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百花园五》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百花园安排了“语海畅游”、“积少成多”、“阅读平台”、“能说会道”、“笔下生辉”。
1、 语海畅游-----同义词、逻辑训练、加标点。
2、 积少成多---《送孟浩然之广陵》
3、 阅读平台---《心灵创可贴》
4、 能说会道----讲述我家的故事。
5、 笔下生辉----自己家中感人的事情。
教学重难点:
1、阅读平台---《心灵创可贴》
2、能说会道----讲述我家的故事。
3、笔下生辉----自己家中感人的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教学时间:第12周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语海畅游”,完成“读读背背”和“阅读平台”。
一、学习“语海畅游”。
1、 出示文字幻灯:板书有课本中的例子。
2、 认真读读以下字,你发现了什么?
3、 小组内讨论,交流字的注意点。
4、 出示幻灯
“一起”和“一同”……
学生读这组字,并开火车进行口头说句。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做练习,教师检查反馈。
5、出示课本例子
6、学生做练习,教师反馈做练习情况。
(1)把“学生”删掉,因为其他三个都是表示年龄的。
(2)把“少年”删掉,因为其他三个都是表示职业的。
(3)把“电视”删掉,因为其他三个都是表剧种的。
(4)把“电影“删掉,因为其他三个都是表示家用电器的。
7、(1)出示课外练习,学生做练习。
(2)学生做课本中加点的练习。
8、反馈练习情况。
(1)电灯、电话、留声机是爱迪生发明的。人们称他为“发明大王“。
(2)他小时候记性很好,不到三岁,就能背诵杜甫的《绝句》。人们称赞说:“这小孩多可爱呀!”
9、出示课外练习,学生做练习。
二、读读背背
1、出示古诗
2、全班齐读,同桌互相抽查,熟读成诵。
3、各个小组内交流对古诗的理解。
4、各个小组推荐代表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三、阅读平台-----《我是中国人》
1、指名分段朗读短文《心灵创可贴》,要求读得流利、连贯。
你读懂了什么?
2、 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告诉了我们什么?
3、 自渎短文,想一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4、 你喜欢苏茜吗?为什么?
5、 学生自由发言,要求说出理由。
6、 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话要对大家说的吗?
(我们应该学习苏茜那可富有爱心的童心。她是一个善良的小姑娘,是一个关心他人的小姑娘。)
四、作业背诵《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二、三课时
教学内容:“能说会道笔下生辉“
一、 复习导入新课
背诵、默写《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 能说会道-----讲述我家的故事
1、教师读题目要求。
2、本次的练习对我们有什么要求呢?
3、展示学生自己的照片并先在小组内进行归类,分组,推选出发言代表。
4、各个小组派代表发言。
二、 笔下生辉------写“家乡”
1、 指名读题目,其余思考:题目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2、 反馈思考情况。
3、 幻灯出示要求:
(1) 想一想:怎样把文中感人的部分写具体呢?。
(2) 怎样把你的真实感受写出来。
(3)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三、 总结
学生写作文,教师随堂指导
四、 作业
1、 完成习作
2、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习作。
3、 将自己写的文章展示给同学看。
拓展阅读
1、部编版三年级语文43夜书所见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在教学中以品诗赏画的新理念,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联系儿童的生活体验,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内容分析: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中的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学情分析:
本班大部分学生养成了初步掌握了独立阅读古诗的学习方法,基本上能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诗句。但大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主要原因是课外阅读量太少。
学习目标:
1、会认两个生字
萧、梧,会写两个生字
促、深,读准一个多音字
挑(
)。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4、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通过阅读理解体会诗句的含义。
通过有感情朗读体会诗句所蕴含的的感情。
学习过程:
环节
学习过程
整体感知
大胆猜想
(5分钟)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夜书所见》。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己先读一读,并观察一下书上的插图。大胆想一想,这首诗可能是写什么的?学生看书,思考。
2.交流,梳理。
教师要允许学生大胆想象,但必须有自己的依据。
让学生猜想,而不是瞎想。猜想是需要依据的,学生根据阅读和观察,迅速从文字和图画中捕捉有效的信息,并深入思考,作出判断,这是一个观察、思考的过程。同时,这样做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
围绕主题,
回顾学法
(10分钟)
1.师:是的,这首诗的确是反映了诗人想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内容。想一想以前我们学习过或者课外读过这样的诗歌吗?能试着背诵几首吗?
