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剪窗花》教学反思范文
《剪窗花》是一首陕西民歌,带有浓厚的民族韵味,歌曲中出现较多的一字多音的演唱,也体现了我国民族音乐旋律的细腻婉转。
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第三课学习的河北民歌《对十》,先复习歌曲《对十》及河北民俗—霸王鞭,再师生互动提问:饺子什么节家家户户要吃?春节;粽子—端午节;中秋节—月饼。学生兴致高涨,然后进入歌曲《剪窗花》的聆听,带着“今天学习一首陕西民歌,那里有什么民俗呀?”的问题初听感受,导出课题《剪窗花》。再次聆听时,以“歌曲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特色?”指导聆听,并与《对十》中衬词“哟”的特色,比较进行感受。然后,我来范唱,学生来哼唱,请学生在体验中比较、选择歌曲的情绪:欢快、活泼()优美、婉转(#);旋律特点:、、()~~~~(#)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出息了歌曲的风格、情绪及曲调。这时,请学生来听唱学唱歌曲,用右手左右各一拍进行摆动,感受歌曲旋律的委婉、连贯,齐唱、男女生分组唱、小组赛唱巩固歌曲。再请学生在演唱体验中找出歌曲起伏变化较大的部分,在白板上画一画,用音阶练唱及柯尔文手势,来体会这两次跳跃,感受到歌曲旋律的独特之处与陕西的语言特点。
接下来,我请同学们欣赏了《剪窗花》。以“她们在什么时节?在干什么?心情如何?”来引领学生观看视频、欣赏乐曲。学生回答:过年;贴窗花;非常高兴。这时,我简介了作品名称《窗花舞》,以及主人公—白毛女,在新年夜等待躲债的爹爹回家过年的主题,从而更深地体会到作品人物的喜悦心情。这样,体会、了解之后,大家再次演唱《剪窗花》,带着喜悦的心情来优美地演唱,突破重难点。
学完之后,从这几课的民歌学习我体会到,在音乐教学中,这些民俗、地方特色与衬词,歌曲情绪、旋律特点、题材风格等,都是音乐课中引领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孩子们获得准确的音乐审美与体验,在感受、理解音乐作品的同时,更好地表现作品。
拓展阅读
1、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范文
《姥姥的剪纸》为我们描述了作者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
“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在教学设计时,我始终围绕姥姥的“剪纸”开展教学活动。我把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二段为第一部分,先是让学生找描写剪纸的语句,感受姥姥剪纸的形象生动、精巧细致,在感官上有一个形象的了解。接着,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为中心句,思辩姥姥为什么能“熟能生巧”,怎么练的,结果怎样,进一步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学生通过朗读以及重点词句的理解,对姥姥高超的剪纸非常佩服,我能从他们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到这一点。
然而,整篇课文要表达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纸技艺,更是祖孙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我还是抓住剪纸,让学生找出三幅牛兔剪纸图,想想它们有什么特点,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姥姥的勤劳,作者的贪玩。学生在交流这三幅图片的含义时,能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感受姥姥对作者的疼爱时,更激起对自己家人的感恩。所以,当我读着作者后来写的对姥姥临终前的回忆时,教室里一片安静,有的学生感动得甚至要流泪了。我想这正是我要的教学效果,不仅仅是让学生欣赏姥姥栩栩如生的剪纸艺术,更是让学生体会到亲人的关爱,永远心存一份感激,并把这份情传递给身边所有的人。
《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采用第一人称,叙写了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精湛,围绕“喜鹊登枝”和“老牛兔子”的剪纸展开了“我”和姥姥之间动情有趣的故事,表现了“我”对姥姥的深切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姥姥的剪纸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姥姥心灵手巧、勤劳善良”这条线索,带领学生走进姥姥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 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熟能生巧,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从中感悟姥姥的话是经验之谈,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有毅力,勤练不止!姥姥为什么如此熟练,下面的“总剪”二字透露端倪,因为老是不断地剪,岂能不熟练?手都有准头了,因为总剪,再熟练不过了,日久天长,剪起来就心中有数,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要注意什么,剪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岂不是有了准头了。这样循序渐进的教学,学生很容易明白。
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学生的说话练习还需老师进一步引导,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人和事,也像姥姥剪纸那样,因为不断地练习,反复地实践,达到了熟能生巧、出神入化的地步,从而进一步体会姥姥的话中寓意!
