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槐花飘香时的散文

发布时间: 2025-07-09 23:00:55

又是槐花飘香时的散文

啊,迎面朴来浓浓的花香,沁人肺腑,徜徉在槐花丛中,有一种醉人的感觉。在我故乡的角角落落,在骑行的山坳里,在荒芜的村舍边,在上班路上,在野炊的小溪边。四月的山乡,就象是一个飘香的海洋。

对于生活在北方的我,总是对南方的树种有一种特别的神往。那海边的椰子树,那红红的木棉树,那神奇的荔枝树,那浓浓的人间天堂的大榕树,好象那才是神奇而瑰丽的。北方的大多是槐树、椿树、花椒树、梨树、松树、柏树,还有好多我不知名的树,记忆中总感觉,没有南方的树神奇而伟岸。

也许是年轻的原因,想起了李贺的诗,少年心事当拿云,也许能说明少年的心事。人总是想飞翔的感觉,总是想远行,读三毛的书,唱她的歌,为什么流浪,为了梦中的橄榄树……总感觉外面的世界好精彩。

人到中年了,想想其实我人生大部分的时光,是在小城中度过的,渐渐地眼光向内了。心静了,就有了一种故乡的归属感,渐渐领略到故乡特有的美,从内心中生出浓浓的乡情。

望着眼前的槐花,回味在花香中,看蜜蜂在花丛中飞舞,清风吹来,那嫩嫩的槐花,像一串串洁白的珍珠。想起小时,在我老家旧宅,房前屋后,街道村畔,到处是槐树的身影。那时都不富,常以菜叶当粮,每当槐花开时,大人们总是让我们上树采撷槐花。我们象猿人一样,身手敏捷,三下二下,就上到树上,槐树和别的树不一样,它树上有小小的尖,一不小心,就会刺着自已。这时是我们的节日,站在槐树上,伸手就能摘下洁白的花,嗅一下那花香味,是醉人的,吃几口,有一种清香山野味。看着下面的大人,采一枝扔下来,大人们就会抢,纷纷采摘槐花,一串串的槐花,摘到筐子里。想想,少年那神奇的样子,现在想起,还会有一种快乐的感觉。徜徉在槐花丛中,槐花依旧清香,丛下故人去,母亲离开我已十几年了,飘香的槐花,竞是我相思的情愁,一缕缕,时浓时淡,采撷一串串槐花,凭作相思的信物,送给在天国的母亲。

淡淡的花香,也是淡淡的相思。

妻总是让我陪着去采撷槐花,两个人骑车上到红旗渠畔,春到山乡,走在林荫大道,花香醉人,感觉走在槐花的世界中,远山望上去,是一层一层的白浪,一波一波的涌动,像海。走近山坳里,那一丛丛的白串串的槐花,象串串玲珑的珍珠,在绿叶的映衬下,格外美丽。花香蝶自来,蜜蜂在槐花间飞舞,我在边上打下手。妻深情地说:“儿子要是在家多好啊,我又能为他做槐花饭了”。我无言,望着妻子手中的槐花,那淡淡的花香,好象就是淡淡的相思,一丝丝飞出来,好象眼中有淡淡的泪花。是啊,孩子大了,到外面上大学了,飘香时节,也是相思时节。

我又上到树上,在花香中,好像又春归少年,是春天的风吹进心田,采撷槐花,把槐枝不时扔给妻子,妻子将串串槐花装进袋里。我想起天仙配里的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们不也是一幅现代版的槐花仙境,浓浓的花香,浓浓的夫妻情。一串串槐花,胜过串串的项链,胜过香车宝马。

远望山恋,淡淡的雾气,在山中飘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晚霞西下,山鸟归林,散淡的心,游走在田野间,我们踏上归程,那满满的槐花,也是满满的生活。

生活就是这样,串串花香,飘进心中,淡淡的花香,不就是淡淡的生活吗?

