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11 10:09:11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了圆锥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圆锥高的概念仍是本节课学习的一个重要知识储备,因而有必要在复习阶段利用直观教具通过切、摸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透彻。

学生分组操作时,肯定能借助倒水(或沙子)的实验,亲身感受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3倍关系。但是他们不易发现隐藏在实验中的“等底等高”的这一条件,这是实验过程中的一个盲点。为凸现这一条件,可借助体积关系不是3倍的实验器材,引导学生经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层层逼近的过程,进行深度信息加工。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孕伏。

1、(电脑出示一个透明的圆锥)仔细观察,圆锥有哪些主要特征呢?

2、复习高的概念。

(1)什么叫圆锥的高?

(2)请一位同学上来指出用橡皮泥制作的圆锥体模型的高。(提供刀片、橡皮泥模型等,帮助学生进行操作)

评析:圆锥特征的复习简明扼要。圆锥高的复习颇具新意,通过动手操作,从而使抽象的高具体化、形象化。

(二)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1、 电脑呈现出动画情境(伴图配音)。

夏天,森林里闷热极了,小动物们都热得喘不过气来。一只小白兔去“动物超市”购物,在冷饮专柜熊伯伯那儿买了一个圆柱形的雪糕。这一切都被躲在一旁的狐狸看见了,它也去熊伯伯的专柜里买了一个圆锥形的雪糕。小白兔刚张开嘴,满头大汗的狐狸拿着一个圆锥形的雪糕一溜烟跑了过来。(图中圆柱形和圆锥形的雪糕是等底等高的。)

2、 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问题一:狐狸贪婪地问:“小白兔,用我手中的雪糕跟你换一个,怎么样?(如果这时小白兔和狐狸换了雪糕,你觉得小白兔有没有上当?)

问题二:(动画演示)狐狸手上又多了一个同样大小的圆锥形雪糕。(小白兔这时和狐狸换雪糕,你觉得公平吗?)

问题三:如果你是森林中的小白兔,狐狸手中的圆锥形雪糕有几个时,你才肯与它交换?(把你的想法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再向全班同学汇报)

过渡:小白兔究竟跟狐狸怎样交换才公平合理呢?学习了“圆锥的体积“后,就会弄明白这个问题。

评析: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教师在引入新知时,创设了一个有趣的童话情境,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学生在判断公平与不公平中蕴涵了对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体积关系的猜想,他们在这一情境中敢猜想、要猜想、乐猜想,在猜想中交流,在交流中感悟,自然地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从而引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强烈欲望。

(三)自主探索,操作实验。

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分组操作,自己发现屏幕上的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关系,解决电脑博士给我们提出的问题。

出示思考题:

(1)通过实验,你们发现圆柱的体积和圆锥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2)你们的小组是怎样进行实验的?

1、小组实验。

(1)学生分6组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其中4个小组的实验材料:沙子、水、水槽、量杯、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另外2个小组的实验材料:沙子等,既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体积有8倍关系的,也有5倍关系的。

(2)同组的学生做完实验后,进行交流,并把实验结果写在长条黑板上。

2、大组交流。

(1)组织收集信息。

学生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教师把这些信息逐一呈现在插式黑板上:

① 圆柱的体积正好是圆锥体积的3倍。

③ 圆柱的体积正好是圆锥体积的8倍。

④ 圆柱的体积正好是圆锥体积的5倍。

⑤ 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

⑥ 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

(2)引导整理信息。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把黑板上的信息分类整理。(根据学生反馈的实际情况灵活进行)

(3)参与处理信息。

围绕3倍关系的情况讨论:

① 请这几个小组同学说出他们是怎样通过实验得出这一结论的?

② 哪个小组得出的结论更加科学合理一些?

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突出等底等高,并请他们拿出实验用的器材,自己比划、验证这个结论。)

③引导学生自主修正另外两个结论。

3、诱导反思。

(1)为什么有两个小组实验的结果不是3倍关系呢?

(2)把一个空心的圆锥慢慢按入等底等高且装满水的圆柱形容器里,剩下水的体积是多少?这时和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

4、推导公式。

尝试运用信息推导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1)这里Sh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1/3?

(2)要求圆锥体积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5、问题解决。

童话故事中的小白兔和狐狸怎样交换才公平合理呢?它需要什么前提条件?(动画演示:等底等高)之后播放狐狸拿着圆锥形雪糕离去的画面。

评析: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教师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经历“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积极主动地发现了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特别是数学交流体现得很充分,有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小组或大组的多向交流,这种交流是立体、交叉型的,它能催化学生的意义建构。在有的小组实验失败后,引导学生在反思中不断进行自我调控,在调控中增强了体验的力度,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四)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教学例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万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2、学生尝试行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引导小结:不要漏乘1/3;计算时,能约分时要先约分。

(五)巩固练习,拓展深化(略)。

(六)质疑问难,总结升华。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探索到了什么?怎样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的?

