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渔家傲》注释及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22 10:32:20

李清照《渔家傲》注释及赏析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译文] 九万里长途,大鹏正迎风冲举。风啊,你不要停住,把我这小船吹到三山那仙人之府。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渔家傲:词牌名。 云涛:云彩铺在天空里象起伏的波浪。

星河:天河。 转:指拂晓前天河西移。

帝所:天帝住的宫殿。 天语:天帝的话语。

殷勤:关心地。 报:回答。

嗟:悲叹。 漫有:空有。

鹏正举:大鹏正飞上天。语出庄子 休住:不要停止。

《逍遥游》,大鹏鸟乘风上天,一 蓬舟:象飘蓬一样轻快的船。

飞就是九万里。 吹取:吹向。

三山:古代神话,东方大海里有三

座仙山,叫做蓬莱、方丈、瀛州。

【翻译】

满天晨雾云涛,水天相接,天河正在转动,象无数的船儿在舞动着风帆。梦魂仿佛回到了天庭,天帝殷切地问我:你打算到何处去?

我告诉天帝,自己的前途茫茫,人又老了,空有一肚子才学,却毫无用处。九万里长空大鹏鸟正展翅高飞。风啊!千万别停息,快快将这一叶轻舟直接送往蓬莱三岛去。

译文1:

天空中云腾雾罩,点点星光象海面上无数船帆在跳舞。好象梦见自己飞到了玉帝的住所,玉帝关切地问我要到哪里去。

我说前方有那漫漫的长路,可已黄昏日暮,我空有一肚子才学,可是没有用武之地。九万里长途,大鹏正迎风冲举,风呀,你不要停住,把我这小船吹到三山那儿吧。

译文2: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回天庭,天帝传话善相邀。殷勤问:归宿何处请相告。

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啊,又叹日暮时不早。学做诗,枉有妙句人称道。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岛去。

这首词气势磅礴、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近代梁启超评为:“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可谓一语中的,道破天机。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

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这样的境界开阔大气,为唐五代以及两宋词所少见。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动态俨然。

“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因为这首词写的是“梦境”,所以接下来有“仿佛”三句。“仿佛”以下这三句,写词人梦中见到天帝。“梦魂”二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此词则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过片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

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毫不停顿。可称之为“跨片格”。

“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报”字与上片的“问”字,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然亦有所本。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离**》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运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不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路长”、“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语言简净自然,浑化无迹。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

着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怀才不遇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命运。李清照虽为女流,但作为一位生不逢时的杰出的文学家她肯定也有类似的感慨。

“九万里风鹏正举”,从对话中宕开,然仍不离主线。因为词中的贯串动作是渡海乘船,四周景象是海天相接,由此而连想到《庄子。逍遥游》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说“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大鹏正高举的时刻,词人忽又大喝一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气势磅礴,一往无前,具大手笔也!“蓬舟”,谓轻如蓬草的小舟,极言所乘之舟的轻快。“三山”,指渤海中蓬莱、方丈、赢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可望而见,但乘船前去,临近时即被风引开,终于无人能到。词人翻旧典出新意敢借鹏抟九天的风力,吹到三山,胆气之豪,境界之高,词中罕见。上片写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此处交代海中仙山为词人的归宿。前后呼应,结构缜密。

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巧妙用典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自然会气度恢宏、格调雄奇。 充分显示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拓展阅读

1、《点绛唇·蹴罢秋千》原文翻译背景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⑴蹴(cù):踩,踏。这里指荡(秋千)。

⑵慵整:懒洋洋的收拾。

⑶见有人来:一作“见客入来”。

⑷袜刬(chǎn):即划袜。未穿鞋子。只穿着袜子行走。

⑸花瘦:形容花枝上的花瓣已经凋零。

关于此词作者众说纷纭,杨慎《词林万选》等收为词,杨金本《草堂诗余》作苏轼词,《花草粹编》等作无名氏词,《词的》作周邦彦词,唐五代北宋词集中词作互见现象所在多见,不足为奇。

荡罢秋千起身,懒得揉搓细嫩的手。在她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她身上的涔涔香汗渗透着薄薄的罗衣。