回到家中,妻子也会拿一些槐花**邻居,也让邻居分享一下春天的槐花香。妻子洗,蒸,,端上槐花饭,吃在嘴里,甜在心里。

淡淡的生活,淡淡的我。

拓展阅读

1、桂的句子 桂

寂静的夜晚,大家都睡了,我一人静静地坐在阳台上,慢慢细品着西湖龙井,轻轻呼吸着,几分甜蜜的味道。那气,幽幽地,悄然弥在空气里。

窗前有一棵桂树,正默默绽开着黄色的蕊,静悄悄地传送着味。夜幕中,看不清桂树的样子,只能感受到桂的幽,袅袅而来。

浓郁的空气里,搀杂着几分缠绵、温柔的气息。醉人的味道,融入在静谧的夜色里,朦胧的感觉,让我的内心,变得轻松而浮着。

记得初来杭州,满园的桂,让我如此的心醉。我第一次见到桂,从前只在书中,读到过描写桂的句子。曾读过郁达夫的《迟桂》,说桂“恬淡含蓄不张扬,慢条斯理地在空气里递着脉脉甜……”记得宋之问的那句,“桂子月中落,天云外”,常幻想着,月光下,静静的空气里,桂子。那些只内心的想象,而对桂的相识,却来到杭州以后。

站在桂树前,看着那一树的小,黄*,如繁星点点,簇拥着,密密匝匝的,充满了生机。细细体味,小小的朵,拥挤着欢喜,发着气,象在“闹秋”。

叶子绿油油的,那些小就躲在绿色的枝叶间,静静地绽放了生命的芬芳。闭上眼睛,迎着秋风,太阳光里微有些暖意。气弥漫,那些微甜的味道,让人沈醉。安静,我仿佛听到了儿们,活泼的喧闹,快乐地嬉笑,还有争先恐后地,向我展示着它的美丽,它的顽皮。

小园里,到处树,空气里全部甜的,沁人心脾。树下,总会有一个长长的木椅,供人休息,供人赏。白天分,一人安静地坐在那里,合眸倾听,或拿了本书来读,惬意极了。风吹来的候,长发上,椅子上,落了细小的朵。

想起到杭州的第一天,与妈妈出去,坐在长椅上看那些黄。我悄悄捡起细小的落放到手帕里。我对她说,我喜欢这些小,要为它写篇字。我轻轻感叹,怎样把这些小收集起来。

过了两天,妈妈一个人出去了。我找不到她,打电话也不接,于在烦躁中等待。母亲回来,快乐的象个孩子,她捧着个小小的玻璃瓶,里面装满了的桂。黄纷扬,邻居正在摘桂用来做桂糖,母亲装来一瓶,送给我。

拿着这瓶桂,我愣住。曾几何,忽略了母亲,脾气改变了许多,因为有了宝宝,因为得了场大病,因为在最痛苦,经历了“一点”人情,内心有种不平。工作家庭两忙,也会心生忧怨。

想起来可笑,总感觉母亲对自己不够好,甚至认为对自己,没有对妹妹好。偶尔会说了让母亲伤心的话,性格的执拗,伤了自己,更伤害了家人。

原来,母亲一直记得我的感受。这一瓶桂,这一瓶收起的,还有母亲目光中,温暖的笑意,忽得将我久滞于心的情感泄出,泪水在眼睛里打转儿。原来,许多东西,自己竟然不会用心去体味,自己一直多么地任性及小器。

此刻,没有月色,只在浓密的树丛中,零星地点缀着些路灯,轻柔地发着昏*光芒。我一人悄然地细品着龙井,悄然地回味着过去的事情。这候,听到了,秋虫争先恐后地弹奏着自己的音乐。它们正齐鸣合奏,既相互呼应,别具一格。这悦耳的地籁之音,它们秋夜的主角,而我只一个观众,静静地体味着,那美妙的合鸣之声。

秋虫合鸣,唱响了秋天的主旋律,或独奏,或合鸣,和谐美丽。不同的生命,在秋草下,高歌猛唱,唱的欢快之声,带着款款深情,带着几分情趣,几多执着,努力地扮演着秋天的主角。

