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府何福随笔
没找导游,没雇车,凭两只脚串起北京胡同来了,走着走着竟闯进了和坤府。
和坤府门票也不便宜,但门票制作却精美,是一个很小的VCD光盘,里面的内容是介绍和府景点的,很有收藏价值。这里的旅游团很多,几乎每一处景点上都有导游,所以,用不着自己请导游就可以享受旅游团的待遇。和府又称恭王府,嘉庆四年和坤获罪,咸丰把和府赐给恭亲王奕,因此,这里又叫恭王府花园。
在和府门前,导游指着和府的门说:这种西洋门,在北京仅有两处,一个在圆明园西洋楼处,可惜已被八国联军烧毁,只剩下残垣断壁,这就是大家常见的圆明园标志;再一个就是和坤府的门,我仔细打量了一下,的确,和圆明园的差不多,俊美洋气。听完导游介绍,刚要向里走,又有一个旅游团的导游指着门对过的一栋房子说:这里就是当年和坤藏金银财宝的地方,它的窗户、墙壁都有夹层,据记载当年查抄金银千万两,和坤富可抵国,当时流传着“和坤跌倒,嘉庆吃饱”。走进花园,整个布局融江南园林艺术和北方建筑风格为一体,汇西洋建筑和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为一园,假山怪石,曲廊亭榭,小桥流水,花鸟鱼池应有尽有,绚丽多彩。园内有康熙御笔“福”字碑,隐藏在假山洞里,是国家级文物。现在我们过春节贴的“福”字,就是仿御笔印刷的。和坤的确是敛财高手,就连园子中的鱼池子都设计成聚宝盘形,水中的鱼儿无视人们的打扰,无忧无虑地游戏着,谁要是往里扔点食物,它们会立即云聚在一起,争先恐后,抢夺食物,鱼且如此,何况人了,看来这个院子体现了一个“贪”字。
和府宅院不少,有名的地方有蝎殿、邀月台、大戏台、沁秋亭、锡晋斋、瞻雾楼……数也数不清,据说《红楼梦》中描写的荣国府也就如此,和坤增为京师百座王府之冠,可以称之“人间的*府,什刹海的明珠。
走出和府我想得很多,“万里长城今犹在,而今不见秦始皇”。人啊!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要那么多钱干什么?还是“手莫伸,伸手必备捉。”
拓展阅读
1、《培根随笔》阅读感受和启示
其实我本来是抱着“我*不可能会喜欢这本书”的心态来看《培根随笔》的,我看这本书只不过就是为了完成一个任务而已。可是,当我真的捧起这本书打算翻个几篇凑一凑笔记的数时,我被这本书所表达的思想惊呆了。
其实也不能*地说“这本书”,因为,我也并是说赞同他的每一个说法。这本书谈了很多事,也都比较贴近了生活,所以我想我应该还是有发言权的,有些说法,我真的不喜欢。不过这不要紧,同一个人对不同的事情自然有不同的看法,也许我支持了这种想法,但并不代表我支持这个人的所有想法,不是吗?我若真的与培根的思想完全相符,我反倒还觉得不能接受,我可并不希望成为另一个谁。
我对这书的改观只源于我看的第一篇文章之中,我找到了和我的思想出奇吻合的他的思想。我想你也许并不能够想象得到那一刻我内心的兴奋与喜悦,那是在别人的书上寻觅到了自己的声音的美好,那是我一直没有说出口的话现在出自别人之笔然后躺在了我的眼前的欣喜,就好像,就好像自己的思想被人认可,而且,而且有人愿意出版这样的思想!
就像知音一样。
但是,知音也不完全是知音,人与人之间的想法毕竟还是会有所不同,我们读书,也只应该是为了让作者的话辅佐人的思考,而不是主导人的思想。这样的话,第一篇《谈学问》就有类似的出现:“读书不是为了故意找作者的碴,但也不要认为作者的话就应该全盘接受;读书也不是为了寻找一些夸夸其谈的资本,而是为了让我们用来分析一些事,思考一些事。”现在,许多人开始喜欢找茬,尤其喜欢找这种名家大作的茬。我不得不承认我也有过这样一段时间,以为自己一旦找出了什么错误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了。现在想想,当时的自己是有多荒唐可笑。
书中有些想法,我并不是那么赞同,当然也不可能有人拿刀架在我脖子上逼我去赞同。
比如说,培根认为,好管闲事的人必定不怀好意。但我觉得不一定,好管闲事也许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这个人也许只是出于对朋友的关心才这么做的,当然也不乏不怀好意的存在。但“必定”是否又太果断了一些呢?
