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语
晋献公要出兵攻打虢国,首先必须经过虞国,但是他担心虞国不肯答应借路。这时,晋国大臣荀息对献公说:“您如果肯将垂棘所产的名贵玉石与屈产所出的良马奉送给虞国的国君,然后再向他借路,我想他是会答应的。”
晋献公有些犹豫地说:“垂棘玉石是我祖传的宝贝,屈产宝马是我心爱的坐骑啊。如果虞国国君收下了我的这两件珍贵礼物,却仍然不肯借路给我,那怎么办?”
荀息于是对献公分析道:“虞国的国君如果不肯借路,他定然不敢随便收下我们的礼物;如果他收下了玉石和宝马,就一定会借路给我们。至于这两件宝贝,您有些舍不得,这也不要紧,只不过是暂时寄存在那里罢了,迟早还是要归还给您的。打个比方,我们将垂棘玉石放在虞国,就好比从内室移到了外室;而将屈产宝马放到虞国,也就好比是从内马圈牵到了外马圈一样。到时候,您如果要把这两件宝贝取回来,那还不容易吗?”
一番话说得晋献公如释重负,于是决定按荀息的计谋行事。
虞国的国君见到这两件稀世宝物后,有些动心,打算给晋国借路。这时,虞国大夫宫之奇出面劝阻说:“国君可不能这样做呀!虢国是我们的邻邦,他们与我国恰似一种唇齿相依的亲密关系,如果嘴唇没有了,牙齿是会挨冻的呀!长期以来,我们两国在危难之际互相救助,这并不是什么互施思德,而完全是战略上的互相需要啊。而今,您同意给晋国借路,让其攻打虢国。如果晋国在今天消灭了虢国,我们虞国在明天就会被晋国吃掉,这该是多么危险的事啊。”
可是,虞国国君一心贪恋晋国的宝玉和良马,听不进宫之奇的劝阻,给晋国军队让出了一条攻打虢国的必经之路。
晋国凭借自己的国力强盛、兵强马壮,很快就消灭了弱小的虢国。在班师回朝之际,又顺便剿灭了毫无准备的虞国。为此,荀息专门去虞国找回宝玉和良马,当面归还给晋献公。
晋献公望着失而复得的宝物,十分得意地说:“宝玉还是我原来的那一块,没有变样;只是这马又多长了一颗牙齿,比去年大一岁了。”
虞国国君为了贪图眼前的一点小利,置国家利益于不顾,结果招致亡国的巨大灾难,这个深刻的历史教训,是值得后人深思的。
从前,洛阳有一个人,总想*而一辈子都没遇到*的机遇。时光如流水,几十年弹指一挥问。这个人眼看着自己头发已白,年纪老了,不禁黯然神伤。一天,他走在路上,不禁痛哭流涕起来。
有人看见他这般模样,感到很奇怪,于是走上前问他说:
“老丈,请问你为何如此伤心呢?”
这个人回答说:
“我求官一辈子,却始终没有遇到过一次机会。眼看自己已这样老了,依然是一身布衣,再也不可能有*的机会,所以我伤心痛哭。”
问他的人又说:
“那么多求官的人都得到了官,你为什么却一次机会也没遇上呢?”
