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鲁迅散文
春暮的阳光把心情逼进了炎热的夏日,半月之前还在下雪。今天的襄阳天空蓝得一望无云,数十只风筝在水天一色汉江水面浮动,这使我突然想起了鲁迅的《风筝》。
第一次认识鲁迅是在小学课本里的《三味书屋》。从那时起,我便只要有可能,就会抄录鲁迅的文字,尤其是散文和杂文。
当黑色的胶鞋,蹚过北京的黄土,见证了民国最黑暗的一夜,踽踽独行走过敌人的营垒,走来一位真正的猛士—鲁迅,在幼小的心灵中,已经是最伟大的神。
只是一直不解:为何那么多名人都在攻讦诋毁鲁迅?更不明白为何鲁迅会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后来才知道鲁迅视为知己的的确只有一人,而那人便是*。
直到读过《彷徨》之后,才进一步了解了鲁迅的内心世界:从“三味书屋”表现的情感,到《故乡》的感伤,正好又遇到民国*的文字*,同行者的出卖、堕落、颓废或为虎作伥,使得鲁迅在绝望之虚妄中,看穿了世态炎凉,于“寂寂无声的中国”愤然《呐喊》,终于成为文化的斗士,也成为众人诋毁的目标。所以几乎没人敢与鲁迅交往,而独独只有*理解和支持鲁迅。鲁迅与胡适相交甚密,却由于政见观点不同,两人保持着君子交往。最有名的便和是梁实秋与鲁迅的相互驳难和文字谩骂。
这种君君子,小小人的做法,在敌对时期,也许可以。只是不解,如今处于太平盛世,当我们逐渐一一认可那个时期的文人墨客后,为何依旧有那么多的人还在人云亦云地否定或诋毁鲁迅?
当前,一股重拾儒家治国的风气正在潜滋暗长,并大肆借“国学”之名,再次掀起孔圣人的热潮。我们知道,鲁迅是反对孔子的,所以现在有人站出来反对鲁迅是正常的。然而,深入了解鲁迅,鲁迅所反对的是孔子的*家国思想,而不是孔子的治学为人的观点。
敢哭、敢笑、敢爱、敢恨、敢骂、敢打的人,不属于孔圣人的教诲范畴,“能憎才能爱,能杀才能生”的道理至于孔圣人来说是对牛弹琴。
早在柏杨就说过:中国文化是酱缸文化,文人就是酱缸里的蛆虫。其实何止是文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是里面的蛆虫。
历经苦难的中国,在屈辱和痛苦中自强,在征服与俘虏面前耻辱,在*与反思中崛起,惟思者痛苦,惟醒者痛苦。
蛆虫要羽化成飞,须拥有巨大的勇气和毅力,经历痛苦艰难的爬涉,能爬出酱缸,方可能成。否则只有累死在酱缸里,最终成为别的蛆虫的食物或营养。
其实那些儒者也不必担心一下子冒出好些个鲁迅,这是不可能的。鲁迅是唯一的,是不可复制的。毕竟时代已经变了,任何英雄人物或名人都是由时势造就的。同样,孔圣人也成为了历史,孔圣人同样是不可以复制的。
因此无论是孔圣人还是鲁迅,或是别的圣人名人,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能“黜百家”吗?书可以烧毁,人可以杀灭,而思想却是杀不死的。
读鲁迅的文章,发现鲁迅居然就是在说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与《孔乙己》何异?阿Q不就是我们的影子么?
进一步启迪我研读鲁迅的是中学的班主任黄金城老师,我昵称其为夫子,打心底里崇敬他,当然也就更加喜爱鲁迅。唯一遗憾的是我并未能去从事文字业,以至于多年来,将这思想和情愫深深压在快要遗忘的角落里。
未能深入研究和学习,怎能在所谓的伟大者或名流们面前放言是非?
诚然,*早就给鲁迅作出圣断:伟大的**家,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当然有些人不仅对于鲁迅感到不满意,也对这位下圣断者也未必满意。我们为何总爱吹毛求疵?
