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文《小小竹排画中游》的教学设计范文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和三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江南是十分美丽,富饶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江南是十分美丽,富饶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习准备
课件,生字卡。
学习过程
一、看图,揭示课题
1. 播放表现江南风光的民族乐曲,一边看图,一边欣赏乐曲
2. 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感受?
3. 出示课题,学生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二、初读课文
1.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痛句子
2. 请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帮助正音;
3. 自由读后,开展朗读竞赛
4. 请学生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准生字的字音。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 读了这首诗歌,我们都知道江南的美,美在哪里,谁能说一说?
2. 结合看图,理解竹排是用竹子扎成的,是江南水乡的交通工具
3. 运用课件动态演示顺水流
4. 看图了解密的意思
5. 指出图中的禾苗
6. 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或句子
(引导学生了解江南鱼米乡)
四、朗读,背诵
1. 朗读课文,感受江南水乡的美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小小竹排画中游,小小竹排画中游
拓展阅读
1、小学五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无论发现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是父与子之间的心灵之约,更是一种伟大的承诺,正是这种承诺的力量,才使得父亲在儿子被大地震埋在废墟中时,连续38小时不停地挖掘,终于把自己儿子和其他13名儿童从瓦砾中救出。这是父亲的“了不起”。当安全出口被开辟出来后,“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看似简单的话语,却是从一个只有7岁的孩子口中说出,是在地震后被掩埋38小时后,即将获救但又随时面临危险的情况下说,造就了儿子的“了不起”。一对父子,演绎了一个传奇故事。
1、能读通课文,理解“爆炸”、“废墟”、“破烂不堪”等词语意思。
2、能有感情在朗读课文,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
3、能感受“父爱的伟大”。
4、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对这对“父子”的真实情感。
教具准备:
1、课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看到“地震”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
师: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使得6万9千多名可爱的生命过早地凋谢了,使得3000多孩子瞬间成为了*。地震是残酷的。在1994年美国洛杉矶也发生了一场地震。在这次地震中,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个传奇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这个故事,认识这对父子。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感知大意。
1、生带着要求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不动笔墨不读书)
(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
(3)、地震中发生了什么事?
2、生自读课文
3、交流汇报
(1)、这是一场怎么样的地震?
(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内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① 指导朗读: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突出“大”)
② 出示“大地震图片”
师:我带来了一组当年大地震的图片(课件出示)(简介几组图片,屏幕随机出示:废墟,大爆炸、瓦砾、理解“爆炸”、“废墟”)
(2) 地震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他人的劝阻,手无寸铁在废墟中连续挖了38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
(3)
文中是怎么样评价这对父子的?
(了不起——板书:了不起的 )
三、精读课文,品味父亲的了不起
1、师:下面,我们先来了解这位了不起的父亲,你们从哪些语句能体会父亲的了不起(①他挖了6小时——到处都是血迹。②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③别人来劝他,他还是坚持。)
2、琢句感悟父亲的伟大。
(1)屏幕出示:“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①有哪些人来劝父亲(好心人,消防队长,警察)
师:他们是怎么劝的?(①太晚了,没有希望了。②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③你很难过——)
师:请你们再读这一片段,你有什么发现?
②理解父亲每次回答的心情
a.恳求 b、急切 c、崩溃,生气
③指导朗读理解心情:恳求,急切,崩溃 朗读)
a:师,面对好心人的相劝,父亲恳求着问道:“谁愿意帮助我?”面对消防队长地阻拦,父亲急切地问:“你是——”面对警察的劝阻,父亲崩溃地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b、这是一场大地震,别人的行为可以理解,父亲的行为可以理解吗?他为什么不向别人解释对儿子的承诺?(节约时间)
c、再次朗读这三句话。
(不管别人是否理解,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等着我!”)
(2)屏幕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
①生齐读这句话。
师:读完后,你有什么感受?(时间漫长,36小时)为什么不直接呈现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课件出现:朗读对比,体会评议文字的魅力)
师:这就是文字处理的魅力,这就是文字的艺术,短文的一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的漫长,父亲的坚毅。
指导朗读怆挖了8小时……
②36小时过去了,此时的父亲是怎样的呢?(出示课件:他满脸灰尘——到处都是血迹)
师:同学们,请你们齐读这句话,读完后,闭上眼睛,看这伟大的父亲的形象是否浮现在你的脑海中?
③师:这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连续挖了36小时呢?
