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雪教学反思案例范文
【课堂反思录】
课是常态课。但是因为带了录音笔,准备整一个课堂实录。一直没有比较过预设和生成有多大的差距,感觉也是模糊的,这次下决心以实录为根据,以事实为准绳,做点实在的研究。备课时也就多用了一点心,属于来源于常态,而高于常态的一节课。
又突发奇想,准备到其他班去上上,这一合计,就找上了平老师。和平老师接触不多,但是可以看得出来是有教学激情的小青年教师。我在操场上找到平老师,我就跟平老师说:这个星期我和你交换场地上一节课,属于民间交流访问,你热烈欢迎我到你班上一节我的课,我热烈欢迎你到我班上一节你的课。平老师瞪大眼睛,平老师还张大嘴巴,平老师又笑起来,平老师说好啊好啊。
课上得很轻松,像羽毛一样轻而蓬松。结果搞笑的是讲完后,录音笔什么也没录下来,扼腕长叹良久,心情一下很沉重,像铅块一样的灰色的沉重。于是又到本班炒了一顿现饭,加了一些油盐麻辣酱,结果一节课居然没上完。掐了一节尾巴。壮士断腕,恨何如哉。
幸好我记性不好,所以我抢记能力不错,这么说好像有点逻辑混乱,管不了那么多了,接着打字。我就凭这记忆和教案和课件和学生的聊天记录及笔记整理了上面这份东西。下星期再做第二份实录。等第十个做完后,再把教案和实录摆在桌面上大打出手。这是后话,提前先说说。
思考一:关于目标。教了五年语文了,一直很懵懂,近年才有些感悟,质疑多于建构,目前我认为最大的一个收获是对课堂目标的思考。一直以来在抄备课的痛苦中挣扎,格式化的三维目标和重难点都是照抄不悟,把这些走了*,把时间都挪到教学细节上技巧上板块上手段上创新上,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度彷徨。很多时候都讲不完,更不用说公开课的容量了,也听到满耳朵老师的抱怨:哎呀,又没讲完就下课了。也拖不得堂,高效课堂更容不得如此做派。
近年突然有顿悟的感觉,课堂再精细,不如目标明确。我现在是抛开了各类教案上的教学目标,也没管他什么人教社八教社,自己按对课文的理解重新编排了目标,尽量简单洗练,一课一得为主。《紫藤萝瀑布》我就讲修辞,《论语十则》就讲释义,《春》就讲描写,《散步》就讲对称句,《山市》就讲翻译,《世说新语》就讲故事,《羚羊木雕》就搞辩论,《风筝》讲蕴藉含蓄,《,绿色蝈蝈》讲生动形象,《金色花》就讲朗读,《皇帝的新装》就讲情节,《寓言四则》就讲哲理,《短文两篇》就讲表达方式,《走一步,再走一步》就讲心理,《理想》就讲节奏,《夏感》就讲动词,《古代诗歌四首》就讲赏析,完了。
每节课有一得就算合格,有两得就算超额,有三得就算good,学生老师都明白,我们这节课要干什么,要获得什么。过去我的课堂有些虚,现在感觉越来越实在了,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精。这一个目标学好了,以后类似的文章只需用很少的时间来走这个环节。轻车熟路,才会一骑绝尘。至于其他的知识点,合本节课的调子的附带讲,不合调子的讲练习时补充讲。这样整,也还感觉不错。
思考二:关于结构。这堂课除了课前谈话外,没有导入。我原来对课堂的导入想过很多的点子,有蛮多效果很好,一下了就玩转了学生,热热闹闹就开了头,后来发现越是好的导入越是毒药,前不久又听了几节课,有音乐的,有排比的,有悬疑的,有活动的,有积累的,如果把眼光放到整个课堂的角度上的话,这些十有八九都是在做无用功,典型的少慢费差,作用少,步调慢,费时间,效果差。如果不是特别需要或特别好的导入,要舍得割爱,相见不如怀念吧。余老师有时讲课朴实至极:我们今天学习什么什么,我们的学习目标是什么什么,看屏幕,一起读起来。一拳就是一拳。一拳干掉一个。
《咏雪》四个板块。可以用四句话概括。
知人论世话《世说》。
没有深入挖掘,我们的学生几乎没有多少积累,不讲也罢,套路化,给出了三张幻灯片:作者,作品,影响。只是采取换人称的方式,乔装打扮,把自己硬说成是作者,一是看能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关注度,二是看能不能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消除时空陌生感。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三分文章七分读。
重点就在这块了,分了几个层次:疏理字词,读节奏;梳理人物,读关系;梳理内容,读故事;梳理情感,读氛围;梳理结构,读层次;梳理技巧,读韵味。因为时间关系,中途丢掉了梳理结构的环节。梳理内容可以,梳理情感这块比较空洞。属于走流程。不过学生好像读的蛮带劲,后面回答问题涉及到课文原句时,也是拖长声音摇头晃脑在答。
学问每从疑中得。
激将法用的较失败。当我故意宣布我们的课讲完了的时候,发现全班同学一片惊讶,这种意外本是我的预设,不说上完了课,他们不会松弛下来,不松弛下来,他们就不敢质疑语文课本,不质疑那本环节就不是亮点,而是败笔。我希望他们能够无所顾忌,胡言乱语也行。
我设计的两个问题是探究的中心:一是谁咏雪咏得好一些,二是课文中哪些文字可以删去。结果第一个搞炸了,学生全部说谢道韫咏得好,就没人有不同的声音,没有对抗的靶子。我就自己披挂上阵,说我个人觉得撒盐的比喻要好,盐要白些,一二三,结果全班又一起倒戈,承认盐撒的好。你说我是不是满头大汗呢,赶紧辟谣讲“神似”。
拓展阅读
1、物理新课改总结反思教学反思范文
文/秦铁成
一、现实意义