本学期,我执教了《姥姥的剪纸》一课,课文为我们描述了作者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让我们全体师生佩服不已,姥姥和作者之间的浓浓的亲情又让我们感动,我们都久久地沉浸在这份亲情之中……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剪纸离孩子较远,课堂上教师如果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让学生在栩栩如生的画面中,优美的音乐中,做到目观其行、耳闻其声,快速进入课文情境,借此学生对自己家人表达感恩之意。
“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抓住这个主线,在教学设计时,我始终围绕姥姥的“剪纸”开展教学活动。我把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二段为第一部分,先是让学生找描写剪纸的语句,感受姥姥剪纸的形象生动。接着,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为中心句,思辩姥姥为什么能“熟能生巧”,怎么练的,结果怎样,进一步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学生通过朗读以及重点词句的理解,对姥姥高超的剪纸非常佩服,我能从他们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到这一点。
我们知道,整篇课文要表达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纸技艺,更是祖孙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一、借助声像设备,感受剪纸神
心理学研究表明,作用于视觉、听觉的刺激最能吸引人的注意力。当视听感官并用时,能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学习。因而上课伊始,我首先用多媒体出示大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惟妙惟肖的窗花,并配上动听的音乐,学生一下子进入那剪纸的情境中。
在优美的乐曲中,我让学生走进文本,寻找姥姥剪纸“神”的语句。在品读这些语句时,配上那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适时出示“公鸡打鸣、母鸡下蛋……喜鹊登枝”等剪纸画面,对课文重点语句进行品读。
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生动的视听画面,让学生与文中的姥姥对话。让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把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自主评价中把课文读懂、读细、读出感情。同时读懂了姥姥用精湛的剪纸技术,剪出了乡村的吉祥,为乡亲们送去了祝福,使整个屯子里弥漫着浓浓的亲情与和乐。
二、展现优美画面,品析祖孙情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这样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姥姥的剪纸》一文语言生动,富有诗意,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品赏。在教学时,运用相应的多媒体技术,把学生带进特定的语言环境,细细品味文章。如在教学“祖孙情浓”一段时,我引导学生自主朗读,相继找出“A、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B、一头老牛和一只小兔子在地上啃食青草。C、: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乱跳着远去的小兔子。“等姥姥剪纸“拴住”了作者的语句。然后适时为这些句子配上相对应的视听画面,让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明白姥姥对小孙子的浓浓爱意。此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争先恐后发言。
在发言中,我对着多媒体画面引导学生抓住“拴、缠”等词语去品味小作者顽皮、可爱,对姥姥的依恋;品出姥姥把全部的心血和爱全部倾注在牛和小兔的剪纸里,从而感悟出姥姥对小孙子的关心、疼爱、默默奉献;品味到小作者的快乐童年;品味到浓浓的祖孙情;品味到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让情感熏陶和人文滋润落到实处。
三、启发开拓想象,表达感恩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用好语言这个工具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姥姥的剪纸》一文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学即将结束时,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语言因素,再次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姥姥与作者生死离别的视听画面,并配上《感恩的心》乐曲,让学生用“假如我就是文中那位小孙子,面对即将离世的姥姥,又忆起与姥姥在一起的童年生活,此时此刻会对姥姥说些了么呢?”这个设想进行遐想。这时,形象、声音齐全,学生的多种感官都被调动起来,沉浸其中,体会意境,余味无穷。学生联系课文,插上想象的翅膀,情动而辞发。每一种设想自然精彩极了。
这样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的形象营造出的氛围,让学生从中体验祖孙情深,很多学生由文中的姥姥联想到自己的姥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恩教育,此时老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课后观察或回忆姥姥对自己关爱的语言、动作或点滴小事,用手中的笔表达对姥姥的依恋与感恩之情。让文本教学与生活紧紧相连,使他们的情感得到陶冶,不仅发展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对学生思想品质的提高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现代语文教学,呼唤以人为本,强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其自觉学习的能动性。而巧用多媒体技术,让课堂教学中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给学生的感官以多种刺激,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因而我们应把握住多媒体技术的特点,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更入情。
