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范文

发布时间: 2025-07-12 15:25:07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范文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体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力极强的特点。

(二)难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欢快的原因。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理顺诗句,教师在指导学生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

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

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解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按预习提示初读这两首诗。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自学古诗,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 新课

1.同学们,看到诗的题目《示儿》你是怎么理解的?

“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

(二)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

(三)学习这首古诗

1.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2.师生交流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元知”“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

“但”“只”的意思。

“九州同”“九州”指中国。“同”统一。“九州同”是指全国统一。

②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我本来就知道人*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③“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

“北定”“定”是平定,这里是收复的意思。“北定”指收复北方。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先。

“无”同“勿”,意思是不要。

“乃翁”“乃”,你的,你们的。翁,指父亲。

④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

3.现在你了解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

(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一件大事)

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希望。

4.指名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四)总结全诗

1.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背诵默写这首诗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

(二)教师简介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也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在他最高兴的时候写下的。此诗写于763年,安史之乱的头目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他的部下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安史之乱”从此结束。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后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之情的七言律诗。

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意思是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

(三)检查朗读诗句的情况

(四)理解诗意

方法:先看看自己懂了哪些词语,再看看还有哪些词语不懂,最后集中时间讨论。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通常作为四川的简称。

忽传:忽然间到处传扬。

意思是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在剑外到处传扬。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极而泪下。

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再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

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愁?

漫卷:胡乱卷起。

欲:将要,简直要。

狂:放怀,无拘无束,热情不加节制。

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须:须要。

纵:放任,这里尽情的意思。

在大晴天里放声歌唱,畅饮美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过那巫峡的叠蟑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五)读全诗,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找几名同学说一说。

(六)总结全诗

1.说一说杜甫兴奋的原因是什么?

(杜甫兴奋的原因决不仅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

(七)背诵这首诗

(八)齐读这两首诗

思考:《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这一点是相同的。

但《示儿》是通过“悲”来表达盼望祖国统一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听到祖国重归统一,“喜欲狂”)表达的。

拓展阅读

1、幼园科小实验的

一、莱博瑞幼园科小实验:针筒水压机

二、活动目标:

(一)认知目标:水流动的速度跟压力的大小有关。

(二)技能目标:

1、幼通过对针筒水压机的安装,锻炼幼手部的小肌肉的发展。

2、利用游戏的趣味性,增强幼对科活动的兴趣。

三、探索要点:怎样才能让水流变快、变慢;探索路径:出两个针管,问这两个材料怎样做实验(幼分散回答)问:怎样才可以让小针管里的水到大针管里。(引导说出胶皮管);兴趣点:水从针筒流到另一个针筒里;重点:水流动的速度跟压力的大小有关;难点:幼使用针管的方法、用胶皮管连接两个针管。

四、准备材料:

(一)幼材料:注射器2个、胶皮管1根、色素

五、活动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小朋友还记得我们以前做的小实验吗?(复习操作过程、原理)

2、出本节课所需材料。

师:小朋友你们看这些材料宝宝怎样和我们一起做实验。

(二)活动进行中

1、材料探索、感知材料

师出注射器,请幼观察并说一说,在哪里见过,那么跟医生用的打针的注射器有什么不同,如:没有针头。

师再出胶皮管,请幼摸一摸,说说它能干些什么?出色素(注:提色素的安全性)

2、幼自由探索,师指导幼操作。

先将色素调成色素水,在把一个注射器里吸入色素水,然后连接胶皮管,在胶皮管的另一边连接没有吸色素水的注射器。

3、总结:当推动针同时,我们给水一个压力,水是液体的,遇到压力后就会向另一个方向流动,压力越大,流的越快,压力越小流的越慢。

(三)互动课堂

请幼先自由推动活塞,然后等幼熟练操作后,进行比赛,看看谁的`流动得快。

(四)师与幼一起总结,师提问并进行作品展评

1、总结:当推动针同时,我们给水一个压力,水是液体的,遇到压力后就会向另一个方向流动,压力越大,流的越快,压力越小流的越慢。

2、提问:书中科知多少部分:

(1)水是什么状态的?(液态)

(2)水遇到针筒给的压力时发生什么现象?(流动)(3)要想让水流的快,可以怎么做?(给它一个较大的压力

3、作品展评

(1)请幼到前面给其他幼一下自己的水压机是怎样工作的,并简单说一说原理。

(2)上节课家庭实验室的活动内容,溶解实验,将结果与其他幼分享,师及时给与表扬和鼓励。

(五)总结延伸

回家后,在家长的帮助下,在两个针筒里注入不同颜色的水,推动针筒,观察现象,并请家长帮忙记录下来。

(六)撕页、成品、袋子带回家。

2、幼园科小实验的

一、莱博瑞幼园科小实验:水宝宝粘合剂

二、活动目标:

(一)认知目标:了解水的附着力。

(二)技能目标:

1、通过幼对物品的触摸,锻炼幼的感知能力。

2、通过幼对图形的拼摆,激发幼的创造力。

三、探索要点:为什么水可以把两个物体黏在一起;探索路径:师出两组纸,一组干的,一组湿的,问哪一组可以黏在一起,为什么?兴趣点:用水把两种物体黏在一起的过程,幼自己操作。重点:了解水的附着力;难点:幼自己动手是害怕两种物体粘不到一起。

四、准备材料:

(一)幼材料:泡沫底板、泡沫积木、器皿

五、活动过程:

(一)实验导入

1、出两组纸,一组干的,一组湿的。看看谁会黏在一起,问什么?

2、师过渡语:小朋友,这是为什么呢?水有什么神奇的力量呢?

师小结:不同的物品相互粘在一起,是附着力在起作用,水能把其它物品粘在一起,是分子与分子之间相互吸引。

3、师:那我们做一个实验看看水的附着力有多么的神奇。

(二)活动进行中

1、材料探索:出各种材料,说说都是什么,再说材料与 材料之间的关系。

2、幼自由探索,师指导幼操作

活动一:看看水可不可以把泡沫粘到泡沫板上。

活动二:大家一起来比赛,老师说几个图形看看谁可以最快拼出来。

3、总结:不同的物品相互粘在一起,是附着力在起作用,水能把其它物品粘在一起,是分子与分子之间相互吸引。

(三)互动课堂

下面哪组纸能粘在一起?将相应的(方框)涂上颜色。

(四)师与幼一起总结,师提问并进行作品展评

1、总结:不同的物品相互粘在一起,是附着力在起作用,水能把其它物品粘在一起,是分子与分子之间相互吸引。

2、提问:书中科知多少部分、作品展评。

3、说一说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水粘贴在平面上。

4、上节课家庭实验室活动内容,与父母一起寻找哪些东西可以浮起来,哪些些东西会沉下去,将结果与其他幼分享。

(五)总结延伸

1、小朋友回家找一找还有那些物品可以利用水的附着力粘贴在光滑的平面 。

2、这些物品可以粘贴在哪里?(例如:墙上、玻璃上、桌子上)

(六)撕页、成品、袋子带回家。

3、三年级语《荷花》及反思

一、材分析

1、分析内容

《荷花》这篇出自于叶圣陶先生之手不到400字的章,描写了夏日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分析

三年级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望,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中描绘的荷塘美景,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要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生通过朗读去欣赏荷花那不同寻常的美。

我依据材的内容和生的特点制定目标为:

二、目标

1、知识目标

深入理解课内容,理解“挨挨挤挤”、“冒”等词语的意思。

2、能力目标

(1)感受荷花的美丽,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

(2)有感情的朗读课,背诵课

3、情感目标

(1)通过对课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借助情境展开想象。

(2)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我依据目标制定重点和难点如下:

三、重点和难点

有感情朗读课,理解“挨挨挤挤”、“冒”等词语。

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体会荷花的美,培养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策略

以读为本,读写结合,充分利用信息仅技术资源。

根据材特点以及生情况,在过程中,我了这样四个环节,依据思路我诊断出四个整合点。

五、过程

(一)利用媒体,创情景

整合点:录像引入,整体感知

这课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生入情入境的感受荷花的美,于是在课开始时,(点)我就把一池美丽动人的荷花视频展现在生面前,并配以《荷花颂》的音乐,大家看,这美丽的荷花呈现了与课有关的情境,使生不知不觉融入其中。在这种美的力量的驱使下,他们一定会充满热情地习课并感悟课情感,我相信,有了这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生的习一定会事半功倍。

(二)直奔重点,品位美丽

整合点:多元解读,积淀语感

我在第二自然段时,(点)抓住重点词语来感受荷叶和荷花的美。

1、理解“挨挨挤挤”。

(1)比较句子

(2)出画面理解。

(3)贴荷叶

(通过这三种方法理解“挨挨挤挤”,体会作者用词准确恰当,以及感受荷叶的茂盛之美。)

2、体会“冒”的'妙处

(1)出句子换词体会,可以换成什么字?(如:长、钻、伸、露、冲)

(2)体会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兴高采烈地、激动地)

(3)出冒出来的荷花图

师:大家看,(点)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急切、迫不及待、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

句子

想象写话:

白荷花在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________________。

(这样通过多元解读,不仅是想更深刻地理解“冒”,更重要的是想开阔生的思路,让他们有更多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三)图并茂,品味语言

整合点:读中感悟,熟读成诵

1、了解荷花的三种姿态

师:在了解荷花的三种姿态时,利用多媒体找出三个句子所写的相应的荷花,图并茂,直观理解作者的用词。

(1)用手势表三种姿态的荷花。

(2)男生读句子,女生做手势。

(3)贴荷花(贴三种不同姿态的荷花)

(4)师生合作读(老师读第一句,全体生读二、三句,请三名同分别扮演三种不同姿态的荷花)

(5)指导背诵

(这一环节不仅加深了生对课语言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生对优美词的积累内化,从而抒发了生的情感)

2、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师:荷花的形象是那么美丽动人,荷花的清香是那么幽淡迷人,荷花的魅力是那么令人难忘!难怪作者面对满池的荷花,发出这样的感叹:(点)如果把这一池的荷花看成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同们,你们知道这位画家是谁吗?(指名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正是神奇的大自然为我们造就了美丽的画卷,是神奇的大自然让我们感受到荷花那充满向上精神的力量!多么了不起的大自然啊,不由得你不去热爱她!(板书:大自然)让我们热爱大自然的同一起来与大自然对话,夸夸这位了不起的画家!生激情朗读。

(这样的,既训练了生的表达能力,有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使生更深地体会到作者对荷花强烈的喜爱之情。)

(四)体会意境,升华情感

整合点:角色换位,突破难点

第四自然段的习,我将生自身角色与荷花进行换位,让生们变成一朵朵的白荷花,整个室的生就成了一池的荷花,(点)欣赏着美丽的荷花,伴随着优美的音乐,生们进入无限的想象之中,这时让生们想一想会有哪些动物来告诉你什么?