义务教育的普及,要求所有适龄儿童、少年读完九年义务教育。可现行下的义务教育又离不开应试教育,尤其是农村中学的学生,在成绩面前,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的自信,丧失了学习的乐趣,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造成学生厌学辍学现象比比皆是。调查发现,偏僻落后学校的学生接受得慢,师资力量薄弱每班总有十来个啥也不学的。学校“差生”流失严重,包保老师亲自去学生家里动员,补课也收效甚微,控辍工作难做到了极点。我们了解到问题的关键就是学生在学习上找不到乐趣,缺少成就感。于是,在几度学习洋思、杜郎口以及昌乐的成功课改经验后,提出了“物理课堂教学六步法”,后来在学习和实践中又逐步完善,于2011年初提出了现在的“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模式”。“三环”即三个环节:“课前预习—课中研习—课后练习”。“六步”即六个步骤:“自学、互学、示学、助学、用学、验学”。该模式着力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充分发挥教师组织、点拨、评价潜能,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尽可能少的时间和最大的兴趣,学到最多的知识,明白更多的事理,培养更强的能力。
新的课堂里学生六个人一组,组内分工明确,层次清晰,男女互补,从学习到日常生活都处在互相合作、互相监管的关系。从课前抄题到课上展示点评,从课堂自习的纪律到班级卫生的打扫,从写作业到收作业,从桌椅的摆放到小组内桌面物品的摆放都有明确的分工。上课再没有睡觉或空桌板的,学生流失现象几乎没了。这些转变使我们这所农村学校的生存问题得到了解决。
在一年多的实践中,我感受着新课堂中学生的变化,也不断反思新课堂对老师的新要求。
1.新课堂中不能缺少教师恰当的点拨
我先要说的是这里的点拨绝不同于以往课上的讲解,从内容上说,点拨不像讲解那样详尽、冗长,而要精当简洁;从形式上说,点拨不像讲解那样集中,而是分散进行,穿插在整节课中;从目的上看,点拨不像讲解那样重在解释,而是重在指点。那什么时候需要老师的点拨呢?我总结出了以下三点:(1)在知识需要拓展时点拨,面对教材上没有而在学习中又要用到的知识,教师要给予补充。(2)在学生思路受阻时点拨,在学生思路山穷水尽时,教师的三两句话使情况变得柳暗花明。但这时教师绝不能把答案呈现给学生,要教师“先接球再把球踢给学生”。(3)解决问题后的点拨也就是分析解题方法时的总结。这时的点拨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时间长了,学生也会养成及时总结方法的习惯,强化能力。教师适时适当适度的点拨,能够使课堂充满理性,利于学生对认知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2.新课堂中要注意演学稿的设计和使用
设计时学稿上的题要有典型性、有层次性。使用时,学生展示完后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在黑板上写上两三个变形题,让学生再展示、评析,既是训练又是验收,又可以在一系列的变形中总结方法,加深印象。把学稿上的内容尽量拓宽,拓深,拓精,但也不能走极端,只为了深和宽忽视了基础。
3.新课堂因学生的讲与评而更加具有实效
学生讲与老师确实不同,学生讲虽然有时难免讲得不透彻,但印象深刻,也容易激发参与热情,调动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为实效提供了保障。在听学生讲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耐得住性子,不要在学生讲得不理想时,马上自己重讲一遍,而要调动其他学生补充讲,或教师提示一下讲题关键后,学生再讲。这样利于保护学生讲的有自信心,也能加深印象。
三、困惑
每一把钥匙都不是万能的,新的教学模式下我们的整体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总感觉课堂上有点尖子生吃不饱的遗憾。新课堂我们的着眼点是中等生和中下等生,优生在课堂上的收获除了寥寥的几个错题,就是一些他们自己已经悟出来了的解题方法,他们考试中能达到优秀,但与满分还有一段距离。这些困惑,我们将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力争有所突破,使现行的教学模式更加完善。
(作者单位 吉林省磐石市教师进修学校)
2、八年级下册语文满井游记教案及教学反思
整堂课的构思大致是这样:
一、明确本篇文章的教学目的: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领略满井一带早春清新的景色,体会到作者“若脱笼之鹄”的欢快心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趣。理清课文的写景层次,体会细节描写的妙处。加深对文言文实、虚词的意义、用法的理解。
二、区分本篇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本篇文章的重点是通过多层次细节描写领略文章的意境。难点是体会作者“若脱笼之鹄”的欢快心情。
三、采取课外自读与课堂检查、评点相结合的方法。
具体教学过程:
一、由七年级学过朱自清散文《春》提问入手,引出作者写《满井游记》这篇文章,引题自然,贴切,易于学生接受。接着简要介绍作者袁宏道是明代文学家,与哥袁宗道,弟袁中道,均有文名,并称“三袁”。
