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物体和图形》教案范文

发布时间: 2025-07-14 00:07:54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案范文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P32-P33“认识物体和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小学几何图形学习的开端,也是本册后继学习“分类”的奠基内容。由于此内容比较切合学生的实际(直观形象,学生生活中常见),所以在设计理念上尽力去按新课标的理念去进行教学设计。在学习形式上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合作探究贯穿整节课。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发现和创造,学会归纳总结,尽力调动其积极性,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学习内容上尽量体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在评价方式上,尽量改变只有教师去评价学生的现象,给学生一个民主的地位。评价方式的改变,转变了学生头脑中“师严”的看法,老师也可以是我们中的一员。

教学内容:教科书P32-P33

教学目的:

1、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以及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想象、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6盒各种形状的实物;图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瞧!谁来了?

生:机器人!

师:对!机器人小叮铛今天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他还给每一组小朋友带来了礼物,想知道有些什么礼物吗?

师:快打开盒子,看看吧!

生:哇,这么多礼物!

师:喜欢吗?

生:喜欢!

师:但是,小叮铛要考考我们,他说:“你能把形状相同的物体在一起吗?”

师强调: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请小朋友合作分一分,在分的过程中,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好一些。动手吧!

[评: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学生熟悉的机器人—小叮铛)引入新知,依据了学生的起点,切入点把握好,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二、初步感知,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小组活动(老师**并参与进去)

(2)、汇报

师:这个组小朋友已经分好了,而且从得非常端正。

问:哪个勇敢的小朋友来告诉大家,你们是怎样分的?

学生汇报:

我们组把肥皂、药盒、牛奶盒、小积木放在一起的;把魔方、骰子、化妆品盒子放在一起;我们把茶叶盒、易拉罐、小木棒放在一起;我们还把乒乓、皮球、玻璃珠放在一起。

师:这组小朋友分得真好,他们把相同的合在一起!其他小组和他们分得一样吗?

生:一样。

师:我们来看看小叮铛是怎样分的,(课件出示)——大家和他分得一样吗?

[评:这是大胆地让学生尝试着按自己认为的标准分一分,而且在学生分好的基础上,提出质疑,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使学生对这几种形状的物体的外观有了初步的认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的能力。使学生在做中学到了数学。]

2、揭示概念(出示课件)

小朋友们,为了能区别它们,谁来给它们取个好听又好记的名字呢?

师出示问:起个什么名字?

生:长方体。

师:为什么这么取名?(边问边板书)

学生说明。

师依次出示让学生为其取名,教师板书。

师拿起一球,问:这是什么?

生:球!

师:(1)、请从桌上拿一个球(放进盒里);

(2)、请你高高举起一个正方体;

(3)、请你拿起一个圆柱;

(4)、请你拿出一个长方体。

3、初步感知,形成表象

大家都拿对了,注意,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你手中的长方体,再摸一摸,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的样子给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生汇报

师:谁来大声地告诉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的?你是怎样感觉到的?

生: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我是看出来的;

长方体有平平的面——我是摸出来的;

师:你是怎样摸的?摸给大家看一看。

引导:请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平平的面?谁来数给大家看一看?

指名学生数

长方体有6个平平的面。

我们已经了解了长方体的样子,请小朋友再仔细看一看,摸一摸正方体、圆柱和球,把你感觉到的给小组朋友说一说。(生边摸边说)

生汇报

师:谁来说一说正方体的样子?

生:正方体正正方方的——我是看出来的;

正方体有平平的面——我是摸出来的;

正方体也有6个平平的面——我是数出来的。

我还发现正方体每个面都是一样大的(这个孩子观察得真仔细)。

师:长方体6个面都是一样大的吗?(教师拿起一个长方体)

生:不一样

师小结:对!只有正方体每个面的大小都一样

师创设一个小情境:圆柱气嘟嘟地说,大家都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样子了,谁知道我的样子呢?(师悄悄问:小朋友,圆柱生气了,谁来说一说它的样子)(出示课件)

生:圆柱的身子直直的,圆溜溜的,上下一样粗,上下两有平平的圆形的面。

师:球呢?