这本书,其实唤醒了挺多我内心的想法,感触蛮深的。尤其是觉得看完这本书后,自己好像老了一点。
2、《培根随笔》阅读感受和启示
在这尘世之中,总有一些什么是我们难以公诸于众的,就像自己的小心思,所想所感,茫茫人海之中,难寻一知己。倾诉衷肠,共话天涯,仿佛成了难事。我想这位*家、学者在写《培根随笔》时,心里也把这些手稿作为思想的载体吧。
其实我在读《培根随笔》前的那段复习时光,自己拙笔写了几篇随笔,只当是茶余饭后的消遣罢了,或许语言并不完美,但是自己脑海中一闪而过的小思绪渐渐在笔尖下成型,生活起来。这天晚上,早已疲惫的我翻开薄薄的书页,第一篇很短,却让我在这寂寞的夜里找到归宿。思绪如泉水般涌来,打开台灯,执笔写下这篇读后感。
“一个人的本性要么长成有益的草,要么长成有害的草,让他适时地浇灌前者,铲除后者。”这句话是培根在《谈人的本性》中所提到的,也是让我感触较为深刻的。本性,是一种自身难以改变的真面目,有很多事物都掩藏住自己的本性,释放自己的虚伪。我们总是在这人海中寻寻觅觅,却总是彷徨迷惘,人真的好艰难。真实做自己,让人反感,看透了孤独空洞的躯壳,唯一精彩的灵魂是否被贬得一文不值,真实,你是真了,可是别人觉得你的灵魂丑陋不堪;伪装深藏本性,把自己缩在冰冷的面具后,虚伪地笑着,笑意却不达眼底,外表愈亮丽,面具背后令人艳羡的灵魂愈加瑟瑟发抖。当我们在天空下看星星时,看到的星星是晶莹透亮,美丽可爱的,但当我们真正地升上太空,看到的星星却是黯淡无光的,甚至上面还蒙着一层灰尘,这就是星星的两面,一面是它的本性,一面是它的伪装。
“一个人的本性在私人的空间里容易被人察觉,因为在那里他不必装假;一个人动感情的时候,也往往会忘记自己的戒律;”有人说我的人缘不错,可是他们知道我的内心吗?曾几何时听过我一个人孤独的心跳,对不起,这是我的本性,骨子里与生俱来的安静与疏远让我不得不戴上面具,总相信自己这样才能和大家和平相处,我也曾想释放本性,可是“决心争取灵魂自由的人,就是这些一下子挣断铁链再也不受罪的人。”世俗的牵绊,真正又有几人选择了心中的企盼?忘了吧,舒服睡一觉,不喜欢你的人照样不喜欢你,尘世之中,你也不知道你会装点哪个佳人的梦,习惯骨子里桀骜的本性,不在浮浮沉沉的世间迷失自己,勿忘初心。
什么才是想要的生活,每个人的答案都会不同,游走在岁月的长河中,扮演着各种角色的人们,总会在某一时刻回归自我,在那一刻我们尽情地享受着只有自己才能明白的感受。
3、《培根随笔》阅读感受和启示
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他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中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马克思称他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科学实验的真正始祖提到他,人们立刻就会想到他那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弗兰西斯,培根是近代哲学史上最早提出经验论的哲学家。他出生于贵族家庭是掌玺大臣兼大法官古拉斯·培根爵士的幼子,历经诸多磨难,后来也成为大法官。晚年脱离*活动,专门从事于科学和哲学研究,他的文笔与简练的语言,优美的文笔、透彻地说理、迭出的警句成为西方文学史上三大哲理散文之一。
培根是一个乐观的进步的人文主义者,是一位*思想十分开明的君主立宪论者。是对人类进步和社会正义充满信心的一个理想主义者,在*上是一个自然**和理性主义者。其中,理性最为重要。这些都相近代议论文,也是文学上的进步。
这部作品的逻辑性极强,而且涉及等很多方面,比如说:在建筑学方面培根用了很多的方法方式,后来写出他理想的建筑是怎么样的。建筑应该怎么修建,他认为建造房屋是为了居住而不是为了观看,所以如果这两个方面不能同时满足的话,该先注重实用,然后再注重美观,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观点,看来他是一个建筑学大家。《论园艺》中他指出从一月到十二月种什么花,怎么种他都有详细的描述,而且他各种花长什么样也是有详细描述的,再说花园,然后他深层明确规划。然后把小尖塔、喷泉、灌木林都有特别的规划。
同时他还是一个神学家,他对于无**进行大力抨击。“我宁愿相信那些圣使教徒的传记,犹太教的经典和《古兰经》中的一切寓言和神话,也不能相信这个宇宙只有驱壳、而没有做一个作为主宰的精神和灵魂,所以*没有必要用显示奇迹的方法来反驳无**。实际上宇宙所存在的自然秩序已经足够驳倒它了。”他说,只有那些对哲学一知半解的人才把人倒向了无**。这个观点,我不是很认同的,虽然我不是主张有**或者无**,但是从各个经验来看,就各个领域的科学家,不管是生物化学之类的,他们最后都在研究神学,包括爱因斯坦,在生命后期,他就沉入神学里面。