我静静地倾听,听着这秋魂之曲,心情也随着这音乐开,仿佛融入了自然之声,融入了这大自然的安宁之中。

寂静的夜,朦胧地几分心迷,没有汽车的喧嚣,没有城市的喧哗,心静如水。每日匆匆忙忙,少有了这份安宁,少有了这种寂静,不寂寞,而享受,享受着某种安宁,某种平静。

没有上网,没有聆听音乐,难得只单纯地,静坐着,听那大自然的和谐之音。此刻的心情平静,没有一点杂念。静静地,回忆一些温柔的事情,细细想着一些生活的故事。回首往事,回首曾经幸福的光或感伤的岁月。光会追溯到自己的童年,自己的少年,自己的青年代,一直到中年。间悄悄地流逝,轻轻地滑过了,眉梢、眼睛、还有发端。渺渺,醉意朦胧,心意迷蒙。

这份安静,自己一直追求的,这份纯净,也自己一直梦想的,没想到今晚,竟然偶得到这份静谧。很久以来,知道自己的内心浮躁,缺少那份岁月的沉淀,少了那份安静的心境。清浅的小溪,总希望奔向大江,奔向河流,只在这途中,在喧嚣的红尘中,也会迷失了方向。

气弥漫,秋虫齐鸣,安然地坐着,某种感觉,涌上心头,悄湿了眸子。不知何,很多的话语深藏心中,太多的情感,学会了掩饰,学会了伪装。行走红尘,默默体味着百味人生。

安静的夜晚,风轻轻地吹着,桂气包围着我,而秋虫的演奏,仍然继续。眉间轻荡开微澜的山水,嘴角柔柔的波纹。想起了那句,"你的心最好不招摇的枝柯,而静默的根系,深藏在地下,不为尘世的一切所蛊惑,只追求自身的简单和丰富。"

只想做一个娴静的女子,笔墨红尘,烟雨同行;想做了一个从容的女子,努力去孝顺父母,当一个贤妻良母。温和的工作,温润的生活。过平常的日子,平静的生活。但,但我也知道,那份静来自内心,即使在嘈杂纷乱的世界里,也会心静如水,即使在寂静无声的环境中,也会心乱如麻。

想起那首,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鸣春涧中。”幽静地如一幅画。喜欢淡如菊,雅如兰的味道,喜欢于书里,于笔墨间去寻找画一般的意境,喜欢追求那种发自内里的宁谧,安静,恬淡和祥和。

窗前的桂静静地开放,弥漫,仿佛在梦里。我静静地坐着,享受着这份悠然自得,享受着这份心灵的安抚及休憩。有人说“当你品味安静的候/你就得学会品味寂寞,品味孤独。”可此刻,我的内心平静,愉悦,却没有一点的寂寞与孤独,只清澈得如潺潺小溪,欢快地唱着歌谣,与这,与这自然的“地籁”之声,交响呼应着。

2、桂的句子 桂

淅淅沥沥下起小雨来,被雨淋湿的马路上残留着片片落叶,一场秋雨一场凉,不知不觉,秋已深,早起的行人也穿上了秋装,绿化带上的芙蓉却开得正旺,一朵朵白色的在秋风秋雨中招摇,人行道上的那两排樟树好像刚被冷雨淋醒,直直地呆立着,似乎还沉浸在昨晚的梦里。

经过公园,一股幽扑面而来,源源不断,沁人心脾,,只有桂才会如此的芬芳。

闻名,自古以来都被人们喜爱,宋人吕声之有诗赞曰:“独占三秋压众芳,何夸橘绿与橙黄,自从分下月中秋,果若来天际。”桂,独特,淡,能很远,经久不,世上的,若以论,没有能比过桂的,金秋八月,桂开放,远远近近都,所谓:桂子月中落,天云外。但往往只闻其,并不见其树。如若能寻一静地,盖一草庐,庭院里种几棵桂树,开的候,一个人静静地,泡一杯清茶,就着月亮,品着,让桂的清把忧愁释淡,把快乐增浓,让清茶里和心里也慢慢地充满芬芳,那可真人生的一大快事。

