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过冬》三年级活动课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09 23:00:55

《动物过冬》三年级活动课教学设计

一. 复习引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动物过冬》这篇课文,谁还记得课文中提到的小动物是怎样过冬的?(指名)

1. 黄莺飞到南方去过冬;

2. 啄木鸟不怕冷,仍在森林里捉虫;

3. 青蛙钻到泥洞里冬眠;

4. 小蚂蚁准备好过冬的粮食,在家里过冬。

二. 问题情境

除了刚才讲的,你们还想了解其他动物过冬的方式吗?

1.我想了解动物过冬的方式;

2.我想知道动物园里的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3.我想了解动物过冬的一些趣闻;

三. 上网查询

1.看样子你们想了解的东西还真多,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直接上INTERNET去搜索、去了解一下你最需要的动物过冬的资料。不过网上的资料实在太丰富了,而我们的时间又非常有限,为了更好地学习,谁能说说我们上网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1、要注意看得速度要快;2、要找你最需要、最感兴趣的资料;3、遇到不懂的生字和词可以问问老师和同学。)

2.你们讲的很好,现在就请小朋友们打开桌面的INDEX文件,点击相应的网址,寻找你最需要的资料吧。时间为五分钟。

3.学生上网查询。

4.反馈:都找到了吗?

(1、有没有你最需要的资料;2、你找到了关于什么动物过冬的资料;你的这个资料是在哪个网站里找到的。)

四. 下载整理

1. 既然你们都找到了自己最需要的资料,现在

不妨把他们下载下来,并仔细地读读下载的内容,把它读正确、读通顺。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互相帮助解决。

2. 学生下载并出声朗读,教师巡回指导。

3. 反馈。

4. 学生互读。

5. 加题目。

6. 反馈:你加的题目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加?

五. 交流反馈

1. 小朋友们学得不错,可是我们许多同学还不

知道你了解的动物到底是怎样过冬的,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向大家介绍吗?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交流准备。

3. 全班交流。

六. 规范美化

1. 听了你们的介绍,我们真是大开眼界,不过,

如果我们把下载的资料再做进一步的修改和整理或许会更好一些。你们会做吗?

2. 学生电脑操作。

3. 全班反馈交流。

七. 小节提高

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

八. 拓展延伸

实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们还可以继续上网,了解更多的动物过冬的方式。

拓展阅读

1、小上语文《2 花的校》优质

2

材分析】

《花的校》本文选自泰戈尔最著名的儿童散文诗集《新月集》,文以孩子的口吻向妈妈讲述自己童心感受的自然和校。《花的校》是一篇优美而富有童趣的文章,作者用拟人手法,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以儿童的眼光,描绘了花孩子们的美丽、泼、调皮。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假”。

2.有感情地朗读文,背诵第一节。

3.在阅读、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文,理解诗歌的内容。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生字词卡片、件。

第一

一、联想感知,激趣引入

1.说说自己的校是什么样的。

2.你们可知道不但我们有校,连花儿也有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习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花的校》,板书题。齐读题。

3.简介作者泰戈尔。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文家、社会家、哲家和印度民*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18615月7日,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赴英国留,1880回国专门从事文。1884至1911担任梵社秘书,20代创办国际大。1913,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奖的亚洲人。1941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遗言《文明的危机》。

二、检查生自生字词的情况

1.读准下列字音。

2.交流、识记生字。

A.加偏旁记忆的字:由——笛

青——猜

B.换偏旁记忆的字:汤——扬

汪——狂

劈——臂

3.读读写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润湿:潮湿润泽。

原野:宽广平坦的地方。

欢:纵情的欢乐。

急急忙忙:心里着急,行加快。

、读文,了解文的内容

1.生朗读文,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请四名同正确流利地朗读文,注意读准字音。把文分成四个部分,

思考每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师相机指导。

3.说说每一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2):想象阵雨降落时,花儿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

第二部分(3—5):想象雨来时,关了门在做功的花朵们便放假了。

部分(6—7):想象花孩子们在雨中穿着各色的衣裳,冲了出来。

第四部分(8—10):想象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他们对准妈妈扬起了双臂。

四、朗读文,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1.听师朗读。

2.师领读,生齐读文。

3.自由朗读文,边读边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4.同桌交流,说一说这些句子美在哪里?