这个老人回答说:
“我年轻时学的是文史,当我在这方面学有所成时出来求官,正好遇上君主偏爱任用有经验的老年人。我等了好多年,一直等到喜好任用老年人的君主去世后又出来求官,谁知继位的君主却是个喜爱武士的人,我又一次怀才不遇。于是,我改变主意,弃文学武。等我学武有成时,那个重视武艺的君主也去世了。现在继位的是一位年轻的君主,他喜欢提拔年轻人*,而我,如今早已不年轻了。我的几十年光阴转瞬即逝,一辈子生不逢时,没有遇到一次*的机会,这难道不是十分可悲的事吗?”说罢,他又哭起来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认准了某个远大目标,并且脚踏实地、始终不渝地去努力拼搏,总是有成功机会的。然而,一个人一受到挫折就改变志向,自然只会一事无成。
郑国有一个人,眼看着自己脚上的鞋子从鞋帮到鞋底都已破旧,于是准备到集市上去买一双新的。
这个人去集市之前,在家先用一根小绳量好了自己脚的长短尺寸,随手将小绳放在座位上,起身就出门了。
一路上,他紧走慢走,走了一二十里地才来到集市。集市上热闹极了,人群熙熙攘攘,各种各样的小商品摆满了柜台。这个郑国人径直走到鞋铺前,里面有各式各样的鞋子。郑国人让掌柜的拿了几双鞋,他左挑右选,最后选中了一双自己觉得满意的鞋子。他正准备掏出小绳,用事先量好的尺码来比一比新鞋的大小,忽然想起小绳被搁在家里忘记带来。于是他放下鞋子赶紧回家去。他急急忙忙地返回家中,拿了小绳又急急忙忙赶往集市。尽管他快跑慢跑,还是花了差不多两个时辰。等他到了集市,太阳快下山了。集市上的小贩都收了摊,大多数店铺已经关门。他来到鞋铺,鞋铺也打烊(yang)了。他鞋没买成,低头瞧瞧自己脚上,原先那个鞋窟窿现在更大了。他十分沮丧。
有几个人围过来,知道情况后问他:“买鞋时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穿一下,试试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说:“那可不成,量的尺码才可靠,我的脚是不可靠的。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这个人的脑瓜子真像榆木疙瘩一样死板。而那些不尊重客观实际,自以为是的人不也像这个揣着鞋尺码去替自己买鞋的人一样愚蠢可笑吗?
隋朝时候有个人,他用大车拉了一车黑豆上京城去卖。这个人吃力地拉着车走啊走啊,到了灞头,他一不小心踏上了一个土坷垃绊了一咬。这下子不好了,他身后的车也失去了平衡,翻倒在地。那满满一车黑豆也全部被倒进了水里。他从地上爬起来,看着水里的黑豆发愁了:这么多豆,一个人要捞到什么时候啊!想了一会儿,他决定回家去,叫家里人来帮他一块儿捞豆子。于是他不再多考虑,撇下车和豆子就走了。
这人刚一走,灞头上的人议论开了:“他这一去还不知什么时候回来呢,这么多豆让水冲走了多可惜,不如我们拿回去吧。”于是大家一起动手,吵吵嚷嚷地捞豆子,不一会儿就全给捞走了,一颗也没留下。
不久以后,那个运豆的人回到了翻车的地方。水里有上千只蝌蚪在追逐嬉戏。这人以为这就是他的豆子,想要下水去捞出来。刚一下去,蝌蚪知道有人来了,转瞬间就全都游散了。这个人奇怪极了,呆呆地站了半天,怎么也想不明白。他叹着气自言自语地说:“黑豆啊黑豆,就算你不认识我了,离开我跑开了,我怎么会也不认识你了呢?——怎么你忽然间就多出了一条尾巴!”
这个笨人判断事物总是想当然,却不根据事实来作科学的分析,自然也就无法知道事情的真相。这样办事情当然是不能成功的。
有一位尊神,脸色殷红,眼睛方正,圆圆的脸上刺了一些符号,站在大道中间,热气冲天却又夹着一些臭味。许多人围在他四周叩拜,祈求得十分诚恳恭敬,也有些人站在一旁观望叹息,既不以为然又舍不得离开。
“这是什么神呢?居然如此不可一世?你到底有哪些功绩?”有人发出了疑问。
神听到后,傲慢地摆开了:“说到我的功绩嘛,可说是恩泽四海,无可限量。如果不是我,天下会有许多人穷苦困顿,难以生存。达官显贵无不对我孜孜以求,得到以后目光灼灼。平民百姓个个对我恭顺有加,希望我垂怜于他们。官吏没有我就不会快乐,商人没有我就活得没意义,交游没有我就难以周旋,文章没有我就难以显达,气质没有我就难以高贵,亲戚没有我就难以亲近,家庭没有我就难以和睦,就连爱情和生命这些被人反复歌咏的主题如果失去了我,也难以持久。你说,普天之下,还有谁有我的功绩大呢?”
