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心得范文

发布时间: 2025-07-12 21:56:50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心得范文

最近认真阅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导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书籍,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作为一名教师,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写反思等,可说到收获却不大。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博览群书,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

“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赢得自身的发展。只有不断地学习、更新观念和知识,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吸取他人之长来补自己之短,才能使自己更加有竞争力和教育教学的能力。随着教学实践的增加,新问题、新矛盾也接连不断的出现,要想自己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很长。因此,教师必须不断读书学习,从中总结更多经验,发扬优点,改进缺点,不断探索新的知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更好成绩。

一、读书提高内在素质。

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自身发展和适应职业的必由之路。"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是新世纪教师应有的终身学习观。同时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们必须动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整合各方面的优势,让人们切实感到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动提高自己的内在素质,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读书提高教学水平。

知识是需要时时更新的,老的东西总会被淘汰的。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如果教师不能经常的更新知识结构,不能对新知保持长久的好奇与敏锐,教师就有可能被学生看不起,在学生眼里成为“老古董”。这样教师在学生眼里就失去了威信,而威信是维系师生关系最牢靠的锁链。知识越丰富,讲起课来内容就越生动有趣、海阔天空,教师的魅力在于通过活化了的知识的积淀,所形成的诸多良好的品质:个性、修养、风度、气质、幽默感,对人的尊重的态度,以及对真理的追求与敬畏。

读完这本书后,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它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了自己在教学中的很多不足。也让我知道了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所以让我们所有的老师都来热爱读书吧!为自己订一个终身学习的计划,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并优秀的教师。

拓展阅读

1、生的》的体会

利用假期我了《生的》这本,在这本里精选了40多位优秀的精彩个案,分为“德篇”、“学篇”、“育人篇”和“修养篇”四部分,这些案例向我们介绍了他们优秀而感人的事迹。展示了他们探索和创造的风采。

在这些案例中,了乡村陆永康的案例后让我非常感动,因为“这是位跪着工作的人。却是个让我们站立者叹服的人。”

58岁的陆永康是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羊福民族学校的。他出生仅9个月时,因小儿**症导致双腿膝盖以下肌肉萎缩,幼时的不幸,导致他不能学走,只能学跪。20岁时,他有幸成为了名小学民办,从此开始了漫长的跪着的生涯。因为学校里没有老,学生也流失差不多了,陆永康要做的第件事就是把辍学的孩子劝回来,可是孩子们不住在同个村子里,要想把孩子们找回来,就要进行家访,这对于个身体健康的来说是很容易的件事,可对于陆永康这样跪行的人来说实在是太困难了。但陆永康没有被困难吓到,他用木板、旧篮球、废旧轮胎、铁丝自制了双两公斤重的“船鞋”,缚住双膝,再拄上根木棍,开始了艰难的'劝学过程。因为行走不便,别人走个小时的路,他跪着走上两三个小时,而且在路上还要爬山、过河、跨沟。是什么让他这样的执着,是名山村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毅力。

为了不耽误学生上课,陆永康只能晚上去家访,他孤身人跪着行走在深山老林里,有时也会害怕,为了自己壮胆,他便买了个铜口哨,再绑个手电筒在头顶上照明,就这样,他的行为感动了村民,第二学期,他的学生便增加到了50名了。3年后,孔荣小学就有了150名学生。他在孔荣小学学的13年里,他跪坏了5双自制的“船鞋”。

长期的“跪行”、“跪”,使陆永康的膝盖结满了厚厚的老茧,膝盖以下的肌腱功能已经退化变形。虽然身体受尽了磨难,但他把爱献育事业,献了那些山村里的孩子们。1981年,陆永康由民办转为公办个月的工资只有900多元,妻子没有化,在学校做临时工,月工资仅有150元,还要供两个孩子。家里生活很困难,但在这样的情况下,陆永康还要紧衣缩食,来支助其他的孩子上学。在他身上,让我们看到了位优秀那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也看到了身残志不残的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毅力。

