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名人故事20字
名人的故事,大家知道有哪些吗?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精选名人故事20字,欢迎大家阅读。
司马光为了就落入水缸的小朋友,抱起一块大石头,向水缸砸去,水流出来了,小朋友得救了。
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长相丑陋,但他从不忌讳这一点,相反,他常常诙谐地拿自己的长相开玩笑。
在竞选总统时,他的对手攻击他两面三刀,搞阴谋诡计。林肯听了后指着自己的脸说:让公众来评判吧。如果我还有另一张脸的话,我会用现在这一张吗?
李时珍夜宿古寺,吃干粮喝泉水,尝*直到夜晚。
有人问大仲马说:你为什么可以泰然步入晚年呢?他大不以为然地反驳说:我花尽了一生的时光才活到了今天。
李白死后遗体葬在采石江头,往来诗人都在他墓上题诗.有人写了一首绝句:采石江边一坏土,李白诗名耀千古;来的去的写两行,鲁班门前掉大斧.
欧阳修晚年,每天把生平所写的文字,加以修改,用心极苦.他的夫人叫他不要修改了,说:何必这样折磨自己?难道还怕老师责骂?欧阳修笑道:不怕先生骂,却怕后人笑.
有人问拉菲尔怎么能画出那么美丽的作品?他回答说:我做了许多梦,然后围绕着我的梦去作画.幻想能使人得见不可见之物,意志则能使不可见者成为可见之实体
列宁小时候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孩子。
列宁在学校里,每门功课都学得很好。老师讲课,他用心听。老师留的作业,他认真做。
列宁做完学校里的功课,还读许多课外书。他常常把书里的故事讲给别人听。他爱书里那些勤劳勇敢的人,拿他们做自己的榜样。
列宁十分爱护书。他从来不把书弄脏,也不把书到处乱扔。
列宁小时候就是这样学习的。
建国初期,陈毅任上海市长。有一次对工商界人士演讲,讲台上摆放着名贵的鲜花和精美的茶具。陈毅一上台就说:"我这个人讲话容易激动,激动起来容易手舞足蹈,讲桌上的这些东西,要是被我碰坏,我这个供给制的市长,实在赔偿不起,所以我请求支持会议主持人,还是先把这些东西'精兵简政'撤下去吧。"会场上的人们立刻发出了轻松的笑声。
拓展阅读
1、有关名人成功创业故事
这是一个难得兄弟创业故事,其理性堪称标本。12年前那个秋天,马化腾与他同学张志东“合资”注册了深圳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之后又吸纳了三位股东:曾李青、许晨晔、陈一丹。这5个创始人QQ号,据说是从10001到10005.为避免彼此争夺权力,马化腾在创立腾讯之初就和四个伙伴约定清楚:各展所长、各管一摊。马化腾是CEO(首席执行官),张志东是CTO(首席技术官),曾李青是COO(首席运营官),许晨晔是CIO(首席信息官),陈一丹是CAO(首席行政官)。
之所以将腾讯创业5兄弟称之为“难得”,是因为直到2005年时候,这五人创始团队还基本是保持这样合作阵形,不离不弃。直到腾讯做到如今帝国局面,其中4个还在公司一线,只有COO曾李青挂着终身顾问虚职而退休。
都说一山不容二虎,尤其是在企业迅速壮大过程中,要保持创始人团队稳定合作尤其不容易。在这个背后,工程师出身马化腾从一开始对于合作框架理性设计功不可没。
从股份构成上来看。5个人一共凑了50万元,其中马化腾出了23.75万元,占了47.5%股份;张志东出了10万元,占20%;曾李青出了6.25万元,占12.5%股份;其他两人各出5万元,各占10%股份。
虽然主要资金都由马所出,他却自愿把所占股份降到一半以下,47.5%。“要他们总和比我多一点点,不要形成一种垄断、*局面。”而同时,他自己又一定要出主要资金,占大股。“如果没有一个主心骨,股份大家平分,到时候也肯定会出问题,同样完蛋”。
保持稳定另一个关键因素,就在于搭档之间“合理组合”。
如果说,其他几位合作者都只是“搭档级人物”话,只有曾李青是腾讯5个创始人中最好玩、最开放、最具激情和感召力一个,与温和马化腾、爱好技术张志东相比,是另一个类型。其大开大合性格,也比马化腾更具备攻击性,更像拿主意人。不过或许正是这一点,也导致他最早脱离了团队,单独创业。
可以说,在中国民营业中,能够像马化腾这样,既包容又拉拢,选择性格不同、各有特长人组成一个创业团队,并在成功开拓局面后还能依旧保持着长期默契合作,是很少见。而马化腾成功之处,就在于其从一开始就很好地设计了创业团队责、权、利。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权力越大,收益也就越大。
2、有关名人成功创业故事
联想CEO柳传志的故事
年龄:65岁
创业时间:1984年创立联想
