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寿《闲居》原文阅读及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25 11:40:15

延寿《闲居》原文阅读及赏析

闲居谁似我,退迹理①难过。

要势危身早,浮荣败德多。

雨催虫出穴,寒逼鸟移窠。

野径无人翦,疏窗入薜萝②。

【注】①退迹:辞官回家。理:按道理。②薜萝:薜荔和女萝。两者皆野生植物,常攀缘于山 野林木或屋壁之上。

1.“闲居谁似我,退迹理难过”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2.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6分)

参***

1.这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写闲居与退迹的心境区别。(2分)闲居的真意在于远离尘世烦恼;(1分)辞官回家而心系朝廷、俗世、名利等并非真正的闲居,这样的人内心是难以平静的。(2分) (意思对即可)

2.细雨蒙蒙,虫儿应声出穴;寒气袭来,鸟儿自会移动家巢。(2分)野径荒芜,无人翦饰; 葛藤缠绕,透进疏窗。 (2分) 描绘了闲居的自在生活,表达了诗人沉醉在自然景物之中的超脱心境。(2分) (意思对即可)

作者

杭州人。法眼宗传人。曾入仕途,命运多舛。30岁出家,后于天台山国清寺参谒德韶国师,嗣其宗法。建隆二年,吴越忠懿王建成永明寺,请延寿住持,故世称永明大师。

这是一首闲居叙趣诗。首二句以对比的手法讲述闲居与退迹的心境区别。退迹而心系庙堂俗尘并非真正的闲居,这等人内心难以平静也是可以理解的。接着,作者以哲理化的诗句,阐明了一个觉者对要势浮荣、利禄功名的深刻认识。地位越是显赫,越是早早自顾不暇;为了浮荣虚禄,往往做出许多见不得阳光的败坏自己的德行的坏事。这几乎是一种自然规律,就像春雨催醒冬眠的小虫,鸟儿因寒气相侵移巢南飞一样。认识到这是一种宇宙理法后,无怪乎诗人陶然于野径疏窗的清淡境界。

他的许多风标俊秀的诗偈均高蹈了禅者清纯的禅悦、空境。如示法偈:“孤猿叫落中岩月,野客吟残半夜灯。此境此时谁得意?白云深处坐禅僧。”亦有《山居》一首:“真柏最宜堆厚雪,危花终怯下轻霜。滔滔一点无依处,举足方知尽道场。”

拓展阅读

1、《同学一首别子固》答案翻译

《同学一首别子固》作者王安石(1021年-1086年),该是作者在青年时期所写的赠别之作,中没有世俗常见的惜别留念之情。表达了作者想和友人建立共同进步的君子之谊。章笔法紧凑,开合有度,清人金圣评曰:“此为瘦笔,而中甚腴。”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①,非今人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②,非今人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③,辞币未尝相接也④。其师若⑤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⑥。

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⑦。正之盖亦常云尔。夫安驱徐行,轥中庸之庭⑧,而造于其室⑨,舍二贤人者而谁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

噫!官有守,私有系⑩,会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选摘自《王集》)

【注释】

①子固:曾巩的字。曾巩是北宋著名的散家,和作者同是江西人。

②淮之南:淮河的南面。正之:孙侔的字。孙侔,吴兴(今浙江吴兴县)人。

③语:谈话。

④辞:言词,指书信。

⑤若:、与、和。

⑥适然:恰好这样。

⑦扳:扭转。这里作帮助解。中庸:儒家伦理思想。指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无过与不的态度。儒家认为“中庸”是道德的最高标准。

⑧轥(lin):车轮辗过。这里有走上、走到的意思。

⑨造:往、到。

⑩系:关系、牵连。

江南有一位贤人,字子固,他不是现在一般人所说的那种贤人,我敬慕他,并和他交朋友。淮南有一位贤人,字正之,他也不是现在一般人所说的那种贤人,我敬慕他,也和他交朋友。这两位贤人,不曾互相往来,不曾互相交谈,也没有互相赠送过礼品。他们的老师和朋友,难道都是相同的吗?我注意考察他们的言行,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竟是多么少呀!应该说,这是他们学习圣人的结果。学习圣人,那么他们的老师和朋友,也必定是学习圣人的人。圣人的言行难道会有两样的吗?他们的相似就是必然的了。

我在淮南,向正之提起子固,正之不怀疑我的话。回到江南,向子固提起正之,子固也很相信我的话。于是我知道被人们认为是贤人的人,他们的言行既相似,又互相信任而不猜疑。

子固写了一篇《怀友》赠给我,其大意是希望互相帮助,以便达到中庸的标准才肯罢休。正之也经常这样说过。驾着车子稳步前进,辗过中庸的门庭而进入内室,除了这两位贤人还能有谁呢?我过去不敢肯定自己有可能达到中庸的境地,但也愿意跟在他们左右奔走。在他们的帮助下前进,大概能够达到目的。