句子

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青蛙跳上荷叶,();蝴蝶落在我身上,()……

我想这时生会插上想象的翅膀,进入角色,在荷花池中尽情嬉戏,抒发内心情怀。

(这样的充分发挥了生的想象能力并训练了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回顾《荷花》这堂课的,觉得有成功更有不足,反思整个过程,基本是按照备课思路进行的,从导入到新授再到重点突破,较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中,我积极创情景,营造民主、平等、开放的氛围空间,鼓励生敢想、敢说、敢做。根据生的情,进行了必要的引导——让生开展合作习,通过讨论,把各自在独立探究中的发现进行交流,从而生生之间互相启发,互动地。然后,组织生之间的交流汇报,生在悉心倾听中发现见解的异同,比如让生谈谈欣赏荷花后的感受、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书、 “冒”换成“伸”,好不好?等等。调动生全身心投入,使习积极性较高。

从课堂总体效果来看,这节课还是能达到预期目标,但从中也折射出了一些问题,今后在生创新思维及好词佳句的积累上,还需更加重视。

4、幼园科小实验的

著名科家李政道、杨振宁先生,多次强调要重视科实验。许多科家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科实验的兴趣和能力应从小培养。因此,我在开展幼园科育活动的过程中,尤其重视幼的小实验活动,并对实验的内容、方法、材料、形式等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以提高科育活动的水平,为提高21世纪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小实验内容应浅显、丰富、有趣

(一)由于幼认识水平、理解能力的局限性以及动作不够灵敏的特点,小实验应选择便于操作、易于理解的内容,让他们在与物体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粗浅的知识和技能。如,用一面小镜子可让幼做聚光小实验,用有色透明的塑料唱片做变色游戏等。

(二)小实验的内容丰富,围广泛,包括:

1,动植物生长的实验。如,“切断后的蚯蚓会不会死”、“豆芽为什么会变黄”等。

2,自然科现象的观察实验。如,“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等。

3,生态与环境。如,“小金鱼怎样会死的”(盖上了盖缺氧所致)。

4,日常生活小实验。如,“怎样辨别生、熟鸡蛋”等。

(三)小实验是在类似游戏的情景中进行的,对有趣的活动,幼能积极、主动、愉快地投入,习的内在动力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选择小实验内容时,应注意趣味性。如,“不怕热的小蝌蚪”这一实验,好奇心驱使幼去操作、去验证。通过实验,幼知道了“小蝌蚪不怕热”的秘密,也明白了在炎热的夏天里,为什么鱼、虾等动物能照样生活在水中的科道理。

二、小实验内容丰富、围广泛,小实验的方法也较多,我初步归纳为:

(一)模拟实验。是指幼利用有关材料,模仿自然界中常见现象的实验,在观察、操作中,他们会发现自然界中事物的特性和联系。如,“小雨滴旅行记”这一课题中,在借助于图片、故事向幼介绍有关雨形成的知识的基础上,师做演实验,让幼观察,边演边讲解:*里盛上适量的水(江、、湖、海中有许多的水)——盖上玻璃(象征天空)——放在酒精灯上烧(太阳晒)——水中冒出气体(水变成水蒸气)——遇到玻璃冷却变成水珠(跑到天空中遇到冷空气聚集在一起形成云)——小水珠越聚越大,最后变成小水滴落下来(云里的水珠越聚越多,最后往下落,就是下雨。)在这一模拟实验中,幼颇为好奇,于是我就为他们准备好的玻璃杯倒些开水,让每个幼都将杯子盖上玻璃,提醒他们注意观察。他们发现玻璃上的水蒸气越聚越多,最后变成小水滴往下落,拿起玻璃兴奋地说:“我下雨啦,我下雨啦――”还相互比赛谁下的“雨”大。这一简单的模拟实验,弥补了自然条件下幼观察的局限性,从而激发了他们对自然科的兴趣。

(二)封闭实验。是指实验的结果是有限的、唯一的。这是幼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实验法,也是进行其他探索活动的基础。我在组织“磁铁的奥秘”的实验中,将各种各样的物品分别放在几张桌子上,让幼自由选择、摆,过一段时间,请幼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幼争着说:有的东西被吸起来了,有的东西吸不起来。我再幼把能吸起来的东西放在一边,吸不起来的东西放在另一边,引导他们得出结论:是铁就能被吸起来,不是铁就不能吸起来。幼在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磁铁能吸铁。封闭实验是让幼在操作中探索,发现问题、寻找答案,是幼进行创造活动的基础。