回到童话情节。我们发现三个圆锥形的雪糕换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形雪糕公平合理,如果狐狸只用一个圆锥形的雪糕和小白兔交换,而不使小白兔吃亏,那么圆锥形的雪糕应该是什么样的?配合用课件演示、

三、总评:

1、摸得清,考虑周。

教师能深入了解学生,对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即学习起点能力分析得比较清楚。设计教案时,能充分估计教学过程的复杂性,考虑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以顺应学生的学习过程,力求构建一种非直线型的教学路径,这样的教学设计思路值得提倡。

2、理念新,设计巧。

教师能利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理念处理教材,加工教材。如本节课结合了现实中的具体情景,创设了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情境——狐狸和小白兔换雪糕,并把这一故事情节贯穿整节课的始终。教学中尽量做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整节课的结构浑然一体。教师遵循了“现实题材——数学问题——数学模型——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来设计教学,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探索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重建构,促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不同的学习者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产生不同的建构结果,本节课在实验探索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发现出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有的同学会持反对意见,这样刚刚建立起来的平衡旋即*破,当大家发现他们的实验器材不等底等高时,又能建立起新的平衡,学生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中,认知结构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多样化的数学活动,如实验、交流、反思、推理、问题解决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有了坚实的基础。学生的情感在认知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和谐的发展,他们在相互交往中加深了理解、沟通和包容,品尝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

拓展阅读

1、《柱的》微课

北流市塘岸镇凉亭小:温敢

一、内容:人版六年级数下册柱的

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公式推导出柱的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柱的和容

2、初步会用转化的数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三、重点:掌握算公式。

难点:算公式的推导。

四、具准备:多媒课件

一、复习回顾

1、物所占( )叫做物

3、复习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和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算公式导出求算公式S=πr2。

意图:激发习兴趣,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理解数转化的思想方法。)

二、探究新知1、算公式的推导。 (1)用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的面的方法来推导柱的。(沿着柱底面的扇形和柱的高把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把它们拼成一个近似长方的立图形,由于我们分的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了)

(2)通过观察,使生明确:长方的底面等于柱的底面,长方的高就是柱的高。(长方=底面×高,所以柱的=底面×高,V=sh)

意图:通过实验观察、培养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会数转化的思想方法,运用转化的方法习新知识,培养生的习技能。)

(3)公式拓展 V=sh=πr2

2、例题初探

(1)初探例题:一根柱形钢材,底面是40平方厘米,高是25厘米。它的是多少立方分米?

(2)阅读与理解: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怎样算?

③结果单位怎么样?

(3)生解答、点评

(意图:加强生的审题训练,对基本公式的运用,加强基础知识的练习, 检查生运用公式的能力以及单位的换算。)

三、以致用

李家庄挖了一口柱形水井,地面以下的井深10m, 底面直径为1m.挖出的土有多少立方米?

意图:加强生的审题训练,对公式的灵活运用,提升生的解题能力,加强数与生活的联系。)

四、课堂小结

们,我们习了柱的算,你有什么收获呢?让我们课后解决一些有关算的实际问题。

意图:发挥生的想象,提高生的整理能力,激发生课后的探究欲望,从而提高生的数水平。)

长方=底面×高

V=sh=πr2

2、六年级数下册案32人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生参与实验,从而推导出算公式,并运用公式

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实验,引导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并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习的兴趣,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用数的乐趣。

重、难点:

重点:掌握算方法及运用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来源:科网] 难点: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

具、具准备:

课件、不同型号的柱、、沙子若干,每组有一个等底等高的空和空柱各一个、实验记录单一张。

过程: 一、情境导入 光头强要过生日了,他想买一个蛋糕。我们一起来帮他选一选吧!商店里出售品质一样的两种蛋糕,单价都是60元一个。买哪种蛋糕划算呢? 复习柱的公式,进而引入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算公式。

1.大胆猜测:

(1)该怎样求呢?能不能通过我们已过的图形来求呢?(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的公式)

(2)可能会和哪个我们过的哪个图形有关呢?(生答:柱)为什么?(柱的底面是的底面也是……)

2.试验探究之间的关系 我们通过试验来研究等底等高的的关系。[来源:。科。网Z。X。X。K] (1)出示试验记录单,明确要求:

a.用装满沙土(要装满但不能凸出来)往柱倒,倒几次才把柱倒满?把柱装满沙土往(装满)里倒,几次才能倒完? b.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生分组用等底等高的试验,做好记录。师在组间巡回指导。

(3)汇报交流:

柱的是与它等底等高的3倍.也可以说成是和它等底等高的柱的的三分之一 。

3.公式推导 (1)你能把上面的试验结果用式子表示吗?(生尝试)

(2)老师结合生的回答板书:

公式:3V=sh (3)求,必须知道什么条件?还要注意什么?(进一步强调等底等高的柱才存在这种关系。)

同时强调:用实验得到的结果有可能是不严密的,实验只是一种验证手段,只是现在限于知识水平,还不能严格地证明是等底等高的柱的的三分之一,但数家已经证明了这一结论,可以直接应用。