生:圆乎乎的,圆溜溜的。

师引导:球没有平平的面(这个小朋友真聪明,竖起大拇指,学生掌声响起来)

小朋友表现得都非常好,老师想让你们轻松地玩一玩,想玩吗?请听好,请从盒子里拿出一个圆柱和一个长方体,把它们平躺在桌上,然后用手轻轻地把他们分别推一下,请停下!请问: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长方体不会滚动,圆柱会滚动。

师小结:哦,原来长方体不会滚动,圆柱会滚动,还有什么会滚动呢?

生:球!

师:对!我们来看球是怎样滚动的呢?——它和圆柱滚动的一样吗?(出示课件)

生:不一样

师:不错!球可以前后左右任意滚动。它和圆柱滚动的不一样,其中的秘密,只要我们认真学习,长大了就知道了。

[评:在教学方式,教者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通过动手分,动嘴说,教师质疑等形式,既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到互补,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还培养、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使学生体验到了合作成功的喜悦。]

4、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师:小朋友,刚才我们看到的长方体,圆柱和球都穿着花外衣,如果去掉它们的花外衣,你们还认识吗?请看我把牛奶盒的花外衣去掉是什么?(长方体)魔方的花外衣去掉又是什么?(正方体)茶叶盒的花外衣去掉呢?(圆柱)皮球的

花外衣去掉呢?(球)

其实,它们脱掉花外衣的样子就是它们对应的几何图形。(出示课件)老师边讲边出示课件,并把图形贴在黑板上。

[评: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由生活中的具体物品,通过课件形象、生动地抽象为数学中的几何图形。过程自然,水到渠成。]

三、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四种形状的物体

师:其实,像这四种形状的物体在日常生活中很多,谁来说一说

(1)、形状是长方体的有哪些物体?

生:文具盒,砖……

师:哦!太多了,你们真会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

(2)正方体又有哪些?

生:魔方,骰子……

(3)、圆柱的有哪些?

生:灯管。茶叶盒……

(4)、乒乓球、玻璃球……

小朋友们知道的真多呀!把你知道的回去告诉你的爸爸妈妈,好吗?

四、活动

(1)、游戏

①抽生上来摸大袋子里的物体,把摸出来的感觉说给大家听,下边的小朋友猜是什么,猜对了有奖励。

②由老师当学生,下面的学生出题目让老师来摸。

(2)数一数

小朋友表现得都非常好,老师告诉你们关于小叮铛的一个秘密——其实小叮铛是我们人制造的,它身上有我们今天认识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请同学们找一找,数一数它们都有几个?(出示课件)

(3)、搭一搭(小叮铛背景音乐)

小朋友,小叮铛就要走了,你们想送礼物给他吗?请小朋友将自己小组的物体搭一搭,搭什么?怎样搭?先商量一下,商量好后就用你们聪明的才智和灵巧的双手开始工作吧!

(搭好后学生汇报,评出最好的给予奖励)

[评:多种形式,富于变化的练习设计,教者运用了适合小学生心理特征的游戏法和竞赛法,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思,“比”中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应用生活中的问题验证程度,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学生整理学具盒

师:请把桌上的东西放进盒子里,把它们整理好。

六、总结

师:小朋友们学会了认识哪几种物体和它们的图形?

抽生回答: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师:对!我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知道了它们的样子,请闭上眼睛想一想它们的样子(生闭上眼睛和老师一道边说边比划四种物体的样子)。好了,小朋友们,老师觉得你们今天表现得非常好,老师对每个小朋友都很满意,你们今天对老师的表现满意吗?