这时,一位不服气的年轻人站出来说话了:“可是,当初人类从洪荒中走出来时并没有你,千百年的捕鱼耕田也不见你的身影,历史的发展也没靠你。
恰恰是你这个魔鬼出世以后,才搅得世道纷乱,人心不古,各种罪恶因你而加剧。庸人依你来判断轻重,小人以你来决定取舍,官人因你而作奸犯科。
损人利己,尔虞我诈,敲诈勒索,弄虚作假,贩私贩毒,巧取豪夺,收受钱财,狂赌乱*,卖身求荣,草菅人命和醉生梦死等数不尽的社会弊端和人性丑恶,都离不开你的诱惑和推波助澜。
你制造争斗,亲近邪恶,败坏人心,这些难道都是你所谓的功绩吗?你驱使天下数不尽的人,忙忙碌碌为你奔走,即使正直纯朴之人也很容易受你的影响和制约,从而变得自私和可憎。你说,你功在哪里?绩在何方?”
气度不凡的这尊神沉吟了一会说道:“血气方刚和稚气可爱的小子,你发表的这一通演说实在是正确极了,但这恰恰不仅是我的神通广大之处,而且也是历史发展的必要过程,同时也是人们自身所固有的一种本性。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我仍然会大受欢迎,是不可缺少的偶像和原动力。
不信,你走着瞧。”说完,这尊神仰天大笑,举目顾盼,挥手告别。数不清的人们簇拥着这位巨星般的神浩荡而去,这时,大家看到在这尊神的背后刻着一个“钱”字。
这则寓言深刻地说明了:钱的确很有神力,但弄不好也有其巨大的危害性。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反对*的“**主义”,让钱回到“实现商品交换价值”的本位上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拓展阅读
1、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对寓言故事的解读
寓言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题材,是带有劝谕或讽刺的故事。在暑假中,我看到了一则有关于光阴的寓言故事,故事内容是这样的:一大早,太阳还没有出来,一个渔 夫到了河边,他感觉到有东西在他的脚下,后来找出来的是一小袋石头。他捡起袋子,坐在岸边等待日出。等待黎明,以便开始一天的工作,他没有其他事可做,就 把石头一块一块的丢*里。慢慢的,太阳升起来了,这时除了手上的一块石头之外,其他的都丢光了,他藉由白天的光看到他手上拿的东西时,他的心跳几乎要停止了,那是一颗宝石!在黑暗中,他把整袋的宝石都丢光了!他充满懊悔,咒骂自己,很伤心的失去理智。
人们时常在不知不觉中丢掉许多贵重的东西,时间就如同渔夫手上的宝石,一块一块的被浪费掉。有一句话是家喻户晓的名言,也是古人常说的一句话:“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告诉我们,即使你有再多的金钱也不能买回那渺小的一秒。时间,就像是水一样,一旦流走了,就不会再回头。由此可知,我们要珍惜光阴,不要浪 费光阴,即使是那一分一秒,也不要把光阴浪费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因为光阴是无价之宝啊!