**家属于*时期,文学家属于历史时期,唯独思想家永远属于整个民族。
如今我们不仅浑浑噩噩地繁衍着后代,更将自己的所谓理想抱负寄托在下一代。当年鲁迅就在呐喊“救救孩子”,而我们的邓公也在说:“我们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而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不正也“有教无类”地教化众生吗?可是,我们却在绝望中沉沦,又一次看见《坟》前盘桓的乌鸦和依稀的花环。
襄阳是一种历尽数千年风雨的历史名城,发生过重大的历史事件,诸如卞和献玉、三顾茅庐、水淹七军等,而在《三国演义》中,有40回故事发生在襄阳。古城记载的是沧桑,汉水洗涤的是灵魂。鲁迅并未到过襄阳古城,未能见到“华夏第一城池”——“铁打的襄阳”,自然没有沧桑迷茫的感觉,也见不到水天一色里面的风筝。
心爱的风筝在江面自由飞舞,矫健的雄鹰在天宇飞翔。既然夏季就在前面,尽管道路还很漫长,也许愿望会遭遇绝望,但圣者的思想却仍将燃起乐观的希望。
或许我们不能成为鲁迅认为的民族脊梁,但至少我们的脊梁可以挺直,我们中间也未必不会形成中国的脊梁!
(2010年5月2日于襄阳)
拓展阅读
1、高中作文:我看鲁迅
翻开厚厚的相册,映入眼帘的便是这张我最珍贵的照片。那是我在鲁迅的私塾三味书屋拍的,照片上我甜甜的微笑定格在那一瞬间。鲁迅是我最敬佩的作家之一,能坐在他用过的硬木书桌前留念,这是我最有幸近距离的一次珍贵的回忆。
早些天听爸爸说我们要去绍兴玩,到那去看看鲁迅纪念馆,我很是兴奋,自从读过鲁迅的几部经典作品《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阿Q正传》、《故事新编》以后,我特有一种想从他的全世界路过的感觉,去深入的了解一下他的童年求学的地方到底是怎样的呢?
终于到了目的地三味书屋,书房正中悬挂着“三味书屋”匾额。南墙有个圆洞门上面有一副小匾,题“停云小憩”,正中挂着一幅画,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下伏着一头乖巧的梅花鹿。朴素的八仙桌,高背椅子,东北角正是鲁迅先生当年用过的那一张书桌,我快步上前,似乎都要把鼻子贴在桌子上了,清楚地看见了刻在书桌右下角那个“早”字,无情的岁月,终将无法绝迹鲁迅留下的坚韧意志,虽然字已经有些淡了,但可以醒目的看到,那一横,一竖,不是不经意间刻上的,而是贯穿了鲁迅强烈*精神的傲骨之灵魂。“早”这个字无不是鲁迅一生奋斗的目标,时时早,事事早!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他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人格,如同性情刚烈的牛对敌人,抱以横眉冷对,对人民怀着满腔热忱。在那*的年代,他毅然拿起文学这杆枪,“解剖”别人,“解剖”自己。我的身上如同注入了一股暖流,在这寒冬,迎面有一股扑鼻的清香,这不是腊梅花吗?我的脑海里呈现出满树都是花,像琥珀雕成的,花瓣如同冰薄一样透明,冬日的一抹阳光使得整棵树发光了似的,真是白里透光呀!突然我愉悦的想象似乎融会贯通了,再仔细想想鲁迅先生的小说里好像也说过后院有梅花,难道这棵树存活到了现在,那真是奇迹呀!他的灵魂就在腊梅花里,正盛开,正怒放,腊梅花就是鲁迅,鲁迅就是腊梅花,他们同样敢于迎风傲雪,同样冰清玉洁,同样顽强不屈。是啊,我也要像他们一样,珍惜清晨,珍惜每一天,做“东风第一枝”,我如梦方醒,停止了想象,却收获了很多,脸上挂着甜甜的微笑。
不知道何时,爸爸举起相机,“咔嚓咔嚓”给我拍下了这张照片,这是一张珍贵的照片,给我带来的美好回忆!
