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深入思考和探究,掌握阅读文化散文的技巧。
2,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活着或*,到底应该站在哪里?
教学重点:
1,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
2,揣摩语言
教学难点:学习深入思考和探究,掌握阅读文化散文的技巧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如果我们没有读到余秋雨的《都江堰》,我们会一直认为,伟大的奇观、胜地肯定是类似世界八大奇观的那些事物。可是,读了这篇,或许你会有一些新的思索……
二、用短语的形式给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概括文意。
参考:最激动人心的工程;都江堰的魅力;魅力的缔造者;贴近苍生的神(最后一部分有难度,可以暂时放一放,等到讲解到时再仔细揣摩)。
三、解读第一部分---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1.学生回答第一个小标题。根据学生回答,分析是否掌握到位。如果有人把侧重点放在单一的长城或者都江堰上,就说明没有把握好。
2.运用的手法:对比。
(1)角度:规模、社会功用、历史、品格。
(2)目的:从各种角度反映都江堰和长城的区别,让人们认识到都江堰的伟大(注意:并没有否定长城的伟大)
(3)结论:第一段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是都江堰。
四、解读第二部分———都江堰的魅力
这一段很明显是结合上一段进行的,目的是告诉别人都江堰究竟是怎样的美,怎样的伟大。
(1)手法:欲扬先抑,层层推进。
(2)作用: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震撼。
(3)目的:本节最后一句: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第二课时
五.解读第三部分——魅力的缔造者:李冰父子
如此激动人心的都江堰,这样富有魅力的水,究竟是谁,赋予了它们无尽的生命,千百年来唱着动人的歌?那就是李冰父子。
一句遥远的看不见面影就把历史的厚度和沧桑推到了我们的面前,让我们走进了李冰生活的那个时代。
1.李冰其人:秦,蜀,郡守。
行为:实践
目的:浚理、消灾、滋润、濡养
品格:具体、质朴
-冰清玉洁.
2.辩论中的李冰。
长锸<――>金仗玉玺、铁戟钢锤
A.长锸:实践。
守, a:郡守; b:四川最大的困难是旱涝,所以要守住江水;c:为民造福,守住百姓的心。
B.金仗玉玺、铁戟钢锤:权力象征,*武器,暴力工具。
(1)辩论内容:(先让学生思考,不用作答,先回答结果)
(2)辩论结果:
失败:治水的韬略很快被人替代成治人的计谋;灌溉的沃土时时成为战场;沃土上的稻谷有大半充作军粮。
胜利:没有人能活得这样长寿。
(3)胜利原因:
有什么样的起点就有什么样的延续.
延续:汉代水官、今天。李冰的伟大精魂一直延续下去。
-李冰的伟大精魂:为民造福,守住民心。
(4)作者的思考:
向*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应该站在哪里?---立场问题:民心向背(此即辩论内容)
作者态度:某种乐观。
六.解读第四部分――贴近苍生的神
思考:
1,为何写横江索桥? 明确:突出李冰的自信
2,李冰为何自信? 明确:为民造福
3,自信的结果如何? 明确:被人膜拜,成为神
4,什么样的是神?明确:实实在在为人民造福的升格为神。
5,傩戏中的神变成了李冰意味着什么?
明确:人们拜神的目的是祈福,神是老百姓的精神支柱。那么神的作用是为民造福。李冰的身份是官,父母官。父母官也是百姓的精神支柱。只有真正为百姓造福的父母官才能有资格成为神,成为百姓的真正的精神支柱
拓展阅读
1、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优秀
一、教学目标:
1、诗歌的朗读指导,思想情感体会;
2、诗歌语言表达技巧的体会、学习;
3、“大堰河”形象的把握。
二、教学重点:
1、诗歌蕴含的思想情感体会;
2、语言特点分析。
三、教学难点:
诗歌中丰富而细腻的情感揣摩品味。
四、教学方法:
拟采用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师生互动问答法等。
五、教具准备:
教本、教案、有关多媒体课件。
六、导学设计过程
1、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保姆”这种工作的内容吗?学生答,师点评-----今天,我们学习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的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板书课题)。请大家看大屏幕,了解有关背景资料------请大家齐声读出来。
2、请同学们把全诗的13个诗节标上序号。
3、教师范读1—3节诗歌,之后提出阅读要求:有表情朗读,准备3分钟,自由举手读自己喜欢的诗节。(要求先说喜欢的诗节番号)
4、在学生读诗节结束的时候,要求学生谈自己喜欢的理由和自己的理解,及时点评读的效果,师生互动,并趁机对学生读的诗节进行情感和语言技巧分析,人物形象分析,教师做及时的有选择的板书。具体的分析预设写在教本上。
5、在分析诗歌内容差不多的时候,导引学生分析诗歌的内容与结构。启发学生可能用到的预设问题:
A、诗歌哪些小节是写回忆大堰河生前的往事的?