突然进来一位客人,她慌得顾不上穿鞋,只穿着袜子抽身就走,连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下来。她含羞跑开,倚靠门回头看,又闻了一阵青梅的花香。

解说

春日,晨,花园内。绿杨掩映着秋千架,架上绳索还在悠悠地晃动。年轻的女词人刚刚荡完秋千,两手有气无力,懒懒地下垂。在她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在她身上,涔涔香汗渗透着薄薄的罗衣。花与人相衬,显得格外的娇美。蓦然间,进来一位客人。她猝不防,抽身便走,连金钗也滑落下来。

客人是谁?词中未作正面描写,但从词人的反应中可以知道,他定是位风度翩翩的少年。词人走到门口,又强按心头的激动,回眸偷觑那位客人的丰姿。为了掩饰自己的失态,她嗅着青梅,边嗅边看,娇羞怯怯,昵人无邪。

此词,属存疑之作,若确为易安作品,当为早年作品,写尽少女纯情的神态。

上片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词人不写荡秋千时的欢乐,而是剪取了“蹴罢秋千”以后一刹那间的镜头。

此刻全部动作虽已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出少女荡秋千时的情景,罗衣轻飏,像燕子一样地空中飞来飞去,妙静中见动。“起来慵整纤纤手”,“慵整” 二字用得非常恰切,从秋千上下来后,两手有些麻,却又懒得稍微活动一下,写出少女的娇憨。“纤纤手” 语出《古诗十九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借以形容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也点出人物的年纪和身份。“薄汗轻衣透”,她身穿“轻衣”,也就是罗裳初试,由干荡秋千时用力,出了一身薄汗,额上还渗有晶莹的汗珠。这份娇弱美丽的神态恰如娇嫩柔弱的花枝上缀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露浓花瘦”一语既表明时间是春天的早晨,地点是花园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整个上片以静写动,以花喻人,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少女荡完秋千后的神态。

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她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弹,突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见客入来”,她感到惊诧,来不整理衣装,急忙回避。

“袜刬”,指来不穿鞋子,仅仅穿着袜子走路。“金钗溜”,是说头发松散,金钗下滑坠地,写匆忙惶遽时的表情。词中虽未正面描写这位突然来到的客人是谁,但从词人的反应中可以印证,他定是一位翩翩美少年。“和羞走”三字,把她此时此刻的内心感情和外部动作作了精确的描绘。“和羞”者,含羞也:“走”者,疾走也。然而更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它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几眼。下片以动作写心理,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划出来。唐人韩偓《竿奁集》中写过类似的诗句:“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但相比之下,“和笑走”见轻薄,“和羞走”现深挚:“手搓梅子”只能表现不安,“却把青梅嗅”则可描画矫饰:“映中门”似旁若无人,而“倚门”则有所期待,加以“回首”一笔,少女窥人之态婉然眼前。

这首词写少女情况心态,虽有所本依,但却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获“曲尽情悰”之誉。

此词为的早年之作。据陈祖美《简明年表》:公元1100年(宋哲宗元符三年),结识张耒、晁补之同龄诸女友,《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点绛唇·蹴罢秋千》等词当作于是年前后。

2、如梦令翻译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疏:指稀疏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 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本篇是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

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这段评语有助于我们对这首词的理解。

3、《两宋词··孤雁儿》翻译 原文 评点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潇潇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一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寻梅图【】包栋

南京博物院藏

①妄:胡乱,随便。②藤床:用*编织的床。纸帐:藤皮茧纸制的帷帐。③佳思:好心情。④沉香:又名沉水香,香料名。玉炉:玉或白瓷制成的香炉。⑤笛声三弄:古曲中有《梅花三弄》,多用笛或箫吹奏,因有三叠,故名之。⑥梅心惊破:梅蕊因笛声而惊破,意谓梅花绽放。⑦“吹箫”句:谓赵明诚已逝。玉楼空,指居所空寂。⑧一枝折得:折取一枝梅花。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此处以赠梅的故事表达对丈夫的悼念。

