按照计划内容对采访记录资料进行整理编辑。鼓励学生通过集体构思设计,选定喜爱的色彩和排版形式,利用各种材料工具,制作出一幅生动有趣的,图文并茂的主题性展示作品。
三、学生作画,教师辅导:
在作业过程中要激励学生大胆,自由地创意和制作。
作业完成后让学生进行互相评价,欣赏其他同学的作品。
四、收拾与整理指导学生整理桌面,地面,保持教室环境整洁。
五、课后拓展
1、鼓励学生积极地寻找进行拍摄,采访实践的机会,去创作更生动有趣的形象,报道展示更有意义的事物
2、利用模拟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具体能力的方法研究。
3、指导学生如何利用某一主题或活动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
摄影其实是一种记录影像的技术,进行这种技术的工具就是照相机。照相机是一个不透光的盒子,作用是控制光线的进入,使胶卷产生不同程度的曝光。照相机包括机身和镜头两个部分。机身内置快门来决定胶卷进行曝光的时间,快门其实是一个掩盖胶卷的机械装置,在进行曝光时按照所设定的时间而打开,让业自镜头的光纪录在胶卷之上,而镜头则是一些光学组件,用以结集光线,在胶卷上造像。相片影像的优劣取决于合适的曝光(还有构图,色彩等等),相机快门负责曝光时间,而镜头不单有对焦的功能,更重要是用可调较的光圈来决定光线量,再配合快门决定光线投射在胶卷上的时间,产生一个受控制的曝光过程,即是一个拍摄过程。而胶卷刚记录下影像,通过冲洗,扩印等工序,便最终得到拍摄所要的照片资料。
拓展阅读
1、一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劳动最光荣 人音版
1教材分析
《洗手绢》是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是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第六课《爱劳动》的第一课时。教材围绕着“爱劳动”这一专题进行编排,旨在教育学生“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这首儿歌是一首具有民间童谣风格的歌曲。歌曲小中见大,通过洗手绢一事来发扬爱劳动的好品德,使学生感受劳动的快乐,理解劳动的意义,对学生有很好的启发和教育作用。 2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具有趣味性的情境导入,培养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能大胆、自信的演唱《洗手绢》,从中表现劳动的愉快,唱出劳动的快乐。用动作感受二拍子的强弱规律。
3、能够编创歌词、编创动作表演,以及“劳动”主题的编创尝试,并表现“劳动”的主题。 3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聆听、欣赏、熟练的演唱歌曲,体会劳动的愉快 难点:体会二拍子的强弱规律并能够创编歌词 4教学方法
聆听法、听唱法、小组合作法 5教学过程 5.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欣赏《劳动最光荣》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情绪并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形象) 师:今天我们的课堂上来了许多小动物,那你们想知道它们是谁吗?大家竖起耳朵,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用课件展示《劳动最光荣》的音乐和画面) 师:你们听到都有哪些小动物呢?
生:大公鸡、小鸟、小喜鹊造新房、小蜜蜂采蜜糖、小蝴蝶
师:那么小动物们愉快幸福的生活是怎样得来的呢? 生:靠劳动。
师:回答的真棒,接下来我们放松一下,跟着这首歌曲学学小动物的模样好吗?老师看看谁模仿的最像?(师播放《劳动最光荣》) (三)感受歌曲《洗手绢》的主要节奏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跳的真开心,小动物们都这么爱劳动,那么你们爱劳动吗? (四)、新课学习 1、初次聆听,聆听内容
师:今天老师就教大家一首爱劳动的歌曲——《洗手绢》,让我们赶快来听听吧!我们边听边跟老师一起打节奏。(播放洗手绢音乐)(师带领学生给歌曲打节拍) 师:这是一首四二节拍的歌曲,它的力度呢是强弱,强弱,刚才大家做的都很棒, 2、有节奏的朗读歌词
师:接下来老师带领大家有节奏的朗读一遍歌词。(出示歌词,师领读,并打出节奏)
3.二次聆听,找出衬词乐句
师:同学们读的真棒,接下来我们再来欣赏一遍歌曲。听一听,哪句歌词反复唱了两遍?而且也表现出小朋友很开心的心情?(师播放音乐) 师:你们听的真认真,谁来说一说? 生:哎罗哎罗哎罗哎
师:你们找的真对,这是劳动时加油的口号。刚刚已经有同学跟着音乐一起唱了,李老师也想给大家唱一下,你们想听吗?(师弹琴范唱)
师:同学们,你们想唱吗,来跟老师一起唱两遍吧。注意我们要用自然的声音(小声高位置)来演唱。(师伴奏,学生唱) 4、歌曲处理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情绪来演唱这首歌曲呢? 生:活泼,欢快 特别高兴的。
师:那我们就嘴巴张开,微笑,用这样的笑容,和愉快的心情,再来跟伴奏唱两遍吧!
