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优秀的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14 10:31:13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的教学设计

1.掌握若、说、辞、鄙、微、之六个文言词的用法。

2.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读懂课文,并体会其写作特点及烛之武说秦的语言艺术。

3.熟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课文第三段即说秦部分。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及特点。

教学课型:讲读课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和讲读第一、二段。

一、引入课题和释题(5分钟)

1.标题重点释退和师两个词,然后理解标题的含义。

2.简介《左传》。这可让学生自己完成,师只作扼要的补充。

二、展示并简释教学要求。(5分钟)

三、初读全文,处理生字读音,试析文章的结构和层次。(4分钟)

原则上计划由教师完成,也可视具体情况抽学生来完成。

四、讲读第一段(10分钟)

1.抽生朗读本段,注意生字词读音。

2.讲析本段

译释由学生完成,师只作扼要补纠和简要分析。分析内容包括伏笔手法和语句深意,全段作用。

3.让学生齐读全段。

4.处理练习一之中的第1小题,要求学生试译回答,然后指导学生背诵本段。

五、讲读第二段(15分钟)

1.抽生朗读本段,注意生字词读音。

2.讲析本段

① 重点讲析三个文言词若、之、辞的用法和人物对话。

② 字词句的理解仍然注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他们完成为主,师纠补为辅。对要求掌握的三个文言词的用法要板书列于黑板上,对话部分要让学生试作语气练习。

③ 小结的内容包括情节的曲折性、写法的详略和表达的特点。

3.生齐读本段,然后处理相关练习。

4.指导学生背诵本段。

六、指导并检查学生背诵这两段。(3分钟)

七、指导学生预习后面的两段。(3分钟)

方法是读熟和背诵(包括生字词读音的认定)

(下课)

第二课时

讲读课文第三、四段。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检查前两段的背诵情况及对内容的理解。2.检查三个文言词的用法。3.检查三、四段的通读情况。

二、讲读第三段(25分钟)

1.讲读重点包括说、鄙、之三个文言词的用法和关键语句的语气及特点。难点是说辞的语言艺术性。

2.语句的疏通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重点部分的教学方法同前课时。说辞的艺术性借助于层次的划分去理解。讲析完毕注意让学生齐读全段。

3.处理课后相关练习,方法同前。

4.布置学生试背本段。

三、讲读第四段(10分钟)

1.抽生读文。

2.讲析方法

基本方法同前,注意强调微和之的用法。分析重在晋文公话语的结构特点。切莫忘末尾要齐读本段。

3.背诵本段。

4.处理课后练习一(4)

四、小结全文(5分钟)

1.写作特点

① 结构线索:单线,时间为序。

② 写法:详略分明,详写说辞,略写情节。

③ 表达:语言(对话)描写为主。

2.文言文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① 熟读成诵。②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下课)

附:板书设计

说退 军队

↑ ↑

要求:

1.若、说、辞、鄙、微、之

2.字词句,写作特点、语言艺术。

3.熟读、背诵。

第一课时:若、辞、之 第二课时:鄙、微

若 鄙

1.(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 1.(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

2.(若使)假如 2.(越国以鄙远)边境

3.(若毒之乎)你 3.(肉食者鄙)浅陋

辞 微

1.(辞曰)推辞 1.(则名微而众寡)微小

2.(辞去)告别 2.(微闻有作作索索)暗暗地

3.(不辞劳苦)推托 3.(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1.(辍耕之垄上)到、往(谓动)

2.(子犯请击之)他们(秦军)(动后作代) 释词译词要诀: 译法要诀:

3.(是寡人之过也)的(名前作助) 实词看上下文 直译为主,

4.(臣之壮也)不译(主谓之间) 虚词看语法 意译为辅。

第三课时

朗读、背诵训练和完成课后练习。

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10分钟)

1.朗读要求:对话的朗读要表现人物的情绪和思想、态度。叙述朗读要体现伏笔和照应这样的写作手法运用上的作用。

2.朗读要逐段进行,要结合课文的练习进行。

二、背诵指导(15分钟)

