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17 09:59:33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陆游的一生都在为收复中原而忙碌着,在以后的几十年里,都在各地奔波,很少有机会和时间回到那个他依恋的故乡了。而他写的这首诗表达了自己的爱国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诗题意思:秋天的夜里,天快要亮的时候,走出篱笆门,忽然对面吹来一阵凉风,心中产生一股伤感,于是写下这首诗。

(1)将晓:天将要亮。

(2)篱门:用竹片或竹竿编的门。

(3)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河:指黄河。

(4)“五千仞”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八尺为一仞(一作七尺)。

(5)岳:指西岳华山。岳: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一说指东岳泰山和西岳华山。

(6)摩天:碰到天。摩:摩擦、接触。

(7)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

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

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

铁蹄下遗民欲哭已无泪,

盼望官军收失地又一年。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正如他的《示子遹》所追忆的“中年始少悟,渐欲窥宏大”;《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所自述的“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浩气吐虹霓,壮怀郁云霞,自然不是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虫小技者能望及了。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

“河”,指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岳,指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等立地擎天的峰柱。巍巍高山,上接青冥;滔滔大河,奔流入海。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然而,如此的山河,如此的人民,却长期以来沦陷在金朝贵族铁蹄蹂躏之下,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泪尽”一词,千回万转,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企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叹!后一层意思,在诗中虽未明言点破,强烈的批判精神则跃然可见。

拓展阅读

1、从军行 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其四》表达怎样的情呢?表达诗人王昌龄对于战争的观点是什么呢?欢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

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之,曲为之解者亦之。这第四首诗就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现,于是对这两句就种种不同的解说。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关遥望”之倒,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之所特别提青海与玉关,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士脑海中浮现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情:戍边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责任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黄沙”二字,就突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力,掷地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受是雄壮力,而不是低沉伤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此篇就是一个显例。可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优点,这在此篇中也明显的体现。

2、风引

何处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不知从哪里吹来了风,在萧萧的风中送走了雁群。凌晨,风吹动着庭园的树木,树叶瑟瑟。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无形的风却分明已经尽在庭园。来到耳边了,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了风的声音。

注释

至:到。

萧萧: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雁群:大雁的群体。

孤客:孤独的异乡人。

闻:听到。

诗作于贬所,因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诗的内容,其实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风至,楚客心悠哉”;但诗人没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风上驰骋诗意。

风”为题;首句“何处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如果进一步推寻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异曲同工之处。当然,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这里虽问语之,而诗人的真意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看,可能脱胎于屈《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风辞》“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而可与这两句诗合参的韦应物的《闻雁》诗:“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高斋闻雁来。”但韦诗是物,情会景,先写“归思”,后写“闻雁”。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指,这样写,“其情自深”,如果“倒转说”,就成了一般人都写得的普通作品了。但是,诗无定法,不能执一而论。这首《风引》前两句所写的风始至、鸿雁南来,正是韦诗后两句的内容,恰恰是把韦诗倒转过来说的。它是远处落想,空际运笔,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风送雁构思造境。至于韦诗前两句的.内容,是留到篇末再写的。

诗的后两句“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笔触从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集中到独在异乡、“归思方悠哉”的“楚客”,由远而近,步步换景。“朝来”句既承接首句的“风至”,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端的发问。它说明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此刻风动庭树,木叶萧萧,则无形的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风”,而篇幅已经用去了四分之三,可是,诗中之人还没露面,景中之情还没。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说风已为“孤客”所“闻”。这里,如果联系作者的另一首《始闻风》诗,其中“五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两句,倒可作“闻”的补充说明。当然,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这首诗主要要表达的,其实正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但妙在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风做章,在篇末虽然推了“孤客”,也只写到他“闻”风而止。至于他的旅情归思是“最先”两字来暗示的。如李锳在《诗法易简录》中所说,“为孤客传神”的正在这两个字,使“无限情怀,溢于言表”。照说,风吹到庭树,每个人都可同时听到,不应当先后之分。而惟独孤客“最先”听到,可想见,他对时序、物候特殊的敏。而他如此敏因,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解释说:“孤客之心,未摇落而先,所闻之最早。”这就是对“最先闻”的解释。钟惺在《唐诗归》中还指:“不曰‘不堪闻’,而曰‘最先闻’,语意便深厚。”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也说:“若说‘不堪闻’,便浅。”这些评语都称赞这一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为读者留可寻味的深度。不过,前面说过,诗无定法,这一结句固然曲说而妙,但也直说而妙的。苏颋首《汾上惊》诗:“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声不可闻。”这里,从全诗看来,却必须说“不可闻”,才与它的苍慷慨的意境、高亢劲健的风格相融浃。两个结句,内容相似,一用曲笔,一用直笔,却各尽其妙。对照之下,可悟诗法。

