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诗经里的植物
《十亩之间》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诗经.魏风.十亩之间》
我是摘桑葚的时候,想起这首古诗的。那日恰好立夏,和友一起去了一个名叫“寺湾”的乡镇。那个地方,以养蚕而富裕,以养蚕而出名。
午饭后,一场雨迎面而来,按捺不住心里的窃喜。迎着雨去了一处桑树林,隔着车窗便看到肥厚的桑叶,绿莹莹的在雨中摇曳。迫不及待地下车,紫红的桑葚,就这么装进视线,欢呼一声,喜悦到无法控制情绪。
桑树很多,何止十亩,无论是沟沟坎坎,还是大片整齐的田地,都是绿油油的叶子。我站在路边,不需要借住任何家伙什,只需要抬手,就能摘到紫红的桑葚。桑葚长得奇怪,和其它的果子不一样,长在枝头或叶间,它挂满整个枝条,或三,或两,或四五个凑成一堆,成熟的紫,半熟的红,不熟的绿,它们簇拥一起,让整个枝条硕果累累。
我摘桑葚,捡最大的,最紫的摘。经过雨水的清洗,桑葚皮表上带着油亮的光泽。紫红的桑葚,一经入口,丝丝酸,丝丝甜,通过口腔送入腹内,于是,心扉都漫延着桑葚的酸甜。
因下雨,不见采桑叶的农人,偶有几个摘桑葚的,打着雨伞,在地里大惊小怪。妇人们欢快的声音,和红绿相间的人影,让一个桑园灵动无比,我的脑海就冒出了《诗经》中的《十亩之间》。
经年里,在一片很大很大的桑园里,年轻的姑娘们采桑多悠闲,她们一道唱着歌儿回家转。在相邻一片很大的桑园里,漂亮的姑娘们采桑多悠闲,她们一起说说笑笑往家转。
情景何其相似。她们采桑叶养蚕,心情好的出奇,一边采一边唱着歌儿。我们摘桑葚,亦是欢呼雀跃。千年前的采桑情景,和千年后的摘桑葚场景,不断重叠,不断交替。我在绿色的光影中,畅想遨游。
犹记得儿时,村里只有一棵桑树,长在四姑家的厨房后,树冠已经高过房顶。四姑本来远嫁外乡,但是丹江大坝的建设,她的村庄要移民。四姑又回到故乡,被冠以“投亲靠友。”不晓得四姑家咋就长出一棵桑树,每年立夏前后,桑树结了桑葚,为了一饱口福,我们经常在四姑家房子前后转悠。
有时候趁四姑不注意,抱着树,蹭蹭地爬上去。那会儿,似乎从来没有吃过长紫的桑葚。桑葚还是浅红色,酸得涩口,就这也不影响大家对桑葚的喜爱。有些淘气的孩子,拿石头扔上树枝打,用棍棒敲,这些家伙什不长眼,经常落在四姑的屋顶上,茅草屋经不起这些砖头瓦砾的肆虐,被砸出一个又一个破洞。
善良的四姑恼怒了,她拿着棍子站在树下,大声呵斥,吓得还没有靠近桑树的我们,四散而逃。尽管这样,依旧不影响我们偷摘桑葚的乐趣。
大家总结出一条又一条摘桑葚的经验。三五个孩子,明确分工,一个放哨,一个爬树,一个站在四姑家门口,盯着四姑家的人什么时候出来,留两个在树下捡。那些或浅红,或青的桑葚,被我们宝贝一样捡起,装进瓶子里,灌上井水,放几粒糖精,倒上一丁点醋,酸甜,酸甜的凉水似乎就染上了桑葚的味道。
读小学的时候,邻村的村子比较大,桑树也多。有个同学从小残疾,两腿弯曲,走路一跳一跳,模样长得也吓人。大家都不愿意和他玩。有一天,他竟然从书包里掏出一把一把泛着红的桑葚,那些好像虫子的桑葚,极大地吸引着味觉。于是,一班同学拥蜂而上,争着抢着把他的桑葚弄到自己的瓶子里。
读小学那几年,每每到吃桑葚的时节,残疾同学就用这样的方式,迎来大家的追捧。他瘸着腿,一跳一跳,把桑葚挨个分给同学们。大家说谢谢的时候,他只是咧着嘴巴,傻乎乎地笑。
许多年后,我在寺湾镇,见过千亩桑园,那是地方*打造的示范基地。桑树枝条绿得耀眼,被修剪得矮矮的,我蹲在地里摘桑葚,吃桑葚,手被染紫了,嘴巴也染紫了。
时隔几年,我再次来到这片种植桑树的土地,入眼的还是那么绿,村庄在绿叶的衬托下,特别白。
我一边摘桑葚,一边想着经年里的《十亩之间》。无限的拓展思维,我甚至想到了华夏的始祖嫘母,发现桑蚕,教人们养蚕,才有了丝绸的诞生。中华丝绸泽被古国,惠及全球,在中华和世界文明史上,都写下了极其光辉灿烂的篇章。
而今我所站立的这块土地,虽然很小,但是因了桑蚕而享誉中原。这里的农人采桑养蚕,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像柔滑的绸缎一样,柔美,娇艳,让人艳羡的同时也欣慰的很。
《苍莨萿》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诗经.周南.卷耳》
最初读《诗经》,字也没认全,囫囵吞枣,什么也不懂,看一眼,也就过去了。