B、诗歌哪些小节是写大堰河去世后的凄凉悲苦的结局的?
C、哪些诗节是对大堰河的大声直接的赞美歌颂的?
D、哪些诗节明显是对大堰河深情的感激和怀念,让人情不自禁的想起她?
6、学生思考、与同桌讨论,自由举手回答自己的内容划分。(要求学生答出诗节的序号)之后师生互动点评,形成统一的认识。然后,展示幻灯片,体会结构图的内容。教师对结构图作点评,帮助学生理解。
7、最后,全班齐读第12—13诗节一遍,出示幻灯片,展示有关大堰河的坟墓图片已经跟艾青的一往情深,加深印象。
8、如果有时间,让学生以诗歌般的语言赞美自己的一个亲人。师生适当点评。
可能用到的板书准备(视情况而作调整)
1节:尊敬、怀念、怜爱
2节:惭愧、感激
3节:怀念、沉痛
4:感伤、感激、同情
5:沉痛、依依不舍、无奈
6:难过、不安
7:同情、怜惜、赞美
8:同情、感激
9:伤心、惭愧
10:感伤、痛苦、同情
11:悲哀、愤怒
12:无限的赞美、感激
13:无限的敬仰、赞颂
2、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优秀
【教学目的】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清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
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
【教学方法】
诵读——鉴赏——分析
一、 导入:
1933年1月的一个早晨,一个年轻人站在阴冷、潮湿的牢房里,外面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他不由得因冷而神飞,睹雪而思人,想起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农妇,他的保姆——大堰河,挥笔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首蕴涵了浓浓深情的诗歌。这位诗人就是艾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 分析全诗诗人感情的变化:
诗歌是靠形象来表达感情的,所以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提问:浏览全诗,思考,作者在这首诗表达了那样的一些感情?
现在我们就来读诗,看一看这些同学的回答是不是很好的把握了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
(一)首先我们来看诗歌的第一层,请一位同学帮我们把这一节的内容朗读一下。
问:诗人是怎样想起大堰河的?为什么艾青说“我看到了雪使我想起了你”?而不是看到春雨,听到秋风萧瑟的声音使我想起了你呢?
答:大堰河纯洁无私的内心世界如同雪一样的洁白无暇,而白雪覆盖大地的庄严肃穆的景象正好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悼念。正因为这许多原因,艾青想起了这个给过他无限温暖的大堰河,想起了她悲苦的身世(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想起了她低下的社会地位(她是童养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想起了她死后草盖的坟墓,枯死的瓦菲,长了青苔的石椅,这一切在我们的心中构成了怎样的一种意境呢?(凄凉、衰败、荒寂)这样的景象,寄托了诗人深深的哀悼和怀念之情。因此,我们在读这几节时,该用怎样的语气去朗读呢?(低沉、舒缓)好,大家一起把第三节读一下。注意把握诗人的感情。
(二)如果说第一层是作者站在现实的牢房里,那么,从第四节开始,作者就转入了对大堰河深情的回忆了。艾青因为生他时母亲难产,后来又因为一个*先生说他克父母,而被送到大堰河家整整抚养了5年。那么,诗人在这个不属于自己的家庭里得到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四节。
问:诗人回忆了在大堰河家里生活的几个分镜头?主画面又是什么呢?
答:八个镜头,主画面是“抱在怀里,抚摩我”
问:诗人运用这样的手法,是为了突出她怎样的品质?
答:勤劳、慈爱。
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一个勤劳、充满母亲般慈爱的大堰河向我们走过来了,她的双手轻轻的抚摩着她的乳儿,这是怎样的一双手啊。大家睁开眼睛,谁能给我描述一下这双手?
是啊,正是这双勤劳的,尽管粗糙却温暖的手,使一个贫困的家庭充满了温馨,使艾青——这个被地主家庭嫌弃的孩子得到了无微不至的母爱,而“我”和大堰河只不过是乳儿和乳娘的关系。
诗人在五岁时终于被领回了自己的家,这是怎样的一个家啊。但诗人心中感觉到却是——“忸怩不安”。
问:为什么会这样?(补充背景介绍)
答:大堰河家穷,却有爱,我家富有,但缺少爱,想到这些,诗人心中充满了——眷恋与感激。
全班同学齐读4、5、6三节,读出诗人的眷恋之情,感激之情。
(三)大堰河在流尽了她的乳汁之后,又开始劳动了,流她的血汗。大家自读第七节,思考:大堰河从事着这样又苦、又脏、又累的活儿,为什么始终含着笑呢?