2、《生命生命》评课稿教学反思范文
让语文课堂绽放生命之花
娄星区小语工作室核心团队成员 聂元庆
微笑着面对生命,你会发现生命中多了一丝别样的色彩;微笑着走进课堂,你会发现课堂中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我第一次认真听程老师的课是在去年青华杯,有幸和我班孩子一起与程老师来了亲密接触。今天,我又一次感受到了她的认真与精心,再次领略了她与孩子的默契和风采。接下来就《生命 生命》这堂课,谈谈我的感受与体会。
程老师的课,如同一缕清风,在带给我们对生命的感悟的同时,能够紧密联系《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了扎实有效地听说读写训练。纵观整个课堂,我觉得有以下闪光点:
1、通过丰富的情感渲染来调控课堂教学。程老师对情感地把握十分到位,充分调动学生释放感情。例如在对文本的朗读中,巧妙地设计了几个朗读训练点,师生分别读、学生对比读等充满个性化的朗读使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走进了文本,达到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教师声情并茂地引导,激发了学生的朗读欲望,使课堂中的读书声各具特色,以读促思,思中感悟,让学生在读中亲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研主题的落实与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有效结合在一起,通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细读体会来凸显教研主题,同时,将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放在教学的首位。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的环节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进行的口语训练;在渗透情感教育的环节中安排的说话练习,都有效地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小练笔的安排,更是让学生将内心的感受倾注于笔端,在落实情感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写"的能力。这些设计,让我们感受到了课堂中浓厚的语文味儿。
3、教学方法运用恰当,利于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由"扶"到"放"的方式,恰当进行学法的指导。例如,课文中呈现的三个事例,教师先指导学生学习"飞蛾求生"这一事例,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对学法的指导和归纳,在学生理解文本内涵的基础上,及时总结学习方法,然后再放手让学生利用所掌握的方法去自学剩下的两个事例。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新课标》指出,语文能力的提高需要课内与课外的紧密结合。我相信,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一定能够在课外阅读中提高语文能力。
当然,如果老师能更好地引导孩子通过认知文本来思考生命这个主题,我想,这篇语言朴素,但意蕴深刻且显得有些厚重的生命话题会更能引领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
2016.3.31
娄星区小语工作室核心团队成员 杨城花
春暖花开的季节,一场"遇见春天遇见你"的美丽约会,演绎在石井中心小学这个小巧精致又充满生机的舞台。原生态的语文课,诚恳贴切的点评,再加上一语惊醒梦中人似的总结,让这次咱们娄星区小语人的约会充满了遇见般的惊喜。
语文课堂是自己灵魂能够有所寄托的栖息地,是自己的生命能够在其中像真理般自我实现的场所,所以,理想课堂的最高境界,是激情挥洒后的畅快淋漓,是与之共舞后的不露痕迹。程老师与肖老师应该是享受其中的,课堂上时而声情并茂的朗读,时而静悄悄的圈画书写,用语文教语文,不失情趣,言意兼得。两个学段不同、体裁不同,没有刻意却如此巧合的探讨关于生命意义的课堂,有着许多类似相通之处:关注文本体裁,指向语言表达,尊重独特感受,传授阅读方法……在"拨开云雾见月明"寻求语文本真的今天,阅读课堂教学要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拿捏得恰到好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在佩服之余,对《生命生命》这一课的教学,我也有了一点小小的思考。
在这堂课上,程老师在品读词句体会感情这一重点环节中下了功夫,用的是抓关键词、标点符号的方法。初读感知抓住了词,再来领悟句子,看似这种阅读方法切入角度很独特,事实上效果我认为却不够明显。假如老师能用提问的方式:"这是一只怎样的飞蛾?""从哪儿看出它的顽强?""为什么会这样?"在这一个个问题的推动下,让孩子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这些关键词自然地蹦出来,再加上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朗读,会更有水到渠成之妙。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与方向,接下来结构类似的两个事例自然也迎刃而解了。其次,学生对文章主旨的领悟,离不开老师的引导,但如果老师首先缺乏对文本的深入钻研,缺少了深度的思考,那学生的感悟会更加浅显。飞蛾挣扎不仅体现了生命的顽强,还隐含了脆弱,当原本脆弱的生命还这般"极力鼓动双翅",是不是更加感叹飞蛾的"顽强"!瓜苗可以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生长,不仅仅有着"不屈",还有着生命的未知与偶然!心跳的沉稳有规律,那是独属于自己的,当它停止了,一切的虚无将是苍白的,无意义的,生与死的强烈对比才能突显出生命的可贵!当由老师带领孩子们由浅入深一步步地拨开生命特有的迷雾,孩子们将会受到怎样的震撼啊!杏林子只活了有限的63年,而她创作的40多部文学著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奥运会上健儿们十年磨一剑,只为台上那一刹那的精彩;一株花儿尽管只有7天的花期,但它仍然要恣意地绽放;穿越古今中外,如此多的伟人贤士,他们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是他们流传至今的精神却是无限的,那么我们怎样让自己有限的生命体现出这无限的价值呢?当有了这一块块的垫脚石,孩子们的回答也许就不会像"我要当科学家,我要好好读书"这么空洞无力了。他们也会对课题"生命生命"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再有,课堂的练写一定是贴合文本主题、语言特色或结构特点来设计的,如果老师在细读文本设计练写时能将视角着眼于全文,注意到本文结构及语言表达的特点,让孩子们能模仿作者的写法,将生活中自己观察到的体现生命顽强的事例写成一段加入到文章中,会不会一举两得,既能进一步感受到作者表达的魅力,又能感受到生命的千姿百态呢?
