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志玄齐州临淄人也原文赏析及习题答案

发布时间: 2025-07-16 12:07:24

段志玄齐州临淄人也原文赏析及习题答案

段志玄,齐州临淄人也。父偃师,隋末为太原郡司法书佐,从高祖起义,官至郢州刺史。志玄从父在太原,甚为太宗所接待。义兵起,志玄募得千余人,授右领大都督府军头。从平霍邑,下绛郡,攻永丰仓,皆为先锋,历迁左光禄大夫。从刘文静拒屈突通于潼关,文静为通将桑显和所袭,军营已溃,志玄率二十骑赴击,杀数十人而还,为流矢中足,虑众心动,忍而不言,更入贼阵者再三。显和军乱大军因此复振击大破之及屈突通之遁志玄与诸将追而擒之以功授乐游府骠骑将军。后从讨王世充,深入陷阵,马倒,为贼所擒。两骑夹持其髻,将渡洛水,志玄踊身而奋,二人俱堕马,驰归,追者数百骑,不敢逼。及破窦建德,平东都,功又居多。迁秦王府右二护军,赏物二千段。隐太子建成、巢刺王元吉竞以金帛诱之,志玄拒而不纳,密以白太宗,竟与尉迟敬德等同诛建成、元吉。

太宗即位,累迁左骁卫大将军,封樊国公,食实封九百户。文德皇后之葬也,志玄与宇文士及分统士马出肃章门。太宗夜使宫官至二将军所,士及开营内使者,志玄闭门不纳,说:“军门不可夜开。”使者曰:“此有手敕。”志玄曰:“夜中不辩真伪。”竟停使者至晓。太宗闻而叹曰:“此真将军也,周亚夫无以加焉。”十一年,定世封之制,授金州刺史,改封褒国公。十二年,拜右卫大将军。十四年,加镇军大将军。十六年,寝疾,太宗亲自临视,涕泣而别,顾谓曰:“当与卿子五品。”志玄顿首固请回授母弟志感,太宗遂授志感左卫郎将。及卒,上为发哀,哭之甚恸,赠辅国将军、扬州都督,陪葬昭陵,谥曰忠壮。

(节选自《旧唐书·段志玄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甚为太宗所接待接待:迎接招待。

B.历迁左光禄大夫历迁:多次升职。

C.深入陷阵陷阵:陷入敌阵。

D.志玄踊身而奋踊身:纵身跳跃。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显和军乱/大军因此复振击/大破之/及屈突通之遁/志玄与诸将追/而擒之/以功授乐游府骠骑将军/

B.显和军乱/大军因此复振/击大破之/及屈突通之遁/志玄与诸将追/而擒之/以功授乐游府骠骑将军/

C.显和军乱/大军因此复振击/大破之/及屈突通之遁/志玄与诸将追而擒之/以功授乐游府骠骑将军/

D.显和军乱/大军因此复振,击大破之圾屈突通之遁/志玄与诸将追而擒之/以功授乐游府骠骑将军/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志玄作战勇敢,战功赫赫。在平定霍邑、夺取绛郡、攻占永丰仓等战役中,他均任先锋;后来,在战胜窦建德、平定东都的战斗中,他又建功很多。

B.志玄忠贞不二,拒绝利诱。隐太子建成、巢刺王元吉用钱财引诱他归附自己,他不为所动,并暗中向太宗告发了他们,后又参与诛杀建成、元吉的行动。

C.志玄恪尽职守,受到褒扬。太宗晚上派宫官到他的军营,他坚持不开营门,让使者一直等到天亮,太宗因此称赞他为“真将军”,认为周亚夫也不如他。

D.志玄屡受封赠,恩遇甚隆。作为唐王朝的开国元勋,他生前多次被封赏官爵;

去世后,太宗非常悲伤,不仅追授他官职,而且给予他陪葬昭陵的哀荣。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为流矢中足,虑众心动,忍而不言,更入贼阵者再三。

(2)寝疾,太宗亲自临视,涕泣而别,顾谓曰:“当与卿子五品。”

参***

4.A(接待:亲近礼待。)

5.D(据中华书局《旧唐书》第八册 2504页《段志玄传》)

6.C(“认为周亚夫也不如他”的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太宗说的是周亚夫也没办法超过他。)

7.(10分)(1)(5分)(他)被流箭射中了脚,因担心众人内心动摇,忍痛不说,又几次杀入敌阵。(关键词 “虑”“动”“更”译对一个1分,句意2分。)