升上六年级之前,每次的暑假作业,我都是在最后几天才赶完的,想必也有人跟我一样吧!于是我开始害怕了,因为我不想在暑假最后几天在那边拼死拼活的赶作业,甚至还敖夜的写功课,所以, 我尽量在暑假的头几天赶快完成,当然,我享受了一个快乐、美好的假期。也有人抱着一种心态,想说:“哎!我累了!明天再写吧!”这种心态是不对的。清朝的 钱鹤汉说:“明日复一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今日事,今日毕。别浪费一天的光阴,把该做的做完,别把事情都推到明天,时间不等人的, 要好好把握。
不管是谁都要珍惜光阴,事情一定能做的更好、更完美。时间就是金钱,珍惜光阴的精神,我们要时时刻刻都记在心里。爱惜光阴,就是带领我们往成功的大门,总而言之,我们要反省昨日,把握今日,计划明日,让明天会更好。
2、九牛一毛的成语故事中国寓言故事
导语:本文为小朋友们展示了一个个精彩绝伦,妙趣横生的九牛一毛成语故事,希望能喜欢。
汉武帝(刘彻)听说李陵带着部队深入到匈奴的国境,士气旺盛,心里很高与。这时,许多大臣都凑趣地祝贺皇帝英明,善于用人。后来李陵战败投降,武帝非常生气,原来祝贺的大臣也就反过来责骂李陵无用和不忠。
这时司马迁站在旁边一声不响,武帝便问他对此事的意见,司马迁爽直地说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却被匈奴八万骑兵围住,但还是连打了十几天仗,杀伤了一万多敌人,实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将军了。最后因粮尽箭完,归路又被截断,才停止战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机报国。他的功劳还是可以补他的失败之罪的。武帝听他为李陵辩护,又讽刺皇上近亲李广利从正面进攻匈奴的庸儒无功,怒将司马迁下在狱里。次年,又误传李陵为匈奴练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子杀了。廷尉杜周为了迎合皇帝,诬陷司马迁有诬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马迁施予最残酷、最耻辱的“腐刑”。
司马迁受到了这种摧残,痛苦之余,就想*;但转念一想,像他这样地位低微的人死去,在许多大富大贵的人的眼中,不过像“九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会惹人耻笑。于是决心忍受耻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时间来艰苦地、顽强地完成伟大的“史记”的写作。古人所谓有大勇的人才有大智,司马迁便是这样的人。
他知道在他所处的年代里,死一个像他那样没地位、没名望的人,比死条狗还不如,因此他勇敢地活下去,终于完成了那部空前伟大的历史的著作——“史记”。司马迁把他这种思想转娈的情况告诉也的好友任少卿,后来的人便是根据他信中所说的“九牛亡一毛”一句话,引伸成“九牛一毛”这句成语,用来譬喻某种东西或某种人材仅是极多数里面的一部份,好像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一样。
买椟还珠
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以致于“喧宾夺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而楚人的“过分包装”也有些可笑。
高枕无忧
春秋的时候,齐国有一位叫做孟尝君的人,他在家里养了三千个客人,孟尝君把这些人分成上、中、下三种等级!上等的客人每天都可以吃到大鱼大肉、出门的时候还有车子可以坐;中等的客人每天只有吃到鱼和菜;下等的客人每天吃到的就只有蔬菜而已。
有一天,孟尝君的朋友介绍一个叫做冯谖(音:宣)的人到孟尝君家,孟尝君问他的朋友:「这个叫冯谖的人有什么专长呀?」朋友想了很久说:「好像没什么专长耶!」孟尝君听了之后,就不怎么理会冯谖,家里的佣人看到孟尝君不理冯谖,以为主人瞧不起冯谖,通通把冯谖当下等的客人招待。
冯谖心里很不高兴,天天发牢**:「既然大家都瞧不起我,我干脆离开算了!」孟尝君知道以后,就把冯谖由下等的客人升为上等的客人,还送给冯谖的妈妈吃的和用的东西,冯谖心想:「孟尝君对我这么好,我一定要找机会报答他!」
有一次,孟尝君派冯谖到薛地去讨债,冯谖就假装是孟尝君下的命令,叫所有欠孟尝君钱的人不用还钱,替孟尝君买了个「义」的好名声!后来孟尝君被齐王国君解除了相国的*,回到薛地去住的时候,薛地的人民都热烈地欢迎孟尝君呢!