与赵明诚志同道合、心心相印,夫妻情感可堪佳话,丈夫的溘然病逝,带给她不尽的愁苦与创伤,这首词即是悼亡之作。《孤雁儿》这一词调原名《御街行》,《古今词话》载有变格一首,云:“霜风渐紧寒侵被。听孤雁,声嘹唳。一声声送一声声悲,云淡碧如天……。”遂改名如是。以此为词牌,正是通过孤雁的凄凉形象自比,表达了对亡夫深深的思念和哀悼。

小序交代出它属“梅词”,但却与传统的咏梅之作大相径庭,“梅”在此词中并非俗的君子象征,仅仅是一名传达作者真挚情感的使者而已。

宋林洪《山供·梅花纸帐》云:“法用独床,傍植四黑漆柱,各挂一半锡瓶,插梅数枝。”可见纸帐与梅花确有不解之缘,不仅常伴梅花图案,还多以小瓶插梅饰之。“纸帐”是极富生活特质的物象,以此着笔,并以“不眠”“无佳思”衬托,开篇便流露出浓郁的忧愁心绪。沉香已尽,玉炉已寒,唯有冷的梅花,点点滴滴,伴“我”如水的情愁荡漾。“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幹《室思诗》)。

不经意间,音乐飘入窗牖,竟是自己熟悉的《梅花三弄》,笛声萧瑟,满是伤情。小园之梅已悄然绽放,它定是被这幽怨的旋律*、惊动。梅花盛开,又是一年,春情也,春恨也,徒增一年韶景。“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易让人联想起白“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只是本词更凄凄,感觉更敏锐,瞬间的思夫之情,伤感之意尽显其中。其实,闻笛怀人,因梅思春,在其他的词中亦有出现,如《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是善于用“梅”“笛”抒写心情的。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南唐煜《浪淘沙》),放眼望去,已是小风疏雨满园。雨落万点,泪下千行。“吹箫一去玉楼空”化用典故,以萧史比拟赵明诚,以弄玉自比,夫妻本该比翼双飞,而今故人已逝,空留玉楼,纵有梅花好景,又可与谁倚阑同呢? 陆凯曾折梅送友,自己也想折梅赠君,却无法致之,怎不令她肝肠寸断?“人间天上”写尽了寻寻觅觅之苦,终“没个人堪寄”,让人不禁潸然泪下。至此,全词戛然而止,而浓浓的哀愁,犹自萦绕在读者心头,挥之不去。

全词以梅传情,表达出对丈夫深深的哀悼和怀念,作者采用平易的语言,又通过灵巧的化用,将一腔真情抒发殆尽,读来凄婉、哀怨,令人心碎。(张雅莉)

集评钱锺书:“陆氏《诗稿》(按指陆游《剑南诗稿》)卷三七《偶读陈无已芍药诗盖晚年所作也为之绝倒》:‘少年妄想已痴绝,镜里何堪白发生。纵有倾城何预汝,可怜元未解人情。’……陈师道《谢赵生惠芍药》第二首原句云:‘一枝欲剩簪双鬓,未有人间第一人’,未必真道老尚风怀,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八常称为‘眼空一世,无人之见者存’,得之。陆氏‘绝倒’,似参死句。窃谓《御街行·咏梅》:‘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即陈诗之意也。”(《管锥编·全上古三代文》卷一六)

4、《白·春思》唐诗《春思》原文与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 ①燕草:燕地 (今河北省北部、辽宁省西南部一带) 的春草。征夫所在之地。秦桑:秦地 (今陕西省) 的桑树。思妇所居之处。②怀归:想。妾:古代妇女自称。③罗帏:丝织的帘帐。

【鉴白有很多描写思妇的诗篇,《春思》便是其中之一。在古典诗歌中,“春” 字通常语意双关: 既指自然界的春天,又可以用来比喻男女之间的情爱。此诗标题中的“春” 就包含有这两方面的意思。

此诗起笔别具一格,开头两句没有从正面细致地刻划秦中少妇如何思念在燕地戍守的丈夫,而是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春天景物起兴,将两地春景不同作为思妇怀人的环境和触发点。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思念远在燕地卫戍的夫君,盼望他早日归来。萧士斌云: “燕北地寒生草迟,当秦桑低绿之时,燕草方生。”