作为名身体健康的人民,还有什么理由不去爱自己的职业,爱自己的学生。在今后的学中,我会以陆永康的事迹为工作的动力,用爱自己的学生,用完成育事业交我们的任务。

2、罪与罚的感悟

某天午夜,我了《罪与罚》,这本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

这本叙述了这样个故事传说:小说描写了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从小就认为自己是个无所不能的人,可以为所欲为。为生计所迫,他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房东跟她无辜的妹妹,这起凶杀案震惊全俄。

在他经历了场场内痛苦的挣扎后,他最终在---索尼雅姑娘的规劝下,进行了灵魂的忏悔,并且最终投案自首,他被判流放西伯利亚的故事传说。就是这样个残酷血腥的*事件,紧紧缠绕着罪与罚的主题。起来真让人不寒而栗,仿佛我们就置身于其中,仿佛我们就是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元凶就是我们自己。

如果贴近拉斯科尔尼科夫狂热的信念,燥郁交加的理和患病的身体,那么在他*之后,那种巨大的恐惧的阴影就直顽固地笼罩在我们的世界里,使我们感同身受,就像我们也杀了人,仿佛我们的罪也直在等待审判。本就我的理解而言,主人公的主要思想就是无*主义,个人主义。他不考虑*后所要承当的罪果,如果在他决定*之前考虑考虑我想他也就不会陷入无限的恐惧和罪恶中了。但他那骄傲自大的性格也注定了他将犯下罪恶,让他从新认识自己的渺小,认识自己的性格缺点,从而升华自己的精神层次。

《罪与罚》是部非常优秀的社会理小说,完这本《罪与罚》的时候,我的已经久久不能平静了,这本我的震撼已经让我开始对人生的真理从新认识。*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有功有奖,有罪就有罚,就像《罪与罚》里表现出对于完全违反人和人道的生活的罪恶进行无情揭露和批判。他揭示的城市里贫困人民生活的艰辛,对卢仁的冷酷卑鄙和极端**,地主斯维里加洛夫的荒淫*的批判。

《罪与罚》对于我们当今的社会的启示也是巨大的,当今社会中,人与社会及组织之间同样存在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只有正确的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才能够从精神上找寻到无限的轻松跟快乐。

3、罪与罚的感悟

我还是非常推荐这本的。

开始,它看上去非常枯燥,有点像论,而不是小说。不过看完半以后,故事传说情节就陆续出来了,开始显有些趣味了。所以,如果你还没有看完半的话,不要因为枯燥,而把它停下。因为精彩的在后面。

故事传说大致是这样的。个叫拉斯科利尼可夫的青年杀了个放高利息借贷的老太婆,行凶以后,被她的妹妹发现了,所以他连着她妹妹也杀了。之后,凶手陷于痛苦之中。但是他不断地为自己辩护,认为他杀了那个老太婆是为了行侠仗义,是合理的,也是公义的。

他想办法逃脱警方的追捕,但是理却无法到平安。他写了论说明他是属于那类改变世界的,不服从律法的人。但是,他仍然十分痛苦。他只有向个身世可怜的女子索尼雅忏悔过。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告诉了她切。

随着案情的发展,他逐渐逃离了警方的调查。证据都显对他的逃脱有利。但是,他最后决定自首,去服苦役。因为他坦白承认,又因为他犯罪以前表现良好,才被判了7年。

不过即使在服苦役的期间,他开始并没有悔改,还是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他所犯的个错误就是他不应该自首。索尼雅在这段时间里面,常常去探望他。最后,他发现他爱上索尼雅了。从此以后,他开始了正确的反思,比起之后永远幸福地跟索尼雅生活在起,7年的苦役就没什么了。在监狱里,他开始阅索尼雅他的那本福音

整本小说里面还卷入了很多人和事。有爱他的母亲和纯洁善良的妹妹,也有阴险的彼比特罗维奇,也有他的好朋友……等等等等。

这本小说了我个信息,那就是,当人犯罪以后,不管你怎么为自己辩护,你的良并不会轻易放过你。所以,与其争辩,不如谦卑下来,决悔改。当人决志悔改之后,所有的理负担都会立刻消失。所以,解除痛苦的最好方法就是认罪。

