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更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的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 2025-07-20 13:48:20

《沁园春更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的阅读答案

试题内容: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沁园春更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①辛弃疾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藏;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舍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问,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蒙蒙?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词开篇即气势不凡。连续使用了“叠嶂”“万马”“众山”多个意象,动景与静景相结合,先声夺人。

B.“老合投闲”三句,语言诙谐,略带自嘲:如今人老,当过闲散生活,老天却让我来检校“长松大军’’。

C.上阕末尾,“龙蛇影”“风雨声”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烘托“吾庐”的环境,暗示了风雨飘摇的国家形势。

D.在上阕写山之“形’’的基础上,下阕写山之“神”,以古代人事传山水之神的这种写意笔法,别具一格。

E“新堤路”-句以问作结,表达词人期待偃湖早日落成的心理,希望在此山间,更添烟水潆潆的新景致。

15.词人认为灵山“雄深雅健”,词中重点表现了灵山风景“雄”与“雅”的特点,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14.(5分)AC(A.“动景与静景相结合”错;C.“暗示了风雨飘摇的国家形势”错)

15.(6分)本词用太史公文章“雄深雅健”的风格总括灵山特点。①上片重点写雄:千峰万壑,如骏马奔腾;飞瀑直泻,如明珠倒溅;长松茂林,如万军列阵。画面壮阔,气势雄伟。②下片重点写雅:用谢家子弟“衣冠磊落”、司马相如“车骑雍容”,写出优雅意态和雍容气度。(每点3分,意思相近即可)

拓展阅读

1、《合同法》 《 傅雷家书》

【**--试题】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像一样,我和**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忆的;我们噜哩噜嗦的抖出你尿布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真的,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期;这幸福不知应当向谁感谢,尽管我没*信仰,至此也不由得要谢谢*了!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呢!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多聚少,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我想念我一定会做到不太落伍,不太迂腐,不至于惹你厌烦。也希望你不要心为我在高峰的顶尖上所想的,所见到的,比你们的不真实。年纪大的人终是往远的前途看,许多你们一觉得我看得不对,日子久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这儿得到的少,尤其是近三年来,你不知使我对人生多增了几许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到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

你走后第二天,妈妈哭了,眼睛肿了两天:这叫做悲喜交集的眼泪。我们可以不用怕羞的这样告诉人,也可以不担心你憎厌而这样告诉你。人毕竟是感情的动物,偶尔流露也不是可耻的事。何况母亲的眼泪永远是圣洁的,慈爱的!

1、第一段,回下面的问题。

(1)第一段“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中的“这一类话”指的是(用原文的语句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提到令作者“又快乐又惆怅”的期。为什么说它是“又快乐又惆怅”的?

2、第二段,回下面问题。

(1)为什么妄自尊大“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期”?(用原文回

(2)本段画波浪线的地方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愉悦之情,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选择其中一处来分析,说说它何以能表达出强烈的感情。

3、从本文语言特色考虑,填入第二段横线上的应是( )句。

(甲)现实却给你证明,我是对的 (乙)现实却给你证明我并没大错

4、家书反映了傅雷对两代人如何相处的一些看法。通全文,回下面问题。

(1)傅雷认为在两代人相处中,青年人应持有怎样的态度?

(2)傅雷认为在两代人相处中,长辈应克服自身哪一些弱点?

(3)傅雷希望两代人建立怎样的关系?

5、完本文后,结合对本文主旨的理解,写出你此最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

[参***]

1、(1)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2)因回忆儿子的往事而快乐,因儿子离开父母而惆怅。

2、(1)儿子变了朋友 (2)第一处可从“转折”或“衬托”的角度作;第二处可从“反问”的角度作

3、应选(乙)句,因乙句与全文语气、口吻一致。

4、(1)青年人应该理解长辈的情感,尊重老人的意见。 (2)长辈应克服落伍、迂腐、不够耐心、不太讲究说话技巧等弱点。 (3)建立和谐融洽、没有隔膜的朋友关系。

5、略(可围绕两代人的相处来表态)

2、《李白·金陵酒肆留别》全诗 原文翻译 注释 赏析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杨花飘絮的节,江南水村郭的一家小酒店里,即将离开金陵的诗人,满怀别绪,独坐小酌。骀荡的风,卷起了垂垂欲下的杨花,轻飞乱舞,扑满店中;当垆的姑娘,捧出新压榨出来的美酒,劝客品尝。这里,柳絮濛濛,酒香郁郁,扑鼻而来,也不知是酒香,还是柳花香。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色的画面,该用多少笔墨来表现!只“风吹柳花满店香”七字,就将风光的骀荡,柳絮的精神,以及酒客沉醉东风的情调,生动自然地浮现在纸面之上;而且又极洒脱超逸,不费半分气力,脱口而出,纯任直观,于此,不能不佩服李白的才华。

“风吹柳花满店香”,店中简直就是柳花的世界。柳花本来无所谓香,这里何以用一个“香”字呢?一则“心清闻妙香”,任何草木都有它微妙的香味;二则这个“香”字代表了之气息,同又暗暗勾出下文的酒香。这里的“店”,初看不知何店,凭仗下句始明了是指酒店。实在也唯有酒店中的柳花才会香,不然即使是最雅致的古玩书肆,在情景的协调上,恐怕也还当不起“风吹柳花满店香”这七个字。所以这个“香”字初看似觉突兀,细味却又感到是那么的妥帖。

首句是阒无一人的境界,第二句“吴姬压酒劝客尝”,当垆红粉遇到了酒客,场面上就出现人了,等到“金陵子弟”这批少年一涌而至,酒店中就热闹了。别离之际,本来必有心饮酒,而吴姬一劝,何等有情,加上“金陵子弟”的前来,觉情长,谁能舍此而去呢?可是偏偏要去,“来相送”三字一折,直是在上面热闹场面上泼了一盆冷水,点出了从来热闹繁华就是冷寂寥落的前奏。李白要离开金陵了。但是,如此热辣辣的诀舍,总不能跨开大步就走吧?于是又转为“欲行不行各尽觞”,欲行的诗人固陶然欲醉,而不行的相送者也各尽觞,情意如此之长,于是落出了“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结句,以含蓄的笔法,悠然无尽地结束了这一首抒情的短歌。

沈德潜说此诗“语不必深,写情已足”(《唐诗别裁》)。因为诗人留别的不是一两个知己,而是一群青年朋友,所以诗中把惜别之情写得饱满酣畅,悠扬跌宕,唱叹而不哀伤,表现了诗人青壮年代丰采华茂、风流潇洒的情怀。

3、《杜甫·望》全诗 原文翻译 注释 赏析

国破河在,城草木深。

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短,浑欲不胜簪。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被囚禁。《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著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河在,城草木深。”开篇即写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点击查看更多《沁园春更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的阅读答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34595.html

热门阅读

  1. 新年诗歌朗诵稿锦集
  2. 建筑工程个人新年工作计划范文
  3. 一路上有我散文
  4. 晚安祝福语:距离的陪伴
  5. 《蚂蚁与蝈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6. 经典幸福情人节祝福语
  7. 表白的含蓄句子
  8. 赤脚的解释及造句
  9. 开会迟到的检讨书范文
  10. 《别饿坏了那匹马》读后感
  11. 《慌慌张张的莎莎》教学设计
  12. 游子离别古诗词
  13. 2016年重阳节送朋友的微信祝福语
  14. 港口工程的施工合同范本
  15. 关于初三学生国旗下发言稿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