5.师利用件出示佳句。

6.让同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大家共同欣赏。

第二

一、复习

1.开火车读文,边听边思考:每一部分讲的是什么?

2.指名生用简洁的话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二、读中感悟,探究解疑。

1.习第一部分(1—2)。

A.老师范读。

B.交流汇报这一节中优美的词句,并说明喜欢它的原因。

C.反复吟诵,细细揣摩,品味语言的精妙。

(1)润湿的东风走原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①理解体会:哪一个词语概括了东风的特点?(润湿)

②从“走”“吹着口笛”这两个词语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③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④读了这句话,你会想到怎样一幅画面?

(2)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

①理解体会:为什么是“一群一群的花”,而不是“一朵一朵的花”呢?

②你认为花会从什么地方跑出来呢?师引导,启发想象。

③你从“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这句话中感悟到了什么?

④“狂欢”是什么意思?你能想象出花儿在绿草地上跳舞的情景吗?

D.指导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习第二部分(3—5)。

A.生齐声朗读。

B.读中感悟,合作探究。

①为什么“我”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校里上,它们关了门在做功”?

②你是怎么理解“雨一来,它们便放假了”?

3.指导习第部分(6、7)。

A.师范读。

B.合作探究。

①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说明了什么?

②你是怎么理解“绿叶在狂风里哗啦啦地响”一句的?

③“雷云拍着大手”是什么意思?

④你是怎么理解“花孩子们便穿了紫色的、黄色的、白色的衣裳”的?

⑤你认为花孩子们冲了出来,要到哪里去?为什么?

C.师指导朗读。

D.生自由朗读。

4.习第四部分(8—10)。

A.生齐声朗读。

B.指导生理解、感悟、朗读。

①小作者认为花孩子们的家在哪里?

②“那儿”是指哪儿?

③你能想象出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的情景吗?

④在作者看来,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是为了什么?

C.生自由拉哪个度、感悟、想象。

、拓展延伸。

说说你想象中花的校是什么样的。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先在组内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

2

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蹈

花孩子

在地下校关了门做功

真可爱

急忙回家对妈妈扬起双臂

对《花的校》一文,我是非常喜爱的,我反复认真地读了这首诗,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感受,都会想到孩子们在读书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什么地方要给予帮助。

站在孩子的角度读,也站在老师的角度读,在这样的阅读中,我被作者感着,也被自己感着。我想,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只有自己走进文本,被文本*感,才能够感生,带生。所以堂上,当我要求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一朵美丽的花,听我认真地范读完后,孩子们好似刚从睡梦中醒来,一个个打着哈欠,伸着懒腰,那舒服劲,让人看着都羡慕。

堂上,作者与我,我与孩子们都成了花园中的一份子,孩子们仿佛走进了文本,随着作者的语言狂欢,嬉闹,生长。我想,这应该是我理想中的灵的语文堂,我们的语文应该是踏踏实实地立足内,放眼外,展望未来,为孩子的生命奠基的。

2、新部编版上语文2《花的校》优质

1.认识“荒、笛、罚、裳”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假”,会写“落、荒、笛、舞、狂、罚、假、互、所、够、猜、扬、臂”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文,想象花儿“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

3.能找出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能仿照“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的句式写句子。

重点

了解文主要内容,想象花儿“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

难点

能找出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能仿照“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的句式写句子。

1.识字、写字

对本要求识记的生字,可先让生在读文时自主认读,读准字音,再集中进行指导。要求会写的字中,相同结构的字可以归类书写。

的生字中,“荒”和“裳”是后鼻音,“笛”和“罚”是第二声,可以结合词语“荒野”“衣裳”“口笛”“惩罚”等进行认读。多音字“假”可以根据词语意思来确定读音,表示按照规定或经批准,暂时不工作或不习的时间,读第四声,如“请假、放假、病假”等;表示不真实,读第声,如“真假、假话”等。

对于本要求会写的字,师要重点指导难写的或者重点掌握的生字。比如,上下结构的字中,“落”“荒”下边部分的撇、捺要写得舒展,“罚”“臂”的上边部分要写得扁一些。左右结构的字中,“狂”“假”“猜”“扬”要写得左窄右宽,“所”“够”要写得左右等宽。“舞”字书写时,注意上下比例适当且中间是四竖。