师:会唱了吗?谁愿意上台来唱一唱,其他同学跟着老师用响板和碰铃给他伴奏好吗?
(五)歌曲创编 表演 1、编创歌词
师; (师鼓掌)同学们唱的真棒,那我们想一想平时在家除了帮妈妈洗衣服,还能帮妈妈干些什么家务活?
生:(洗碗、扫地、擦窗、浇花、拖地……)
师:,嗯,真能干,那你们能不能用歌声唱出来,例如可以将歌词中的 “洗衣”换作“洗碗/扫地/擦窗………” 让我们开动小脑筋,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歌吧!接下来我们就分小组创作吧。等一会每个小组上台展示一下。看看哪个小组表现的最棒。 2、编创动作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那你们能不能模仿洗衣服的动作给这个歌曲伴舞呢?好,全体起立咱们一起跳起来,感受一下劳动的快乐吧。(师播放音乐)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都非常棒,那老师非常感谢你们的出色表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并且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一个爱劳动又有礼貌的好孩子,你们能做到吗?好,今天的课就到此结束!下课!
2、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意义,体会平均数的作用,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能计算平均数。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概念。
3、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体会平均数的特征,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你乘车买票吗?六岁以前买票吗?你对乘车是否买票这方面的常识了解吗?我们把1.2米这条线叫“儿童乘车免票线”。看,就是这条线,经过相关部门研究决定,六岁以下儿童乘车免票线为1.2米。你知道怎么去确定这个标准吗?调查谁?如果数据来了,有高的,有矮的,如何处理?让我们一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然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体会为什么要学均数。)
二、探究新知,自主构建
(一)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上个月我校开展了保护环境,争优环保小队活动,我班成立了三个小分队:快乐队、天使队、阳光队。
1、相同数据,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代表性。
出示快乐队数据:宁宁12个,*12个,冰冰12个。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要表示快乐队每个人的收集情况,用哪个数比较合适呢?
小结:快乐队每人都收集了12个矿泉水瓶。12能代表快乐队每个人的收集情况。
2、不同数据,深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出示天使队数据:小红12个,小兰14个,小丽11个,小明15个。
你看到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现在,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各不相同,该用哪个数据代表第二小队每人的收集情况呢?14能代表吗?12呢?(如果每人同样多就好了)怎样把他们的瓶子变成同样多?
小组合作学习,用学具摆一摆。并在组内说一说你是怎么把它们变的同样多的。
交流汇报。
学情预设:
生1:可以移动瓶子,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然后每个人就一样多了。(刚才这些同学都是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生2:计算的方法(14+12+11+15)÷4=13,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先把四个人的瓶子数合起来,再平均分给四个人)为什么要除以4?除以3可以吗?4表示什么。括号里的表示什么?关系式:总数量÷份数。板书:先求和再平分)
总结:其实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先求和再平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使原来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数叫做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3、追问中理解平均数的虚拟性。
继续看天使队的收集情况:13是小红收集的数量吗?是小兰收集的数量吗?是小明收集的数量吗?
13到底是什么呢?是哪个同学收集矿泉水瓶的数量吗?
小结:13是天使队平均每人收集的数量。它代表天使队收集矿泉水瓶的一般水平。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快乐队每人收集12个,用12代表每人的收集数量;天使队每人的数量各不相同,该用哪个数代表呢?学生体会到:都不合适,如果和快乐队一样,每人同样多就好了。通过移多补少或求和平分,用一个虚拟的13来代表。这样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慢慢体会平均数良好的代表性。在追问中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虚拟性特征,以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二)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出示阳光队收集矿泉水瓶统计表。阳光队一共收集了多少个?哪个小队能评为“环保小队”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情预设:
生1:快乐队收集了36个,天使队收集了52个,阳光队收集了60个,第三小队收集的多。
生2:他们人数不同,这样不公平!
