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兰溪舟中古诗的意思及全词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1 10:09:11

鹧鸪天兰溪舟中古诗的意思及全词赏析

“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这两句出自韩淲《鹧鸪天·兰溪舟中》

雨湿西风水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①痕散复圆。

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帆迎山色来还去”句写山,“帆迎”,描写了船迎着山前去,是动态描写。“山色来还去”,化静为动,写出了山迎面而来,又离船而去的景象,表现了舟行之快,别具情趣。

“橹破滩痕散复圆”句写水,船过滩时,击散了滩上的圆圆的水纹,此为动态描写;船过之后,滩上的水纹又复合为圆形,则滩上又呈静态。动静结合,静中有动,极具情趣。

韩淲词多写闲情逸致,《鹧鸪天·兰溪舟中》正是以清幽淡静之笔,写出了闲情逸致之趣。可谓是韩淲的本色之作。

兰溪在浙江中部,这首词是作者沿兰溪赴钱塘在舟中写的。上片着重写舟行之景,下片着重抒泛舟之情。

首句“雨湿西风水面烟”明显地是写背景。一个“湿”字,把雨和风都写活了,给人以清新之感;“烟”之上贯以“水面”,更呈迷蒙之美。在这么一幅清淡幽雅的画面上,慢慢化入一个突出的人物形象:“一巾华发上溪船”。这句不仅写出词人的装束与年纪,更重要的是以轻巧的笔调传达出词人“一枕暑风外,事事且随缘”的洒脱风貌。这开篇两句是以第三者的角度来作客观的叙写。接着下两句则换一个角度,──词人在舟中向外望所见的景色:“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这是历来传诵的名句。不仅因为它对仗工整,而且因为它形象生动。不直写舟在行进,而是通过人在舟中所见的景色变化来显示舟在轻快疾驶。这正是匠心独运之处。“帆迎山色来还去”中一个“迎”字,颇有拟人之态,一个“还”字,写出舟行之速。袁枚在《渡江大风》中写:“金焦知客到,出郭远相迎”,敦煌曲子词《浣溪沙》中写:“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橹破滩痕散复圆”中一“破”字,写出舟行疾速,遏浪向前之气势。一“复”字,写出了动静交替的景物幻变。仰见山色,俯视波痕,俯仰之间,拾来佳句,看似容易,实则来自词人对事物的细致观察,也来自锤词炼句、驾驭语言的工夫。这两句就成了光照全篇的中心。

过片两个三字句“寻浊酒,试吟篇”,运笔灵巧,一“寻”一“试”,表达出词人那悠然自得的潇洒风度,也通过这行动的描写来抒发了词人寄情山水的心怀。如果联系起他的《贺新郎》一词来想想,就不难理解,词人实在也为金瓯破碎而满怀忧愤,只有壮志难酬,无奈诗酒自娱而已。在此,词人不愿再多吐露心曲,而却**一句“避人鸥鹭更翩翩。”这似乎是景语,写这些地方平时人迹罕到,鸥鹭为家,此刻船行惊鸟,才飞舞翩翩,可见荒野寂静得有点可怕,实际上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心底的寂寞。他在《贺新郎》里“空自笑,听鸡舞”,“割舍了,对君举”等语,不正是他心底由愤懑而寂寞的反映吗?然而,韩淲还是韩,同是写到梦,他不象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也不象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而他,在末尾却以“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轻轻一笔,把心底的波澜淡化了。浊酒浇愁也好,吟篇抒愤也罢,反正钱塘梦醒,旅程也就结束了,还是“随缘”吧,一切都又那么清幽淡静!这正是韩淲词的个性。

拓展阅读

1、王之涣的凉州

《凉州二首》是唐代人王之涣的组作品。第一首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第二首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歌以汉代唐,写一位边地首领到唐朝来求和亲而未能如愿,通过描写其行动与心理,从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小编节选的是第一首,以供参考。

【年代】:

【作者】

【内容】: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间,王之涣与高m、王昌龄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篇的情形定名高下。结果三人的都被唱到了,而诸伶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飞跃,气象开阔。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上来”,同是着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主要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习用语,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采上多一层“单薄”的。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有征夫在。“孤城”作为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也与征人离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与唐以后的某些边塞(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2、《刻求剑》的文言文翻译

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典出《吕氏春秋·察今》记述的一则寓言,说的是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他在船上刻下记号,说:“这就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当船停下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河找剑,遍寻不获。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就无法治国,后引伸成墨守成规不懂变通之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坠于水,遽契其曰:‘是吾剑之所从坠。’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

1.涉--渡,由后文的“”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这儿。

10.吾--我的。

11.之--结构助,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

14.者--……的地方。

16.之--剑,代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寓言故事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3、《截竿入城》原文道理分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解释

者:代。可以译为“的人”

初:开始时,文表示第一次

入:进去;进入

执:握,持,拿

亦:也,仍然

俄:一会儿,不久

至:来到这里

吾:我

矣:了,承接

遂:于是,就

计:计谋,办法

而:连,表承接,然后

老父(fǔ):时对年长的男人的尊称

圣人:最完善、最有学识的人

何:疑问代,怎么,为什么

截:从间截断。“”在这里作“截”的状语,裁断

之:代。此处代长竿

但:只,仅,但是

以:用

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进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想要进城门,但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不久,有个年长的男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经历了很多的事情,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截断后再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执长竿入城门者”鲁人,做事不会考,死板的循规蹈矩,不知变通 。 事实可以一手拿着竹竿的一头,把竹竿的另一头放在地上,成一个斜坡,进入城门,如果把竹竿放平进去,容易扎瞎别人的眼睛,有害他人身体。

这个故事说明了两点: 1: 把三维欧式变换限制在二维,会导致有些事情,即使不是无法解决,也是解决的不那么完美。 2: 有些时候,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其实分而治之是可以解决的,也就是把大问题化为小问题。老父的方法用现在的语言来讲就是

或者是还可以换一种角度来看:给出这个点子的人不先问明情况就出了一个点子,万一这个长竿是要用的,这个点子就害了这个拿杆子的人了。

含义

这篇文章刻画出"计无所出"不知如何是好的执竿者的形象和"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的自以为是的老者形象.文章虽然短小,但语言精练简洁,隽永传神.《截竿入城》皆在告诉人们: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决不能做自作聪明.好为人师的人.另外,虚心求教的人同样也应积极动脑筋,决不能盲从别人的见.

4、《矛与盾》文言文原文翻译

《矛与盾》文言文 矛与盾出于《韩非子·难一》

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 , 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 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有一个楚国人,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注释

1、矛: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2、盾:盾牌,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3、誉:夸耀。

4、曰:说,谈。

5、吾:我的。

6、陷:这里是穿透的 , 后面的就有刺的

7、或:有人。

8、以:用。

9、子:您,对人的尊称。

10、何如:怎么样。

11、应:回答。

12、利:锋利,锐利。

13、其: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14、弗:不。 弗能:不能。

15、之:语气助

16、鬻:(yù):卖。

《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矛与盾》的寓是说话办事要一致,不能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先说服不了自己;也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矛盾或抵触。

5、《子夜吴歌 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长安城上一片明月,干家万户都传来阵阵的捣衣之声。秋风吹不尽的是,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的念之情。何日才能扫平胡虑,夫君从此不再远征。

写征夫之妻秋夜怀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都没有脱离边塞的风韵。

笼统而言,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月光,也容易勾起妇的相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认为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好,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末二句使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义,表现出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味的境,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这首从正面写到情,而有不尽之情。

点击查看更多鹧鸪天兰溪舟中古诗的意思及全词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288h.cn/articles/3054.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