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年的故事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节日,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贴春联,扫尘,祭灶等。
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部分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江浙沪地区把“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南京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云南部分地区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是除夕。
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从前,有一个皇帝,他的嘴馋极了,走到那儿,吃到哪儿,只要没吃过的他都想尝尝。
有一天,他闲逛到村子里,遇见了一个漂亮姑娘。姑娘提着个篮子。“装的是什么呀”?皇帝好奇地问。姑娘打开篮子,哇,好大的枣糕呀!
皇帝吃过很多好东西,可就是没吃过枣糕。他对姑娘说 :“给我吃点吧,我是皇帝!”姑娘微微一笑,把篮子递了过去。
皇帝狼吞虎咽,三口五口就把枣糕吃完了。吃完后打了个嗝儿:“啊呀,太好吃了!”
接着,皇帝打起了坏主意:“我要把这个姑娘带回皇宫,让她天天给我做枣糕吃”!
他对姑娘说:“你马上再给我做七七四十九块枣糕。做不出来我就把你带走。”姑娘听了,不慌不忙的说:“好的!”
她拔下头上的金簪,冲着篮子一划。咦?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篮子里面热气腾腾,不多不少,正好七七四十九块枣糕。太神奇了!
皇帝还没有明白过来。他见难不到姑娘,就耍赖让姑娘喂他吃。姑娘转过脸去不搭理皇帝!皇帝生气了,非要把姑娘带走。他伸手一抓。
姑娘伸出手,一巴掌把皇帝打上了灶台,皇帝一下子就贴到了墙头上了。
这下坏了:皇帝想下来,可怎么也下不来,这一天正好是农历的腊月二十三。
“谁让你嘴馋!这回呀,别人坐着你站着,别人吃着你看着吧!”说完,姑娘架起彩云飞上天去。贪吃的皇帝从此成了灶王爷。
从此以后,灶王爷就天天站在灶台边,天天看人家吃饭。
时间长了,人们觉得灶王爷怪可怜的——毕竟,爱吃好东西也没有什么错呀。于是。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大家就都给灶王爷摆上好吃的,这叫做“祭灶”。到了这一天,孩子们最高兴了,他们跟灶王爷一起吃枣糕、柿饼、核桃、糖饼、还有糖瓜。据说,过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就要上天给玉皇大帝说说这一年来人间发生的事情。他吃了糖瓜嘴巴甜,见了玉皇大帝,就只说人们的好话。
【祭灶】
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糖(或蜜)融化,涂抹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曰为:上天言好事。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此说法流传的比较广泛。
同时,在某些地方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不过笔者对此却持怀疑态度,因为,古代男子在家中几乎是不下橱的,灶王爷天天在看着女士们下橱做饭,男士们几乎也见不到,上天后又怎么言男人的好呢?因此,此是否是特指饭店之类的场所呢?
“小年”送灶王,大年三十的晚上接灶王回人间过年,因而,年三十哪天先“接灶”、“接神”的仪式后,才能轮到祭拜祖宗。
灶王爷的由来:
据一些史料记叙,在我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此有着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淮南子》说,黄帝、炎帝“死作灶神”,职司人间善恶。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
据说灶君本人是炎帝、祝融的化身,后来我国道教的《经说》上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
山西晋东南地区民间流传着两首歌谣,一是:二十三 ,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
其二是: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儿童盼望过年的欢乐。
晋北地区流传的歌谣是:腊月二十三 、灶君爷爷您上天 ,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
北京地区的歌谣则是: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拓展阅读
1、关于老当益壮的成语故事
汉光武帝刘秀靠武力夺取了江山,他手下有批出身豪强地主的大将谋臣,都是帮光武帝打天下立过赫赫战功的,其中功劳最大的有二十八个。光武帝死后,他的儿子汉明帝刘庄把二十八人的肖像画在南宫的云台上,称为“云台二十八将”。但是在二十八将之外,还有一员大将,他的名字虽然没有留在云台上,但在历史上却非常有名气。这个人便是马援。
马援在王莽统治的时候,做过扶风郡的督邮。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长安,半路上,他看犯人哭得挺伤心,就把他们放走了,自己也因此而丢了官,逃亡到北地郡躲起来。出于生计,马援一边种地,一边养殖,不到几年工夫竟有了牛、羊几千头,还积蓄了很多粮食。但是他并不想一直留在那里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他心怀天下,常说:“男子汉大丈夫,应该有远大志向。越穷越坚强,越老越健壮。”后来,王莽**垮台,马援投奔刘秀,先后任陇西大将军、伏波将军,南征北战,立了很多战功。
公元44年秋天,马援从外面打仗回来,有人对他说:“您已经够辛苦的了,还是在家里休养休养吧。”马援激昂地说:“不行,现在匈奴和乌桓还在作乱,我正要向皇上请求保卫北方。男子汉大丈夫,死应该死在边疆,让别人用马革裹着尸首送回来埋莽。怎么能老呆在家里跟妻子儿女过日子呢?”接着就上了战场。
北方平定下来不久,南边五溪(在今湖南、贵州交界的地方)有一个部族入侵,汉光武帝两次派兵征讨,都被五溪部族打败,光武帝为了这件事很是烦恼。那时候马援己经六十二岁了,但还是请求让他带兵去打仗。
光武帝瞧了瞧马援,见他的胡子都白了,就说:“将军老了,还是别去吧!”