我喜欢桂的清,可很长一段间,我却不识桂树。最初的印象来自一个古老的传说,说月亮上有棵桂树,有个叫吴刚的老头不停地用斧头砍它,可砍了几千年总砍不断这棵神奇的树,当我觉得桂树好神秘,遥不可及的仙树,后来从一些歌里,还有从一些书里,慢慢对桂树有了一个模糊的认识,知道它一种四季常绿的树,有好几种品种,有的一年能开几次,有的只秋天才开,真正闻到桂读初中,上学的路上要经过一个小村子,每到中秋前后,远远地就能闻到一阵幽从村里传来,与别的不同,仿佛能醉人,别人告诉我,那就味,那种味陪伴了我三个秋天,那种味从此就烙进了我的心里。

候在乡下,我没有见过桂树,也不刻意想见到它,到了城里,见它的机会就更少了,虽然到了秋天,偶尔也能闻到那熟悉的味,可我却从没见过它,其实就算见到了,我也不认识,只能闻兴叹。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却越来越渴望能见到桂树,前些日子,听朋友说,公园里有好几棵桂树,快要开了,我就特意抽了个空闲,凭着朋友的描述和自己的想像,在公园里找了大半天,可看着那一园大大小小的树,却不知道到底哪一棵才树,后来经人指点,我才知道那几棵长得像桃树一样的树就树,真闻名不如见面,见面才知道它实在其貌不扬,灰褐色的枝干,并不高大的树身,看不出有什么奇特之处,只有那一树枝叶,倒长得葱葱茏茏,在秋风中摇曳,惹人怜爱,没想到心目中的仙树,就这样子,我住的那条街,转弯处就有一棵,只当初没想到那么平凡的树会树。

上次去看桂,可惜桂没有开,心中未免不甘,今天早晨偶尔路过公园,无意中竟碰到桂正在秋雨中开放,怀着期待,带着渴望,我的脚步不由自主地拐进了公园。

公园里的秋色就淡了,一棵棵碧绿的树,一块块整齐的草地,都经过精心布置的,都四季常青的,只有那些自生自灭的野草杂树才会贴上秋的标签,圃里,秋海棠和月季正开得热闹,远远的就能看到红艳艳一片,如一团团燃烧的火苗,让秋风冷雨也温暧不少,可公园里弥漫的,却都味,一会浓,一会淡,仿佛农家的小酒坊正开张,后院正蒸着桂酒。

树上开出了一朵朵黄色的小,一簇簇,一团团,或藏在叶下,或躲在枝桠上,稀稀疏疏的,如害羞的小姑娘,像养在深闺的少女,在秋雨的洗涤下,更显得清秀可爱,桂虽小,可每一朵都开得那么用心,那么精致,比起旁边艳丽的海棠和月季,它很不起眼,此,也没有蝴蝶起舞,也不见蜜蜂献吻,可它的清却能让那些鲜艳的草黯然失色。我第一次亲眼目睹开的桂树,深深地沉浸在桂“清不与群芳并,仙种原从月中来”的境界中,如果不月中来,桂为何会如此浓郁,如此芬芳,如此地与众不同!小巧的心里,似乎蕴藏着神秘的魔力。

我记得台湾的作家琦君写过一篇《故乡的桂雨》的,作者也对桂魂牵梦萦,中描写的,桂的美,和桂众多的用途,抒发的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展示的却作者真挚的情感,高尚的品格,在作家的笔下,桂还能代表另外一种东西,而那些东西,如一缕缕桂荡在读者的心海,经久不,让人动容。

此刻,我望着眼前的桂树,用手轻轻一摇,果然,那一朵朵玲珑的小就随着小雨一起落,落在秋风里,也落在我思绪的田野里。

高贵的树,有很多美好的名字,仙树,月桂,丹桂,也有叫木樨的,桂一种神奇的,能观,能品,能实用,但最迷人的还它的,因为,才有了桂糕,因为,才有了桂酒,因为,才有了无数脍炙人口源远流长的诗词。桂,高雅而不阿,平凡而不俗,宋代作家朱淑真有诗说:“弹压西风擅众芳,十分秋色为伊忙,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心各自......”就对桂最好的描述。