(2)(5分)(他)卧病在床,太宗亲自前来探望,流泪告别时,回头对他说:“应该给你儿子五品官职。”(关键词“寝疾”、“临视”、“顾”每译对一个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段志玄是齐州临淄人也。他的父亲段偃师,隋末为太原郡司法书佐,跟随高祖起义,官至郢州刺史。志玄跟随父亲在太原,很被太宗亲近礼待。义兵起,志玄招募到一千余人,被任命为右领大都督府军头。跟随太宗平定霍邑,攻占绛郡,攻取永丰仓,都担任先锋,多次升迁为左光禄大夫。跟随刘文静在潼关抵御屈突通,文静被屈突通手下将领桑显和袭击,军营已被攻破,志玄率领二十名骑兵前往攻打敌人,杀了几十个敌人后返回,被流箭射中了脚,担心众人内心动摇,忍痛不言,又几次杀入贼阵。

桑显和的军队*乱,刘文静的大军因此又振作起来,攻击大败敌军。等到屈突通逃跑,志玄与诸将追击并抓获了他,凭借军功被授任为乐游府骠骑将军。后来跟随太宗讨伐王世充,深入敌阵身陷其中,战马倒地,志玄被敌所擒。两个骑兵在两边抓住他的头发,要渡过洛水,志玄纵身跳起来,二人都坠下马来,骑马驰回,追赶的有几百名骑兵,却不敢靠近他。等到攻破窦建德,平定了东都,功劳又占多数。升任为秦王府右二护军,赏赐财物二千段。

太子建成、巢剌王元吉竞相用金帛引诱他归附,志玄都拒绝没有接受,暗中把这些事告诉太宗,最后与尉迟敬德等人一同诛杀了建成、元吉。太宗即位,多次升迁担任左骁卫大将军,封樊国公,食邑实封九百户。文德皇后埋葬的时候,志玄与宇文士及分别统率军队出肃章门。太宗晚上派宦官到两个将军处所,士及打开营门让使者进入,志玄闭门不让进来,说:“军门不可晚上打开。”

使者说:“这里有皇上亲手写的命令。”志玄说:“晚上分不清真假。”竟让使者在营外停到了天亮。太宗听说后叹息说:“这是真将军啊,周亚夫也不能超过。”贞观十一年,制定世袭封爵的制度,他被授任为金州刺史,改封为褒国公。贞观十二年,被任命为右卫大将军。贞观十四年,加授镇军大将军。贞观十六年,卧病在床,太宗亲自前来看望,流泪告别时,回头对他说:“应该给你儿子五品官职。”志玄叩头坚决请求将官职转授弟弟段志感,太宗于是任命志感为左卫郎将。等他去世时,皇上为他举行悼念仪式,哭得非常悲伤,追赠他为辅国将军、扬州都督,陪葬在昭陵,谥号为忠壮。

拓展阅读

1、常建《破山寺后禅院》精选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版本一)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版本二)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心。

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版本三)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版本四)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版本五)

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2、常建《破山寺后禅院》精选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南朝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清晨:早晨。入:进入。古寺:指破山寺。

初日:早上的太阳。照:照耀。高林:高树之林。

曲径:一作“竹径”,又作“一径”。通:一作“遇”。幽:幽静。

禅房:僧居住修行的地方。

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潭照影,令俗念全消。

万籁(lài):各种声音。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此:在此,即在后禅院。都:一作“俱”。

但余:只留下。一作“惟余”,又作“唯闻”。钟磬(qìng):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3、常建《破山寺后禅院》优秀

清晨,太阳出来了,在高大林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掩映这弯弯的小路,来到禅房,更觉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之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的心灵愈加沉静。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 “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景: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古寺”“高林”突出了山寺的幽雅。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诗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曲径”,竹林丛中的小路。“幽处”幽静的地方。“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心。”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心”,使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心对潭影而空,既表达了诗宁静的内心感受,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以上六句,诗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动,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详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都”,都,全部。“寂”,寂静,没有声音。成语“万籁都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和尚在念经或进行其它*活动时,都用敲钟或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

