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的故事》阅读练习附答案

发布时间: 2025-07-18 16:19:19

《达尔文的故事》阅读练习附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

达尔文是一位世界闻名的科学家,他从小就喜欢观察花草树木怎样生长、鸟兽虫鱼怎样生活。他有时爬到树上,看母鸟怎么孵小鸟;有时到河边去钓鱼,把钓到的鱼养起来观察。蝴蝶啊、蜻蜓啊,他都捕捉来做标本。

达尔文每天工作以后,喜欢在树林里散步,呼吸新鲜空气。就是在这休息的时候,他还要认真观察树林里的东西。一棵小草的变化,一条小虫的蠕动,也能使他产生极大的兴趣。

有一次,达尔文看见树上有几只小鸟,就站住了,仰着头仔细观察。为了不惊动它们,他一动不动地在树下站了好久。一只小松鼠以为他是一根木桩,竟然顺着他的腿,爬上了他的肩膀。

达尔文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工作中,观察过许多动物和植物,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他创立进化论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1. 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标题,写在前面的横线上。

2. 第2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意思?

这段写达尔文认真观察小鸟,被松鼠当成了木桩。

3. 文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达尔文认真观察树林里的生物?用_____ 画出。

4. 达尔文这样认真观察,有什么作用?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

5. 你从达尔文身上学到了什么?

参***:

1.勤于观察的达尔文

2.讲述了达尔文即使在休息的时候也不忘观察树林里的变化

3.为了不惊动它们,他一动不动地站在树下站了好久。一只小松鼠以为他是一根木桩,竟然顺着他的腿,爬上了他的肩膀。

4.达尔文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工作中,观察过许多动物和植物,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他创立进化论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5.我学到了生活中应该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拓展阅读

1、《宋史纪本末·王安石变法》

(一)(本题共4小题,20分)

下面的,完成10~14题。

熙宁二年二月庚子,神宗以王安石参知政。初,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安石好学而泥古,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更变。”帝问侍孙固曰:“安石可相?”固对曰安石行甚高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宰相自有度安石狷狭少容必欲求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其人也帝不以为然,竟以安石参知政,谓之曰:“人皆不能知卿,以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帝曰:“卿所设施,以何为先?”安石对曰:“末世风俗,贤者不得行道,不肖者得行无道,贱者不得行礼,贵者得行无礼。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帝深纳之。甲子,议行新法,王安石言:“周置泉府之官,以榷制兼并,均济贫乏,变通天下之财。今欲理财,则当修泉府之法,以收利权。”帝纳其说。安石乃复言:“人才难得,亦难知。今使十人理财,其中容有一二败,则异论乘之而起。尧与群臣共择一人治水,尚不能无败,况所择而使非一人,岂能无失?要当计利害多少,不为异议所惑。”乃立制置三司条例司,掌经画邦计,议变旧法,以通天下之利,命陈升之、王安石领其。吕惠卿自真州推官秩满入都,与安石论经义,多合,因言于帝曰:“惠卿之贤,虽前世儒者未易比也。学先王之道而能用者,独惠卿而已。”遂以惠卿及苏辙并为检详字,无大小,安石必与惠卿谋之。凡所建请章奏,多惠卿笔也。又以章惇为三司条例官,曾布检正中书五房公。凡有奏请,朝臣以为不便者,布必上疏条析,以坚帝意,使专任安石,以威胁众,俾毋敢言。由是安石信任布,亚于惠卿。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颁行天下。

10.下列对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固对曰/安石行甚/高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宰相自有度/安石狷狭少容/必欲求/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其人也

B.固对曰/安石行甚高/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宰相自有度/安石狷狭少容/必欲求/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其人也

C.固对曰/安石行甚/高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宰相自有度/安石狷狭少容/必欲求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其人也

D.固对曰/安石行甚高/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宰相自有度/安石狷狭少容/必欲求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其人也

11.下列对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参知政,古官职名,原是临时差遣名目,唐时始正式作为宰相官名。宋代演变成常设官职,中指王安石官居正宰相。

B.经术,原泛指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后为特指研究儒家经典,是一种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