4、罪与罚的感悟

当看完杜斯托也夫斯基的《罪与罚》后,中不时感到震撼与感动。在《罪与罚》中,男主角拉斯科纳夫以其聪明绝顶 却与世隔绝的头脑,构出个学说:超凡伟人往往有犯罪的天性,因为他需要构新制度,这种构势必带来毁坏;也因此,伟人的犯罪是合理的。他不仅构这个学说,并且身体力行。他相信自己也可以成为拿破仑,但是他跟当年的拿破仑样,因身世贫困没有机会,拿破仑努力争取机会,甚至因此流人血;而他,也需要机会。因此他杀了早让人论纷纷的刻薄老妇,抢其钱财。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他被迫还杀了另个无辜 受苦 可怜的老妇。拉斯科纳夫内深处的理想抱负绝非自私自利,反倒是博爱的。但是,为达到理想而有的手段,却导致场轰动社会的谋杀案。所有的检调人员,全从牟利角度解释这谋杀案,直到个也酷爱研究思想的检察官出现,他立即将调查方向转向,透过拉斯科纳夫的论,找到行凶的动机。

拉斯科纳夫自承他相信“伟人的福音”,当他说出这观点时,连他的朋友都觉太激进,因为当时社会上普遍的信念是“社会福音”,也就是只要社会制度完善,人都将安居乐业不再犯罪。想想我们不也正是处在这样的信念下的吗?杜斯托也夫斯基透过《罪与罚》中的对话,先知卓见的提出他的质疑:罪恶真的只是社会问题引发的吗?还是在人性深处尚有其他邪恶,是导致犯罪的因子?犯罪跟社会体制的不完善,真的是等号相关?拉斯科纳夫显然不相信改善社会制度之路,他认为这世界就是需要伟人,伟人配拥有权力,伟人也够资格在破而立的过程中犯罪。这些问题不由引起我的深思,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呢?而这本个让我引发深思的地方是,社会中的弱者,精神中有无私奉献与爱的人却在引导着救赎之路。

《罪与罚》中,这个人物就是梭娜。有几段拉斯科纳夫与梭娜的对话精彩万分:男主角拉斯科纳夫再有痛苦,都绝不泄漏豪情感,但是他却在最紧要关头,找到梭娜坦承是他犯案,梭娜尽管为自己的好友之死哀伤不已,却温柔的凝视拉斯科纳夫,然后围抱他的颈项,紧抱住他。

拉斯科纳夫问梭娜:“你为何不骂我,却拥抱我呢?”梭娜命中拉斯科纳夫内深处要害的回答:“因为全世界没有比你更不快乐的人了!”而这时,拉斯科纳夫软,两颗眼泪蕴藏在他的眼眶中,就要掉下了。当拉斯科纳夫问她这生的苦难,*的回答是什么?梭娜仅只是念完**中拉撒路死里复活的故事传说。

就在念*的这刻,贫困的房间幽暗的烛光照著凶杀犯与*。梭娜以其弱者之爱,不自觉的引领拉斯科纳夫走向救赎之路。拉斯科纳夫问梭娜:“你不会离我而去吗?”梭娜回答:“不会,无论你到何处,我都随著你....,”甚至她也在非理性的情感中,知道拉斯科纳夫需要她的接纳与爱,她遗憾的说:“为何你不早来,我为何不早些遇到你呢?”男主角剖相告后,问梭娜:“你觉我卑贱么?”梭娜说:“不,你只是在受苦。”最后,拉斯科纳夫向梭娜要十字架,梭娜了他,并说:“我们同受苦难,也同挂十字架阿!”就是在杜斯托也夫斯基小说中,再出现的,是“主动选择悲悯苦难 选择与他人齐受苦”,这是十字架精神,而十字架精神永远呈现著吊诡:“在软弱的地方显现其刚强。”而个能看见所谓的强者内深处的痛苦的人,往往自身也负荷著巨大的苦难。

5、罪与罚的感悟

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谁能识透呢? 陀斯妥耶夫斯基用冷峻峭厉的笔锋,在《罪与罚》中无情地展示出人性的虚伪 冷酷 残忍和狡诈。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个因穷困而辍学的法律系大学生,他租住在家公寓的五层楼斗室内,靠母亲和妹妹从拮据的生活费中省下来的钱维持生活。