可是马援不服老,就在殿前穿上恺甲,跨上战马,雄赳赳地来回跑了一圈。
光武帝不禁赞叹说:“**朗的老人家!”于是,派他带领马武、耿舒两名将军和四万人马去攻打五溪。
马援的军队到了五溪,由于不太适应南方的气候,有不少兵士中暑死去了,马援自己也得了病,最后病死在军中,完成了马革裹尸的壮志。
由于马援性情耿直,得罪了小人,所以他自交趾打仗带回的一车薏米被说成了一车明珠宝贝,而朝廷一般大臣认为:“好啊,你带回一车珠宝,竟然也不分给我们一点,太小气了。”纷纷举报马援贪汚,使得光武大怒。
马援的家人不敢把他迎归埋葬,许多宾客故人连吊丧都不敢去。
——《后汉书·马援传》
【求解驿站】虽然年纪很大了,但志气和身体更壮。现引用为年纪老,体力精神更加旺盛或者干劲更大。
【活学活用】心不衰老,勤于锻炼,自然能~。
【妙语点拨】王莽当政时期,心怀仁慈的马援因放走哭泣的犯人,而逃到边区垦田、畜牧,拥有牛、羊数千头,也算是个创业有成的大商人了。但马援不以此为满足,他常常说:“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指导下,六十二岁高龄的马援,主动向皇上请缨出战,这种为了国家利益,舍身忘死的大无畏精神与爱国情操,着实令人佩服。马援虽然没有列居“云台二十八将”之内,却也是真英雄。
【近义】老而弥坚
【反义】未老先衰
2、关于以身试法的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高阳出了一位廉洁奉公的*,叫王尊。王尊从小失去父亲,由他的伯父抚养成人。伯父家里比较贫穷,王尊每天都要给别人放羊,以此贴补家用。王尊平时最爱读书,放羊时总要带些书阅读。他自学史籍,从书中学到许多刑律知识,渐渐地,他对书上提到的那些秉公执法的官吏十分崇敬,希望自己将来也成为这样的人。
一天,王尊央求伯父为他在郡的监狱里谋一份差使,这时王尊才十三岁。伯父听后惊讶地说:“你还是个孩子啊,又不懂刑律,怎么能到监狱去做事呢?”王茸说:“孩儿已从书中学到很多,以后再跟狱长多学学,不就行了吗?”伯父经不住王尊一再央求,便备了礼托人找监狱长说情,监狱长便把王尊当听差留在身旁使唤。这份不起眼的差使,王茸一干就是几年。在这期间,他系统地学习了朝廷颁布的各类刑律,对大汉的律法了如指掌。
有一次,王尊随监狱长去太守府办事,太守每有问题,王尊都对答如流,没有丝毫的差错。太守见他才思不凡,便把他留在府中做文书方面的事。又过了几年,王尊辞去了太守府的职务,潜心研读儒家经典。
多年后,王尊再次踏入仕途。由于他执法严正,被逐步提升,当上了县令,后来又升为安定郡太守。当时,安定郡*十分混乱,一些*利用权势作威作福、欺压百性。王尊一到那里,立即整顿吏治,晓示属县所有官吏忠于职守,以身作则,并告诫下属法津无情,不要用自己的身体去尝试法律。郡里有个属官心狠手辣,他搜刮了大量民脂民膏,百姓对他很是愤恨。孰料,贴出告示后仍不见其改侮,于是王尊把他捉拿归案,抄出赃银百万。这贪官入狱后,没几天就一病身亡。接着,王尊又惩办了一批罪行严重而又不思悔改的豪强。这样一来,安定郡太平起来。
王尊嫉恶如仇,执法如山,受到了百性的尊敬和爱戴。
——《汉书·王尊传》
【求解驿站】拿身家性命去尝试法律。
【活学活用】为了降低合开的宾馆的经营成本,他俩不惜~,以偷电来减少每月的费用。
【妙语点拨】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却可以通过行动转变自己的命运。家境贫寒的王尊,人穷志不穷,最终自学成才,官居太守,由贫入富。然而,事业如沐春风的王尊并没有受到钱权侵蚀而自甘堕落,他依然保持着廉洁奉公的高贵品质。他重拳整顿吏治,晓示属县所有官吏“明慎所职,毋以身试法”。面对公然挑衅律法的*,他刚正不阿,执法如山,将其捉拿归案。说他是西汉的“黑包公”,一点都不为过。
【近义】违法乱纪、作奸犯科
【反义】以身作则