1.在朗读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还要注意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注意背诵要讲究方法,长段要分层,特别是要注意容易混淆出错的地方的区别方法,训练要突出重点,力争在课内完成。

三、完成课后练习(15分钟)

1.审题、做题方法的指导。2.注意为答案找理由。

四、师生一起交流总结本课文学习的方法、心得。(5分钟)

师最后作归纳:1.知识要点的学习。2.学习方法的运用。

(下课)

教后记:

1.文言文讲读课教学须强化读背的训练,把教与读和背有机统一起来。

2.文言虚实词的教学要结合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的教学进行,确保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学会方法,掌握其中的规律,直到能够举一反三。

3.教学步骤要简明扼要,安排要有条不紊,特别是要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和教学内容与规律合理规划和分配好各步骤的教学时间。

拓展阅读

1、《退

目标:

1、掌握文章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2、理解并的论辩艺术。

3、习作者的叙事艺术。

重点:

1、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清文章的脉络。

2、培养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方式,的论辩技巧。

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研究性习法

板书安排:

晋围郑

临危受命许

以弱

退以害大智大勇(形象)

说服伯动以利

以隙

郑国转危为安

写作特点:伏笔与照应波澜起伏详略得当

一、诵读课文,复习文言知识。

1、泛读课文。

2、生自由诵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3、生齐读课文。(纠正读音、停顿)

4、生结合课文注释进一步熟悉课文。

二、知识点导入

昨天,同们已经跟着我把《退》这篇课文梳理了一遍,上节课我们已经明确习古文的意义何在,那就是:

1、语言:中国的古代典籍是我们古老文化的载体,要想将我们的文明传承下去,就要更好地读古书,习古代汉语。同习文言文的障碍,常常也是因为不懂其中一些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因此,只有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才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2、智慧:当战争一触即发际,一位老翁竟能以言辞退却敌兵,战争的风云消弭于无形,干戈化为玉帛。这除了过人的智慧和勇气外是无法办到的。这样的智慧应当是我们习古文的精神精髓。

3、写作:大家看这篇课文,不足600字的短文,却将战事、人物刻画得如此生动,情节曲折、层次井然,这同样也是值得我们习写作的地方。

那么,明确了这三个习古文的目的后,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入春秋时代,去感受古人的风采!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第1段

(1)生齐读第1段,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段段落大意。

明确:晋围郑

引导生串析本段:同时画出《晋地理形势图》,介绍相关知识点:春秋时期,国(今陕西、甘肃),晋国(山西)是两个大国,成语有好。楚国(今湖南、湖北)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大国,而郑国(今河南新郑)则是一个中等国家,国力一般,但其占据的却是中国的中心地带,所以诸强国都虎视眈眈地盯着郑国,所以郑国只能依靠、依附于某个大国来保证自己的安全,但是哪个强国都不肯放过它,所以经常遭遇机。那么“贰于楚也”的罪名便成为讨伐的理由。

第2段

1、男生齐读本段。

2.女生用短语概括本段内容。(点拨,明确:临危受命)

①“佚狐言于……退。”刻画了的形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名;还可窥见郑伯善纳谏的一面。

②辞曰:“臣壮……也已。”进一步刻画的形象,是一位满腹才华,却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加鲜活。

③公曰:“……”许。郑伯的自责体现了明君风范,他以国家利益、形势与个人利用的透彻分析感动了,体现了他善于做思想工作;应允只身去见伯,也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一面。

3、智慧:郑伯勇于责己的态度消除了的怨气,应该习郑伯的驭人术。

第3段

(1)范读本段。(生细细品味的形象及其高超的游说技巧)