2.朗读文,想象画面

关注文中有新鲜感的词语,引导生充分想象画面。指导生读出“花孩子”的自由快乐,充分体会童真童趣。

3.展开联想,添加画面

生充分想象画面后,展开联想,仿照文中有新鲜感的词语,补写一幅画面。花孩子回家了,。

1.预习提纲

(1)通查阅资料认识本生字。

(2)搜集作者泰戈尔及其作品的简介。

(3)搜集花的图片和视频。

(4)初读文,自会认字和会写字,结合文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5)再读文,能把文读得正确、流利、通顺。

2.多媒体件

第1

时目标:

1.认识“荒、笛、罚、裳”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假”,会写“落、荒、笛、舞、狂、罚、假、互、所、够、猜、扬、臂”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尝试找出有新鲜感的长句和词语。

3.初步文,了解文主要内容。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们,我们每天在校中习,享受着校生的快乐。你们可知道,不仅我们有校,连花儿也有校,你们想知道花儿的校是什么样子的吗?

2.让我们一起走进“花的校”,去体验它们的习和生吧。(板书题《花的校》,齐读题)

3.件出示作者的图片及其资料。

作者简介: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文家、社会家、哲家,曾获诺贝尔文奖。

主要作品:出版《飞鸟集》《园丁集》等五十多部诗集,文选自泰戈尔的散文诗集《新月集》。

知识补充:《新月集》诗歌主要来源于泰戈尔在1903出版的孟加拉文诗集《儿童集》。《新月集》中,诗人时而化身天真可爱的孩子,时而变成温存和善的妈妈,通儿童新奇泼的想象和母亲真诚怜爱的话语,把这种爱化作美丽的具体形象,产生了一种震人心魄的魅力。

他人评价:泰戈尔!谢谢你以快乐的诗情,救治我天赋的悲感;谢谢你以超卓的哲理,慰藉我心灵的寂寞。——冰心

题入手,激发生对文的兴趣。简要介绍作者,使生对泰戈尔有了初步的认识,丰富了文素养。

二、初读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文,同们认真倾听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2.自读文,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文,同时用横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3.指名朗读文。

(1)请四名同正确、流利地朗读文,注意读准字音。

(2)其他同边读边思考每一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再结合全文说说文的主要内容。

师点拨:

先写“我”在雷云轰响、风雨交加的六月里看到草地上冒出的花时,把未冒出地面的花朵想象成在地下校上的孩子,把在墙角冒出来的零星小花想象成犯错误而被罚站的生。接着写当大雨来时,“我”把冒出来的花儿们想象成了校放假冲出来玩耍的孩子们。最后写“我”把花儿们急切生长想象成他们要回家找妈妈。

4.先尝试找出你认为有新鲜感的长句,重点指导朗读。

(1)示例一:

件出示: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校里上

读通长句,生自读,指名读,师指导。这么长的句子一口气读不完,在恰当的地方停顿一下,读起来会更有诗意。

(2)示例二:

你没有看见/他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吗?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吗?

注意有问号的句子要读出疑问的语气,指名读,师指导纠正,齐读。

发挥生自主习的能力,启发生自主识字。重点指导朗读,特别是对长句的朗读,如“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朗读指导很重要,只有会读才能读懂文,才能在朗读中提升生对文章的理解,增强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情况。

件出示: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荒、笛、罚、裳”。

(2)加偏旁记忆:荒—谎。

(3)换偏旁记忆:笛—油。

(4)多音字:假jià(假日)jiǎ(假如)

(5)练习:

件出示:

判断多音字“假”的读音。

(1)再两天,我们就要放暑假(jiǎ

jià√)了。

(2)这件事情的真假(jiǎ√

jià),只有我们自己亲自去验证才知道。

(6)多音字小结:根据意思来确定读音,表示按照规定或经批准暂时不工作或不习的时间,读第四声,如“请假、放假、病假”等;表示不真实,读第声,如“真假、假话”等。

2.写字。

(1)书写注意点。

落: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要注意各部件的穿插与避让。

荒:不要在“亡”上多写一个点。

笛:下边是“由”,不是“田”。

舞:一共14笔,件展示笔顺,指名反复书空。

狂:左窄长,右宽短,“犭”弯钩弯势不宜太大。

罚:“罒”扁平,下部略宽于上部。

假:左窄右宽,“叚”的竖长,横撇和捺要协调。

互:下横比上横长,撇折的撇和横折的折向左斜。

所:第四笔写在横中线上,最后一笔是悬针竖。

够:左右基本等宽,右部两个“夕”要上下排列。

猜:左窄右宽,右部字形狭长,第横稍长。

扬:右边横折折折钩一气呵成,下部略宽。

臂:上宽下窄,上下分布合理,“月”不宜宽。

(2)师范写“舞”“扬”“臂”。

(3)生练习书写。

(4)件出示词语:

落叶

荒野

口笛

跳舞

狂欢

罚站

放假

互相

所以

能够

猜出

扬起

双臂

①朗读词语,找出自己认为有新鲜感的词语,了解其意思。

荒野:荒凉的野外。

口笛:口哨。

狂欢:纵情欢乐。

生书写词语。

注重把识字、写字落到实处。指导生书写时,先让生独立进行观察,如“荒”,再强调它的写法,掌握书写生字的要领。师在了解情的基础上,针对生易错的字进行指导。通件演示笔顺、师示范来指导生书写,提高生的书写能力,从而指导生把字写得正确、美观。

第2

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想象花儿“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

2.能找出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能仿照“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的句式写句子。

一、复习字词,导入新

件出示:

落叶

荒野

口笛

跳舞

狂欢

罚站

放假

互相

所以

能够

猜出

扬起

双臂

1.听写词语。同桌互查,当堂纠错。

2.件出示花的图片,指名读听写的词语。

3.渡:读了上面的词语,同们一定会想起我们上节的一首儿童散文诗——《花的校》,这节我们继续习这首散文诗。(板书题)

4.让我们大声、有力地齐读题。(生读题)

5.配乐朗读第1、2自然段。

从复习词语导入,意在巩固上节习,同时自然引出新。对文在整体上可以进行初步感知。

二、品味语言,深析文章。

(一)习第1、2自然段。

1.生齐读文章。生吟诵有新鲜感的句子,品味语言的精妙。

件出示:

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湿润的东风走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1)边听边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听到了什么声音?

引导生抓住“雷云在天上轰响”来想象画面。

(远处传来滚滚的轰隆声,沉闷的雷声,在头顶上“咔”的一声巨响。)

件出示雷雨天气的图片和视频,直观感受“雷云在天上轰响”。)

(2)“湿润的东风走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读到这一句时,你注意到加点的部分了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的体会呢?

(我仿佛看到了东风在荒野上吹,吹绿了小草,吹笑了花儿,听到了东风在竹林中吹竹叶发出唰唰的声响,东风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在大自然中玩耍。)

小结:在第1自然段中,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东风以人的特点。东风可以“走荒野”,可以“吹着口笛”。这种写法多么形象生啊!

2.理解体会。

(1)“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哗啦啦、淅沥沥……)

这样的词语是拟声词。“湿润的东风走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谁能这种声音?(件出示:风吹竹林发出的呜呜的声音)

(2)品读句子,思考:

件出示: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①朗读这句话,你认为它新鲜在哪里?(这句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述出了花儿快乐生长的情景。)

②你从“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一个“跑”字说明了花儿在雨水的滋润下疯长,又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让人感受到花儿们在快乐生长的样子。)

③“跑出来、跳舞、狂欢”突出了什么?(突出了花儿们的美丽、泼、可爱、向上,从“跳舞”这个词语我还能感受到花儿们很快乐。)(朗读时,要用欢快的语气读。)

④你认为花儿会从什么地方跑出来呢?师引导,启发想象。

生1:会从草地上跑出来,因为草地是花儿的家。

生2:我觉得会从竹林里跑出来,花儿的家也可能在那里。

生3:花儿一定会从大树下跑出来,我认为娇嫩的花儿躲在大树爷爷身旁会觉得很安全。

……

件出示:

你能想象出花儿在草地上跳舞的情景吗?