C.甲子,为干支之首,干支共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古代用干支来纪年、纪日,本中的“甲子”是用来纪日的。

D.推官,官名,节度使、观察使、团使、防御使、采访处置使下皆设一员,位次于判官、掌*,掌推勾狱讼之

12.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最初,宋神宗想要起用王安石,曾公亮大力推荐他,唐介则认为王安石难当大任,拘泥古法,不知变通,见解不切实际。

B.王安石认为朝代末期社会风气不正,因此改变社会风气,改立法令制度,是如今迫切需要解决的,宋神宗对此十分赞同。

C.在讨论推行新法时,王安石建议修订泉府之法,收回财物之权,认为变法不要为异议所惑,并下令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

D.吕惠卿任官届满入京都,与王安石讨论经书的内容要旨,两人的很多看法比较一致,王安石趁机向宋神宗推荐了吕惠卿。

13.把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使十人理财,其中容有一二败,则异论乘之而起。(4分)

(2)掌经画邦计,议变旧法,以通天下之利,命陈升之、王安石领其。(4分)

14.王安石变法,获得了哪些人的支持,是如何支持的?请简要说明。(3分)

(一)(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10.D【解析】“甚高”是对安石“行”的评价,“甚”和“高”不能拆分,排除 A、C 两项。 “贤相”作“求”的宾语,两者不可拆分,排除 A、B 两项。

标点为:固对曰:“安石行甚高,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宰相自有度,安石狷狭少容, 必欲求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其人也。”(3 分)

11.A【解析】宋代参知政为副宰相。(3 分)

12.C【解析】“下令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的是宋神宗,不是王安石。(3 分)

13.(8 分)(1)现在让十个人管理财物,容许其中有一两个人办错,可别有用心的议论就乘机而起。(“理财”“容”“败”各 1 分,句意 1 分)

(2)负责经营筹划国家大计,讨论改变旧有的法令制度,来使天下财利得到流通,命令陈升之、王安石负责这项工作。(“经画”“通”“领”各 1 分,句意 1 分)

【解析】(1)“理财”,管理财物。“容”,容许。“败”,办错。(2)“经画”,经营筹划。 “通”使动用法,使……流通。“领”,负责。

14.①获得了宋神宗的支持,宋神宗力排众议,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并且同意王安石的变法主张和*措施,并让王安石等人负责。②获得了吕惠卿的支持。遇到政,王安石一定要和吕惠卿商议,凡是王安石提出建议、请求的奏章,大多是吕惠卿写的。③获得了曾布的支持。凡是(王安石)有奏请,而朝臣认为不妥善的,曾布一定会上疏逐条辨析,来坚定宋神宗的心意,使之一心信用王安石,并以此来威胁朝臣,使(他们)不敢再上奏。

(3 分,每点 1 分)

【解析】要重视题干中“王安石变法”这个明确要求,注意曾公亮只是在任命王安石时极力推荐,而在王安石变法过程中,没有表现出曾公亮的支持,曾公亮的支持不得分。其余宋神宗、吕惠卿、曾布对王安石变法的支持均可从中找到依据。