3、《九月十日即事》古诗李白的诗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前言】

《九月十日即事》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小诗。此诗完全洗尽了李白的豪迈之气。诗中说菊花两次遭到采撷,是在暗喻自己的从政经历,此表达内心的苦闷。

【注释】

①觞(shāng):盛着酒的酒杯

②两重阳:唐俗,京城的人们常在重阳后的一天再次宴会菊,故九月十日“小重阳”之称

昨天刚登上龙山宴饮,今天又在这里举起了酒杯。菊花为何这样受苦,遭到两个重阳的采折之罪。

此诗与《九日龙山饮》,同作于当涂。这首诗是李白历尽人世沧桑之后的作品。

在唐宋时代,九月十日被称为“小重阳”,诗人从这一角度入手,说菊花在大小重阳两天内连续遇到人们的登高、宴饮,两次遭到采撷,所“太苦”的抱怨之言。作者醉浇愁,朦胧中,仿佛看到菊花也在嘲笑他这个朝廷“逐臣”,他痛苦地发问:菊花为什么要遭到“两重阳”的重创?对于菊的人们来说,重阳节的欢乐情绪言犹未尽,所九月十日还要继续宴饮;但菊花作为一种生命的个体,却要忍受两遭采撷之苦。诗人其极为敏、幽微的灵秀之心,站在菊花的立场上,发现了这一诗意的空间。实际上,诗人是借菊花之苦来寄托自己内心的极度苦闷。

更多古诗请关注微点阅读网,我们持续为您更新最新内容,敬请期待!

4、国风邶风泉水注释

题解:卫宣公之女许穆夫人怀念亲人,思慕祖国的诗篇。

毖彼泉水(1),亦流于淇(2)。怀于卫,

靡日不思(3)。娈彼诸姬(4),聊与之谋。

宿于泲(5),饮饯于祢(6)。女子行(7),

远父母兄弟。问我诸姑,遂伯姊(8)。

宿于于(9),饮饯于言(10)。载脂载舝(11),

还车言迈(12)。遄臻于卫(13),不遐害(14)。

我思肥泉(15),兹之永叹(16)。思须与漕(17),

我心悠悠。驾言游,写我忧(18)。

(1)毖:泉水流淌的样子。

(2)淇:河的名称。

(3)靡:无。

(4)娈(luan):美好的样子。诸姬;随嫁的姬姓女子。

(5)泲(JT):地名。

(6)饯:饯行。祢(ni):地名。

(7)行:嫁。

(8)伯姊;大姐。

(9)干:地名。

(10)言:地名。

(11)载:语气助词,没实义。脂:涂在车轴上的油脂。舝(xia)车轴上的金属键。

(12)还:返回,回转。还车:掉转车头。迈:行。

(13)遄(chuan):迅速。臻:至,到达。

(14)不遐:不无,不何。

(16)兹:滋,更加。

(17)须、漕:都是卫国地名。

(18)写:用作“泻”,意思是宣泄。

泉水清清汩汩流,一直流到淇水里。思念卫国我故土,

一天不相思。同嫁姬姓好姑娘,要和她们细商量。

曾在泲地住,还在祢地饯过行。姑娘嫁到远方,

远离父母和兄弟。回家问候姑姑们,还我的大姐姐。

曾在干地住,还在言地钱过行。涂上车油上好轴,

坐上大车回家里。很快就能到卫国,应当不会意外。

思念卫国的肥泉,不禁抚心长叹。思念故乡须和漕,

心中愁思剪不断。驾上大车去游,聊宣泄心中愁。

《泉水》一诗,《毛诗序》、方玉润《诗经始》、范家相《诗渖》等为是卫女思归之作,而何楷《诗经世本古义》、龚橙《诗本谊》、魏源《诗古微》、高亨《诗经今注》等为是许穆公夫人所作,黄中松《诗疑辨证》则怀疑是宋桓夫人或邢侯夫人所作。案此诗作者序传均无明,史料亦不可稽征,似统言卫女思归为宜。