大堰河的笑是有着多种原因的,有为和乳儿重新生活在一起的喜悦,有在劳动中获得的满足。这让我们想起了另一个和她有着相似命运的人——祥林嫂,当她在鲁家作着比一个男人还多的事情时,“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多么淳朴,宽厚的灵魂啊。
全班女同学齐读六个含着笑的句子。
(四)但是,诗人写到这里,认为还不足以表现大堰河对我的爱,于是,她又带着我们走进了大堰河美丽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大家浏览第八节,看一看,作者选取了几个细节来表现大堰河对自己的深爱?
问:为什么说做梦能表现大堰河对我的爱呢?
大堰河的梦正是她对诗人最美好的祝愿,她期望他能长大成人,成材成家,生活幸福美满。我们试想一下,如果这个梦实现了,有一个娇媚的媳妇叫她一声“婆婆”,她会有怎样的表情呢?
(五)是啊,谁不期望美梦成真呢?如果这个梦能实现,该有多好啊。但是,大堰河流尽自己的血汗后,就过早的离开了人世,结束了自己悲苦的一生。(教师朗读9、10节)
问:大堰河死后得到的是什么?(微薄的葬礼)
她生前付出的何其多,而死后得到的又何其少啊,想到这里,诗人的心一阵阵发痛,他的心中充满了对她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
问:是什么造成了她的悲剧?诗人对这个社会怀着怎样的感情?齐读11节,读出诗人的憎恨之情。
(六)艾青的回忆到这里就结束了。在他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出身低微,地位低下,却有着金子般美好心灵的大堰河。她勤劳,善良,宽厚,她如同一座雕象,一直矗立在诗人的心中。诗人从回忆的大门走了出来,外面依然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依然是阴冷潮湿的牢房,但诗人却有着按捺不住的澎湃的激情,呈给大堰河由心灵而写成的赞歌。(教师范读12、13节)
问:为什么是紫色的灵魂?这首赞歌,仅仅是呈给大堰河的吗?(紫色代表着高贵,这首诗歌是献给所有勤劳的中国人民)
三、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这首诗,理请了诗人由现实到回忆,再到现实的抒情结构,体会诗人起伏跌宕的感情旋律。三十年代末的上海,一位著名诗人见到了艾青,曾激动的说,德国有莱茵河,法国有塞那河,埃及有尼罗河,那么,我可以骄傲的说,中国有大堰河。是的,如果把诗人半个世纪的创作看成是一条巨大的河流的话,那么,大堰河就是他永不枯竭的源头。
3、《江南》优秀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江、南”等 9 个生字和三点水、草字头 2 个偏旁;会写“可、东、西”3 个字 和竖钩、竖弯 2 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读准“南、莲”等生字的字音;会写竖钩和竖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
1、人人都说江南美,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江南水乡的风光吧!(多媒体课件播放江南水乡的美景)
2、引导学生谈谈观后感。
3、导入:是啊,江南水乡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曾经有一位诗人看到江南水乡的美景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诗——《江南》。
二、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学习“江”。
三拼音节
加一加:氵+工=江。 字谜:工人在水边——江。 换一换:“红”的部首换成“氵”就是江。
2、学习“南”。
三、借助媒体,初读感知
1、导学:下面让我们随着诗人到江南水乡的荷花池去走一走,看一看吧!(播放古诗范读的多媒体课件,学生观看、倾听。)
2、导学:我们小朋友知道荷叶也叫莲叶,那么荷花也叫莲花。谁来做小老师把你知道的有关莲花的知识向大家介绍介绍?
3、感知内容。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大声地读诗,遇到拼不准的字可以请教同桌、老师、字典等。
(2)指名读全诗,学生评价。引导学生重点从字音是否正确和语句是否通畅两个方面来评价。
四、发现规律,集中识字
1、字卡出示课文中的生字:采、莲、鱼、东、可、西、北,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认。
2、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记字方法,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认记生字。
谜语:(1)像四不是四,方位中有它。(西)(2)大丁遇小口。(可)
五、示范引领,自主写字
1、课件演示“可、东、西”三个字的书写过程,引导学生自由观察。
2、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引导学生观察重点笔画。(“可”的最后一笔是竖钩。)
3、教师示范书写生字,学生仔细观察,并跟着书空。
4、学生描红,临写,自由练写。
六、自主学习,边演边悟
1、给生字找朋友,用喜欢的词语说话。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50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