【参考译

熙宁二年二月庚子日,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最初,宋神宗想要起用王安石,曾公亮大力推荐他,唐介(则)说王安石难当大任:“王安石喜爱学却拘泥古法,不知变通,所以(他的)见解不切实际,如果让(他)处理政,一定会有很多改变。”宋神宗问侍孙固说:“王安石能不能做宰相?”孙固回说:“王安石的章和德行都很好,能够胜任侍从或献纳之职。宰相要有(宰相的)气度,王安石性情偏激,心胸狭隘,没有容人之量。(您如果)一定要物色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都是合适的人选。”宋神宗不认为(唐介和孙固的话)是对的,最终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并)对他说:“人们都不(真正)了解你,认为你只知道治理天下的理论,不明白(如何处理)社会上的务。”王安石回说:“治理天下的理论正是用来处理社会上的务的。”宋神宗说:“你所筹划的治国方,把什么放在第一位?”王安石回说:“一个朝代的末期的社会风气,(是)贤良的人不能够实践道德、正义,品行不端的人(反而)有机会不行仁义,地位卑下的人不能够推行礼义,显贵的人(却)能够任意胡来。(因此)改变社会风气,(改)立法令制度,正是如今迫切需要解决的头等大。”宋神宗十分赞同这种判断。甲子日,讨论推行新法,王安石说:“周代设置泉府这一官职,通过专卖制度来抑制兼并,平衡贫富差距,使天下的财富得到调节和流通。如今想要管理财物, 就应当修订泉府之法,来收回掌管财物之权。”宋神宗采纳了他的提议。王安石又指出:“人才不容易得到,又不容易被了解。现在让十个人管理财物,容许其中有一两个人办错,可别有用心的议论就乘机而起。尧和众大臣共同选派一个人去治水,尚且不能避免发生失败, 何况(如今)所选择使用的并不是一个人,哪里能够保证不出错?(关键)应当权衡利弊各有多少,不被别有用心的议论迷惑。”于是(宋神宗下令)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负责经营筹划国家大计,讨论改变旧有的法令制度,来使天下财利得到流通,命令陈升之、王安石负责这项工作。起初,吕惠卿从真州推官任上任期届满入京,与王安石讨论经书的内容要旨,很多(看法)相一致,于是(二人)结为朋友。趁机对宋神宗说:“吕惠卿的才干,即使前代(杰出的)儒士也不容易胜过(他)。研究先王的治国之道而能效法运用的,只有吕惠卿一人而已。” 于是((宋神宗)任命吕惠卿和苏辙共同担任检详字之职,政不分大小,王安石一定要和吕惠卿商议。凡是(王安石)提出建议、请求的奏章,大多是吕惠卿写的。(宋神宗)又任命章惇为三司条例官,曾布为检正中书五房公。凡是(王安石)有奏请,而朝臣认为不妥善的, 曾布一定会上疏逐条辨析,来坚定宋神宗的心意,使之一心信用王安石,并以此来威胁朝臣, 使(他们)不敢再上奏。由此王安石信任曾布,仅次于吕惠卿。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各项措施,相继出台,总称为新法,颁布施行于全国。

2、《疑人窃履》及原翻译作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②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选自《历代寓言大观》,作者王守仁)

【注释】①踵:到, 走到。②缪:“谬”,错误,荒谬。

1.中的友人是个____ 的人,因为____

2.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主要义项,为下面句中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2分)

①友人来过( )

A.走过,经过 B.胜过,超越 C.错误,过失 D.访,探望

②逾年而暴( )

A.暴露,显露 B.凶恶残酷的 C.突然 D.欺凌,损害

3.下面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逐与之绝。

A.甚意,汝之不惠 B.乃入见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行者休于树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中画线的句子。(2分)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适使其仆市履于肆

5.联系全,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2分)

参***:

1、知错就改 当他了解了情的真相后立即就主动上门向“楚人”道歉,请求对方原谅

2、①D;②A。

3、B.

4、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楚人)恰好派遣他的仆人到集市上去买鞋

5、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有误解别人的情发生,但我们如果能在了解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注释:

昔:曾经,从前。

于:在。

履:鞋子。

归:返回。

适:恰好,恰逢。

使:命令、派遣。

市:买。

肆:店铺。

私:私吞。

以:拿,把,用。

他日:另一天。

过:拜访,探访。

骇:吃惊。

固:本来,原来。

果:果然。

然:这样。

绝:断绝。

逾:过了。

暴:暴露,显露。

踵:到,走到。

谢:道歉。

缪:通“谬”,错误,荒谬。

罪:罪过。

而:就。

直:同“值”,价值。

遂:于是,就。

知:了解。

进:交给。

从前有个借宿在朋友家里的楚国人,他的仆人偷了他的朋友的鞋子回来,楚国人不知道。恰好他让仆人到集市上去买鞋,仆人私藏了买鞋的钱把偷来的鞋子交给他,楚国人也不知道。有一天,他的朋友来拜访他,看见自己的鞋子穿在楚国人的脚上,很惊讶地说:“我本来就怀疑是你(偷了我的鞋),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于是和他断绝了关系。过了几年有关这个仆人的情暴露,他的朋友来到这个人的家里,向他道歉说:“是我不够了解你,才错误地怀疑你,这是我的过错。请让我们和好如初吧。”