人与心各自,多好的诗句,忽然之间,我有了一种奇异的想法,那些古今中外的人不都一棵棵的桂树吗?虽然没见过他们的面,但他们的名字却像桂叶一样四季常青,他们笔下的字却像桂一样,芳悠长,琦君从台湾“”到了大陆,雨果从法国“”到了中国,李白,苏轼,朱淑真们,从远古“”到了今天。

网里那些未见过面的朋友不也一样吗?未谋其面,早闻其,红尘一笑,天街小雨,大海之子,雨袂独舞,剑客......还有许许多多记不住名字的友,还有千千万万在字里默默耕耘的普通劳动者。他们在开放,

千里,出一片明净、美丽的天地,出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园。

我愿意做桂树上那一片沐着雨露的叶子,踏着风的节拍,欣喜着,一路走向来年的春天。

3、朔梅《当只道寻常——追忆杨淼先生》赏析

我有幸认识杨淼先生已近四十年矣!

一九七四年冬,我高中毕业回乡。在开完了“郊红港”河后,接到公社教革组的口讯,问我可否愿意去道院中学代课。其实,在毕业前夕,同学间私下里谈所谓远大理想,最不愿当的就教师。这恐怕与所亲见的教师在“革”中的遭遇有关。何况自己在读书也不少捣蛋。但城镇户口的同学都有了工矿、农场的出路,唯独农村的,只能回家种地。就像《流浪者》电影中,贼的儿子永远贼一样,农民的儿子永远农民。那的农村娃没什么好的出路。

为逃避繁重的农活,改变命运,就担任起代课教师之职,在道院中学教语兼教体育。那的道院中学,地处新寺公社东部,离新寺镇四公里余,交通不便。陆路泥路的乡间机耕道,水路则靠小木船、机帆船短驳。我家在胡桥新寺的交界处的乡村,离道院镇约六公里。父亲了七十八元,为我买了辆旧自行车。我真正意义上的人生,就从此开始。

道院中学一所完中,初中有十二个班,高中有四个班。杨先生教高中,我教初一,因为按年级分办公室,我没和他在一起办公。只在开会或*学习才碰到。他超过一米八的瘦高个,穿一件驼色的呢制服,戴一副琇琅架眼睛,面容清癯,不苟言笑。腋下总夹着一本杂志或书。我其实早就知道他,因为他名人。在去道院代课前,父亲就叮咛说:杨淼老师很有本事,你要多向他学习。

凭我的直觉,这个与众不同的人一定杨淼。一问,果然。除了寡言,他的特别之处还在于不怎么合群。上完课后,即回他的住所,即便吃饭,也从食堂打回寝室,边看书边扒饭。他那住在一间简陋的偏屋内,低矮潮湿,仅容一床一柜一课桌。

我故意接近他。按大家对他的尊称呼“杨先生”,他也搞不清谁,朝我“嗯嗯”地笑笑。但那笑和蔼的。

不久就春暖开了。和我住在一个寝室的曹国才杨淼先生的学生,每到晚饭后必定与杨先生一起去步。我常常跟在后面。久而久之,杨先生对我也熟了。于,一有闲我就去他的陋室。看他用蝇头小楷抄写《词综》、脂评《石头记》,之前他已抄写完《西厢记》,临摹完了《芥子园画谱》。那楷书得钟绍京小楷之精髓,工整娟秀。使人爱不释手。他的书法曾获上海市教育系统书法比赛金奖。这后话。

革”后期,刷标语写横幅常事。杨先生能用一张白纸剪出规范的楷书、隶书大字,使人叹为观止。“革”初,他受命在县城的高墙上画油画《毛**去安源》,形神毕肖,几可乱真,轰动一

下一学年开始后,他的住处作幼儿园教室,于我与杨先生住到一起。出于对他书法的仰慕,我也开始抄写《唐诗三百首》,字虽稚拙,但坚持着抄完。先生为此写了书名,并给了不少鼓励。可惜那本《唐诗三百首》再也找不到了。

