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学片断案例分析
【观点摘要】
教材插图是配合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或景物而绘制(拍摄)的精美图画。它们具有形象、生动、可感的特点,有时一幅立意角度与视觉效果俱佳的插图留给读者的印象甚至可以超过课文(选文文章)。教材插图也是语文教学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插图的教学价值,凸现文选型教材的双重价值。
【背景简介】
2004年10月16日、17日两天,笔者代表我校语文组老师参加平阳县学科辅导员一级培训。第一天,进修校的黄丽丽老师传达了省教育厅学科主题培训的精神,并且引领我们共同学习王荣生教授关于“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的教学理念。主讲题为《“语文教学内容”选择与创生》的理论专题讲座。其间对我产生较大影响的是“语文教学内容”这一概念的界定和论述,以及文选型教材之双重价值理念。
笔者带着这些新理念、新观点去观摩次日下午敖江四中莹莹老师为各校辅导员上的《湖心亭看雪》,发现了许多用以前的眼光难以发现的问题。课很精彩也很实在,语文味特浓,不过可惜的是莹莹老师忽视了教材插图的教学价值,在教师对课程内容重构上和教材内容的利用上留下美中不足的一点败笔。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案例只是借莹莹老师所上的课为例来说明一个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呼吁大家(包括笔者在内)不可忽视教材插图的教学价值。
【情境描述】
以下是笔者听了莹莹老师的《湖心亭看雪》后整理出来的一个教学片断的听课笔记。
教师引导学生把握了文眼“痴”之后,学生也朗读了文中的“余”有关“痴”的表现的句子。学生初步体验了“痴”之后,教师提问道:“为什么而痴?”
生甲:“为雪景而痴。”
教师给予肯定之后要求学生划出描写雪景的句子,读一读。
生乙站起来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教师让全体齐读这两句,并指导学生用工具书翻译之,同桌交流。
教师指名一位学生翻译,该学生一边看课文一边对照词语手册,终于十分费力地翻译了一遍,学生和听*都深深地嘘了口气。不过莹莹老师课堂机智较好,很快地调节了过来。
教师继续导读:“句中‘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量词的缩小,目的是什么?”
学生支吾,表达的都不能令老师满意,出现片刻冷场与被动。
还好,教师及时指出:这是白描的写法!随后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西湖雪景描述出来”。
学生或昂首苦思,或埋头疾书……
一小部分学生写好之后,教师先后指3位学生读自己所写的湖上雪景。读好后,教师还指导学生背这两句。
可是师生始终都没有注意到本文还有教材插图的存在。
【反思阐述】
1、魂牵梦萦的伊人:
我们做教学科研的要讲究以史为鉴、以人为鉴。这堂课上,莹莹老师很多地方都用了新的教学理念,让人耳目一新,笔者也学习了不少,受益非浅。只是整堂课的始终,师生皆全然不顾夹在教材中,用一整张页面绘的白描国画作品。笔者细观该图(图附后),发现它与文本内容是多么的和谐与统一。全图布白为主,近处是一客坐船中,一舟子撑蒿缓行,远处仅保 塔下之长堤、湖心一小亭隐约可见,一大幅画面,仅这三点如“影子”一般点缀其上。天啊,这是多么的生动、形象的活教材呀!可惜尽浪费了。当上*提到“白描”一词时,笔者的心便全在那可爱的插图上,至今魂牵梦萦……
教材插图形象、生动、可感,有时一幅立意角度与视觉效果俱佳的插图留给读者的印象甚至可以超过课文选文。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这就是有力的佐证。
2、双重价值的凸现:
这在理论的高度,用王荣生教授的观点来阐述,将会更深刻。“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层面的概念,它同时面对“教什么”和“用什么去教”的两个问题。语文教学内容既包括教师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创生。语文教材内容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生的中介。我们语文教材是文选型的,这种教材同时具备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
400年前的张岱自然不知道他的文章后来会被编入全国初中生统一使用的教材中,文章只是信息传播的工具,这也是他唯一的价值,即原生价值。然而一篇文章经过编者配插图、添注释、加练习等编辑手段,就成了教材,即文本。文中的插图便是教材内容的一部分,教材除了原生价值外,还有教学价值,这种双重价值不是一般文章所能具备的。
教学中,教师大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插图,引导学生认识这就是白描的画法,艺术是相通的,让每位学生进入图中,哪怕不用说与写、不用查工具书,也能形象地体验到西湖雪天那白色的世界中几个景点是多么寂寥和悲凉,亡明遗老孤独与无奈、自由与豪爽、恬淡与高雅的心态跃出画面,将使学生更深刻地体验文章主题。学生的参与面也将更广泛,不会仅“一小部分学生”的写作与交流了,也不致出现“支吾”、“费力”、“冷场”与“被动”。至于这两句西湖雪景的背诵,更是事半功倍,水到渠成了。有机会上这一课,笔者要好好利用这一绝妙的教材插图,充分挖掘教材的教学价值。
拓展阅读
1、帐单之教材分析案例教学的反思课文
一、教材简说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小男孩彼得给妈妈开了一份账单,索取他每天帮妈妈做事的报酬;当小彼得在他的餐盘旁看到他想要的报酬时,同时也看到了妈妈给他的一份账单,这份账单让小彼得感受到了母爱的无私与无价,他惭愧地把索取来的报酬塞进了妈妈的口袋。
这篇课文切入角度独特,把母爱的无声、无私和无价表现得极为动人。看到儿子开出的账单,妈妈什么话也没有说,而是按照儿子的要求,把儿子索要的报酬如数放在他的餐盘旁,同时给儿子留了一份总额为零,却满载着母爱的账单。母亲用自己无声的行动告诉孩子:如果你觉得帮妈妈做事需要得到报酬,妈妈会满足你;同时,妈妈提醒你,妈妈一直全心爱着你,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向你索取报酬。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难点是理解妈妈给小彼得的那份账单的含义。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学习课文,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配合综合性学习,懂得主动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二、学习目标
2?读懂课文内容, 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懂得主动帮父母做事。
3?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学习这篇略读课文,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自读自悟,读懂课文。
三、教学建议
1、连接语首先从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可贵的沉默》过渡到本文。教师可先引导学生简单回顾《可贵的沉默》的主要内容,相机提问激趣。《可贵的沉默》中孩子们懂得了回报父母的爱,这篇课文中的小彼得又懂得了什么呢?再结合连接语的提示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默读前,可灵活提出默读应注意的问题,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默读习惯。
2、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连接语中提出的问题,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除连接语中提出的问题外,还可以让学生就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交流,如,你怎样看小彼得的妈妈把60芬尼放在餐盘旁的做法?如果妈妈的账单上不写“0芬尼”,你认为该写多少?这些问题既可以联系课文来谈,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来谈,有助于学生领会课文内容,懂得做人的道理。母亲看了儿子的账单,什么也不说,而是如小彼得所愿,把60芬尼放在餐盘旁,她期待小彼得能够自己醒悟,而且她相信小彼得看了她的账单,会像她期待的那样,明白事理,改正自己的不当行为。第二个问题事实上是无法给出答案的,但是这种假设可以让学生们明白,妈妈的爱是无价的,也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可以结合连接语中“妈妈为什么写的都是‘0芬尼’”这一问题来进行:妈妈的爱不但是无价的,也是无私的,妈妈只是全身心地爱着自己的孩子,一味的付出,从不计报酬。此外,配合综合性学习,还可以让学生讨论,如果小彼得收下了那60芬尼,我们该怎样评价他?课文中的小彼得是个懂事的孩子,看到妈妈的账单,他很快领悟到,妈妈一直在无微不至地关心爱护着自己,从来没有想到过报酬,跟妈妈的.付出相比,自己所做的是微不足道的,因此他马上修正了自己的做法。与此相对照,应当引导学生明白,如果小彼得收下了那60芬尼,他就是不懂事的孩子。这一话题可与《可贵的沉默》中的相关内容相结合,使学生在讨论中明白,我们不仅要懂得回报父母的爱,还要明白,回报父母的爱,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是情理之中的。