想象花儿跳舞的情景:一群一群的花儿在草丛里、在小河边、在大树下使劲地生长着,在风的吹下,快乐地手舞足蹈。(件出示一幅花儿在草丛中开放的图片,用态图最好)

(二)习第3~6自然段。

1.生齐声朗读。

2.激发想象,体会童真。

件出示自读提示:

找找文中“我”都产生了哪些想象?哪些想象比较有趣。

(1)生汇报:

生1:文中“我”想象了地下有花的校,那些跑出来的花朵是在地下的校里上生。

生2:他们也要做功;他们要是放以前出来玩,是要被老师罚站墙角的,墙角开放的小花儿被作者想象成因犯错被罚站的生,多么有趣的想象;他们也会放假,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生3:想象他们的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

(2)同们,读着这些想象的内容,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谈感受: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想象奇妙有趣,让人读起来忍不住想笑。“放假”一词写出了花儿们大量开放的情景,争奇斗艳,是那样热闹,和放假时的孩子有什么两样?都是一样的无拘无束,一样的快乐。

3.小结。

多么奇妙的想象啊!想象时要大胆独特,想象时要联系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一定会让我们体会到更有趣的事情。

4.指导朗读,要读出惊喜的语气,感受想象的奇妙。

习第7~9自然段。

1.指导生朗读、理解、感悟。

(1)件出示自读提示:

自读提示:

(1)你能想象出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的情景吗?

(2)在作者看来,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是为了什么?

(3)想一想:花儿的妈妈是谁?

指名读一读。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2)件出示:

你没有看见他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吗?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吗?

我自然能够猜得出他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有自己的妈妈一样。

①两个反问句写出了花儿回家的心情是多么急切。

②花孩子们急急忙忙地赶回家是为了寻找自己的妈妈。

(3)想想花儿的妈妈是谁。(出示花的图片,紫的、白的、*……)

2.生自由朗读。

3.小结:多么奇妙的想象啊!想象时要大胆独特,插上想象的翅膀,一定会让我们体会到更有趣的事情。

结合重点词语边读边想象画面,如“跳舞、放假”等联系生生展开想象,使生更容易理解文,利用画面和优美的音乐调生的情绪,指导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到诗歌的语言美、音乐美。将阅读和欣赏结合在一起,还要引导生体会作者想象的奇妙。在朗读中,读出孩子的天真、烂漫,读出童真童趣,以达到标中“诵读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的要求。

、想象练笔,拓展阅读。

1.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想象花儿们还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想一想,然后用几句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2.小练笔。

(1)“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你喜欢这样的表达吗?请你照样子,写一写。

件出示:

清风一吹,他们_______________。

蝴蝶一来,他们_______________。

(2)联系生展开联想,用上有新鲜感的词,先说一说,再为文添加一幅画面。

件出示:

花孩子回家了,_______________。

四、文小结。

这节习,你有什么收获?希望你们也能用童心感受生,用你们童真童趣的语言记录这美丽的世界。

《花的校》这篇文原是泰戈尔的一首诗。我很怕讲诗,诗太抽象,诗里边的意思,很多时候,我觉得谁也无法去给谁,这太需要自我的感受了。诗重在朗读,在朗读中自会有所感悟。

成功之处:

增加表象,扩展想象空间。我在程中创条件,采用了多种手段,运用了各种不同的措施来丰富生的表象储备,提高了生想象力。

不足之处:

我在堂上对生的朗读引导还不够。

在今后的中,不能放任自流地让孩子们去自读,必须要引导,通朗读去“开发”孩子们的脑与心。

3、九期语文

《孔乙己》

一、认识*育、科举制度的罪恶,习鲁迅反*的战斗精神。

二、理解运用外貌、语言、作的描写塑造人形象的方法;体会环境描写在刻画人表现主题中的作用。习本文遣词造句的简炼、精确。

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外貌、语言、作的描写塑造人形象。

难点:对孔乙己人性格的理解。

时数:时。

第一

一、激发兴趣,引入文。

本文写于1918,发表于19194月的《新青》,后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凡读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自己也说,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的?习本文之后就可得到明确的回答。

去有人说,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而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有道理的。那么,孔乙己的悲剧是什么样的悲剧呢?悲剧,往往令人泪下,然而,读了孔乙己的悲剧,眼泪往往向肚里流,心里有隐隐作痛之感。这又是为什么呢?习之后我们可得到回答。

这篇文章是举世闻名的著作,情深、意深、含蓄、深沉,必须认真阅读,积极思索,好好领会。

二、检查预习,点出传神之笔。

谁能准确地回答:作品中的主人公姓甚名谁?文中哪一句话形象而概括地刻画了作品主角的特殊身份?这是一种怎样的特殊身份?