(二)算公式的应用 1.你现在能帮光头强算出买哪种蛋糕划算吗?生反馈交流。

2.解决问题。

(1)出示例3:[来源:Z#xx#k.Com] 工地上有一些沙子,堆起来近似于一个,这堆沙子大约多少立方米? (2)要求沙堆的需要已知哪些条件?(由于这堆沙堆近似形,所以可利用公式来求,需先已知沙堆的底面和高)

(3)题目的条件中不知道的底面,应该怎么办?(先算出沙堆的底面半径,再利用的面公式算出麦堆的底面,然后根据公式求出沙堆的

(4)分析完后,指定生板演,做完后集订正。

三、知识应用。

1.填一填 ?一个柱的是27dm3,与它等底等高的是()。

?一个的底面是3.14m2,高3m,是()。

2.判一判 ?等于的三分之一。()

?柱的大于与它等底等高的。()[来源:_科_网] ?的高是柱的高的3倍,它们的一定相等。()

?把一个柱木块削成一个最大的,应削去的三分之二。()

3.练一练 一个的底面周长是31.4cm,高是9cm。它的是多少?

3、小六年级数案《柱的

1.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柱的

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师提问

1.什么叫?怎样求长方

2.的面公式是什么?

3.的面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二)谈话导入

们,我们在研究公式的推导时,是把它转化成我们过的长方形知识的来解决的.那柱的怎样算呢?能不能也把它转化成我们过的立图形来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柱的

二、新授

(一)公式.(演示动画1)

1.师演示

柱的底面分成了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柱的高把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大小相等,底面是扇形的形

2.生利用具操作.

3.启发生思考、讨论:

(1)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近似的长方

(2)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①拼成的近似的长方相比,大小没变,形状变了.

②拼成的近似的长方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变成了近似的长方形,而底面的面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③近似长方的高就是柱的高,没有变化.

4.生根据的面公式推导过程,进行猜想.

(1)如果把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拼成的长方形状怎样?

(2)如果把柱的底面平均分成64份,拼成的长方形状怎样?

(3)如果把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28份,拼成的长方形状怎样?

5.启发生说出通过以上的观察,发现了什么?

(1)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越近似于长方

(2)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底面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的长就越近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就越近似于长方

(1)生分组讨论:怎样算?

(2)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因为长方等于底面乘高.(板书:长方=底面高)近似长方等于柱的,(板书:柱的),近似长方的底面等于柱的底面,(板书:底面)近似长方的高等于柱的高,(板书:高)所以柱的等于底面乘高.(板书:柱的=底面高)

(3)用字母表示柱的公式.(板书:V=Sh)

1.出示例4

例4.一根柱形钢材,底面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是多少?

2.1米=210厘米

50210=10500(立方厘米)

答:它的是10500立方厘米.

2.反馈练习

(1)一根柱形木料,底面是75平方厘米,长90厘米,它的是多少?

(2)一个柱形罐头盒的内底面半径是5厘米,高15厘米,它的容是多少?

1.出示例5

例5.一个柱形水桶,从里面量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25厘米,这个水桶的容是多少立方分米?

水桶的底面

=3.14

=3.14100

=314(平方厘米)

水桶的容

31425

=7850(立方厘米)

=7.8(立方分米)

答:这个水桶的容大约是7.8立方分米.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习,你有什么收获?

1.公式的推导方法.

2.公式的应用.

4、小六年级数案《柱的

北师大版数六年级下册5——6页。

1、使生理解柱侧面柱表面的含义,掌握柱侧面和表面算方法。

2、根据柱表面和侧面的关系,使会运用所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目标1。

目标2。

活动一:复习旧知,巩固过的公式。

1、一个直径是100毫米的,求周长。

2、一个半径3厘米的,求周长和面

3、一个长为3米,宽为2米的长方形,它的面是多少?

4、出示的模型,说说它有什么特征?

活动二;探究新知。

1、做一个柱形纸盒,至少需要多大面的纸板?(接口处不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求什么?

2、柱的表面包括哪几部分?

3、柱的表面算关键在哪一部分?

4、探索柱侧面算方法。

1)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怎样的图形呢?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可以卷成柱形。

2)柱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这个柱有什么关系?怎样求柱的侧面呢?

3)师;柱的侧面就是求长方形的面。用长乘宽。

4)长就是柱的底面的周长,宽就是柱的高。

5)请你来总结一下柱侧面算方法。

6)柱的侧面用2∏rh,求柱的表面要用侧面加两个底面

活动三:新知识的运用。

1、求底面半径是10厘米,高30厘米的柱的表面

2、师板书:

侧面:2╳3.14╳10╳30=1884(平方厘米)

底面:3.14╳10╳10=314(平方厘米)

表面:1884+314╳2=2512(平方厘米)

要求按步骤进行书写。

2、试一试。

做一个无盖的柱形铁皮水桶,底面直径围分米,高为5分米,至少需要多大面的铁皮?

求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就是求水桶的表面

这道题要注意什么?无盖就只算一个底面。这种题如果求整数,一般用进一法。

3、练一练。书第6页第1题。

3个小题:已知底面直径或底面周长和高,求柱的表面。重点讨论:已知底面周长,求表面

点击查看更多《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288h.cn/articles/3058.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