而立之年再读《诗经》,很多字依旧不认识,但是却发现它和生活如此接近,而我,也总是被一些意想不到的事物惊吓到了。比如“卷耳”。怎么也没有想到,乡下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绿植,竟然被写进《诗经》,千古流传,让人心神震荡。
这首《卷耳》在诗经中排列靠前,随手点开后,便沉溺其中。诗中采卷耳的是一位思念丈夫的女子,她采了一筐卷耳,因思念丈夫,便弃置路旁,而后的惆怅,忧伤,无奈,让人不得不感叹,一位女子对丈夫的思念和爱恋。
感慨之后,我想到的是乡下,那块我出生成长的地方。在那里卷耳不叫卷耳,大家都叫它“苍莨萿”。小时候,这种绿植太多了,满山遍野,那那都是。
春来,一场春雨浇透大地,最先冒出两瓣叶子的便是它,苍莨萿的两瓣叶子和凤仙花的两瓣叶子是一样的。而我们也总是分辨不清,曾多次把苍莨萿误认为凤仙花,移栽到花盆中,待到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瓣叶子长出来,才能确认,苍莨萿和凤仙花叶子的区别。
苍莨萿太多了,而且味道不怎么好闻,所以不招人待见,在乡下,这种绿植牛羊都不吃。书中说它可以食用。我吃过很多种野菜,唯独没有吃过苍莨萿,也没有见过旁人吃。
不过查了资料,得知苍莨萿籽却是可以入药的。曾经和一个老中医聊天,他说自然万物,不仅天生地长的绿植,就是小孩子的尿,成人的粪便,都能治病。想想也是,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在很久的从前,祖先不都是靠这些绿植入药治病吗!
诗经中采卷儿的妇人,他的丈夫远行在外,他正行进在崔嵬的山间。留下她形单影只,她想象中丈夫的虺(huǐ)隤(tuí),一种无奈的忧伤,在采卷儿的时候,全部迸发出来,让她惆怅不已。
印象中,苍莨萿的叶子很大,蒲扇型的叶子上带着细绒绒的毛,手摸,有粗糙感。已经记不得它的花长什么样子,唯一难忘的是它的果实,椭圆形的小小果实,像刺猬一般,浑身长刺,青果果的时候,刺是柔软的,放在手心,会有痒痒的感觉。成熟的果实扎手的很,那些褐色的果实,不敢触碰,一不小心,便粘的满身都是,又扎又痒。
童年,和小伙伴们一起疯摘苍莨萿,男孩子总是趁我们不注意,一把苍莨萿撒到头发上,无论多么漂亮的头发辫子,也被摧毁到极致。
那些苍莨萿也是无孔不入,打泥的猪从它们中间穿过,带着厚厚泥浆的身上,便沾满了苍莨萿,急得它们满地打滚,那些带刺的家伙,却随着它们的滚动,沾得越来越紧。
游泳过的鸭子,鹅,一摇三晃,路过苍莨萿丛,一趟下来,羽毛上也沾满了苍莨萿籽。还有牛羊,凡是长毛的动物,都逃不过苍莨萿籽的虐待。这好像也是苍莨萿的一种手段,只有这样,它们的籽才能被运载到远方某个角落,生根发芽,开辟新的生长空间。
小时候,苍莨萿籽的存在,好像就是为了捉摸人似的。最要命的被娶进村的新娘子,闹洞房的人可劲儿地闹新娘子,一把一把苍莨萿籽揉到新娘梳理得漂漂亮亮的头发上,甚至被塞进了衣服里,原本幸福得一天,却成了悲催的一天。洞房花烛夜,那些美丽的新娘子,被丈夫笨手笨脚的摘去头上的苍莨萿籽,头发都被揪掉了不少。
尽管如此,大家依旧是欢喜的,不管是黏在身上的苍莨萿籽,还是沾在头发上难以摘掉的苍莨萿籽,都是刻在心上的记忆,那里边融合了童年的欢乐,承载了少年的友情,更是增加了爱情的温度,那双大手,一遍一遍抚摸过柔软的青色,日子竟然这般美好。
卷儿,从经年走来,尽管其中的细节不尽相同,但那些思念都是历经沧桑,让我们在畅怀古人的同时,也感叹绿植的生命力,穿越千年,还是那么青葱。
《车前草》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诗经.周南.芣苢》
从来没想到车前草竟然有这么一个好听的名字“芣苢。”翻看诗经,看到这两个字的结构,便由不得的喜欢,看了拼音,才识得它的读音。读了释意才明白,芣苢就是车前草,那是一种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绿植了。
整首诗读来,似乎都是在重叠,唯有后边几个字的变化。让人由不得沉入其中,幻想一些事儿。诗中的采芣苢,采芣苢,带着小欢喜,小兴奋,让人的情绪随着诗词调动起来。
芣苢,在我心里,它的名字应该叫“车前子”。乡下遍地都是,它的用途很广泛,苗子嫩的时候,被我们挖回家,除水分后凉拌吃,抑或当下锅菜,下面条。最常用的一种是当做“药引子”。即医生开好的药方里,需要它做一个引子,放在药里,加强药的效果。