学生背诵关于一些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古诗,如《静夜思》等。
2.师:诗歌是作者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语言简洁凝练,却字字含情。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寄托于文字,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所见、所忆、所感。想一想你们以前是怎么样学习这样的古诗的?你们已经掌握了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
(1)先读准确。根据提供的拼音读准确,读流畅。
(2)根据提供的注释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有的需要补充和调整等。
(3)练习背诵。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经验,都有自己学习古诗的方法。教师的任务就是充分估计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引领、提升。这既是省时高效的好方法,也是对学生的赏识与尊重。
自主练习,读准读熟
(5分钟)
1.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古诗,看看在这首诗里,诗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怀?
师:按照刚才同学们介绍的方法,自己学习这首诗。有问题的可以同位合作。
2.检查读的情况。
(1)指名读。注意读准生字读音,读好节奏。
(2)反复练习,做到每个同学都能够读准确。
这是一个容易忽视的话题。我们有时候容易把“关注每一个学生”当成口号喊出来,而不能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而这一点要求是最基础的,必须人人达标。因此,时间可以充分一些,学生参与可以更多一些。
尝试理解,感悟诗情
(20分钟)
1.师:首先我们学习《夜书所见》,题目是什么意思?
引导:“所见”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学过一首《所见》,意思是所看到的。夜书所见,就是在夜里写下所看到的。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你了解他的情况吗?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
学生依据课前收集的资料交流。
教师适当补充。
3.师:通过刚才大家的阅读和思考,结合课本中介绍的关键的词语的意思,这首诗歌的内容是什么呢?诗人到底“见”到什么了呢,先想一想,然后回答。学生可独立思考,也可以合作讨论。
师:诗的前两句的意思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诗句的理解不能简单地一句一句地翻译,诗的四句本身是一个整体。要结合词语的内容适当地调整。语句通顺,表达流畅。
如:
师:“萧萧”指的是什么?(风声。)
师:什么时候的风声?(秋天的风声。)
师:你怎么知道是秋天的风声呢?(第二句中有“秋风”一词。)
教师小结: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一阵阵寒意,这情景不禁让客游在外的人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来。
师:练习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师:第三、四句的内容呢?学生回答。
引导:“知”是什么意思呢?
师:夜里能看到“一灯明”,怎么就一定“知道”是“儿童”在“挑促织”呢?