过了不久,冯谖又对孟尝君说:「一只兔子要有三个洞藏身,才能免除被猎人猎杀的危险。您现在住在薛地,就好像兔子只有一个洞,是很危险的!万一齐国的国君对您不满意要杀您,您连其他躲的地方都没有呢!所以,您现在还不能把枕头垫高,安心地睡觉!」孟尝君一听:「那我该怎么办呢?」冯谖:「这件事就交给我去办!我会让您象狡兔一样,有三个安全的洞藏身!」于是,冯谖就跑去找梁国的国君梁惠王,告诉梁惠王孟尝君非常能干,梁惠王听了之后立刻派人带着一千斤黄金、一百辆马车去请孟尝君到梁国做相国。
这个消息传到了齐国,齐国的国君马上慌张起来,赶快用隆重的礼节请孟尝君回去齐国做相国。同时,冯谖又叫孟尝君在薛地建立宗庙,用来保证薛地的安全。等到薛地的宗庙建好以后,冯谖就对孟尝君说:「现在三个洞都已经挖好了,从今天起,您就可以把枕头垫高,安心地睡觉了!」
后来,人们就用“高枕无忧”来形容做任何事情准备周全,感觉很安心、不用害怕的意思!
3、杞人忧天的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精选
导语:“杞人忧天”是根据一个历史传说故事演化而来的,下面就为大家讲一下这个典故,欢迎浏览。
在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有一个杞国人,总是担心有一天会突然天塌地陷,自己无处安身。他为此事而愁得成天吃饭不香,睡觉不宁。
后来,他的一个朋友得知他的忧虑之后,担心这样下去会损害他的健康,于是特意去*他说:“天,不过是一些积聚的气体而已。而气体是无处不在的,比如你抬腿弯腰,说话呼吸,都是在天际间活动,为什么你还要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杞国人听了,仍然心有余悸地问:“如果天是一些积聚的气体,那么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会不会掉下来呢?”
*他的朋友继续解释:“太阳、月亮、星星,也都只是一些会发光的气团,即使掉下来了,也不会伤人的。”
可是杞国人的忧虑还没有完,他接着问:“那要是地陷下去了呢?又该怎么办?”
他的朋友又说:“地,不过是些堆积的石块而已,它填塞在东南西北四方,没有什么地方没有石块。比如,你站着踩着,都是在地上行走,为什么要担心它会陷下去呢?”
杞国人听了朋友的这一番*之后,终于放下心来,十分高兴。他的朋友也为他不再因无端的忧愁而伤身体,感到了欣慰。
其时,有位楚国的思想家名叫长卢子的,在听说了杞国人和朋友的对话之后,不以为然,他笑着评论道:“那些彩虹呀,云雾呀,风雨呀,一年四季的变化呀,所有这些积聚的气体共同构成了天;而那些山岳呀,河海呀,金木火石呀,所有这些堆积物共同构成了地。既然你知道天就是积气,地就是积块,你怎么能断定天与地不会发生变化呢?依我看,所谓天地,不过是宇宙间的一付小小物体,但它在有形之物中又是最大的一种,其本身并未终结,难以穷尽;因此人们对这件事也很难想像,不易认识,这都是很自然的。杞国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这确实有点想得太远;然而他的朋友却说天塌地陷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也不对。天与地不可能不坏,而且终究是要坏的,有朝一日它真的要坏了,人们又怎么能不担心呢?”
对于这场争论,战国时的郑人列御寇也有说法。他认为:“说天与地会坏,是荒谬的;说天与地不会坏,也是荒谬的。天地到底会不会坏,我们目前尚不知道。不过,说天地会坏是一种见解,说天地不会坏也是一种见解。这就好像活人不知道死者的滋味,死者也不知道活人的情形;未来不晓得过去,过去也不能预测未来。既然如此,天地究竟会不会坏,我又何必放在心上呢?”