二、指导学生朗读。先全班同学一起朗读,而后指出问题:(1)读错字音,应纠正。(2)对于文言句子中的长句应掌握如何断句。
三、让学生起来翻译,每名学生翻译一小段内容。然后指出应重点把握文言实词、 的意义,用法。师生共同完成文言文的句意疏通。
四、学生把握了文章的基本意思后,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讨论:如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久居室内未出,当他来到满井一带看到什么景象?心情如何?通过哪些具体的细节描写?这样一步步地把问题解决,从而达到本篇文章的教学目的。
这次公开课虽然得到同行的赞许,但也有不足之处:①授课时间把握不好,在这一节课中没有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②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学习氛围较淡。原因是:这个班是普通班,大部分学生基础差,根底浅,学习积极性不高,所以师生互动不理想。
3、八年级下册语文满井游记教案及教学反思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增 强文言语感。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3、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4、体会本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课时一
一、自主学习
1、朗读训练
听读
自由朗读
抽读
齐读
2、给加点字注音
燕地( ) 廿( )二月 花朝节( ) 呷( )浪
鲜妍( )明媚 堕事( ) 飞沙走砾( )
曝( )沙之鸟 浅( )鬣寸许 髻鬟( )( )
靧面( ) 红装而蹇( )者 脱笼之鹄( )
汗出浃( )背 罍而歌者( ) 恶能无纪( )
3、作者
袁宏道,字 ,号 , 代文学家,湖北*人。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 、弟 并称“三袁”,为文学史上“ ”的创始者。其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全集》。
二、合作讨论
分小组,找出文中关键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试着翻译课文
课时二
三、展示讨论结果
1、关键词
(1)一词多义:
时:冻风时( )作 于时( )冰皮始解
始:冰皮始( )解 髻鬟之始( )掠
始( )知郊田之外未始( )无春
乍:波色乍( )明 冷光之乍( )出于匣也
得:欲出不得( ) 悠然自得( )
然:晶晶然( ) 然( )徒步则汗出浃背
(2)词类活用:
泉( )而茗( )者,
罍( )而歌者,
红装( )而 蹇( )者
作则飞( )沙走( )砾
(3)重点虚词:
之:若脱笼之( )鹄
局促一室之( )
髻鬟之( )始掠也
夫:夫( )不能以游堕事
(4)其它:
土膏( )微润 恶能( )无纪( )
2、翻译重点句子
(1)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2)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3)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课时三
探究文意
(1)试着描绘满井的全景,如此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可作者为什么要在开篇写燕地的寒呢?
(2)这篇游记小品写了满井这个地方初春的哪些景物,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文中不少地方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细细读,慢慢品,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番。
(4) 作者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满井春色的?
思维拓展
在作者笔下,一句话就能给我们展示一幅美丽的画面,让我们也来试试用一两句话为大家展示你眼中或心中的四季美景吧!
巩固练习
(1)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2)文中“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一句应用了怎样得修辞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3)第二段结尾“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暗扣开篇的哪一句话,使得首尾紧密呼应?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288h.cn/articles/5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