生回答后,点明:“孔乙己”是“绰号”,不是姓“孔”名“乙己”。孔乙己字出自旧描红簿,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大意是“上古大人孔氏一人而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一个人在世上,连姓名都不知道,以“绰号”代名字,可想而知这个人的命运不佳,是一个悲剧性的人

文中“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的人”这句话形象而概括地刻画了作品主角的特殊身份。“站着喝酒”,说明生贫困,经济拮据,与“短衣帮”同处于社会底层的经济地位;“穿长衫”,为的是要摆读书人的架子,显示比“短衣帮”高贵。在他身上,显现出与常人不同的十分明显的特征,使人一看,印象深刻。作者运用了“画眼睛”的方法写出人的基本特征,做到了“以一目尽传精神,以一斑而窥全豹”。这是贯通全文的点睛之笔。这个形象一出现就展示出悲剧的兆头。

、讲读分析第一部分(第1节至第3节)。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

提问思考:孔乙已是在怎样的环境里的?

生回答,点明:的环境是清朝末的咸亨酒店(小说点明“——这是凹多前的事……”由创作小说的1918上溯20多,是19世纪末,也就是清朝末。)酒店有特殊的格局,多种的喝酒方式。

这个场所是清末社会的缩影,它等森严、冷酷势利。(咸:xián全的意思;亨hēng通达顺利。咸亨:出自《易•坤》的“品咸亨”。旧时店铺老板用这类吉利的字眼做招牌,取财源茂盛的好兆头。)请同一一找出阶差别相对照的词语,说明等森严。

一“坐”一“站”;一“里”一“外”;一“长”一“短”,一“荤”一“素”,鲜明地揭示了贫富悬殊,世态炎凉。

2.从哪些语句看出这个场所的势利与冷酷?

读文中有关语句,体会:

掌柜的对长衫主顾的巴结,对小伙的凶脸孔,对短衣帮“羼水”的冷酷。“羼水”这一细节深刻揭露老板对穷人榨取手段的卑劣和冷酷势利、唯利是图的本质。“单调”、“无聊”,“泼不得”。死气沉沉的气氛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炎凉的关系。(对“幸亏”进行换词练习,如“幸好”“多亏”等。)

3.作者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笔墨来描绘环境?又为什么要写柜台、温酒、喝酒?

这样写,目的在于揭示主角所处的社会环境,创造不平等的冷酷的气氛,预示孔乙己悲剧的必然性。

写柜台与附近的人们,是为描写孔乙己作铺垫,因为从他们的眼里、话里可以看出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勾画特定的环境,特定的社会背景,为的是演好社会中这个下层人的悲剧。

4.就在这冷酷势利、等森严的环境里,一个“笑”字引出了主人公的出场。为什么小伙居然也可以“笑”呢?是“欢笑?是玩笑?是取笑?是讥笑?还是嘲笑?

就在读者不解之时,作者用极省俭(白描)的语言亮出了孔乙己的形象。个附加语(“站着喝酒”、“穿长衫”、)一下子刻画出这个人身上的可笑的矛盾,他是这环境里独一无二的笑料,给人以世情凉薄之感。

咸亨酒店(缩影) 孔乙己苦人儿

森严壁垒分明势利冷酷

“长”“里”“坐”“荤” 站着喝

(笑)→ 而 凉薄

“短”“外”“站”“素” 穿长衫

孔乙己身上的这种矛盾,决定了他的生内容;他的语言、行,又必然使他在鲁镇人们心目中成为可笑的人。他为什么穿长衫,又为什么只能站着喝酒呢?那就得认真剖析了。

四、布置作业

1.熟读第一部分。

2.根据鲁迅第一部分的描绘,用漫画的笔法给孔乙己画像。

4、九期语文

《热爱生命》

知识目标

1 了解有关杰克•伦敦的文常识。

2 把握小说富有传奇色彩的情节结构。

能力目标

1 体会小说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逼真的细节描写。

2 领会小说的象征意义。

德育目标

体会人在绝境中顽强求生的精神状态,引导生感知人热爱生命本能、珍惜生命。

诵读,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体会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体会小说的象征意义。

时安排1

一、创情境

1 借助音乐,创情境。

用音乐开启生心扉,可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让生体悟音乐旋律中迸发出的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2 导入新