毫无疑问,如果用今天的科学常识来看待天和地,我们完全可以断言,那个杞国人和他的朋友,以及古代思想家长卢子和列御寇的观点都有偏颇。但这则故事仍然说明:对于一个时代所无法认知和解决的问题,人们不应该陷入无休止的忧愁之中而无力自拔。人生还是要豁达些好。
相关阅读
老马识途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 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 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 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 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 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 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 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 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 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 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 了回齐国的大路。
买椟还珠
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以致于“喧宾夺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而楚人的“过分包装”也有些可笑。
4、寓言故事成语大全成语故事精选
导语:寓言是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寓言极为丰富,一般的都比较短小。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老马识途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门可罗雀
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曾经为汉武帝手下的、两位大臣合写了”一篇传记,一位是汲黯,另一位是郑庄。
汲黯,字长 孺,濮阳人,景帝时,曾任“太子洗马”,武帝时,曾做过“东海太守”, 后来又任“主爵都尉”。
郑庄,陈人,景帝时,曾经担任“太子舍人”,武 帝时担任“大农令”。这两位大臣都*清正,刚直不阿,曾位列九 卿,声名显赫,权势高,威望重,上他们家拜访的人络绎不绝,出出进进,十分热闹,谁都以能与他们结交为荣。 可是,由于他们太刚直了,汉武帝后来撤了他们的.职。他们丢了 官,失去了权势,就再也没人去拜访他们了。
开封的翟公曾经当过廷尉。他在任上的时候、登他家门拜访的 宾客十分拥挤,塞满了门庭。后来他被罢了官,就没有宾客再登门 了。结果门口冷落得可以张起网来捕捉鸟雀了。*多变,过了一个 时期,翟公官复原职。于是,那班宾客又想登门拜访他。程公感溉万 千,在门上写了几句话:“一生一死,乃知交情;—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责一贱,交情乃见。”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门庭冷落,宾客稀少。
探骊得珠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户人家住在黄河边上,靠割芦苇、编帘子簸箕为生,日子过得非常贫困。
有一天,儿子在河边割芦苇,烈日当空,晒得他头昏眼花,于是他就坐下来休息。他望着眼前的河水在阳光下闪耀着粼粼波光,想起父亲说过,在河的最深处有许多珍宝,可是谁也不敢去,因为那里住着一条凶猛的黑龙叫骊龙,他想,要是潜到河底,找到珍宝,我们一家人就用不着像现在这样一天干到晚,三顿还吃不饱,不如豁出去试一试。他把心一横,三下两下脱了衣服,一头扎进冰冷的河里。
开始他还看得见四周的小鱼在游来游去,再往深处,光线变得越来越暗,水也越来越凉,最后,他什么都看不见了,四周一团漆黑。他心里有点害怕,不知该往哪儿游。就在这时,不远处有一个圆圆的物体在闪闪发光,定睛细看,啊,原来是明珠!他憋足一口气游过去,双手抱住明珠,使劲一拽,明珠就到了他怀里。他迅速浮出水面,上岸后撒腿就往家跑。
父亲一见明珠,就问他是从哪儿得到的。他把经过一五一十地向父亲讲述一遍。父亲听了说:“好险哪!这颗价值千金的明珠是长在黑龙下巴底下的,你摘它的时候黑龙必定是睡着了。它要是醒着,你可就没命了。”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夜郎自大
汉朝的时候,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是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少得可怜。但是由于邻近地区以夜郎这个国家最大,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天,夜郎国国王与部下**国境的时候,他指着前方问说:“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于是就说:“当然是夜郎国最大??”走着走着,国王又抬起头来、望着前方的高山问说:“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部下们回答说:“天底下没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了。”后来,他们来到河边,国王又问:“我认为这可是世界上最长的河川了。”部下们仍然异口同声回答说:“大王说得一点都没错。”从此以后,无知的国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次,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途中先经过夜郎的邻国滇国,滇王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比起来哪个大?”使者一听吓了一跳,他没想到这个小国家,竟然无知的自以为能与汉朝相比。却没想到后来使者到了夜郎国,骄傲又无知的国王因为不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家只和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28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