3、燕子说明

①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积伶积俐,加上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劲俊轻快的翅膀,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一只小燕子。当春间二三月,轻飔微微地吹拂着,如毛的细雨无因的由天上洒落着,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红的白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皆如赶赴市集者似的奔聚而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时,那些小燕子,那么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便也由南方飞来,加入了这个隽妙无比的春景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的生趣。小燕子带了它的双剪似的尾,在微风细雨中,或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唧的一声,已由这里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了。再几只却隽逸地在粼粼如縠纹的湖面横掠着,小燕子的剪尾或翼尖,偶沾了水面一下,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那边还有飞倦了的几对,闲散地憩息于纤细的电线上——嫩蓝的春天,几支木杆,几痕细线连于杆与杆间,线上停着几个粗而有致的小黑点,那便是燕子。那是多么有趣的一幅图画呀!还有一个个的快乐家庭,他们还特地为我们的小燕子备了一个两个小巢,放在厅梁的'最高处,假如这家有了一个匾额,那匾后便是小燕子最好的安巢之所。第一年,小燕子来住了;第二年,我们的小燕子,就是去年的一对,它们还要来住。

②“燕子归来寻旧垒。”

③还是去年的主,还是去年的宾,他们宾主间是如何的融融泄泄呀!偶然的有几家,小燕子却不来光顾,那便很使主人忧戚,他们邀召不到那么隽逸的嘉宾,每以为自己运命的蹇劣呢。

④这便是我们乡的小燕子,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

1.中加点的词语“憩”应();“忧戚”可解释为;“还是去年的主,还是去年的宾”,这里的“主”是指,“宾”是指(4分)

2.请你扼要说说“燕子归来寻旧垒”一句中,“寻”字为什么用得好?(4分)

3.下列对选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选描述了乡“隽妙无比的春景”中伶俐可爱的小燕子。

B.选写了春燕、春风、春柳、春花、春日等春天的景物。

C.选中作者对小燕子的描写充满了喜爱之情,同时也寄托了乡愁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D.选第①段划线句子运用了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的方法来刻画小燕子。

[参***]

1.qì忧伤屋主人小燕子

2.示例1:“寻”字把燕子人格化,使燕子有人情味。示例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燕子写得极富人情味。

3.D(无心理描写)

叙述人称 作用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思想感情,给者以真实生动之感。并更能引起者情感的共鸣!

2.第二人称:增强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客观实在

整体感知、快速的技巧

(1)浏览标题,领悟基本内容:标题有时暗示主旨、有启迪章思路的作用、提供题的方向等。

(2)辨识体(记叙、议论、说明、散),分析重点意。

(3)精首尾,揣摩主题思想:首尾往往发现作者所表的中心。

4、《王充求学》及原翻译作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选自范晔《后汉书・王充传》)

1、解释中加点词的意思。

徙焉(搬迁到这里) 师(以老师的礼节侍奉) 辄(就) 遂(于是)

2、翻译中“好博览而不守章句”(要求补出省略成分)。(王充)喜好书且不被书中的句子所束缚。

3、王充的“好博览而不守章句”是指王充的(D)

A、学态度、学方法 B、学内容、学方法

C、学内容、学态度 D、学方法、学范围

分析:本叙述了王充求学的,其中的“好博览而不守章句”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学方法。

王充字仲任,是会稽上虞人,他的祖先从魏国元城郡迁徙而来。王充小时候是*,在乡里以孝顺被称赞。后来到京师,在太学求学,跟一个叫班彪的扶风师学。王充喜欢书,而且无书不,没有特别的限制。由于家里穷,没有书可,他常在洛阳的市集上游走,看人家卖的书,看过一次后就能背诵,因此,对各家各派的学说都很熟悉。

注释

会稽上虞:古地名,今浙江绍兴一带。 先:祖先。

孤:指小的时候*父亲。 称:以……被称赞。

徙焉:搬迁到这里。徙,迁移。焉,指示代词兼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于是”、“于此”。

