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17 09:59:33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陆游的一生都在为收复中原而忙碌着,在以后的几十年里,都在各地奔波,很少有机会和时间回到那个他依恋的故乡了。而他写的这首诗表达了自己的爱国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诗题意思:秋天的夜里,天快要亮的时候,走出篱笆门,忽然对面吹来一阵凉风,心中产生一股伤感,于是写下这首诗。

(1)将晓:天将要亮。

(2)篱门:用竹片或竹竿编的门。

(3)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河:指黄河。

(4)“五千仞”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八尺为一仞(一作七尺)。

(5)岳:指西岳华山。岳: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一说指东岳泰山和西岳华山。

(6)摩天:碰到天。摩:摩擦、接触。

(7)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

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

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

铁蹄下遗民欲哭已无泪,

盼望官军收失地又一年。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正如他的《示子遹》所追忆的“中年始少悟,渐欲窥宏大”;《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所自述的“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浩气吐虹霓,壮怀郁云霞,自然不是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虫小技者能望及了。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

“河”,指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岳,指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等立地擎天的峰柱。巍巍高山,上接青冥;滔滔大河,奔流入海。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然而,如此的山河,如此的人民,却长期以来沦陷在金朝贵族铁蹄蹂躏之下,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泪尽”一词,千回万转,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企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叹!后一层意思,在诗中虽未明言点破,强烈的批判精神则跃然可见。

拓展阅读

1、从军行 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其四》表达怎样的情呢?表达诗人王昌龄对于战争的观点是什么呢?欢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

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之,曲为之解者亦之。这第四首诗就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现,于是对这两句就种种不同的解说。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关遥望”之倒,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之所特别提青海与玉关,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士脑海中浮现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情:戍边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责任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黄沙”二字,就突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力,掷地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受是雄壮力,而不是低沉伤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此篇就是一个显例。可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优点,这在此篇中也明显的体现。

2、风引

何处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不知从哪里吹来了风,在萧萧的风中送走了雁群。凌晨,风吹动着庭园的树木,树叶瑟瑟。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无形的风却分明已经尽在庭园。来到耳边了,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了风的声音。

注释

至:到。

萧萧: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雁群:大雁的群体。

孤客:孤独的异乡人。

闻:听到。

诗作于贬所,因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诗的内容,其实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风至,楚客心悠哉”;但诗人没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风上驰骋诗意。

风”为题;首句“何处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如果进一步推寻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异曲同工之处。当然,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这里虽问语之,而诗人的真意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看,可能脱胎于屈《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风辞》“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而可与这两句诗合参的韦应物的《闻雁》诗:“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高斋闻雁来。”但韦诗是物,情会景,先写“归思”,后写“闻雁”。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指,这样写,“其情自深”,如果“倒转说”,就成了一般人都写得的普通作品了。但是,诗无定法,不能执一而论。这首《风引》前两句所写的风始至、鸿雁南来,正是韦诗后两句的内容,恰恰是把韦诗倒转过来说的。它是远处落想,空际运笔,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风送雁构思造境。至于韦诗前两句的.内容,是留到篇末再写的。

诗的后两句“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笔触从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集中到独在异乡、“归思方悠哉”的“楚客”,由远而近,步步换景。“朝来”句既承接首句的“风至”,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端的发问。它说明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此刻风动庭树,木叶萧萧,则无形的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风”,而篇幅已经用去了四分之三,可是,诗中之人还没露面,景中之情还没。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说风已为“孤客”所“闻”。这里,如果联系作者的另一首《始闻风》诗,其中“五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两句,倒可作“闻”的补充说明。当然,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这首诗主要要表达的,其实正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但妙在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风做章,在篇末虽然推了“孤客”,也只写到他“闻”风而止。至于他的旅情归思是“最先”两字来暗示的。如李锳在《诗法易简录》中所说,“为孤客传神”的正在这两个字,使“无限情怀,溢于言表”。照说,风吹到庭树,每个人都可同时听到,不应当先后之分。而惟独孤客“最先”听到,可想见,他对时序、物候特殊的敏。而他如此敏因,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解释说:“孤客之心,未摇落而先,所闻之最早。”这就是对“最先闻”的解释。钟惺在《唐诗归》中还指:“不曰‘不堪闻’,而曰‘最先闻’,语意便深厚。”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也说:“若说‘不堪闻’,便浅。”这些评语都称赞这一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为读者留可寻味的深度。不过,前面说过,诗无定法,这一结句固然曲说而妙,但也直说而妙的。苏颋首《汾上惊》诗:“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声不可闻。”这里,从全诗看来,却必须说“不可闻”,才与它的苍慷慨的意境、高亢劲健的风格相融浃。两个结句,内容相似,一用曲笔,一用直笔,却各尽其妙。对照之下,可悟诗法。

3、《九月十日即事》古诗李白的诗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前言】

《九月十日即事》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小诗。此诗完全洗尽了李白的豪迈之气。诗中说菊花两次遭到采撷,是在暗喻自己的从政经历,此表达内心的苦闷。

【注释】

①觞(shāng):盛着酒的酒杯

②两重阳:唐俗,京城的人们常在重阳后的一天再次宴会菊,故九月十日“小重阳”之称

昨天刚登上龙山宴饮,今天又在这里举起了酒杯。菊花为何这样受苦,遭到两个重阳的采折之罪。

此诗与《九日龙山饮》,同作于当涂。这首诗是李白历尽人世沧桑之后的作品。

在唐宋时代,九月十日被称为“小重阳”,诗人从这一角度入手,说菊花在大小重阳两天内连续遇到人们的登高、宴饮,两次遭到采撷,所“太苦”的抱怨之言。作者醉浇愁,朦胧中,仿佛看到菊花也在嘲笑他这个朝廷“逐臣”,他痛苦地发问:菊花为什么要遭到“两重阳”的重创?对于菊的人们来说,重阳节的欢乐情绪言犹未尽,所九月十日还要继续宴饮;但菊花作为一种生命的个体,却要忍受两遭采撷之苦。诗人其极为敏、幽微的灵秀之心,站在菊花的立场上,发现了这一诗意的空间。实际上,诗人是借菊花之苦来寄托自己内心的极度苦闷。

更多古诗请关注微点阅读网,我们持续为您更新最新内容,敬请期待!