第一桶金:汉卡
在企业的初期状态,目标是一个暗藏的、朦胧的意识。因为你还很弱小,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企业还缺乏把握,无论你具有怎样的信心,目标对于初创企业至多是一个远大抱负,因而无法量化与明确。
柳传志:做"倒爷"被骗
1980年代初,计算机已经在全球兴起,硅谷也成为中国的技术研究者们的热门话题。中科院内部的科技人员早已经禁不住,不断走出高墙深院创立公司。
创业成功人士的事例,老帅柳传志在2月初复出担任联想集团董事局**。"联想是我的命,需要我的时候我出来,是我义不容辞的事情。"柳传志自剖心迹,虽已年逾65,但激情不减当年。
1980年代初,计算机已经在全球兴起,硅谷也成为中国的技术研究者们的热门话题。中科院内部的科技人员早已经禁不住,不断走出高墙深院创立公司。时任计算所所长的曾茂朝(现任联想控股董事长)也一直在私下里鼓励手下创立公司。已年逾40岁的柳传志主动提出了要创业,"我40岁的时候是因为前面没有路可走,所以选择了创业。"
当年10月,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即联想前身)"授命成立",王树和、柳传志、张祖祥组成三人核心成员,柳担任副总经理。曾茂朝将计算所的传达室交给柳传志使用,又给了20万元开办经费,还给予了很多不成文的支持:不受限制的招纳本所人员,可以使用所里的技术成果,员工可以使用自己原先在计算所里的办公室、电话以及所有资源等。
虽然支持很多,但是从1984年冬天到1985年春天的几个月里,公司里令人头疼的是不知道去干什么。柳传志后来回忆,"当时实在是不知道要干什么好了,所以能干什么就先干着,哪怕挣点儿钱发工资也好。"于是,包括柳在内的所有员工都当过"倒爷"、"板爷",在中关村拉平板车去卖运动服装、电子表、旱冰鞋、电冰箱。
创业成功人士的事例,后来因为听说倒买一台彩电能赚1,000块,联想也跟着去做。当时有说法"骗子比彩电还多",尽管柳传志小心谨慎的叮嘱要看到电视才付款,他们也的确看到了电视,不过等钱汇过去,对方却消失了,联想一下被骗去14万元。公司一下子更加艰难。
到了1985年,所有可能为公司带来收入的各种业务几乎试了一个遍。其中重要的事情是将计算所倪光南主导开发的"汉字系统"带到了公司,成果产品化后就是后来知名的"汉卡"。当时电脑大部分靠进口,全是英文系统,必须装上汉卡,每台电脑经过改装后利润高达一、两万元。联想在6个月内至少销售出了100套,为公司带来了约40万元毛利润。
曾茂朝的妻子,计算所研究员胡锡兰就在1985年的夏天从自家楼上看到了一个难忘的场景:烈日炎炎下,柳传志和李勤(现任联想控股常务副总裁)等人正在人拉肩扛,将一堆微机从大院门口搬进来,柳传志满头大汗,衣服湿透,而李勤**卷到了大腿上,气喘吁吁。回想当日情景,柳传志后来表示,"我们第一桶金就是靠出卖技术劳力赚的。"
3、有关名人成功创业故事
买我的马戏票免费赠包花生
美国宣传奇才哈利十五六岁的时候在一家马戏团做童工,负责在马戏场内叫卖小食品。但是每次看戏的人不多,买东西吃的人则更少,尤其是饮料,很少有人问津。
有一天,哈利突发奇想:向每一位买票的观众赠送一包花生,借以吸引观众。但是老板坚决不同意他这个荒唐的想法。哈利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做担保,请求老板让他一试,并承诺说,如果赔钱就从他的工资里面扣:如果赢利了,自己只拿一半。老板这才勉强同意。于是,以后每次马戏团的演出场地外就多了一个义务宣传员:“来看马戏喽!买一张票免费赠送好吃的花生一包!”在哈利不停的叫喊声中,观众比往常多了几倍。
观众进场后,哈利就开始叫卖起饮料来,而绝大多数观众在吃完花生之后觉得口渴都会买上一瓶饮料。这样一场马戏下来,营业额比平常增加了十几倍。其实,哈利在炒花生的时候加了少量的盐,这样花生更好吃了,而观众越吃越口渴,饮料的生意自然就越来越好了。
4、有关名人成功创业故事
王永庆早年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16岁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一家米店。那时,小小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非常激烈。当时仅有200元资金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巷子里承租一个很小铺面。他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没有任何优势。