[评: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注重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比较恰当的艺术性的评价,再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余兴来了。]

案例反思

1、教者的教学是比较清晰的。激趣引入——比较分类——汇报验证——抽象概括。使学生对某几种物体的认识能由具体物品缓缓前进,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

2、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比较注重学生的体验、探索。

3、整节课创设了较多的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了“做”中学,“乐”中学,“玩”中学的乐趣,比较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

4、在放手发动学生进行大胆尝试,发散学生思维,评价方式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拓展阅读

1、圆柱

材分析

幼儿容易将平面几何混淆。活动中,将平面与相应的几何比较,既可加深幼儿对平面,又可突出几何的特征。同时,将几何与几何比较,帮助幼儿发现不同几何的异同,加深对几何。另外,幼儿在亲手制作几何的过程汇总,可以具象的地感知、探索几何的特征,在主动观察、比较、操作中提高综合能力。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球圆柱的主要特征。

2、能在探索、操作中,感知、发现球圆柱的不同。

3、乐意与同伴交流,能清楚地讲述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质准备:1、各种不同若干,如:球:乒乓球、皮球、海洋球、玻璃球等;圆柱:各种瓶子、易拉罐、粗细不同的圆柱积木、薯片筒及粗细不同的管子等;不能滚动的若干。2、每组一个筐子,报纸、正方长方硬卡纸,各种不同大小的硬币、橡皮泥若干。

经验准备:请家长幼儿提前观察生活中球圆柱品。

活动过程:

一、操作各种不同状的,自由探索、交流,发现可以滚动的

1、师交代活动的要求:请小朋友把桌上可以滚动的品放在筐子里。

2、幼儿自由探索、操作。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并通过演示证明这些是可以滚动的。

3、引导幼儿将会滚动的状分类。

提问:这些会滚动的状一样吗?鼓励幼儿发现它们状的不同,并分类。

二、观察圆柱,初步了解球圆柱的主要特征。

1、引导幼儿摸一摸,从各个方向看一看圆柱,发现它们的不同,并能用语言清楚地讲述。

2、请幼儿尝试向不同的方向滚动球圆柱,发现并说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小结:球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的:摸一摸没有棱角.很圆滑:无论向哪个方向都能滚动。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圆的,而且这两个圆是一样大的,圆柱上下一样粗。球放在地上可以向各个方向滚动,而圆柱放在地上却不能向各个方向都滚动。

3、请幼儿说说在周围环境中哪些是球,哪些是圆柱

小结:我们生活中的水杯、车轮等都是圆柱状。地球仪、条条球等都是球状。

三、尝试拼搭圆柱,进一步感知圆柱的特征,能在探索、操作中,感知、发现球圆柱的不同。

1、请幼儿尝试将这些圆柱拼搭在一起,组成新的圆柱

2、幼儿进行探索活动,探索后相互交流各自的拼搭结果。

3、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有些圆柱可以拼搭成一个新的圆柱,而有些不行呢?

小结:圆柱上下一样粗。

四、分组进行操作活动“变一变”,尝试用各种材料制作球、圆柱。1、报纸组:引导幼儿用报纸卷成金箍棒。

2、卡纸组:提供大小不同的长方、正方硬卡纸,引导幼儿做望远镜。

3、硬币组:提供各种硬币若于,引导幼儿将一个硬币竖起来迅速转动,看看硬币转动起来像什么;把相同大小的硬币叠放在一起,看看变成了什么。

4、橡皮泥组:引导幼儿用橡皮泥做球。

2、圆柱

活动目标:

1、圆柱,感受它们的基本特征及不同点。

2、寻找生活中与球圆柱相似的,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活动准备:

《小朋友的书·数学》。师用皮球一个,大圆纸片一张,大圆柱积木一块。幼儿用圆纸片、皮球、乒乓球、圆柱积木、纸棒等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师出示皮球纸片,提问:它们一样吗?哪儿不一样?

师有意转动皮球与纸片,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纸片从有的方向看是扁的,皮球无论从什么方向看都是圆的。为每位幼儿提供圆纸片乒乓球,让幼儿自由操作玩弄,感受乒乓球可以向各个方向滚动,圆纸片不可以。

师幼共同小结:乒乓球、皮球、排球等都是球。不管是从哪边看都是圆的,不管往什么方向推都能滚动的叫球

师出示圆柱积木,提问:它是球吗?为什么?