(随时有大爆炸、余震)
师:同学们,由这位父亲我不由得想起四川地震中那感人的一幕幕
(课件出示图片(配乐) 图片介绍: )
④小练笔:父亲此时已挖了36小时,可儿子生死未卜,这一刻,父亲的内心怎么样?他会想什么呢?
a、生小练笔
b、指名展示并朗读自己的小练笔。
四、课堂小结
师:都说风,能让石头吹裂;都说雨,能将钢针锈蚀;都说岁月,能把你的脊梁压弯;唯有你的意志,百折不挠,不变,挑起全家老小一生的重量。文中父亲的言行,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父爱如山”。
2、小学语文课文北京的教学教案设计
1、认识“央、瓦”等13个生字。会写“央、交”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的变化。
3、有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
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会本课的生字,感受祖国首都的美丽。
【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从小就知道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祖国的心脏。从北京传出来的声音,响遍神州大地。世界各国人民的眼睛,也越来越多的聚焦于北京。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让他们爱北京、以北京为豪。在学习时我打算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北京了解了哪些,在放幻灯片,让学生对北京古老而现代的景观有所了解,再进入本文的学习。生字的学习还是发挥小组的作用,有小组长带领读一读、说一说、记一记,再通过读短文检查。课文的朗读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的作用读通、读顺、读的有感情。
第一课时
一、说说北京,导入新课
1、说说你知道的北京。
2、课件出示:美丽的北京。
展现北京古老的文明和现代的文明:天安门广场、立交桥、颐和园、故宫、中华世纪坛……
请同学们认真观看。说说你看到的北京。
3、北京多美呀!今天,我们一起出发去北京游玩。
二、初读识字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学生认读情况:
⑴ 学生用生字卡片互相检查。
⑵ 课件出示词语:
* 城市 旁边 花坛 祖国 庄严 图案 立交桥
风景优美 绿树成阴 高楼大厦 名胜古迹
① 学生自读;
② 小老师领读;
③ 开火车读。
⑶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正音。
⑷ 给生字找朋友。
三、朗读欣赏,悟情
1、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读课文,想一想,你感受到了什么。
2、读读想想说说:哪些地方写出了北京的美,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3、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把你觉得最想读的地方划出来,再读给你的同桌听,并和他说与说你为什么想读。
4、你觉得哪些地方不明白?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北京的事情?
5、指名朗读课文,大家评议,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四、实践活动
北京的景色如此美丽,让我们动手把它画下来,再加上自己的想象,画一幅想象画,并配上一、两句赞美的话。
第二课时
一、展示交流,复习巩固
1、在小组内展示、交流自己画的想象画。
2、课件出示课后读读记记中的词语:
绿树成阴 鲜花盛开 风景优美
来来往往 高楼大厦 名胜古迹
⑴ 自己读读这些词语。
⑵ 同桌互相读一读。
⑶ 全班齐读。
⑷ 开火车朗读。
3、拼词游戏。
4、自由选择词语练习说话。
二、我会写
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书写的字:
央 市 优 坛 国 交 旁 阴 城 图
1、读准这些字的音。
2、仔细观察这些生字在田字格里的占位,同桌互相说一说。
3、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学生仔细观察,并书空练习。
4、描红仿写。
三、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背给小组长听
四、拓展活动
说说知道的北京新变化。
学生对北京非常向往,课件展示了北京的名胜古迹、新风貌等风景,学生一看就激发了自豪感,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的读出课文。在布置作业时,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培养想象力,这种练习须继续加强训练。
3、小学五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中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与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课文中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与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学生观看地震场面的录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出示课文的第一段,生读:
30万人,四分钟,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如此强烈的对比,你该怎么读出它。
洛杉矶大地震已经过去了12年,但这幅画面却定格在了人们的心中:出示课文主题画。
3、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
在这对父子身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反馈交流: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旁人的劝阻,经过38小时拼命地挖掘,终于在地震的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14个孩子的故事。
三、学习生字新词
1、指名学生读课文,正音:
学生找出不理解的词语,相机指导释词的方法。
同桌互相生字新词,互相纠正。
2、指导书写:
矶:最后一笔像“飞”字的第一笔。
砸:注意笔顺。
颤:结构要紧凑谦让。
四、再读课文
默读。
在你有话想说的地方做上批注。
交流反馈。
五、总结
这是一个感人的真实故事,故事中处处流淌着真情,父亲使你发出的感慨又何止这些呢,随着下节课的深入,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思考。
第二课时
一、走进父亲的内心
找出集中描写父亲外貌的语句:(第12段)
指名读。
学生反复朗读,读到你想说话了就停下来。
父亲总共挖了38小时,38小时整整一天半还多两个小时,文中这样排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生读。
哪些人阻挡过他?
孩子们的父母劝阻道:“……”
把父亲的念头读出来:“儿子在等着我。”
消防队长挡住他:“……”
父亲的信念是:“儿子在等着我。”
警察走过来告诉这样做很危险,让他马上回家。
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引读:“他埋着头挖了8小时,12小时……”
在这漫长的38小时艰难地挖掘中父亲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精神、身体)指名读。
38小时不吃不喝不睡还要在进行这样超强度的挖掘,如果是你会怎么样?再读。
是什么让父亲如此的勇敢?是什么让父亲变得如此的坚强?又是什么让父亲变得如此执着。(坚定的信念 父爱)
二、感受父爱的力量
1、品读描写语言的句子。
2、父亲挖到了,儿子还活着,阿曼达被困时与其他孩子的表现有什么不同之处?