4、国风邶风泉水注释

题解:卫宣公之女许穆夫人怀念亲人,思慕祖国的诗篇。

毖彼泉水(1),亦流于淇(2)。怀于卫,

靡日不思(3)。娈彼诸姬(4),聊与之谋。

宿于泲(5),饮饯于祢(6)。女子行(7),

远父母兄弟。问我诸姑,遂伯姊(8)。

宿于于(9),饮饯于言(10)。载脂载舝(11),

还车言迈(12)。遄臻于卫(13),不遐害(14)。

我思肥泉(15),兹之永叹(16)。思须与漕(17),

我心悠悠。驾言游,写我忧(18)。

(1)毖:泉水流淌的样子。

(2)淇:河的名称。

(3)靡:无。

(4)娈(luan):美好的样子。诸姬;随嫁的姬姓女子。

(5)泲(JT):地名。

(6)饯:饯行。祢(ni):地名。

(7)行:嫁。

(8)伯姊;大姐。

(9)干:地名。

(10)言:地名。

(11)载:语气助词,没实义。脂:涂在车轴上的油脂。舝(xia)车轴上的金属键。

(12)还:返回,回转。还车:掉转车头。迈:行。

(13)遄(chuan):迅速。臻:至,到达。

(14)不遐:不无,不何。

(16)兹:滋,更加。

(17)须、漕:都是卫国地名。

(18)写:用作“泻”,意思是宣泄。

泉水清清汩汩流,一直流到淇水里。思念卫国我故土,

一天不相思。同嫁姬姓好姑娘,要和她们细商量。

曾在泲地住,还在祢地饯过行。姑娘嫁到远方,

远离父母和兄弟。回家问候姑姑们,还我的大姐姐。

曾在干地住,还在言地钱过行。涂上车油上好轴,

坐上大车回家里。很快就能到卫国,应当不会意外。

思念卫国的肥泉,不禁抚心长叹。思念故乡须和漕,

心中愁思剪不断。驾上大车去游,聊宣泄心中愁。

《泉水》一诗,《毛诗序》、方玉润《诗经始》、范家相《诗渖》等为是卫女思归之作,而何楷《诗经世本古义》、龚橙《诗本谊》、魏源《诗古微》、高亨《诗经今注》等为是许穆公夫人所作,黄中松《诗疑辨证》则怀疑是宋桓夫人或邢侯夫人所作。案此诗作者序传均无明,史料亦不可稽征,似统言卫女思归为宜。

诗歌第一章“毖彼泉水,亦流于淇”两句,用泉水流入淇水起兴,委婉道自己归宁的念头。这两句与《邶风·柏舟》首二句“泛彼柏舟,亦泛其流”同用“彼”、“亦”两字起调,情凄惋悱侧而不突兀,由此点诗题——“怀于卫,靡日不思。”自己魂牵梦绕着卫国,但如今故国人事所变故,自己想亲往探视而根据礼仪却不能返卫,深无限委曲,内心焦急难奈。作为一个女性,在这样的情况下,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姐妹,由此引“娈彼诸姬,聊与之谋”两句。主人公想找她们倾诉苦衷,希望她们能够为自己个主意,想条妙计,即便无济于事,也能够稍解胸中的`郁闷,聊自我安慰。

第二章和第三章均承接第一章而来,用赋法铺写虚景,表达自己对卫国真挚深切的怀念。第二章写作者欲归不得,却去设想当初嫁适卫之时与家人饮饯诀别的情景。如今物换星移,寒暑数易,家人近况无由获知,颇令自己牵挂,归宁的念头更加坚定笃实。第三章好像与第二章重复,但却是幻境中再生幻境,设想归宁路途上的场景,车速之快疾与主人公心情之迫切相互映发衬托。速去速回,合情合理,但最终仍不能成行,“不瑕害”一句含蓄蕴藉。这两章全是凭空杜撰,入无,诗歌因此曲折起伏,婉妙沉绝。

第四章写思归不成,欲罢不能,只好考虑游销忧,但是思卫地而伤情,愁更转愁。“我思肥泉,兹之永叹”,再写愁怀,回肠荡气;“思须与漕,我心悠悠”,情怀郁郁,气更曲一层。

陈震《读诗识小录》评曰:“全诗皆冥想幻,谋与问皆非实其事。”陈继揆《读诗臆补》也说:“全诗皆虚景也。因想成幻,构许多问答,许多路途,又想到游写忧,其实未半步也。东野《征妇怨》‘渔阳千里道,近如中限。中时,渔阳常在眼’,即此意。犹杜工部所谓‘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也。”对此诗幻写真,通过虚无缥缈的描写衬托主人公真切深沉的思念的艺术手法赞备至。确实此诗“波澜横生,峰峦叠,可谓千古奇观”(戴君恩《读诗臆评》)。

点击查看更多《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原文翻译以及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55596.html

热门阅读

  1. 《有理数的减法》教学设计模板
  2. 海底两万里摘抄300字
  3. 教师自我鉴定范文
网页更新时间:2025-11-02 21:41:27
本页面最近被 125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澳门,TA在页面停留了 165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