还有一些人挖了车前子,摆放在窗台上晒干,说是泡茶喝。
能让我记着车前子,而且对其印象深刻,念念不忘,源于二哥。有一次二哥病了,父亲抓了药,医生说需要车前子做药引。父亲放下药,让母亲熬,他着急慌忙喊我去挖车前子。我不明所以,不懂二哥生病为什么要用车前子,父亲心急,懒得和我解释,抓起一把镰刀就朝村前跑,在村前的的地埂上,从来不割草的父亲,像寻找宝物一般,低着头在地埂寻上找。
对于经常割草的我来说,车前子再熟悉不过。噘着嘴巴跑到河边的堤岸上,我知道那里车前子最多。车前子的根是直长的,根茎很短。叶子像莲花一般盛开,那些椭圆形的叶片或平卧、或斜展或直立,花长得奇怪,花茎好似小很细小的花。
乡村花太多,以至于我从来没有注意过车前子的花,印象中只记得那一根根花茎上的絮絮。什么颜色也没有概念了。
用镰刀将车前子连根挖起,待父亲用篮子装上,回家后洗洗干净,放进药罐中。嗅着那些苦苦的中药,我第一次知道车前子原来可以入药。
读了《诗经》中的芣苢才晓得,在很久很久的从前,这种古老的植物已经被人们广泛应用了。那些绿绿的植物,还有**的功效。想想也是,本草纲目言,草木皆入药。每一种植物都是独特的,都有不同的药性。它们生于空旷的自然,吸纳天地灵气,吞吐精华,最后孕育成精灵,为人们做出自己的贡献。
《诗经》中采芣苢的场景很大,那些挎着篮子的女子,采呀采,采呀采,一片一片摘下来,一把一把捋下来,最后多得没有地方放了,掖起衣襟兜回去。这样的场景,和我儿时的故乡何其相似,村子里大婶大娘,在各种绿植返青之后,头上裹了毛巾,胳膊上挎着篮子,便兴冲冲地出门去。春天,放眼看去,山坡上,地埂上,河堤上,到处都蹲着人影。
她们左手提着篮子,右手拿着镰刀,见到能吃的野菜便挖出来,擞擞根部的土,用嘴吹吹叶子上的浮灰,然后才放进篮子。在众多的野菜中,芣苢便是其中的一种。那时候,我并不知道它拥有这么优雅的名字,而是习惯于叫它“车前子。”
童年的青黄不接,我们全凭这些生在在野外的野菜裹腹,因了这些绿植,生活才有了盼头。
我能想象到,《诗经》里的古人们,她们采芣苢的兴奋。天空是晴朗的,空气是清新的,大地是绿色的,一棵棵车前子在草丛中随风摇曳,她们采起一棵,又采起一棵,日子,似乎就多了一棵棵不同的味道,生活便荡起了层层涟漪,那些,那些,全是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挚爱。
拓展阅读
1、小学有关咏物的古诗词经典
锦瑟
朝代:唐朝|作者: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朝代:唐朝|作者: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石灰吟
朝代:明朝|作者: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朝代:唐朝|作者: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卜算子·咏梅
词牌名:卜算子|朝代:近现代|作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昭君怨·咏荷上雨
词牌名:昭君怨|朝代:宋朝|作者: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古柏行
朝代:唐朝|作者:杜甫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
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塞通雪山白。
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
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
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
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
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
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翦伐谁能送?