3、阿曼达有一个活下来的信念:无论发生什么,父亲总会和我在一起。
4、父亲对子女宽广深厚的爱,让儿子在困境中拥有希望,儿子的这种态度也影响着周围的孩子,他们都获救了!
三、体会父爱的伟大
如果让你给父爱作个比喻的话,你会说:父爱像……
四、拓展
阅读同步阅读相关主题的文章。
父亲 坚定的信念 儿子
如:山、海……
4、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1白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认识“鹭、嫌”等7个生字,会写“鹤、宜”等10个字。掌握“精巧、配合”等18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3.学习作者通过对比、直接描绘等方法体现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本课通过对比的手法和从多角度描写白鹭的美。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的含义。
学习作者通过对比、直接描绘等方法体现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一、谜语引入,介绍资料。(出示课件2)
1.教师以谈话形式引入:大家猜一则谜语,这是一首古诗。“霜衣雪花青玉嘴,群捕鱼儿溪水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吗?对,是白鹭,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笔下的白鹭(出示白鹭的图片)今天我们就学习现代杰出文学家郭沫若的《白鹭》这篇课文,同学们知道郭沫若吗?(板书:白鹭)
2.展示交流有关郭沫若的资料。(出示课件3)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川乐山人。1914年赴日本留学。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剧本《屈原》、《蔡文姬》等。
本文选自《郭沫若全集·文学篇》,写于1942年10月31日。《白鹭》也作《鹭鸶》。白鹭就是鹭鸶,它是鹭的一种,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鱼虾等。
3.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运用谜语引入,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增加学生的诗歌积累。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出示课件4)
2.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带着以下问题默读课文:(出示课件5)
(1)课文主要描写的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2)作者描绘了几幅图?分别给这几幅图取一个名字。
(3)作者对白鹭是怎样的情感?你能找出相应的句子吗?
(4)你能给课文分成几部分?每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非常重要,这是在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同时也是在扫清阅读的障碍,为接下来的理解分析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交流自学成果,解决问题。
师:这篇课文主要描写的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这个特点希望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总结出来。
(板书:白鹭-----外形美)
作者描绘了几幅图?你分别给它们取了什么名字?
(板书:清田独钓图。(出示课件7)
清晨望哨图(出示课件8)
黄昏低飞图。(出示课件9)
我们可以给课文分成几部分?
生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落大意。
师总结:
这篇散文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总体介绍白鹭的美。
第二部分(2-10)从不同方面介绍白鹭的美。
第三部分(11)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再次表达对白鹭的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下一环节的教学打下基础。】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白鹭,明白了白鹭的美,体会到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可以说,这一课是很有收获的.。
六、布置作业。
1.掌握课后生字词。
【设计意图:背诵优美的段落,让学生积累优美的语句,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爱好。】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读拼音,写字词。
1.这个xiá zi( )里装着一只kǒu shào( ),那是老师送给我的礼物。
2.这里的水是清澄的,因此,bái hè( )非常喜欢在这里停留。
二、选词填空。
嗜好爱好
1.打篮球是我的( ),因为打篮球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能增进大家的友谊。
2.他有吸烟这个不良( ),因此身体很不好。
三、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仿写比喻句)
xxxxxxxx是xxxxxxxxxxxxx。
2.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改为陈述句)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_
四、“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说说你对这句话的感受。
【答案】
一、1.匣子口哨2.白鹤
二、1.爱好2.嗜好
三、1.我们祖国的花朵
2.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本身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
四、示例:美往往蕴含在常见的事物中,我们往往因为常见而忽略。我们应该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常见事物中的美。
5、小学五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瓦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运用提问题的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感受父子的亲情,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如学生搜集有困难,教师可提供《背影》《血泪亲情泣天地》《无私母爱创造生命奇迹》《7岁女孩拯救母亲的感人故事》等文章给学生。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明确专题:
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2、介绍资料:
可以先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用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也可以教师播放地震的相关影像资料,还可以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并对图片进行解说;然后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3、教师导入:
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89年,当巨大地震地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
⑴ 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
⑵ 用“~~~”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⑶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
3、全班交流:
⑴ 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重点记住“墟、砾、颤”等字形。
⑵ 初步汇报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
⑴ 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⑵ 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
⑶ 划出不懂的词语、句子,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
2、全班讨论:
⑴ 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⑵ 谈谈读了课文,自己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新词。
2、复习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自主读读课文,将自己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为什么感动;对不懂的词语、句子根据自己的提问,试着回答一下。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变化。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⑴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
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⑵ 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① 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
② 该怎样读呢?指名读,评议,齐读。
⑶ “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① 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
② 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⑷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① 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
② 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
③ 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
④ 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⑤ 引读:
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我。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⑥ 引读:
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⑸ 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不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
① 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② 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生说。
③ 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⑹ 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
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投影:图片、音乐。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速读课文,夸夸这对父与子。
2、质疑:
⑴ 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⑵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交流: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四、课后拓展,延续“亲情”
1、自由组成小组,在课后排演广播剧,制成录音带,然后大家在一起听一听,评一评。
2、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14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