在新开张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刚开始,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一天下来,人不仅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太好。谁会去买一个小商贩上门推销米呢?可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王永庆决定从每一粒米上打开突破口。那时候台湾,农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技术落后,很多小石子之类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人们在做饭之前,都要淘好几次米,很不方便。但大家都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王永庆却从这司空见惯中找到了切入点。他和两个弟弟一起动手,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秕糠、砂石之类杂物捡出来,然后再卖。一时间,小镇上主妇们都说,王永庆卖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麻烦。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米店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满足。他还要在米上下大功夫。那时候,顾客都是上门买米,自己运送回家。这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上了年纪人,就是一个大大不便了。而年轻人又无暇顾及家务,买米顾客以老年人居多。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于是主动送米上门。这一方便顾客服务措施同样大受欢迎。当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增加这一服务项目等于是一项创举。
王永庆送米,并非送到顾客家门口了事,还要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陈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把米缸擦干净,再把新米倒进去,然后将旧米放回上层,这样,陈米就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王永庆这一精细服务令顾客深受感动,赢得了很多顾客。
如果给新顾客送米,王永庆就细心记下这户人家米缸容量,并且问明家里有多少人吃饭,几个大人、几个小孩,每人饭量如何,据此估计该户人家下次买米大概时间,记在本子上。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他就主动将相应数量米送到客户家里。
王永庆精细、务实服务,使嘉义人都知道在米市马路尽头巷子里,有一个卖好米并送货上门王永庆。有了知名度后,王永庆生意更加红火起来。这样,经过一年多资金积累和客户积累,王永庆便自己办了个碾米厂,在最繁华热闹临街处租了一处比原来大好几倍房子,临街做铺面,里间做碾米厂。
就这样,王永庆从小小米店生意开始了他后来问鼎台湾首富事业。
5、有关名人成功创业故事
1、两个人相识三个月因一盘咸鸭蛋决定结婚。
2、两人把当当网做到中国电商第一股,如今当当退市说三年内要开1000家书店。
3、重庆妹子俞渝,毕业于北外英语专业,为去美国学MBA她边工作边学微积分。
4.27岁时,她从纽约大学毕业找不到心仪工作,干脆自己成立金融咨询公司。
5、北京人李国庆毕业于北大二十九岁创办图书公司,32岁去美国,认识了俞渝。
6、俞渝去西单图书大厦找书找晕了,想到美国的亚马逊,和李商量创办当当。
7、在一间没有窗户的房间里,两个人开始运营,创业维艰。
8、两人把当当发展为上第一大书店。亚马逊相识亿美元收购被拒。
9.20xx年当当网市场份额高达40%赴美上市。两人身价高达9亿美元。
10、两人曾转型做百货和京东,淘宝PK,20xx年当当退市市值不到当初的1/4。
11、两人热爱家庭李国庆经常带孩子滑雪。俞渝想把五月二十一日定为亲子节。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44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