除了抄写他喜欢且不能得到的古书,所多的间他在看古籍。如王夫之的《宋论》、《读通鉴论》,李卓吾的《焚书》、《续焚书》、《初谭集》,还有《诗集传》、《庄子集解》、《楚辞通释》、《大宋宣和遗事》,那些书几乎与事无关。那情形就像当年的鲁迅躲在小楼里研读古碑一般。

,“革”已近尾声,*气候乍暖还寒。先批林批孔批走后门,继而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可谓“城头变幻大王旗”。道院中学在蒋桂希、张甫根的倡导下,搞教师自我培训,抓教育质量,风生水起。杨先生敏锐地感到*气候在回暖,而成为积极的参与者。但还有人说他走“白专”道路。

其实,道院中学的率先抓教育质量,除了领导的胆识,还有一批以杨淼为首的“白专”骨干。当初,他们都作为另类被充军到最偏僻的道院,就像“十二月*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亚。一旦机成熟,他们都有用武之地的精英。这些,都被十一届三*及恢复高考后的事实所证明。那也后话。

那里有邬先鸿,北师大的高才生,后来调往县中,夫人得了痴呆症,他辞去教职,一直不离不弃地陪伴,情深义重;薛德焕,能言善辩,后来成了黄浦区的数学教研员;朱洪培,复旦历史系毕业生,一口崇明腔,英年早逝;陆维铭儒雅倜傥,后来调入县中教语,再后来做校长。还有些秉性独特,性格特异的人。老教师朱伟民,教地理兼初中英语,饭后从不洗碗,只用报纸抹擦,不穿衬衫,假领外直接穿中山装,还与学生在红草地里摔跤;部队转业的化学教师老军,不乏幽默,教子踢得脚趾骨折;“博士”金权,博闻强识,一天可以看完《蓬皮杜传》或《朱可夫传》,图书馆的借书卡上都有他的名;无线电半导体专业的曹国才,从没看到他摆弄响一台收音机,上课最热闹,驼色呢制服背后尽学生洒的蓝墨水。

但不管怎样,他们一概称杨淼为先生。这些人既有才,不无幽默,所以,才使先生的生活有了不少乐趣。

曹国才先生在柘林中学的学生。晚饭后的步必定有他,当然还有我。有还有薛老师德焕、小何燧初、陈棣、吴家云。后来,国才结婚了,就每天回家。第二天上课,学生吵得更厉害,也许他乐不思蜀而没备课,以至于与学生龙虎斗,喘着气将学生扭进办公室,面孔涨得像猪肺头。这样,步往往剩我与杨先生。

两个人步也有好处。面对孕穗的麦浪,欲燃的油菜、红草,我们一路闲聊,或背诵唐诗宋词,若遇忘词,先生就提醒补白。吟诵着“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等诗句,在古诗词的意境里,襟怀开阔起来,有一直走到海边的石河塘。折回四野里已万家灯火。

如若天气阴冷,我们就在道院镇上逛一圈。道院镇小,一支烟就可打个来回。于我们去冯瑶根老师家,她家就在中学西首。冯老师校医,为人急公好义,她丈夫潘长云抗美援朝的老**,和蔼的长者。长子潘杰与我年龄相仿,但像个女孩子,说话会脸红。女儿潘霞大概读二年级,每次拉住杨先生讲故事。闲聊间,冯老师早已将汤圆或馄饨煮好。于大家边吃边聊。尽管那精神与物质生活贫乏,现在想来,因为有了这种友谊,所以幸福指数其实并不低。

杨淼先生尽管不善交际,但有不少敬重了解他的乡邻及学生。之前,他曾在更偏远的陆家小学教书,那里的大队**缪永福,教师胡德禄,社会青年姚天初常来,有还带些乡下土仪。还有柘林、道院毕业的学生。其中来得最多的,要数后来成为先生妻子的小何——何秀丽。

4、清绵绵无尽抒情

酿造了酸甜苦辣,日子方才过的有滋有味。有一种味道,历经光沉淀,生成的,此味心酸绵绵锦长,每每咀嚼,别有一番滋味涌心头,心生感慨,每次品味,像揭一道伤疤,隐隐作痛。