生命作为人类艺术的永恒主题之一,中外文史中,许多大师为探索它的真谛历尽艰辛为实现生命的价值李清照唱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凛然浩歌。为描摹生命的姿容泰戈尔勾勒了一幅“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旷世佳境。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热爱生命》更是作者为我们唱出的一曲珍爱生命的美妙乐章。

3 介绍作者

杰克•伦敦美国小说家,生于加利福尼亚一个破产农民家庭。童时他就饱尝生的艰辛。他当牧童、报童、童工工人、水手。这期间,他开始阅读大量的小说和读。16岁失业,他参加失业大军组成的_队伍,以流浪罪被捕入狱,几个月后出狱。出狱后,他拼命干,同时刻苦习,广泛涉猎达尔文、斯宾塞、马克思等人的著作。后来受淘金热影响,加入了淘金者的行列,却因病空手而归,但带回了北方故事的素材。从此,他埋头写作,成为职业作家

杰克•伦敦从1900起连续发表了许多短篇小说,描写贫民和工人生《深渊中的人们》、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幻想小说《铁蹄》等许多中长篇小说和散文集,深刻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和罪恶,有力地控诉资产阶对劳人民的剥削,公开号召用阶*和武装**_资本主义制度。

杰克•伦敦在十几创作生涯*写了19部长篇小说,150多篇中短篇小说和大量文报告集、散文集和论文。其中比较优秀的还有《荒野的呼唤》、《白牙》、《天大亮》、《月谷》、《墨西哥人》和受到列宁赞赏的《热爱生命》

但是到了晚,他逐渐脱离社会*,为了迎合出版商的需要和满足个人的质享受也写了不少粗制滥造的作品,1916杰克•伦敦和他的代表作中的主人公马丁•伊登一样,在极度空虚和悲观失望中*身亡。

4 背景介绍

短篇小说《热爱生命》是描写一个淘金者与饥饿、寒冷、恐慌和死亡作*的故事,表现出人战胜自然、生战胜死亡的积极思想。

二、通读文,整体感知

1 生默读,把握小说情节

生复述小说情节,师引导

《热爱生命》讲述的是一个美国西部的淘金者在返途中被朋友抛弃,他独自跋涉在广袤的荒原上。他已经有两天没有吃东西,并且迷了路,已经筋疲力尽,不是靠两脚走路,而是用手脚在路上爬了,他吃的是雪水,睡在露天。在荒野的六天六夜中,他仅吃了一二条水塘中的小鱼和四只刚出壳的小松鸡。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在他奄奄一息时,有一条病狼却时刻尾随着他,舔食着他留下的血迹,觊觎着他的肉体。最后淘金者用智力和毅力咬开了病狼的喉咙,凭着意志吮吸了病狼的血,并坚持着爬到了大河边。最后,他在大河边被几个科考察人员救起,他在与大自然的拼搏中了下来。

2 生自由诵读思考

小说的主人公在茫茫荒原上面临着哪些生死考验?他为什么能超越极限战胜病狼而顽强地生存下来?

生概括,师点拨

主人公所面临的生死考验有饥饿、恶劣的天气、个人体力的极度虚弱伤病以及野兽的威胁等。他之所以能战胜这些并顽强地生存下来,是因为他坚韧顽强、不惧艰难险阻。他虽然身体衰弱无比,并且时常处于昏迷之中,却有着惊人的意志力。在这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生死搏斗中,人的伟大与坚强也最鲜明地体现了出来。作品所要弘扬的正是这样一种硬汉精神。

3 生重点研读小说最为精彩的场面:也是**部分人与狼最后的格斗。体会主人公坚毅勇敢拼搏的生命意志。

生合作探讨,师明确:

小说的象征意味也非常浓厚,这是西方许多文作品的艺术特点。小说中艰难爬行的主人公和一直尾随其后的饥饿不堪的狼所面临的选择是简单而清晰的要么战胜对方生存下去,要么被对方战胜,沦为牺牲品。主人公以他坚毅勇敢的性格和顽强不屈的生命意志,在同狼的最后搏斗中取胜,成为真正的“强者”。小说启示人们:生命是神奇而宝贵的只有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才能让生命光芒四射。

文中主人公没有名字,仅以“这个人”指代,显然隐含着作者以他作为整个人类象征的用意,而文中的“狼”可以看作险恶的自然环境与自然力量的一种隐喻。

4 生联系《荒岛余生》中鲁滨孙荒岛求生的经历,深入领会小说的深刻意蕴

、研读,体验延伸

1 生默读文,思考:

这篇小说在艺术上有什么特点?