拉斯科尔尼科夫已经很久没交房租,房东太太也停止了伙食供应。在这样种窘迫穷困潦倒的状态下,他对生活的切厌倦不堪。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放高利贷的老*阿廖娜,老*的刻薄和富有深深刺伤了拉斯科尔尼科夫的自尊。他恨这个不公平的世界,在他眼中,老*无情,冷酷,对社会毫无用处,是吸人血的虱子。杀机,在他第次见到老*时就有了。

陀斯妥耶夫斯基用大量篇幅描写了拉斯科尔尼科夫犯罪的动机和准备。其实开始拉斯科尔尼科夫就在挣扎。他并不是个习惯性的罪犯,甚至想起这个犯罪的念头,他都觉肮脏,卑劣,可恶。可是社会处处可见的不公平又不断推动着他的犯罪动机。最终,他向老*举起了斧头,顺便也杀掉了老*的妹妹丽莎维塔。这个妹妹的出现是个意外,他并没有想过要杀她,只是她出现在了个不恰当的时间。

丽莎维塔是个善良的人,她热爱*,与人为善,她的死不断拷问着拉斯科尔尼科夫的良。杀死老*是为民除害,仿佛有个正义的目的,而杀死丽莎维塔却仅仅是因为害怕罪行暴露。

拉斯科尔尼科夫不管为自己找多少冠冕堂皇的理由,他的内始终都无法回避善良的丽莎维塔。尽管他很聪明,狡猾诡诈的与波尔费利斗智斗勇。但对罪行败露的恐惧,对人生的绝望,时而亢奋,时而颓废的复杂里却让他几乎精神崩溃。*,并没有改变他糟糕的现状,并没有实现人生理想,反而更糟糕,更绝望了。

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作风格非常锐利,特别对人物复杂的里从来不吝笔墨,对人性赤裸裸的揭露是入骨三分。拉斯柯尼科夫的内如同个不可揣测的深渊,包含着人类所有的善良与残忍 诚实与虚伪,痛苦与微笑 平静与疯狂 忠诚与背叛 聪明与诡诈。这其实就是我们的内,只是很多时候,生活的美好粉饰了我们的灵魂,让我们看自己过于美好了。

整本《罪与罚》,充满了绝望和挣扎,但如果只是这样,这部作品就算不什么。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个伟大的作家。除了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罪与罚,还有*索尼娅的爱和接纳,除了罪与罚,还有十字架的救赎。当拉斯科尔尼科夫不顾切的向索尼娅吐露了实情后,他问索尼娅:“你为何不骂我,却拥抱我呢?”索尼娅说:“因为全世界没有比你更不快乐的人了!”。当他问索尼娅这生的苦难,*的回答是什么?索尼娅他念完了*中拉撒路死而复活的故事传说。当他问:“你觉我卑贱吗?”索尼娅说:“不,你只是在受苦。”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内个*的爱,在不自觉中走向了救赎之路。他自首了,并向社会承认了他的罪行。索尼娅是这部作品中最美好的人物,而这种美好的背后,是她的十字架。十字架是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说中再出现的,是“主动选择悲悯苦难 选择与他人起受苦”的象征,是*救赎人类的象征。拉斯科尔尼科夫自首前,他问索尼娅:“你会离我而去吗?”索尼娅说:“不会,无论你到何处,我都跟着你。”当拉斯科尔尼科夫向索尼亚要十字架,索尼亚了他自己带的十字架,而她带上了丽莎维塔的十字架。他说:“这是个象征,意味着我将要背十字架了。”这个直不相信*的人终于愿意背自己的十字架。*说:“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完全。”

人的苦难究其原因是因为人的罪。解决苦难和罪的问题最终都会回到*,回到*的十字架。托尔斯泰的《复活》,雨果的《悲惨世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无不是表达了这个主题。

若有人在*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拉斯科尔尼科夫从里忏悔他的罪行,从愿意背十字架那刻起,他已经脱胎换骨,象拉撒路样复活了。

点击查看更多《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心得范文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9085.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