诗歌第一章“毖彼泉水,亦流于淇”两句,用泉水流入淇水起兴,委婉道自己归宁的念头。这两句与《邶风·柏舟》首二句“泛彼柏舟,亦泛其流”同用“彼”、“亦”两字起调,情凄惋悱侧而不突兀,由此点诗题——“怀于卫,靡日不思。”自己魂牵梦绕着卫国,但如今故国人事所变故,自己想亲往探视而根据礼仪却不能返卫,深无限委曲,内心焦急难奈。作为一个女性,在这样的情况下,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姐妹,由此引“娈彼诸姬,聊与之谋”两句。主人公想找她们倾诉苦衷,希望她们能够为自己个主意,想条妙计,即便无济于事,也能够稍解胸中的`郁闷,聊自我安慰。

第二章和第三章均承接第一章而来,用赋法铺写虚景,表达自己对卫国真挚深切的怀念。第二章写作者欲归不得,却去设想当初嫁适卫之时与家人饮饯诀别的情景。如今物换星移,寒暑数易,家人近况无由获知,颇令自己牵挂,归宁的念头更加坚定笃实。第三章好像与第二章重复,但却是幻境中再生幻境,设想归宁路途上的场景,车速之快疾与主人公心情之迫切相互映发衬托。速去速回,合情合理,但最终仍不能成行,“不瑕害”一句含蓄蕴藉。这两章全是凭空杜撰,入无,诗歌因此曲折起伏,婉妙沉绝。

第四章写思归不成,欲罢不能,只好考虑游销忧,但是思卫地而伤情,愁更转愁。“我思肥泉,兹之永叹”,再写愁怀,回肠荡气;“思须与漕,我心悠悠”,情怀郁郁,气更曲一层。

陈震《读诗识小录》评曰:“全诗皆冥想幻,谋与问皆非实其事。”陈继揆《读诗臆补》也说:“全诗皆虚景也。因想成幻,构许多问答,许多路途,又想到游写忧,其实未半步也。东野《征妇怨》‘渔阳千里道,近如中限。中时,渔阳常在眼’,即此意。犹杜工部所谓‘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也。”对此诗幻写真,通过虚无缥缈的描写衬托主人公真切深沉的思念的艺术手法赞备至。确实此诗“波澜横生,峰峦叠,可谓千古奇观”(戴君恩《读诗臆评》)。

点击查看更多《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原文翻译以及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55596.html

热门阅读

  1. 关于长征的故事50字
  2. 告别挫折随笔
  3. 临时聘用老年工的合同
  4. 2016年高考送考生的祝福语汇总
  5. 2016精选万圣节简短祝福语
  6. 语文老师的霸气600字作文
  7. 除夕夜发给客户的短信祝福语
  8. 大学辅导员“创先争优”承诺书范文
  9. 有关于关爱他人的名言
  10. 检阅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11. 小学四年级开学第一课教案
  12. 最新的个性签名大全
  13. 标准商品购销合同
  14. 全国妇女创先争优先进集体代表的发言稿
  15. 三八妇女节的诗句有哪些
  16. 描写环境优美句子段落
  17. 新《纲要》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实施的现状论文
  18. 想起你的笑容情感美文
  19. 购房合同范本2018
  20. 关于万圣节的祝福语大全
  21. 回家过年的句子
  22. 咏雪教学反思案例范文
  23. 五一节搞笑祝福语精选
  24. 201年给领导的鸡年小年祝福语
  25. 这么远那么近情感美文
  26. 励志英文句子短
  27. 关于狼的谚语大全
  28. 公主故事《点点公主》
  29. 2016年简短的81建军节祝福语
  30. 红木家具购销合同参考格式
  31. 抗旱的标语
  32. 精选2016年冬天的温暖祝福语
  33. 拥抱文明幸福成长演讲稿范文
  34. 温暖贴心的周一祝福语
  35. 我家的除夕叙事作文
  36. 给老板的除夕祝福短信
  37. 幼儿园小班教育教学计划
  38. 张爱玲情感语录
  39.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全诗翻译赏析
  40. 2015教师观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