故事情节的传奇性与具体细节的高度统一,可以说是这篇小说的特色。一方面,这篇小说的整个故事情节都带有传奇色彩。作者将主人*置到一个困苦险恶到极点的生存环境中,让其经受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考验;另一方面,这又是一篇极为逼真的小说,我们在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中很难找到人为编造的痕迹,作者准确地摹拟了主人公在特定境遇中的心理感受与意识。非常逼真地展示了一个疲惫、衰弱的人在荒原上的艰难求生程,其“真实性”可谓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2 请生绘声绘色地讲出在其他书刊或电影电视中看到的类似的人或求生的故事,如沙漠、地震、海难等。

3 以生命为引线给生介绍一些珍惜生命与疫病、灾难顽强抗争的知名作家的事迹,并引导生阅读其作品。

讲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的事迹推荐选读其长篇小说

《我的生故事》和散文《假如给我天光明》

(2)讲当代作家史铁生的遭遇,选读其感悟生命的文章《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等

四、堂小结

生命是宝贵的,只要心中生命意念还在,只要不轻易放弃,再困窘的环境也能重生。这就是文告诉我们的一个简单而实用的道理。让我们热爱生命,让我们的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五、布置作业

阅读汪国真的《热爱生命》,选取不同角度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5、九期语文

《谈生命》

1、认识生命的本质,培养积极进取的生态度;

2、 品析、探究含蓄深沉的语言

一.导入

生命,作为人类艺术的永恒主题之一,中外文史中,许多大师都曾为探索它的真谛历尽艰辛。为捕捉生命的踪迹,屈原发出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悲壮誓言;为实现生命的价值,李清照唱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凛然浩歌;为了描摹生命的姿容,泰戈尔勾勒了一幅“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旷世佳境。而挚爱文的冰心老人告诉我们,生命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习她的《谈生命》。

二.整体感知

思考:本文围绕生命谈了些什么内容?

鼓励生大胆发表自己阅读后的认识与体会,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这篇文章用“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喻,形象地描述了生命的历程,揭示了生命的本质,表达了珍爱生命思想感情和奋发向上的生态度。

、研读探究

1.一江春水,一棵小树分别经历了怎样的历程?这个历程有什么特点?

提示 一江春水的东流历程

聚集力量 —— 快乐勇敢地流走—— 愤怒地奔腾和怒吼——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 —— 一声不响地流入、消融、归化

特点:向前、曲折、复杂、多变

一棵小树的成长历程

勇敢快乐地破壳—— 雨中吟唱风中跳舞—— 挣脱、挺立——宁静和怡悦——消融、归化、无乐无哀

特点:发荣、滋长、繁盛、凋零

小结: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他们都经历了渺小微弱到强健壮大再到消亡的程,其间顺利与曲折,快乐与痛苦相伴相随。

2.一江春水,一棵小树的历程暗示了什么样的人生历程呢?

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其间有痛苦也有幸福,痛苦也是一种幸福;生命存在于运之中,生命的程就是奋斗不息的程;生命存在欲生长之中,生命的程就是蓬勃生长的程;个体生命是宇宙大生命的一分子,个体生命最终要回归到宇宙大生命的母体之中。

既然如此,我们应怎样对待我们的生命呢?

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集体朗读文章第四小节

3.讨论:既把生命比做一江春水,为什么又把它比做一棵小树?是不是简单的重复?

四.品味语言

优美的语言犹如一颗颗绚丽的珍珠,它使文章焕发出迷人的魅力 .

1.示范:我最欣赏的是这句话 “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

这段文字运用了一系列准确而又生的词语:聚集、奔注、穿、冲倒、挟卷、快乐、勇敢、享受,形象地描绘了一江春水的历程,有力地突出了一江春水历程的复杂,曲折,多变.

2.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在书上做批注

3.全班交流

五.小结

冰心用形象的比喻,生的语言,将生命程比喻为一江春水的奔流历程、一棵小树的生长经历,用春水、小树来象征生命。你能不能模仿她的写法,结合自己十几的生经历谈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

点击查看更多《动物过冬》三年级活动课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288h.cn/articles/46.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