(2)生用短语概括本段内容。(明确:退

①“晋围郑……敢以烦执事”引导生明白,示以弱,减轻敌方的防范心理。

②“越国以鄙远……君薄也。”引导生看地图,加深理解,为什么说是“越国以鄙远”,间有许多小国,还有周王室的间隔,所以是跨国来管理远方的边邑,其难可知。晓以害,站在国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获得伯的信任。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引导生看地图,由于国和东方齐国的交往要从郑国经过,所以郑国是“东道主”。动以利,利益的诱惑,减弱、消减其攻打郑国的决心。

④“且君尝为晋军赐矣……唯君图。”以间过往的矛盾作为突破口,挑以隙,挑拨晋间的矛盾,瓦解其联盟。引导生看地图加深理解,国与晋国接壤,在晋国的西边,晋“欲肆其西封”,必然损害国的利益。

(3)生根据的语言,归纳其人物形象。(明确:大智大勇)

(4)智慧: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充分展示了他的论辩艺术与外才能,以及他对局势全面而透彻的分析智慧都是值得我们习的地方。

第4段

(1)女生齐读本段。

(2)男生用短语概括本段段意。(明确:郑国转危为安)

(3)智慧:晋文公的理智,群情激愤时的隐忍使得郑国转危为安。

四、写作。

(1)引导生思考本文在展开故事情节上有何特点?(给生充分的思考与讨论时间)

明确:①文章篇幅虽然短小,但故事情节完整,层次井然。

②波澜迭起,曲折有致。

晋围郑(急)推辞(急)深入敌营(急)子犯击(急)

狐推荐(缓)郑伯自责(缓)说敌成功(缓)晋侯阻止(缓)

(2)启发生本文在叙事上有什么特点?(生思考并讨论)

明确:①伏笔与照应:“以其无礼于晋”为退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晋围郑,“国危矣”;“晋军函陵,军汜南”,说明、晋虽是联合行为,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②详略得当:集中笔墨写其说辞而略写其他方面,对退的前因后果只作了简略交代。

2、《退

思路

本文所记述的是公元前630年晋联合攻打郑国前发生的一场外交*。此前两年,晋国在城濮战中曾经大败楚国,成为中原霸主。郑国在战争中曾经出兵帮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这是晋楚联合围郑的直接原因。

郑国被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 www.paomian.net 旦夕,郑大夫奉命,去说服穆公撤围。他利用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服伯撤走围郑军队,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最后晋军也不得不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本文表现了以国家利益为重,不个人恩怨,临危受命,只身说退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精神,赞扬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

这是一篇古代记叙散文。这些文章或记*、外交的风云变换,或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都是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习这样的文章,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文言散文特有一种简洁美,习时要反复朗读,悉心体会,要提要勾玄的方法,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化简为繁,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习目标:

1、掌握《左传》的体例、别名和先散文的特点。

2、归纳本课词类活用的类型、古今异义字和通假字等。

3、归纳本课出现的文言特殊句式: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判断句。别动句和省略句。

4、欣赏的言说技巧

5、急国家急、公而忘私和郑伯引咎自责的品质。

习重点:

培养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实词、虚词等文言知识。

习难点:

形象、的言说技巧。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想:

1、文言文本是语文中的难点,生对文言文有着一定的畏惧心理。应该利用文言文本身的特点使生有一种文言文不难的感觉。本文故事情节性较强,人物形象突出,易于理解。因此在习中加强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的训练,提高生的复述能力。

2、加强朗读训练,培养生的语感。

流程:

第一课时

习目标:

1、了解有关《左传》的内容

2、把握文章大意,了解文章内容。

习重点:

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习步骤:

一、导入:

说到战争,我们眼前马上会出现这样的血腥场景,刀光剑影,硝烟弥漫,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确实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摧毁文明,战争让人丧失人性。但是有没有办法阻止战争呢?在我国古代就有这么一位凭三寸不烂舌劝退百万,轻松化解一场干戈的人物,他就是。他的事迹记录在《左传》里,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他的事迹,习古文《退》。

1、了解《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作者左丘明,记叙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前的历史,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内容,具有研究先历史的史料价值,又有很大的文的价值。《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2、了解先散文概貌