3、关于不胫而走的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有一个叫盛孝章的名士。他曾任吴郡太守,后因病辞官在家隐居。孙策平定东吴后,对当时的名士深为忌恨,盛孝章曾因此外出避祸。孙策死后,孙权继续对其进行迫害。孔融与盛孝章是知交好友,知道他处境危急,所以特地写了一封信,向当时任司空兼车骑将军的曹操求助。在给曹操的信中,孔融叙述了盛孝章的艰险处境,并引用历史上重用贤才的故事来打动曹操,辞意恳切。
孔融在信中这样说:光阴不能停留,像流水一样消逝,很快就到了五十岁的年龄。您是刚满五十,而我却已经超过两岁了。国内的老朋友差不多都要死光了,只有会稽的盛孝章还活着。他受到东吴孙氏**的迫害,妻子儿女都已死去,只留下他孤单无助的一个人,处境非常危险,心情十分痛苦。假使忧愁可以损害人的健康,孝章恐怕不能长寿了。
《春秋公羊传》里说:“诸侯之间有相互并吞的,齐桓公没有加以救援,自己感到是一种羞耻。”盛孝章确实是当今男子中的豪杰,天下一些善于言谈议论的人,常要依靠他来宣扬自己的名声,而他本人若不能避免被囚禁、生命朝不保夕的命运,那么孔子就不应该谈论朋友好坏的问题,也无怪朱穆要写他的《绝交论》了。您如果能赶快派遣一个使者,再带上一封短信,就可以把盛孝章招来,而交友之道也可以发扬光大了。
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说前辈的坏话,或许有人会对孝章加以讥讽评论,但总的说来,孝章是一个为天下人所欣赏和赞美的人。燕君*骏马的尸骨,不是要它在道路上奔驰,而是通过它来招致千里马。我想您正在拯救和恢复汉朝王室,使将要覆灭的**重新安定下来。天下要安定,关键在于得到贤才。珠玉不生脚,却能够到人的身边来,就是因为有人喜欢它们,贤士们生了脚却不来,是君王不求贤的缘故。燕昭王筑了黄金台来尊崇郭隗,郭隗虽然是一个才能不高的人,但却得到了厚待,终究能传播明主的诚心,所以乐毅从魏国前去,剧辛从赵国前去,邹衍从齐国前去。假如当初郭隗处于困苦危急之中,昭王不去帮助他,正像落水将要淹死的时候不去援救他,那么其他贤士也都将远走高飞,没有肯到北方燕国来的人了。上面所说的一些事情,本来就是您所熟悉的,而我还是要再说一下,无非是想请您对交友之道加以重视罢了,实在不能详尽地表达我的意思。
曹操接到信后,马上请盛孝章担任都尉,但任命的文书还没到,盛孝章就已被孙权杀害。
——《与曹操论盛孝章书》
【求解驿站】没有腿却能跑得很快。后形容事物不待推行,就到处流传。胫,小腿。
【活学活用】他考上北京大学的消息~,不到半天,全村子的人都知道了。
【妙语点拨】孔融在给曹操这个诗人兼*家的信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明里谈论燕昭王和郭隗,实际上却是谈论曹操和盛孝章。孔融很巧妙地把自己要救盛孝章的事情,转换成了曹操有必要救盛孝章,并使曹操相信这很天经地义。读到此书,一向求贤若渴的曹操,果然去救盛孝章,可惜迟了一步。从这个角度看,孔融无疑是高明的。这封书信也完成了自我。至于盛孝章的遇害尽管令人遗憾,却是另一回事。
【近义】不翼而飞
【反义】秘而不宣
4、小学四年级关于春雨的作文
第一篇
我爱春天的鸟语花香,爱春天的生机盎然,更爱春天的雨。
春雨潇潇地下着,沿江路上干枯了一冬的树木开心地喝着甘露,那干枯的枝条开始有了一层淡淡的绿色,雨水顺着那淡绿色的树叶往下落,好似一串水灵灵的音符。
小草偷偷地从地面钻出小脑袋,喝着甜美的甘霖,渐渐地长出嫩芽,开始编织着绿色的地毯。
在春雨姑娘的呼唤下,花儿们张开大嘴,吮吸着甜甜的甘霖,嘻嘻地笑着,笑得是那样甜。
雨点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滴接着一滴落在汇满雨水的水洼上,天上又掉下无数的雨滴,汇满雨水的水面上溅起了一圈一圈的涟漪,好看极了。淘气的孩子们踩过水面,水溅起了一圈圈波纹,骑车的人骑过水面,那溅起的波纹更美丽啦!