相关

4、常建《破山寺后禅院》精选

这首诗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诗在清晨登上破山,进入兴福寺,此时,旭日冉冉升起,阳光洒落在山林间。诗没有说“深林”,而是说“高林”这个充满禅意的词语,暗颂禅院,烘托了充满禅意的妙而又深沉的意境。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诗穿过寺中竹林间的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看到讲经诵佛的禅房就在花木深处。“竹径”、“禅房”都是高洁的事物,“幽”、“深”都烘托了幽静的气氛。这是一个多么高洁幽美的环境啊,这不禁令诗心情舒畅,陶醉其中。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心”,诗抬头仰望寺后的青山在阳光照射下,越发生机勃勃,鸟儿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歌唱。走到水潭边,只见潭水清澈,倒映着周围景物和自己的身影,看着水中空明的倒影,心中的一切凡尘杂念顿时消失殆尽。“悦”和“空”都是诗内心情感的直接表达。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诗此刻静静地站在潭边,周围的所有声音仿佛都消失了,只有古寺中的钟声,发出悠扬而洪亮的佛音,引导们进入空灵纯净的境界。诗幽美的景色,感悟忘却尘世的意境,都表现了遁世绝俗的情趣。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辞藻惊。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像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惊叹。而其佳句,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后来他在青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深思。正由于诗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入胜,耐寻味。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时郴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5、常建《破山寺后禅院》优秀

2课时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前三首诗的欣

第二课时 作者简介,后两首词的欣

教具学具

投影仪

师生互动活动

1.朗读比赛。

2.背诵比赛。

3.唐诗宋词知识竞赛。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学遗产之一,是全世界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唐代的诗如满天的星斗一样,他们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自己的感情、思想以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就来学常建的《破山寺后禅院》和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另外还有一首明朝夏完淳写的《别云间》。

(一)明确目标

1.学诗歌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体会其抒情的*力。

2.初步理解绝句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

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写景诗,诗笔下清幽的景致令忘俗;另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诗在远贬至蓝田关时,写下的七律,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语言明快,风格沉郁;《明云间》作于作者在云间被捕之际,悲壮、豪迈。

(三)教学过程

1.作者。写作背景介绍。

常建,唐代诗。生卒年、字、号都不详。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省孟县南)。常自称昌黎韩愈,后世称他为韩昌黎。曾先后任宣武宁武节度使判官。任*御史时因上书请免徭役而贬阳山令,宪宗元和十四年任刑部侍郎时又上表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刺史。在学上既是唐代古运动领袖又是著名诗。他反对梁以来的浮华风,力倡古。在诗歌创作上,笔力雄健,气势雄伟,力求新奇,自成一家。有《韩昌黎集》。

夏完淳(1631—1647),名复,字存古,松江华亭。9岁能诗,15岁从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事败之后,其父、师先后死难。夏完淳复入吴易军中,参谋军事。军败后,流亡于江汉之间,继续为抗清奔走。后为告发被捕,解送至南京。洪承畴以其年幼,欲为他开脱,夏完淳痛骂不止,凛然就义,年仅17岁,他的诗歌表现出悲壮激越、高亢雄壮的风格,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少年英雄和诗。有《夏完淳集》。

整体感知: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宋时郴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细腻,意境优雅。

设计问

(1)开头两句点出了寺的时间是什么时候?看出了什么景色?

在清晨登破山,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2)诗的三、四句写诗的行踪到了哪里?

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3)从这两句诗中,你能寻找到一个成语吗?

曲径通幽。

(4)诗的五、六句。写作者看到优美环境后,产生了哪些感慨?

这两句话是对仗非常工整的句子,这样幽美的环境,使诗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消除净尽。

(5)诗的后两句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又使作者感受到了什么?

这时仿佛大自然和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声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

(6)全首诗诗通过写景,领悟出了什么道理?

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本诗的。写作背景: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晚年上《论佛骨表》,力谏宪宗“迎佛骨大内”,触犯“主之怒”几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刺史。潮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城长安有八千里之遥,那路途的困顿是可想而知的。当韩愈到达离京城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这首名篇。

讲读前两句,提问:

(1)这两句点明了什么?明确:自己获罪被贬的因。同时有虽遭祸被贬亦无怨无悔。

(2)开头这两句有一对反义词,请找出来,说说有什么作用?明确:“朝一夕”说明了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且一贬就是八千里外。

(3)诗的三、四句表现了韩愈怎样的性格?明确:作者在此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老而弥坚,表现了韩愈刚直不阿的性格。