(三)系列实验。由于物体内在结构的多样性和外在联系的复杂性,往往一、两个实验活动或短时间内还不能认识事物的全部属性,而需要有相关联的、连续的、由浅入深的、长期的一系列实验活动,这是一种有联属关系的操作探索活动。如:在认识泥土的活动中,首先要让幼通过看、、捏、压、玩等感性活动,来发现和区别有机土、硬土、沙土、粘土的颜色、颗粒的大小、形状、柔软度、粘性等特点;再通过与糖或盐进行溶解比较实验,认识泥土不溶于水的特性;最后,还要进行泥土作用的实验,将同样的种子种在泥土里和黄沙里,通过观察,得出植物生长离不开泥土的结论。通过这一系列实验活动,幼获得了有关土壤的第一手经验,对泥土的种类、特性、作用有了一个粗浅的认识。

(四)归纳实验。将形态相似、存在方式基本相同的物品聚集在一起,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概括出类似物品的共同特征。如:在认识纸的特性的小实验中,我先出了有一个小窟窿的小纸盒,启发幼做魔术师,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将不同种类同样大小的纸从小窟窿处放入纸盒,再请几位做法不同的幼实际操作演,归纳出纸具有可折叠、易撕碎、易揉、易皱、可捏、可卷等特点;再通过燃烧纸、抱抱纸娃娃、把纸入水中等实验活动,归纳出纸易燃、轻巧、易吸水的特点。通过实验,幼认识了纸的共同特性。

(五)求异实验。是发展幼创造力极为重要的方法,幼在认识物体特征和属性的基础上,再次摆能物体,寻找出暂时改变物体特性的一种新方法。如:当幼认识了“沉与浮”后,要求他们实验、思考,如何使沉下的物品浮上来,浮着的物品沉下去,这对幼来说是一种挑战,他们引出了有关船只和桥的问题,更进一步地实验:分别用薄铝片和泡沫、塑料、木块等做船,来装载放在水里下沉的物品。

三、小实验材料的非正规性

做小实验没有正规的实验室,也没有精密的仪器,材料、备简单易行。其特点:

(一)简单。往往是幼的玩具或日常用品,如,在雨的形成小实验中,幼只用了一个茶杯、一块玻璃和开水,就初步完成了实验的任务。

(二)数量多。其一是种类多,如,认识磁铁的活动,不仅准备磁铁可吸的物品,而且还准备了许多磁铁吸不起来的木块、布条、泡沫等物品;其二是同种类的多,有时是人手一份,如,认识空气实验中,塑料袋、气球的数量与幼人数相等。

(三)易操作。便于幼拿放、使用。

(四)安全。小实验材料一般选择*、卫生、钝角、稍大的物体,以确保幼的*安全。

四、小实验的组织形式应灵活多变

由于实验内容、目的要求以及时间的不同,小实验的组织形式可分为三类:

(一)集体实验。是指师和幼共同操作,完成一个实验课题或每个幼都同时实验一个课题。

(二)分组实验。一个小组或一个桌子上的幼共同做一个小实验,小组间的实验内容可相同或不同。

(三)个别实验。是指请一个幼做实验,其他幼观察,是个别幼的单独实验活动。其中单独实验,常是个别幼偶发性的实验,时间、地点不固定,是在科室、自然角或其它地方进行的,是个别幼探索活动中的即兴实验。师在组织实验活动时,要灵活采用多种组织形式,以激发幼实验的兴趣。

总之,在小实验活动中,既要向幼提出操作的规则和要求,又不过于要求他们拘泥于规则和要求,以免影响他们的实验兴趣。要给幼充裕的时间,适当的指导,让他们在小实验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丰富知识,扩大眼界,培养起实验的兴趣和能力,为他们今后攀登科高峰奠定基础。

点击查看更多《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范文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7589.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