课堂,首先必须是"思"的,从认真地聆听开始,进到对文本结构以及行文风格的一种整体洞察,并在此过程中,就文本的思想见解、表达技巧等,带领孩子一起与作者开展反复的对话。"思"的结果,就是一个个冷静与理性的,拥有独立精神的人,从课堂上站立起来。思想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小燕主任的"教学前三个思考"敲醒了我们,需要我们时时拷问自己,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这条充满挑战的小语道路上,我们且行且思考!
附: 《 生命 生命》教学详案 程铁环
一。激情导入
(幻灯片第1张,配乐)有这样一位女作家,在她12岁时,因患"类风湿性关节炎",身体百分之八十以上关节坏死,只能在轮椅上保持着这样的姿势,一坐就是整整五十年,她就是轮椅上的女作家——杏林子。
看,这就是她那双被病痛折磨得已经变形的手。然而正是用这双手她创作了文学著作四十多部,成为台湾杰出的女作家。今天我们学习的《生命生命》就是其中之一。
在文章的开头,是这样写的: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幻灯片第2张)是呀,生命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跟随杏林子,走进19课,去感受生命的真谛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我已布置了预习。现在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谁来读一读。谁来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关于生命的哪些事例?(生概述)
你说得很清楚,要是能抓住关键词,用更简洁的语言概述就更好了。谁来试试看。
(飞蛾挣扎求生 瓜苗顽强生长 心跳沉稳规律)
2.不错,你的概括能力很强,作者通过三个精巧的事例向我们传递了她对生命的感悟,这节课我们来细细品读。
三。细读课文,朗读渐进
1.(幻灯片第3张)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2段,划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试着抓住这些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和标点符号来读一读,说一说。
2.读着读着,有一个词在你的眼中是那样显眼,你就重读。我们自己来读读看
3.谁来读读你划的句子。(生读句子)(幻灯片第4张)
4.你抓住了哪个词?为什么?(能把"跃动"改成"跳动"吗?为什么?)
5.你观察得真仔细,通过标点符号来感悟句子,也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一种好方法,你来读读看?
6.同样一句话,重读词语不同,就会读出不同的理解。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这段话。(幻灯片第4张)
7.是呀,要赢得生命,飞蛾得竭尽全力,可结束这生命,只需杏林子的手指稍一用力,可就在这天差地别的力量面前,飞蛾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可是我们知道吗?飞蛾的生命力有多久吗?平均九天。只有九天,为了这九天,它却在手中挣扎了一分钟、两分钟……这个小小的飞蛾为什么要如此挣扎?如果你是那只飞蛾,你会在心里说些什么来鼓舞自己呢?
(生交流)
8.是呀,生命再难再短,也要好好活,这是发自心底的力量。为了这九天的生命,飞蛾极力鼓动双翅,如果你是杏林子,看到这只飞蛾,你又会怎么想呢?