《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著,什么是编年体呢?我们可以从字面意义看其特点。编年体就是按照年代的发展来组织、记叙历史事件的体例。如《春秋》、《资治通鉴》等。先历史散文除了编年体外,还有国别体和纪传体两种形式。国别体是区分不同的国家,再按照时间的发展分别叙述历史事件的一种文体。如《国语》、《战国策》等;纪传体是司马迁开创的以记叙人物为主要内容的文体。如《史记》、《汉书》等。

3、《春秋》三传

《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传(zhuàn,解说义),由此看出,《左传》是对孔子编著的《春秋》的诠释,解说。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范读、生自由读、在预习基础上进一步把握文中的一些字的读音,词的意思。

集中归纳、加强积累。

(1)、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体会古汉语的特点。朝亡厌国戍夕危鄙赐济封

(2)、几个古今异义的词:贰东道主行李乏困

(3)、词类活用:晋军函陵越国以鄙远朝济夕版邻厚,君薄也。。

2、了解文章内容。

生根据课后练习一,再读课文,要求先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话把文章的故事情节复述给组员听,选出讲的最好的一个,与其他组的佼佼者竞争。(生深入地研习课文,小组内讲故事比赛。通过讲故事这一环节提高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为以后习文言文打下兴趣的基础。)(找两个小组的胜者讲故事,并对其表现表示赞扬)。

3、梳理情节、概括层意、理清叙事脉络。

全文四段,主要内容概括为:

第一段:晋围郑危在旦夕

第二段:深明大义临危受命

第三段:机智善辩说退

第四段:迫晋退兵化解危局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对先的历史散文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并初步接触了课文内容,知道郑国的国家命运危在旦夕,郑国到底能不能化险为夷,脱离险境呢?我们下节课再细分解。

四、练习。

1、熟读课文,争取背诵。

2、完成课后练习三、四

五、板书

《左传》第一部叙事详细编年体

《春秋》三传《公羊传》国别体

《谷梁传》纪传体

3、《退

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目标

1、训练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

(三)情感目标

1、正确认识在国家危难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说服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通过习本课,使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解决办法

1、注意与已有知识联系,初中已过《曹刿论战》,对《左传》有了一些了解,要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要使生有意识地关注《左传》在先史上的地位,并自己参看有关书籍。

2、引导生通过本课的习,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课时安排 3 课时

生活动

1、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

(2)参考有关资料,对《左传》在先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有所了解。

(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别注意对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

2、课内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4、《退

目标

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史上的地位。

2、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重点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难点

领会和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课时安排

3课时

流程

生朗读预习→范读→生朗读梳理→引导生朗读赏析→生朗读巩固→引导生朗读背诵

过程

第一课时

要点

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史上的地位。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梳通文章。

一、导入

历史背景:

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一。

当时,郑国处四战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贰”。

退》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战仅隔两年。因此,、晋围郑可以说是城濮战的余波。

二、课文

1、范读课文。

2、生自由诵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3、生齐读课文。(点拨字音、停顿。)

4、生结合课文注释初步梳理课文。(边轻声朗读,边梳理)

第二课时

要点:

1、在诵读中理解赏析课文。(前2段)

2、领会和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整体感知

1、生概述本文的故事。(1~2名生用自己的话讲述,引导大家概述)

2、生分小组讨论归纳各段段落大意。(用四字短语概括)

每组选代表发言,引导大家筛选归纳:

第1段:晋围郑。

第2段:临危受命。

第4段:晋撤离。

二、课文赏析

(第1段)

(1)、生齐读第1段。

(2)、示范串讲梳理第1段。(为生后文的接龙串讲做示范)

(3)、引导生归纳本段知识点:(为后文生的讨论归纳做示范)

贰:从属二主;军:名词活用作动词,驻扎;

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以其于晋无礼”。

(4)引导生串析本段:

“晋候、伯围郑”阐明形势:兵临城下,形势严峻。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阐明原因:两事均与晋利害相关,与关系不大,可以争取。