他认为的有神并不是属于过度迷信的神,而是属于在平常生活中作为一个信仰的神。无神与迷信放在一起是为了给我们鉴别什么是迷信,什么是神。迷信是对神的一种误解。
“读书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提出相反意见和进行驳斥。也不是要完全相信书中的内容将其视为真理也不是为了。寻找谈资,而是为了在心中进行衡量和斟酌。”
这让我对书中的每一个理论以及每一个说法有了新的看法和疑问。
在《论*》中他讲道,他崇尚*,但是,他认为*统一的方法是不要刻意的为了实现或加强*的统一而破坏仁爱和人类社会的规范。培根说,使用武力传教无异于用*所传的第一块法版去碰第二块发版。进而以为世人都是__,而忘了__本身首先是人。当止诗人卢克莱修看到阿伽门农狠心的用亲生女儿作为献祭的时候,曾经叹到:“*竟能让人犯下如此大的罪恶”,我赞同这个观点,因为一个人在作恶时会忘了自己是罪恶本身。
在《论报复》中他讲道,毫无疑问,念念不忘复仇的人只会使自己的创伤新鲜如初而那创伤本来是可以很快愈合的。我对于这个观点表示赞同。对于复仇,其实我们应该宽容对待,对于阴谋诡计的手段,我们要坚决反对,我们要崇尚一个美好的、和谐的社会。
他在《论借贷》中赞同高利贷的发放。他认为高利贷的发放有助于商业的发展,但是我认为高利贷并不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它的风险也很大。他虽然从两个角度来说高利贷的好处、坏处,但是这与他的自身情况有关,因为他毕竟是出身豪门,而且没有,没有感受过那个被借贷的人的感受。
他在《论财富》中讲,他认为赚钱最好的做法就是有一份稳定的收入,作为投机*的后盾,即使这样,投机失败了也有退路,这说明了培根对于怎样发财,有独到见解,可见他是一个经济学家。
4、《培根随笔》阅读感受和启示
我在读《培根随笔》的时候是非常享受的。简洁的语言和令人受益匪浅的句子,让我一口气读完了大半本。这本随笔集共有58篇文章,每一篇都包含了许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道理。
其中,感慨最深的便是“论死亡”了。生命是我们最宝贵的东西,它只有一次,生命是我们的根本,如果我们连生命都没有了的话,那我们还有什么资格谈友谊,亲情,爱情和财富呢?但是,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刻,每一分,每一秒都过得很充实,不错过生命中的分分秒秒,那么死亡就对我们毫无意义了。正是我们自己觉得在自己的生命没有达成自己想要的目标,还有很多遗憾才不敢面对死亡罢了。因此,我们只有活着,才能实现我们的愿望,达成我们的目标,不虚度年华,我们的生命才更加充实,满足。我们要相信,胜利的曙光永远在等待着我们凯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宁死不屈保卫国家,正是因为他觉得为国而死,人生已经无憾了,所以才吟出了这浩然正气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看破世俗,归隐山村,悟出了人生的真正意义。古今中外,感悟人生又懂得真谛的例子不胜枚举。
而我们呢?真正明白了吗?虽然很多人都很畏惧死亡,虽然这个字眼会让我们的恐惧感油然而生。但是,如果你的人生已经很充实,很美好,“死”又不会觉得可怕了,因为你的目标,愿望都已经完成了,你会觉得已经不枉此生了。
海伦.凯乐,这个说起来人人知道,人人敬佩的残疾人,只要我们有一点点的怜悯之心的话,都会为她的遭遇而哭泣,也会为她的成功而感到欣慰。可是与她相比,我们是正常人,既能看得见,也能听得见,但是她却比我们要成功的多。可是我们是占了上风的呀,为什么不如她呢?照理说我们应该学的比她更好才对啊,可是又有多少人可以超过她呢?她的成功正是因为她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努力拼搏,让自己在与死神面对的时候,回想起过往,会从心底里说出“我的人生,我自己已经觉得无憾了”。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命运会因为你的努力拼搏而改变,人生也会因为你的成就而绚丽多彩。所以,勇于挑战,努力拼搏,让自己无怨无悔。
把握自己的生命,努力奋斗,洒下汗水,不断耕耘,终会结出累累硕果,为自己的人生画上圆满的句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26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