2、高中作文:我看鲁迅
从小时候的顽童“哥儿”,到青年的“愤青”,再到中老年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家,鲁迅一生发生了很多的改变,而这些改变和他接受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接下来我们就来说一下鲁迅的求学之路。
幼年时期,由于家境不错,鲁迅很早就上了私塾。私塾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作为旧时私人所办的学校,它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私塾完全采用注入式教学。而且,由于私塾先生具有相当的权威,因此*盛行,遇上粗心或调皮的学生,先生经常揪学生的脸皮和耳朵,还打手心、罚跪,以达到惩戒的目的。比如,鲁迅著名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的先生,“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不常用并不意味着不用——这是很能说明问题的。虽然接受私塾教育的学生大多是只会背诵的“念”死书,如“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再如小说《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得意于“回”字有四样写法,但它无疑还是让少年鲁迅有了最初的文化启蒙。
1889年,18岁的鲁迅考上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一年后,又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新式学堂”。新式学堂是晚清西学传播的重要途径。在晚清,由于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引起了教育领域的变革。这种学堂不再是只教四书五经的私塾了,而是增加了很多别的现代学科,如清*在1902年颁发的《钦定中学章程》,对所开课程作了这样的规定(**):“修身第一,读经第二,算学第三,辞章第四,中外史学第五,中外舆地第六,外国文第七,图作 文 吧画第八,博物第九,化学第十,物理第十一,体操第十二。”从小城绍兴,到大城南京,青年鲁迅不仅见了新世面,更是在新学堂里看到了一片新天地,也接触到了新思想。
当时的中国已经认识到自己和别的先进国家的差距,所以晚清*派了很多优秀学生去欧美和日本等强国学习现代知识。1902年,二十一岁的鲁迅得到了到日本留学的机会。1904年,鲁迅由东京弘文学院改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在这里,鲁迅碰到了我们所熟悉的藤野先生,也是在这里,他看了中国人麻木围观国人被枪毙的画片,醒悟到医术只能拯救人民的身体,拯救不了他们麻木不仁的灵魂。正如他在呐喊自序里说:“从那一会以后,我便觉得学医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作毫无意义的*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候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于是,鲁迅决定弃医从文,为的就是从思想上解放中国人民,因为只有人民自己站起来反抗,才有得到自由的一天。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对鲁迅一生最好的写照。*曾经这样评价鲁迅:“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而鲁迅之所以为鲁迅,都是在时代背景下,与他的求学之路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个人视野的不断拓展、思想的日渐成熟紧密相连的。
3、高中作文:我看鲁迅
冬日里格外灿烂的一天,我们全家人一起去越城游玩。车轮缓缓地滚动,微醺的阳光温暖着我们,整个车里欢声笑语。
到了鲁迅故里后,车轮慢慢停下来,家人们陆续走下车,一眼就看到了鲁迅的肖像,一家子赶忙过去拍照,不亦乐乎。
“咸亨酒店”,那是鲁迅作品《孔乙己》里有写的,"温一碗醇香的黄酒,来一碟入味的茴香豆",仿佛故事里的人物全部浮现在我眼前,文章深入人心,听说现在还改造扩建,变成了五星级酒店呢!
正在我出神时,一瞬间,我的耳旁传来密密麻麻的说话声、吵闹声和哭声,我甩了甩脑子,终于回过神来,快步走在小街上,跟上他们的队伍。
走了几分钟,就到了鲁迅故里,检了票,就进去了,门额上挂着鲁迅祖父周福清“翰林”匾额,到了大厅,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大的三个字“德寿堂”,“积善有德,福禄长寿”就是它的意思。雄厚有力的笔劲,正楷的字,十分威武。左侧壁上还挂着周福清的治家格言《恒训》可见鲁迅的家中有良好的家风,受益匪浅。
再走进的是香火堂,祭祀祖宗的地方,中间上方挂有《德祉永馨》匾额,意指德行和福气渊源流长。还挂了鲁迅祖父周福清和他两个夫人的神像,其中一个是鲁迅的亲祖母,在桂花树下讲故事的就是看着面目苍老的祖母,两人的神态目光炯炯,庄严华丽,端庄而不失风雅,在*社会里,原来执行着一夫二妻的名义,女性是多么卑微啊!
走出来,看见了第二层楼房,爸爸说:“是被当做绣房或闺房等,鲁迅家没有女儿,所以,应该是用来当绣房用的吧。”
后面还看了许多古代的生活用品,床、桌椅、书架、洗脸架等……
最好玩的是三味书屋与百草园,想起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何首乌根、覆盆子都映在我眼前,心里澎湃汹涌,像波浪滚滚的大海,像将要喷发的火山,岩浆砰得爆发了出来,跟我的心情是一样的,了解了鲁迅的家风和*社会的生活风俗,我很高兴,觉得自己大丰收了,鲁迅的一生无比辉煌,但这种辉煌是在经历过风雨和磨练才能成就的,我们应该学习鲁迅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回来路上我想了许多,也改变了以前的学习态度,一家人看着灿烂的夕阳,如画一般的霞光,如仙境般的风景,如痴的家人,如醉的我,就这样慢慢的驶过……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36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