苦心岂免容蝼蚁,香叶终经宿鸾凤。
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
梅花
朝代:宋朝|作者: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点绛唇·咏风兰
词牌名:点绛唇|朝代:清朝|作者:纳兰容若
别样幽芬,更无浓艳催开处。凌波欲去,且为东风住。
忒煞萧疏,争奈秋如许。还留取,冷香半缕,第一湘江雨。
朝代:宋朝|作者: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2、有关于中秋节的经典诗句
1、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苏轼《念奴娇·中秋》
2、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3、杯酒相延,今夕不应慳。——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4、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5、好处时光,须用著些难。——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6、隔翠幌银屏,新眉初画,半面犹遮。——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7、何处楼高,想清光先得。——《尾犯·甲辰中秋》
8、妙曲虽传,毕竟人何许。——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9、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10、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11、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投晓共、流霞倾尽。——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12、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范成大《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
13、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阳关曲》
14、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15、寻常岂是无三五。——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16、净洗浮空片玉,胜花影、春灯相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17、露冷阑干,定怯藕丝冰腕。——《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18、一月可曾闲几日,百年难得闰中秋。——慧霖《闰中秋玩月》
19、浑欲乘风问化工。——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20、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21、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22、强饭日逾瘦,狭衣秋已寒。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露气入茅屋,溪声喧石滩。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元好问《倪庄中秋》
23、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李峤《中秋月二首·其二》
24、人犹苦余热,肺腑生尘,移我超然到三境。——向子諲《洞仙歌·中秋》
25、每圆处即良宵,甚此夕偏饶,对歌临怨。——《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26、万里婵娟,几许雾屏云幔。——《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27、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李商隐《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28、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29、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30、分明不受人间暑。——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31、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32、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张煌言《舟次中秋》
33、满堂惟有烛花红。——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34、人间宝镜离仍合,海上仙槎去复还。——《思佳客·闰中秋》
35、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36、东篱展却宴期宽。——《思佳客·闰中秋》
37、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齐已《中秋月》
38、问姮娥、缘底事,乃有盈亏,烦玉斧、运风重整。——向子諲《洞仙歌·中秋》
39、雁边风讯小,飞琼望杳,碧云先晚。——《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40、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41、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
42、今宵楼上一尊同。——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43、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44、忆对中秋丹桂丛。——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4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46、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刘方平《月夜》
47、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
48、中秋谁与共孤光。——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49、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李朴《中秋》
50、槁秸申酬,轮嗣布。——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51、影留人去,忍向夜深,帘户照陈迹。——《尾犯·甲辰中秋》
52、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5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苏轼《水调歌头》
54、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徐渭《十五夜抵建宁》
55、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56、铜华沧海,愁霾重嶂,燕北雁南天外。——《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57、可怜闲剩此婵娟。——《思佳客·闰中秋》
58、斟酌嫦娥,九秋宫殿冷。——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59、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60、从今三夜看婵娟。——张孝祥《浣溪沙·中秋坐上十八客》
3、关于诗经小雅诗歌精选鉴赏
隰桑有阿,其叶有难,既见君子,其乐如何。
隰桑有阿,其叶有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隰桑有阿,其叶有幽,既见君子,德音孔胶。
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注释】:女子对爱人表达深厚情感。一说思贤人刺周幽王远贤近谗。
阿:美貌。难(音挪):盛貌。
沃:柔。
幽:黝之假借。黑色。
胶:固。指男子情意殷切,执一不变。
遐不:胡不。
藏(音脏):同臧。善。
《隰桑》抒写女子思念有情人,而永不忘怀的感情。诗以《隰桑》起兴,写桑叶的柔美,肥厚,进而青黑,正象征感情的层层深入,用物象的变化表时间的递进,事物的发展,正是《诗经》常见的手法。最后一章直抒其情,不仅言思念之深,情意之厚“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更说出爱的道理,心中有爱,哪怕相距再远,未能说出,那爱也是永存的,那思念也是永存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44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