就是说燕地的春草刚刚发芽,细嫩得像丝一样,秦地的桑树已经低垂着浓绿的树枝。诗人以物喻人,当游子因春天来到而萌动思归之心时,在秦地的闺人的相思已如桑枝低垂的春末——快要断肠了。三、四句由开头两句生发而来,继续写燕草方碧,夫君必定思念自己,盼望归,而此时秦桑已低,正是思妇 “人比黄花瘦” 的时候,进一步渲染了思妇的相思之苦。五、六两句,以春风掀动罗帏时思妇对春风的申斥,巧妙地展现她对爱情的坚贞。全诗虽短,内涵却是复合的,既描写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又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

此诗在写作上在于紧绕一个 “春” 字,以景寄情,借助再造想象,由一女之思,构置两地之念,以看似无理之语,妙传不尽思情。末二句以埋怨春风无端来撩动她的春思来凸现其刻骨铭心的相思和对爱情的忠诚,艺术表现十分新巧。

5、王安石的《春夜》原文翻译、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1)《夜直》,又题作“春夜”。夜直,就是现在讲的值夜班。宋代制度,凡翰林学士,每夜轮流在学士院值班住宿。王安石于神宗熙宁二年(1069)在京师任翰林学士,初春值夜班。其时神宗已决心采纳其意见,实施新法。此诗写的便是变法前夕,作者夜不能寐的激动心情。

(2)金炉:古人习称铜为金,故此处应是铜香炉。香烬:炉内的香已烧成灰烬。古时宫廷富贵人以烧檀香为避秽。漏:古代计时工具。以壶盛水,使其滴于有刻度的器皿中,视器中盛水情况来计时。漏声:漏壶滴水的声音。

(3)翦翦:翦同剪。翦翦形容春风似剪刀一般快利,略带寒意。

熙宁元年(1068)四月,神宗赵顼即位后,即召见王安石。王到汴京开封后,越次入对,直接向皇帝汇报了变法设想。本诗写的当是次年(1069),王安石为翰林学士,等待神宗决定是否采纳变法的前夕,初春夜直时的情景。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铜铸香炉里的檀香已烧成灰烬了,漏壶中的水滴声渐渐小了,如利剪般的春风吹来,使人犹感阵阵寒意。这是双关语,诗人表面是在讲翰林院夜直时香已烧尽,漏壶水已快滴完,实际上他讲的是自己越次入对后,皇帝是否采纳他变法的决定久久未下,心中焦急万分的心情。“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明月下,春色满园,可作者却越看越烦恼、越想越睡不着。夜已深、月已斜,见花影已经上了栏干,作者被这满院春色烦恼得失眠了。时近半百将入天命之年的诗人,想起了当年仁宗朝上万言书的前后情景。庆万二年(1043)他考中进士,名列前茅。从此,他从做扬州幕僚之日起,历经鄞县、舒州、常州等县,以担任茶叶专卖的提点刑狱、三司度支判官等职务,在各地各职宦游近十八年之久,亲眼目睹了北宋中叶王朝的严重问题,因而于嘉佑四年(1059),他向仁宗呈送了长达万言的《言事书》,提出变法革新主张(史称“王安石变法”),但在当时并未得到任何回应。直到神宗赵顼即位,诏他进京,越次入对,皇帝对其表示支持,他才看见了希望。但变革事关重大,最高决策需要时间。王安石早年立志,从翩翩少年至血气方刚中年,再到如今白发满头已近老年,足足等待了三十二年,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焦躁不安、夜不能寐,自己蓄意已久、倡导多时的**能否实施,眼看就要在最近作决定了,叫他怎么能不激动呢?

点击查看更多李清照《渔家傲》注释及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38588.html

热门阅读

  1.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2. 辞旧迎新的的诗句
  3. 李白桂花的诗句有哪些
  4. 津天九中青春校园的广播稿
  5. 教师节短信祝福语集锦
  6. 201年三八节祝福语集锦
  7. 富兰克林与曾国藩美文
  8. 红桥游记文言文
  9. 给长辈的羊年除夕暖心祝福语句
  10. 幽默搞笑五四青年节祝福语
  11. 白客的读后感
  12. 《新教育》读书心得范文1400字
  13. 体育教学活动中素质教育的研究的论文
  14. 有关于颐和园长廊导游词
  15. 《小小鞋店》教案及教学反思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