(生交流)
9.对于生命的渴望,飞蛾尚且如此,何况我们人呢?让我们带着敬意,带着震惊,齐读这段话。(幻灯片第4张)
四。小组合作,学以致用
1.飞蛾的求生欲望,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奇迹;那么砖缝中的香瓜子和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又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震撼呢?接下来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抓重点词语和标点符号来感悟句子的方法,阅读第3段或第4段,读一读,说一说,派小组代表来交流(幻灯片第5张)
2.小组交流(幻灯片第6张)
3.是呀,尽管瓜苗的生命只有仅仅几天,然而为了这短暂的生命,瓜苗不屈向上,茁壮生长。读(幻灯片第6张)
是呀,这是怎样一株顽强生长的瓜苗啊,它的生命力是如此的强大,再读(幻灯片第6张)
4.当杏林子静听自己的心跳时,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谁来把划出来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5.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好好使用 白白糟蹋)
6.谁来说说什么是好好使用,什么是白白糟蹋。带上你的理解读一读。
7.这一声声沉稳而又有规律的心跳,对于每时每刻都在病痛折磨中的杏林子来说,它的意义是那样的重大,再读(幻灯片第7张)
五。抓住主旨,情感升华
1.因为生命只属于自己,所以要对自己负责。杏林子在文中这样说过,她也做到了。看,即使她的一生都被病痛肆虐着,然而在她的脸上我们看到的却是那如阳光般灿烂的笑容,那笑容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乐观积极的她凭着惊人的毅力写下了文学著作四十多部,成为了台湾最具影响力的女作家。(幻灯片第8张)
2.同学们,读书时,把作者的生活经历与文本联系起来,我们的理解才会更透彻,正是因为杏林子如此珍爱自己的生命,我们才更真切地听到了杏林子心底那坚定有力的声音,读(幻灯片第9张)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怎样做才是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生谈感受,是呀,好好读书就是热爱自己的生命)
六。拓展延伸,追问生活
1.读着读着,文本变成了诗歌,齐读这首小诗。它是杏林子对生命是什么的回答。同学们,让我们听听大自然的回答。生命是什么?生命是竹笋破土而出的坚韧;生命是什么?生命是花儿尽情绽放它最美的姿态;生命是什么?生命是一条丑陋的毛毛虫蜕变成一只五彩斑斓的彩蝶;生命是什么?生命是林间鸟儿清脆的叫声。(幻灯片第10张,配乐)
2.小练笔:同学们,在你们的眼中,生命又是什么呢?请展开你们的想象力,把五彩的生活放进来,一起将这首原创诗歌《生命生命》完成吧。
(幻灯片第11张) 生命 生命
我常常想,
生命是什么?
生命是什么?
生命是飞蛾永不放弃的求生欲望
生命是什么?
生命是瓜苗不屈向上茁壮生长的顽强
生命是什么?
生命是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声
生命是什么?
生命是什么?
生命是什么?
生命是世间万物生生不息、奋发向上
结束语:同学们,虽然你们的年龄很小,但你们对生命的感悟却是如此的深刻,一次又一次给老师带来了惊喜与感动,谢谢你们!
3、《孔子游春》教学反思范文
妙扣一词,事半功倍
寥寥数语,便将学生引进课文,让学生运用朗读的常识解读课文,感悟语感,形成积淀。
一、阅读第一节,通过教师三个层次的朗读让学生学会把“长句读短”,后顾课题“孔子游春”,以名晓文章贵“简明、精要”,不得绕圈丢阵。
二、感受第二节,以“泗水春景美啊!”为题,用美的姿态、美的声音读出春景的美,把“美景读美”!这样,水到渠成地拎出“比喻”、“拟人”、“排比”等句式的渗透训练,再施以师生多形式地读、背竞赛,语感上口,语意进心,语段入脑。
三、学习“孔子论水”段时,我备课时注意了孔子“很不平静”、“动情”、“意味深长”等一系列描写心情、表情、语言的词语,可在教学推进时,我却意外地发现“沉思”这个词的妙处,让学生抓住“沉思”想“孔子可能在沉思什么呢?”学生有的说:“他可能在想这水到底有什么内涵?”有的说:“他可能在想这水有四性,人能有几人具备水这品性?”有的说:“他可能在想水是真君子啊!”有的说:“我的学生有几个能具有水这个真君子的品行呢?”有的说:“我怎样教才能让我的学生成为真君子呢?”
真没想到,冗长且零散的几段话通过“沉思”一词浑然一体地凝聚起来;本应费口劳舌地“讲、读、悟、说”的教学程序则被这“沉思”一词简洁明快地浓缩起来。真有“妙扣一词,事半功倍”之效果啊。
四、讨论“师生论志”段时,由于前面“论水”铺垫得厚实到位,对子路的“率直”有情义、颜回的温文尔雅“歌言志”的理解就很深入透彻,孔子老师的用意、师生的情意、泗水的春意也就穿过纸面,荡漾于文外了。最后施以“同学们情绪高昂,有满腔的话语想表达,就让我们拿起多情的笔来倾吐我们心中想要说的内容吧!”