“晋军函陵,军氾南。”阐述两军驻扎位置:两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接触,为埋下伏笔。

(第2段)

(1)男生齐读本段。

(2)女生接龙串析本段。(点拨)

①“佚狐言于……退。”

A、形象刻画的形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名(声)(即“才”)。

B、在此也可窥见佚狐知人善任的一面。

C、还可窥见郑伯善纳谏的一面。

②辞曰:“臣壮……也已。”

进一步刻画的形象,是一位满腹才华,却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鲜活。

③公曰:“……”许

A、郑伯首先自责,体现了明君风范,然后以国家利益、形势与个人利益的透彻分析感动了,可谓善于做思想工作。

B、最终应允,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只身去见伯,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一面。

(3)生质疑问难,点拨引导生解决问题。

(4)生讨论归纳本段知识点:

“已”:通“矣”,句末语气助词;

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佚狐于郑伯言曰”;

辞曰:省略句,补充完整后为“()辞曰”;

是寡人过也:判断句,“也”字表判断。

(5)引导生用5分钟即兴背诵本段。

第三课时

要点:

1、在诵读中理解课文。(后2段)

2、领会和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3、体会的游说技巧。

4、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5、分析各人物的形象。

一、课文赏析(第3段)

(1)一生范读本段。

(2)生借助注释细细梳理本段。(因为本段集中刻画了的形象、表现出其高超的游说技巧,所以让生细细品味)

①“夜……伯”:说明形势危急,不畏危险。

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厚,君薄也。)

第三步,替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会对有益: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晋。(君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谨慎。(唯君图。)

……乃还:权衡利害,决定退兵,但却派人留守要塞,体现其老奸巨猾的一面。

(3)归纳本段知识点: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封:名词的意动用法。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陪:通假字,通“倍”。共:通假字,通“供”。厌:通假字,通“餍”。说:通假字,通“悦”。阙:通假字,通“缺”或“掘”。

行李:古今异义词,古意:出使的人;今意:出行时带的包裹。

东道主:古今异义词,古意: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意:请客的主人。

乏困:古今异义词,古意:缺乏的东西;今意:精神不好。

何厌有:宾语前置句,还原后应为:有何厌。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还原后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4)引导生结合的游说步骤即兴背诵本段。

(第四段)

(1)女生齐读本段。

(2)生讨论归纳本段知识点:

敝: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知:通假字,通“智”。夫人:古今异义词,古意:那个人;今意:成年男子的配偶。去:古今异义词,古意:离开;今意:到,往。因人力而敝,不仁:判断句。

(3)引导生即兴背诵本段。

二、人物形象分析(由生分小组讨论后发言,引导生归纳)。

1、: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2、郑伯:善于纳谏,勇于自责,善于言辩。

3、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

4、晋文公: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5、佚狐:慧眼识才的伯乐。

三、本文的写作特色(引导生讨论后归纳)。

(1)伏笔与照应。(2)波澜不惊。(3)详略得当。

四、板书

晋围郑

临危受命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退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

第三步、替着想以利相诱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谨慎

撤离

五、反思

案在过程中还原生的主体地位让生与课文达到*的接触与交流,从而让生认识到文言文习落脚点。

点击查看更多《烛之武退秦师》优秀的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14074.html

热门阅读

  1. 特聘教授聘任合同模板
  2. 大学生暑期文化文物馆的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3. 《菜园里》教案范文
  4. 夜深有雨诗歌欣赏
  5. 201年跨年辞旧迎新的励志句子
  6. 201年祝中考成功的祝福语
  7. 愿做春雨也护花随笔
  8. 《洗手帕》优秀教学设计
  9. 三爱三节的发言稿
  10. 河南石人山优秀导游词
  11. 2019圣诞节的祝福语
  12. 山寺桃花别样红散文
  13. 金秋十月短信祝福语
  14. 《笋芽儿》的说课教学设计
  15. 质量管理的口号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