(4)诗的五、六句是描写什么的?作者借写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是描写环境的。云彩浓重横在秦岭上空,我的家在哪里?雪漫蓝田关,连我骑的马都不前行。“秦岭”指终南山,云横而看不见家,看不见京城,他此时不独系家,更多的是伤怀国事。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难险阻,未免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5)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表达了作者凄楚的激愤之情。

(6)诗中运用了哪些对比手法?明确:“朝奏”和“夕贬”;“九重天”和“路八千”。

(7)诗中有没有对偶句,请找出来。

“云横秦岭家何在”与“雪拥蓝关马不前”。

(8)诗中“横”和“拥”字用得较有意境,说说这样用的好处。明确:“横”状广度,“拥”状高度,故全诗气势磅礴。

(9)说说你最欣哪句诗,为什么?

《别云间》

创作背景:《别云间》一诗,是明末少年英雄夏完淳就义当年写的。当年夏季,作者在家乡被捕,此诗写于解往南京、告别家乡之际。本诗除对故乡表示依恋之外,着重写他抗清失败的悲愤与至死不屈的顽强斗

诗句分

前二句点,说明三年抗敌,今朝被捕,并将告别故乡。三、四句言,面对山河破碎,而自身已无用武之地。五、六两句表示在就义之前的思乡之情。末尾两句预示前景,抗清的烽火一定会绵延下去,死后在天之灵,一定会看到祖国民奋勇抗清的旗帜。最后两句显示出诗至死不屈,希望复仇再起,反映的是一种激昂慷慨的壮美风格。

关于诗歌的一些知识。

本课所选的三首诗都是格律诗。格律诗中有绝句和律诗之分,绝句中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之分;律诗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之分。本课三首诗都属于律诗,律诗由八句组成,前两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颔联和尾联是对偶句。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宋代学中以词的成就最高。宋词被后尊奉为与楚之**、汉之赋、六朝骈、唐之诗、元之曲相媲美的学瑰宝。今天我们学两首宋词,作者分别是苏轼和李清照。他们都是重要的宋词作家,前者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后者是婉约派代表。他们的词虽风格迥异,但都是词中上品。希望同学们能从中收获知识。

(一)明确目标

1.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用普通话背诵宋词。

2.用朗诵引导学生体会词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

1.苏轼是一位充满矛盾、苦闷而又竭力挣扎、希望精神解脱的大诗。这首词不仅创造了许多洁净华美的形象,更加洋溢着一股焦虑烦闷和无可奈何的情绪。全词借中秋之夜的月下欢饮和对弟弟子由的怀念,呈现出心灵的觉醒,亦即超越现实终又回归现实的历程。

2.一代才女李清照博闻强识,诗皆能。本词写在一个漫长的白天,适逢薄雾浓云,更加愁闷。尽管屋里烧着香料,在这重阳佳节,睡在考究的寝帐里,半夜醒来感到周围的凉气侵入肌骨,精神和肉体都痛苦得难以承受。她在黄昏之后,借酒消愁,虽然有满袖的菊花幽香,仍然感到在过度伤感的时候,身体像菊花那样消瘦。整首词围着“愁”字作章,缘于对丈夫的深切思念。

(三)教学过程

1.复旧知识,让学生背诵1-3册学过的词。(以小组为单位,哪组背的多,哪组获胜)

2.作者、背景介绍。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嘉祐二年进士。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谏官劾其作诗“谤讪朝廷”,下狱,贬谪黄,哲宗时为翰林学士,官礼部尚书。绍圣初年,复行新法,贬惠,又贬琼。徽宗时,遇赦召还,卒于常。他学识广博,章诗词书画均较擅长。有《东坡乐府》。

点击查看更多段志玄齐州临淄人也原文赏析及习题答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29102.html

热门阅读

  1. 二年级《保护有益的小动物》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2. 2016年元旦祝福语
  3. 甲、乙双方安全作业环境条件协议书范文
  4. 201年高考祝福语汇总
  5. 酒店暑假社会实践报告
  6. 《忆王孙 秋江送别集古句 》原文赏析
  7. 妇女节幽默的祝福语
  8. 粮油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
  9. 有关《春雨》的教学设计
  10. 我变成了神五年级日记
  11. 2018年暑期三下乡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报告
  12. 国庆节廉洁短信祝福语
  13. 上班期间打瞌睡检讨书
  14. 情感散文:学做这样的女孩
  15.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