3、学文过程中应注意与综合性学习相结合,把话题打开,向生活实际延伸。可以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帮父母做过什么事,当时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你怎样评价当时的做法。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议一议。如有可能,可以将口语交际的教学与课文的学习结合起来,教师可灵活掌握。
四、参考资料
账单记载货币、货物出入事项的单子。
芬尼 德国的货币单位。100芬尼合1马克。目前流通的货币有纸币和硬币两种。纸币的面值有1 000马克,500马克,100马克,50马克,20马克,10马克和5马克,硬币有5马克,2马克和1马克以及50芬尼,10芬尼,5芬尼,2芬尼和1芬尼。
2、难点解决教学案例评语
尊重主体 巧妙引导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例
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朝阳小学
王传广
设计说明: 教材版本: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数学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 学情与教材分析:
《用比例解决问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应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解决问题的基本应用题, 是学生在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
成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例
5、例6的教学是使学生学习并掌握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方法,能正确运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亲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从而概括出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1、使学生掌握运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正确运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2、提高学生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和对正、反比例的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解答应用题的习惯。教学重难点、关键:
重点:运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引导发现法等。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出示复习题
(1)一辆汽车行驶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所用时间。 (2)从甲地到乙地,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3)商品的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看上面的题,回答下面的问题: (1)题中各有哪三种量? (2)其中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 (3)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是按怎样的规律变化的?他们成什么比例关系?
2、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3、难点解决教学案例评语
书店运来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2)学生根据例5的解题思路,思考:题中已知哪两个量?什么是一定的?已知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
(3)根据上面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概括:因为书的总数一定,所以包数和每包的本数成反比例,也就是说,每包的本数和包数的乘积相等。
(4)思考后独立解答,指名板演,全班评讲。 (5)如果要捆15包,每包多少本?
4、做一做:教科书P60“做一做”
1、2题,让学生先判断两个量的关系,再进行解答。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P62练习九第3——7题。学生读题后,先说说题中哪个量是一定的,再独立进行解答。
四、总结
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步骤是怎样的,关键是什么?
板书设计:
例5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
12.8x= 8108x=12.8×10
12.810x=
8x=16 答:(略) 例6 解:设要捆x包。 30x=20×18 x=
2018 30 x=12 答:(略)
一个智慧的教师会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给予学生广阔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分析问题,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本案例力求尊重学生,引导学生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关注学情,引导学生借助旧知探究新知。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导入新课,就容易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意识,使学生容易进行知识的迁移。本案例没有刻意地创设情境,而是通过几道判断正、反比例关系的复习题,以旧引新,承前启后,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二、尊重主体,引导学生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本案例力求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引导学生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思考,个性化地学习,使主动探究成为学习的重要方式。同时又通过相互交流,使不同的思维、不同的解题策略展现出来,让学生多角度地看问题。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三、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智慧。
教学中,教师尽量为学生搭建探究平台,让数学回归本真与简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彰显个性,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用脑去思考,用心去体验。对学生课堂上的精彩之处、错误之处,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从而提炼、归纳、总结出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蓄势类推,引导学生在练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练习设计充分体现了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一系列的生活场景中,既巩固了所学知识,拓宽了思维,达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维目标的整合与统一,又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勃勃生机,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体现了数学的真正价值。
解决执行难实施方案(共7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37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