此味,不因岁月流失而平淡,不因代变迁而遗忘。相反,氤氲光,回味无穷。

母亲含辛茹苦抚养我长大付出多少艰辛,从来不曾对我提起过,然而,我只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母亲没齿不忘,令我惶恐不安。我若忘记视为不孝、我若忘记不懂珍惜、我若忘记不知拼搏、我若忘记不懂艰辛、我若忘记不知感恩。

我试着忘记,偏偏不能,越生活好的候越难,常常睹物思情,触景伤心。我试着不去碰触,根本做不到,不管水果店还水果摊,那朱丹似的红、霞光似的艳、翡翠似的绿,个个圆润鲜艳,生生的往眼里闯,我抵御不了诱惑,免不了多瞟上几眼。

怎么会忘记呢,记忆的枝柯上结下的这枚苹果,永远青涩的。

读高中,学校在校外公路举行三千米长跑比赛迎接新年的到来。新年已经进入数九,空旷的田野毫无遮拦,寒风、寒气、寒冷,从四面八方包围了热情高涨的师生。参加比赛的同学,为了取得好名次**棉衣棉裤,凭着青春气息,一身单衣风中挺立。号令枪一响,个个如出膛的子弹向前飞去,人在前面跑风在后面追,过了桥南,折向西迎面冲向寒风。巨烈的运动浑身潮热,额头沁汗,而裸露的双手不耐严寒竟有些麻木。赛程过半犹如遇到堵截一般,掉头往回返。一路你追我赶,争先恐后,谁也不甘落后于人。看前边有到终点的,不回头身后有人赶。快的我追不上,慢的被我赶超了,第五个到达终点脸上还有点光的。

班主任李春旭老师心疼自己班级的学生,自己陶钱买了苹果,参赛的同学每人一个算作额外奖励。接过大大的国光苹果心里格外高兴,随着一股清,直钻鼻孔,勾引馋虫,嗓子痒痒的,深吸一口气,使劲闻了闻,忍住欲望掂量掂量,咽了咽口水,最后装进衣兜。返校,先回到家中。母亲生病好几天了,没钱打针吃药,一个人躺在冷清的炕上忍受煎熬。父亲和姐姐上工,我和妹妹上学,无人陪伴照料。我陶出苹果,洗了洗,连同清清凉放在母亲发热的手中。

光阴荏苒,斗转星移,岁月终于露出笑容。生活好转,首先要补补过去苦日子。年年苹果成熟节,买上几篓,地窖里一放,满窖清。看一眼,色味浓,咬一口,清脆甜,幸福的滋味充盈每一个日子。国光、胜利、葵、富士,各有各的味道,间长了,吃的多了,能品出个所以然来。但绝不吃腻了挑剔,非分出个好赖来,而有一种味道触动心底,勾起往事,不思量,也难忘。母亲常说:吃了这么多苹果,都比不上那年那一个甜略带酸味、清脆爽口的国光,水灵灵润喉,几口下去,昏沉的头清醒了,凉丝丝滋心肺,皱巴巴的身心舒展轻松许多。像吃对了药,几日的病痛刹那间见轻。吃着有滋味,可惜没有了,意犹未尽,最后把苹果核嚼一嚼,吸吸那一股清清凉。好想再吃一个,屋静手空,眼看不到人,心盼不来苹果,咂吧的唾液都粘稠无味少了。每次母亲说的凝重,我听的无语,深深内疚。

记忆翻一本旧书,看到这一张、这一节、这一页,仿佛往事就在眼前,心依旧酸酸的,有一种味萦绕心头挥之不去,母亲记得,我不敢遗忘,感谢我的班主任李春旭老师。老师家远在唐山,把对孩子的爱给了自己的学生,老师哪里知道一个苹果无意之中慰藉了一个病人,还成就了我的一片孝心。老师我想您啊!

往事越久远,感悟越深,越咂吧,越有滋味,越来越懂得生活,越来越珍惜拥有的。有些该放下的,不必纠结,深入骨髓的,留一段记忆温暖光。走过的路,留一缕清,人生有意义,生活有滋味。

点击查看更多又是槐花飘香时的散文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288h.cn/articles/77.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