学生进一步看图、读文,全方位地思考。
师:原来,“见”的意思不仅仅是指用眼睛观看,还包括作者的“倾听”和“回忆”。作者不仅用眼睛看到了“一灯明”,而且听到了萧萧的风声、促织的鸣叫声、儿童不时的说笑声。
教师小结:
忽然看见远处的篱笆下有一盏灯火,我料想那是孩子们在捉蟋蟀玩吧。
师:看到了眼前的情景,作者的心里有什么感受呢?(孤单,想念家乡。)
师:读出自己的见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这既是学生课前学习的一次检阅,也给了学生展示的机会,同时也是学习这首诗歌所必需的。只有了解了诗人当时的情况,才能为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好情感的铺垫。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说教者。要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领悟诗句的内容,必须要让学生把几句联系在一起,而不能一句一句地进行分析。这既符合古诗本身的特点,也让学生在尝试理解的过程中慢慢悟出了学习古诗的方法。但仅这样还是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对于诗中重点词语深入思考,教师的追问就起到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的效果。
2、二年级语文《井底之蛙》教学设计
1. 通过抓住方位,品读词语,了解蛙的小快活;搜集与大海相关的资料,想象鳖在东海的生活,感受鳖的大快乐。
2. 借助,在诵读中初步感知文言文。体会“用千里之遥,不能形容海的辽阔,千仞之高,不足以形容海的深度”的含义。
3. 将蛙的小快活与鳖的大快乐进行对比,抓住文本冲突,体会青蛙的自以为是、目光短浅,感悟寓意。
[教学重难点]
将蛙的小快活与鳖的大快乐进行对比,抓住文本冲突,体会青蛙的自以为是、目光短浅,感悟寓意。
[课前准备]
导学单
第2课时
一、课前动画,回顾内容
二、汇报交流,体验“蛙”乐
1.学生汇报交流导学单第1题,了解蛙的小快活。
2.抓住“夸耀”一词,体会青蛙的自以为是。
3. 找出中心句、中心词,归纳“总分”的写作方法。
三、迁移对比,感受“鳖”乐
1.体会“用千里之遥,不能形容海的辽阔,千仞之高,不足以形容海的深度。”的含义。
2.学生分享交流导学单第2题,并观看大海的视频,感受鳖的大快乐。
四、回归文本,揭示寓意
1.弄清青蛙为什么觉得自己很渺小,揭示寓意。
2.联系生活,说说怎么做才不会被别人称做“井底之蛙”?
五、拓展文本,以读引读
认识庄子,教师推荐经典读物。
短短的四十分钟,考验的是一名教师的.教学用心与教学真诚。回想这堂课,有以下这些作为自己个人教学可保留的经验:
一、 在课件的制作上,趣味盎然,在板书生动形象、新颖,以简笔画对比,突破重难点,将小快活与大快乐进行对比,由浅入深,感悟寓意。
二、 设计巧妙,起承转合,步步深入;汇报交流,体验蛙乐,迁移对比,回归文本;课前交流,课上发言,扎实有效。
三、 导学单体现“厚学”的理念,表格的设计与“蛙乐”总分以及“鳖乐”前后呼应,导学单起突破重难点的重要作用,抓住了空白查找资料感受了鳖的生活,揭示了寓意,能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 注重小组合作机制,在小组中设立组长,汇报的顺序先后分明,井然有序。在课堂中,我积累了很多经验,也学会了方法,但同时也从中观察到了自己的不足,例如本次研讨活动的理念为“以生为本”,那么是否在此基础上,课堂的设计在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而忽略了课文朗读的重要性了呢?“读”因此而削弱了地位,是课堂的遗憾,也是我今后在课堂中努力的方向。
一节课有得有失,它为一个教学课时的内容写下一个句号,但也同时为下一节课写下一个冒号,是教师继续活跃在课堂上的一把标尺,我将继续为之努力。
3、小学生三年级语文教案
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绝句》: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
一、揭题导入,明确任务
1、导语导入:我们唐代有两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美称的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板书课题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绝句》这首古诗。
3、补充绝句知识。
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设计意图:导语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绝句是诗歌体裁。】
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
1、出示初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正音。
2、逐句朗读检查。课件出示“迟日”“泥融”“鸳鸯”等词语,并正音。
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4、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三、了解诗意,想象春景
1、杜甫的诗中有画,结合课本插图自读古诗,看看诗中画了什么?并展开想象。诗中有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
用自己的话描述出诗中的画。师相机总结古诗的意思。
2、诗中不仅有美好的春色,还有气味呢?诗中写到: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3、美丽的春色吸引了许多小动物们。自学三、四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4、诗句中小燕子在做什么?为什么飞来飞去?诗句中一对鸳鸯在做什么?为什么睡得这么香甜?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诗想象、看课本插图并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中所写的春天的美景。从而产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四、当堂小结,鼓励背诵
引导学生根据诗意背诵并能当堂默写。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7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