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它不是从任何方向看都是圆的。再请每位幼儿都取一个圆柱积木进行滚动,发现它只能向一个方向滚动,不是往什么方向都能滚动,因此得出结论:它不是球。引导幼儿观察,并感知了解圆柱上下两个面都是圆,并且是一样大小的。

师幼共同小结:上下一样粗、上下两个面是一样大的圆叫圆柱师演示圆柱横、竖不同的摆放式,引导幼儿感受不同摆放状态下的圆柱

3、找一找。

请幼儿找找室内以及幼儿园的建筑,哪儿有球、哪儿有圆柱

幼儿使用《小朋友的书·数学》第17页"球圆柱",按要求练习,进一步熟悉与巩固球圆柱的特征。

3、圆柱

1. 对探索几何状的兴趣萌发。

2.通过观察比较可以区分球圆柱

3.圆柱的不同特征。

4.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5.培养孩子比较判断的能力。

活动难度:

难度:区分球圆柱

活动准备:

几张圆(乒乓球、球、篮球);每组球圆柱构建块的篮子;每人一根;圆柱薯片盒1个,露露盒1个,电池1个等

活动流程:

(1)进口

展示圆,激发孩子的兴趣。

老师:“今天老师给孩子们准备了很多东西,我们一起玩吧。” (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由操作。)

2.展开

(1)在经营活动中初步感受球的特点。

操作一:引导孩子分别旋转圆纸片乒乓球(或其他球),通过观察感知两者的区别。

操作二:引导孩子触摸乒乓球表面,感受球面的特点。

(2)在运算的基础上总结出球的特点。

问题:“你发现了什么?感觉如何?”

总结:它可以向各个方向滚动,无论怎么转动它看起来都是圆的,而且表面触感 处处凸出、圆润、光滑。像这样的是球

⑶结合实际,请孩子说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玩过、吃过、看到过的看起来像球的东西。

⑴展示圆柱学习工具,对比孩子们的操作。

老师:“这是什么状?请孩子们玩、摸、滚、比。你发现了什么?告诉孩子们!”

>

(2 ) 在操作的基础上总结出气缸的特点。

问题:“你发现了什么?他感觉如何?他可以向各个方向滚动吗?上下圈的大小一样吗?” ,两端呈圆,上下圆大小相同,扁平,四周都是圆,非常光滑,柱状,我们称其为“圆柱”。

验开发。

①请孩子们在篮子里看,找出哪些是圆柱,引导孩子理解这些尽管大小高度不同,但它们都是圆柱

②启发孩子说出日常生活中其他状像圆柱的东西。

3. 游戏活动:“抓小猪”

玩法:将球圆柱做成“小猪”的状。 “猪”,实现了一个圆柱可以向所有方向滚动,而一个圆柱只能向两个相反方向滚动的原理。

(iii)结束

1.师评价活动.

2.延伸:在区域内放置各种球圆柱,让孩子们自由探索,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巩固对球圆柱

活动反思:

在寻找、做、说的过程中,目的是让孩子觉得数学就在身边,在生活中,调动孩子的生活经验,同时培养孩子动脑、动嘴、观察比较的能力。从孩子们的操作结果来看,孩子们对球的理解还是比较到位的,只是有些孩子犯了一些小错误。

点击查看更多《认识物体和图形》教案范文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12592.html

热门阅读

  1. 开学第一课学生观后感精选
  2. 个人自荐信范文00字
  3. 201年领导高升祝福语大全
  4. 有趣的明星漫画六年级日记
  5. 关于天然气购销合同标准文本
  6. 天涯海角终难忘散文
  7. 《诗两首》八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
  8. 元宵节企业祝福语
  9. 教师清正廉洁的演讲稿
  10. 用豪饮来造句
  11. 2016年圣诞节祝福短信大全
  12. 庆六一园长的发言稿
  13. 观看开学第一课作文
  14. 外语系优秀大学毕业自荐信范文
  15. 尊师重教对联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