生3:人数不同,应该比较平均数。怎么求阳光队的平均数呢?
学生列式:(13+11+14+10+12)÷5=12(个)
12代表什么?哪个小队能评为“环保小队”?
小结: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作比较更公平!
平均数13能代表天使队的一般水平,12能代表快乐队、阳光队的一般水平。(板书: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设计意图:人数不等,哪个队能评为“环保小队”?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学生清楚:比总数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每队收集的一般水平,所以用平均数作比较更公平。从而加深对平均数作用的理解。)
(三)思考交流,理解平均数的敏感性
如果阳光小队的王林收集的瓶子变多了或变少了,平均数会怎样呢?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平均数就是这么敏感!这组数据中任何一个数发生变化,都能引起平均数的变化。
结合平均数观察表格,平均数处于什么位置呢?
平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可以代表一组数的一般水平,而且知道平均数在值和最小值之间,相信大家对平均数有了一定的认识。
(四)首尾呼应,引起共鸣。
相关部门是怎么确定这个儿童乘车免票线的呢?和你们想的一样,相关部门就是参照了平均身高确定免票线的。据统计:6岁男童平均身高119.3厘米,6岁女童平均身高118.7厘米。
看来,平均数的作用真不小,连确定免票线的高度都可以参照它。
(五)联系生活,体会平均数的用途。
生活中在哪儿用到过平均数呢?出示平均数资料。如果学校订做校服,用平均身高订做可以吗?平均数的用途很广泛,可是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三、应用拓展,巩固提高
1、小明家每人每天月平均用水量是多少?
在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约为3千克,你知道3千克的水有多少吗?
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则信息。
请选择正确答案。(2)第(1)式和第(3)式分别求的是什么呢?
小刚家平均每人每天用水88千克,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3千克,比较这两个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2、小明会遇到危险吗?
游泳池平均水深只有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小明站在游泳池里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回顾反思,结束全课
谈谈你对这节课的收获,把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说一说。
3、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
3、学习运用观察、重叠、数面积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多媒体课件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边三角形和直径1厘米的圆,两个长方形。
一、学前准备
1、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0页的图。
提问: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引出新课,出示课题。
同学们刚才观察到的物体都有面,而且通过操作我们还发现面是有大小的,今天这节课,我们所学的内容就和面的大小有关。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面积的意义。
(1)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教师谈话引入。说明:黑板面和国旗面的表面的大小相差比较大,靠观察就能看出。
(板书:观察比较)
(2)认识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
出示两组图形,这些是平面封闭图形,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由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出重叠比较与数方格比较的方法。
(板书:重叠比较,数方格比较)
(3)总结面积的意义。
提问: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什么呢?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板书课题的前半部分:面积)
2、认识面积单位。
(1)出示教材第61页例2。
引导: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学具来帮忙。
比较三种方式,得出数正方形个数是最合理的方法。解决了设疑中提出的问题,通过数正方形个数得出大小之分。
(2)认识统一比较的重要性。
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通过重叠确认它的面积比前面出示的两个长方形大,教师翻开正方形反面的格子只有9个格,激起学生的疑问。
提问:这是什么原因呢?你有没有办法来证明呢?
(3)带着问题自学。
提问: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是怎么规定的?
③各自比一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④同桌两人互相比画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⑤在黑板上贴出一张1平方米的纸,先估计能放下几本练习本。翻出反面,数一数,实际能放下几本练习本。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如图,每一个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用红笔涂出8平方厘米的一个图形,再用绿笔涂出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另一个图形。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电视屏幕的面积是25()。
(2)一块橡皮上面的面积是9()。
(3)学校操场的面积大约是500()。
(4)教室的面积大约是40()。
四、思维训练
1、下图中每一小格是1平方厘米,请你写出每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动脑筋:先估算哪个图形的周长比较简便?算一算。(单位:厘米)
板书设计:
面积与面积单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实践感知中理解了面积的意义,认识了常用的面积单位1平方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并初步建立了这些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31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