雨越下越大,把柳树上的灰尘洗得干干净净,焕然一新,在春风姑娘的吹拂下,在春雨的陪伴下,柳树舒展着自己的“辫子”,就像一位美丽的少女弯着腰梳理着自己的头发。
瞧,那边那棵高大的树长着茂密的树叶,树下有几只小鸟在叽叽地叫着,也许它们是在避雨,也许是在欣赏着这美丽地景色吧!听着小鸟那清脆悦耳的歌声,欣赏着这美丽的景色,真叫人心旷神怡呀!
不知不觉,雨已经停了。蓝蓝的天空,碧绿的小草,鲜艳的花朵,高大的树木……,多么像一幅美丽的画卷呀!在这画卷中,可爱的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勤劳的小蜜蜂也飞来了,它们一会儿给这朵花传粉,一会儿给那朵花传粉,真热爱劳动。蔚蓝的天空飞翔着活泼机灵的小燕子,真迷人!
春雨,你真伟大无私,真神奇!你为了让无数生命及时得到水分,不顾自己的性命变成雨珠,真令人佩服。我爱你,春雨!
第二篇
“啪嗒,啪嗒”。水滴落在阳台的雨搭上,春雨的“演唱会”开始了,虽然没有雷声的伴奏,但“春的轻音乐”一点也不逊色。于是,我忙跑到阳台观雨。
春雨好细啊!细的像牛毛,细的像银丝,仿佛风一吹就能吹断似地,不一会,人家屋顶上全笼罩着一层白烟。伸出手想去接,根本就接不到雨滴,只有凉凉地感觉从指尖直潜入心脾,给人一种痒痒的,清爽的,惬意的感觉,真是春雨随风潜入心呀。时间稍长,雨点并没有减少,反而渐渐变大了,就像一个顽皮的小狗,在不停地舔舐你的手,不一会手掌就湿润了,形成了颗颗小水珠,那晶莹的小水珠,丝毫不亚于世界上最好的钻石。雨滴落在地上,便无声无息,只能看到投在地面上的湿润的身影。细细的雨丝飘落在小池中,根本就溅不起水花,只是,泛起了一圈小小的涟漪,转瞬即逝!
春雨好闹啊!小鸟们唧唧喳喳地从树梢飞到屋檐,再从屋檐吵吵闹闹的飞到电线杆上,你说我嚷互相传递着春雨带给它们的喜悦。小树们也随着微风,伸展着腰肢,舞动着嫩*、翠绿的裙衫,翩翩起舞,旁边的柳树也甩动着长长的秀发,唱着“哗哗”的歌儿,互相倾诉这春雨带给它们的欢快和喜悦!
春雨好香啊!不信,你自己闻闻!难道你没有闻到百花齐放的芬芳吗?难道你没有闻到夏日瓜果的清香吗?难道你没有闻到秋天田野里的稻香吗?再仔细闻闻,这里还有辛勤的人们汗水和投身事业的热情!是啊!没有耕耘,哪有收获!春雨也在提醒我们要珍惜时光吧,时不我待呀,我也暗下决心,要好好学习,争取考入理想的中学!
春雨渐渐地小了,慢慢地变成雾,变成烟,悄悄地飘向远方。它的细,它的闹,它的香,我都将永远深藏心底!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27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