太学: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

而:而且。 辄:就。

遂:于是,就。 肆:店铺。

扶风班彪:扶风人班彪,汉代著名史学家,班固的父亲,《汉书》是他草创的。

王充:东汉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著有《论衡》,认为天是自然存在的,反对“天人感应”,认为世界上没有**,批判迷信**的思想。

京师:首都。东汉的首都是洛阳。

班彪:汉代著名学者、史学家。班固的父亲,草创了《汉书》

:以师礼相待。

寓意

《论衡・别通》: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多书,好书,面要广。要学会理解,不能死记硬背。

感受

我们应该珍惜现在学的大好时光,学王充爱学和好学的精神和灵活的学方法。

王充是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他小时候不但聪明而且用功。6岁开始识字书,8岁被送入本乡书塾。20岁时,王充到洛阳的太学里去求学,他还感到不满足,就用课余时间各种书。日子久了,他把太学里收藏的书几乎都遍了,又去街市的店铺里找书来。王充书十分认真,记忆力又强,一部新书,过一遍就能把主要内容记下来。就这样,他的知识越来越多。

因为王充对朝廷的*看不惯,所以不*,一生大都在家里写书。《论衡》就是他的有名的著作。

5、王安石待客王安石待客及翻译作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③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④,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⑤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选自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二》)

【注释】

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 ②京师:京城。 ③果蔬:泛指菜肴。 ④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 ⑤脔(luán):切成块的肉。

言知识】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谥,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家、思想家、学者、诗人、学家、*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领袖。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说“颇”。“颇”的义项较奇特,它既可指“很”、“甚”,也可指“稍微”、“略微”。这往往要随上下决定它的含义。上“萧氏子颇骄纵”中的“颇”要作“很”解,意为萧氏的独生子很骄横放纵。又,“其妇年五十,颇有姿色”,其中“颇”要作“略微”解,因为女子到五十已不太可能很有姿色了。又,“公为人正直,乡里颇有望”,意为他为人正直,在乡里很有名望。

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公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会用盛宴招待他。过了中午,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没准备。萧公子心里觉得很奇怪。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一会儿就上饭了,旁边只安置了菜羹罢了。萧氏子很骄横放纵,不放下筷子,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把剩下的饼拿过来自己吃了,那个萧公子很惭愧地告辞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 ) ②意为公必盛馔( )

③又久之,方命坐( ) ④惟啖胡饼中间少许( )

2、翻译句子 ①觉饥甚而不敢去 ②其人已心怪之

3、理解:上末了说“人取自食之”,那么王安石到底吃了什么?

4、这篇中可以看出王安石什么品质?

参***:

1、①第二天 ②食物 ③才 ④ 吃

2、①觉得很饥饿但不敢离去②那人心里对这已感到奇怪。

3、胡饼的四傍。

4、不屑那些酒囊饭袋的小人,萧氏子虽人品不坏,但似乎是一个嫌贫爱富、阿谀奉承的人,王安石以自己的行动绝妙的讽刺了那些贪名贪利的人,即使对方是自己的亲戚他也不失原则,嗤之以鼻。

5.解释:

(1)谒 (2)意 (3)具 (4)怪

(1)拜见 (2)料想 (3)准备 (4)以……为怪

【启示】

做人应当作风简朴,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王安石贵为宰相,仍艰苦朴素、勤俭持家。

点击查看更多《达尔文的故事》阅读练习附答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31592.html

热门阅读

  1. 送朋友的搞笑生日祝福语大全
  2. 石家庄初级会计师资格补审通知
  3. 农民工劳务的合同
  4. 201年企业新春给员工的祝福语
  5. 人为什么被说服美文
  6. 个性化发展自我评价
  7. 狗年辞旧迎新对联集锦
  8. 郭沫若名人名言
  9. 关于春雨的诗句精选
  10. 2016年元旦手机短信祝福语精选
  11. 《明日歌》原文及译文鉴赏
  12. 《原谅我》教案范文
  13. 世界的未来属于青年人的演讲稿
  14. 腊八节手抄报简单
  15. 2016年教师节送老师短信祝福大全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