“沙沙”的练笔声似汩汩清泉在流淌,更似浓浓的情意在“滴答”:
李昕原:琴声、歌声、欢笑声,声声入耳;春情、水情、师生情,情情温馨。
韩梦:我觉得我们应该学颜回那样做一个不为自己表功的人。那些有了一点点不足为奇的成绩就四处张扬的人,是干不成什么大事的!
叶楚月:课题“孔子游春”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孔子带着弟子们出去游玩,而当我们仔细阅读课文时就感觉到孔子十分会教学,他不仅教弟子们求真知,而且教弟子们做真人。他以水为喻,让弟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真不愧是个大教育家。
反思:现在有不少阅读课都上成了“文化民俗课”、“地理常识课”、“戏剧表演课”、“风光旅游课”……语文课该还他的本真本位了。
4、《孔子游春》教学反思范文
在教学时,我重点抓住两个重点段。
第一是第二节,特别是“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我引导学生进行发散,仿照再说,开始还以为学生不易说准,可学生说得却非常得好,如有同学说“盛开的鲜花是她灿烂的笑容。”“流淌的小溪是她甘甜的乳汁。”“飘浮的白云是她洁白的裙子”“轻轻的薄雾是她神秘的面纱”等。我感觉学生都是有很大的潜能的,有很大智慧的,关键是看我们能不能深入地进行挖掘。
在教学“孔子谈水”这一重点段时,我用“之所以说水有德行,是因为它――”“之所以说水是真君子,是因为它――”用这两种句式,让学生从心里真真实实地明白孔子的一番话的道理。而对于水还有什么特点,我没有进行深挖。
这篇课文不仅有优美的景色描写,还有富有哲理性的谈话,确实是一篇很难得的佳作。在教学时,虽然学生对重点片断也能很好地背诵,可总感觉并没有把学生引向文本的深处。我想这主要是因为在教学时,还有一定的功利性,面对着这么优美的片断,应该尽情地引领学生去品读,去感悟,再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达到诵读。可是学生和老师一开始就为了背诵而读,为了背诵而去学,这就缺少了必要的过程性。现在我想,只有学生从心灵深处消化的语言文字,才能更好地积累与运用。看起来,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得注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说出来,在不知不觉中就能达到熟读背诵。
5、《孔子游春》教学反思范文
本课是一篇游记,它生动地描述了孔子带弟子到泗水河畔游赏,巧借河水诱导弟子的故事。表现了孔子对学生的关心及师生之间真挚的情谊。课文中有好几处省略号可以作为练笔的材料。
1、 第2自然段讲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用了一组排比句,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怀,茂密的森林是它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这里有一处省略号,我请同学们仿写几句。同学们写得还真不错,如:滚滚的春雷是她前进的脚步声。漫天的云雾是她洁白的裙子。茫茫的大雾是她神秘的面纱。峻峭的山峰是强劲的筋骨。不息的河流是她奔腾的血液。绮丽的鲜花是她迷人的微笑。等等。
2、 第8自然段讲水是真君子时,也用了一组排比句:“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象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象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象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象善施教化……这里又有一处省略号,我又让学生仿写句子。有的同学是这样写的:水滔滔不绝,无穷无尽,它好象是永恒的源泉。水清澈透明,纯洁无瑕,它好象胸襟坦荡。水灌溉农田,滋润万物,它好象乐于助人。水依势而流,分成若干分支,最后留入大海,它好像目标专一。
3、 15自然段讲道:“颜回呀,听说你把自己的志向写进了一首歌里,何不唱给老师听听?”这里虽然没有省略号,但是也可以进行小练笔的练习。我问:颜回的“志向”歌里唱些什么呢?请合理想象将歌词补写出来。学生边动脑边动笔。同学们这样写道:“即使我做了官,也不会忘记帮助过我的人;即使我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我也不会为自己表功。”“泗水河,泗水河,河水清澈。我不求富贵,只求平淡。我不愿为自己表功,只求生命有意义。”“我愿化成泗水河,成为一个不为自己表功的人。我愿将自己的东西分给好朋友,朋友之间就应该有福同享。”等。
经过这样的训练,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提高了同学们的习作水平。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7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