唉!*的各有自己的职守,由于个人私事的牵挂,我们之间不能经常相聚,作《同学一首别子固》,用来互相告诫,并且互相慰勉。

⒈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足未尝相过也 相:互相。

B.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 考:考察。

C.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 遗:赠送。

D.辅而进之,其可也 辅:辅导。

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非今所谓贤人者 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

B.予慕而友之 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

C.其不相似者 何其少也

D.其相似也适然 子固亦以为然

⒊ 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在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江之南有贤人焉

B.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

C.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

⒋ 下列对的叙述与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南有两位贤人,一位子子固,一位子正之,他们不曾互相往来,不曾互相交谈,也没有互相赠送过礼品。

B.作者考察这两位贤人的言行,发现他们有许多相似之处,他认为,这是他们学习圣人的结果。

C.作者在淮南,向正之提起子固,正之不怀疑作者的话。作者回到江南,向子固提起正之,子固也很相信作者的话。

D.子固写了一篇《怀友》赠给作者,其大意是希望互相帮助,以便达到中庸的标准才肯罢休。正之也经常这样说过。作者在他们的帮助下前进,达到目的。

参***

⒈ D / 辅,帮助的意思。

⒉ A / A.均为代词,译为“……的人”。B.予慕而友之: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才”。C.其不相似者:代词,译为“他们”;何其少也:助词,附在“何”后,译为“多么”。D.其相似也适然:代词,译为“这样”;子固亦以为然:形容词,译为“对”。

⒊ A / A.贤能的人。B.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这里指“相互信任”,现在偏指一方。C.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这里是追随的意思,现在是投身到(事业中去)的意思。D.同学一首别子固:这里是共同学习圣贤之道,志同道合的意思,现在是在同一个学校学习的意思。

⒋ A / 子固是江南的,正之是淮南的。

作者: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字介甫,官至宰相,主张[4] *变法。晚号半山。北宋杰出的*家、思想家、学家、*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同学一首别子固》是王安石在青年时期所写的一篇赠别之作,虽然是赠别的,但是却没有世俗常见的惜别留念之情。章明着写的只有两个人,但实际上却有三个人:曾巩、孙侔两人虽然平时没有来往,却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且都相互信任。中指出这正是“学圣人”的共同之处,同时还表达了作者想和两人建立共同进步、相互勉励、相互鞭策的君子之谊,早点达到圣贤倡导的最高境界。

《同学一首别子固》开篇简约地介绍了二贤人曾巩和孙侔;中间叙述曾巩和孙侔虽然素不相互交往,但是都学圣人,所以能相似,又相信不疑,彼此勉励,“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最后说明回赠“同学一首别子固”的意图,是为了互相告诫和互相慰勉。此感情真挚,言简意赅,层次分明,采用陪衬手法,以孙侔陪衬曾巩,则更加突出了曾巩,同时又把自己的看法融入其中,使之互相映衬,令人回味无穷。

《同学一首别子固》笔法紧凑,开合有度,清人金圣非常欣,评曰:“此为瘦笔,而中甚腴。”

人俯仰一世,不可无友,近墨者黑,近朱者赤,与品德高尚者结为友,将受益,与品行低劣者结为友,难免招损。《同学一首别子固》言江南之子固、淮南之正之,虽从未交往,然皆“学圣人”,“其不相似者”少,且极为真诚,“相信不疑”,为作者所景仰,成为其好友。他们都曾同作者说过,要互相帮助,直达“中庸”之境界。朋友间相警相慰,感情深厚,令人赞叹。如此朋友,多多益善。章从志同道合上立意,更显示出境界高远,非同凡响。

2、题元丹丘山翻译

故人栖东山,自爱丘壑美。

青春卧空林,白日犹不起。

松风清襟袖,石潭洗心耳。

羡君无纷喧,高枕碧霞里。

老友栖身嵩山,只因爱这山川之美。

大好的春光,却空林独卧,白日高照也不起。

松风徐吹,似清除襟袖中的俗气;石潭水清,清洗心里耳中的尘世污垢。

羡慕你啊,无忧无虑,静心高卧云霞里。

注释

东山:东晋谢安隐的地方,这里借指元丹丘山

洗心耳:洗心,《易·系辞》: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洗耳,据《高士传》记载,尧要让天下给许由,许由不答应,跑到嵩山隐起来;尧找到他,又要让他做九州长,许由不愿意听,就在颖水里洗耳朵,表示尧的话污了自己的耳朵。

元丹丘是个道士,他在嵩山脚下、颍水岸上建了几间房子,这就是颍阳山。他是李白的好朋友,李白到了这里,看到他住的地方北依马岭,连峰嵩丘,南瞻鹿台,北极汝海,云岩掩映,颇有佳致,心里非常喜欢,就接连写了好几首诗送给元丹丘。这首诗就是其中之一。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头两句,先用东山表明故人隐的事实和山对他的意义,再写山壑之美和故人的喜好。这样交代一句,下面就不再写景了。

中间四句刻画故人的形象,还在年富力强的'时候,故人就高卧山林,太阳老高了,还不起床,这是一个疏懒的人的形象。古人所谓的高士就是这样的,他们鄙弃功名利禄,追求云野鹤般的人生境界。“松风清襟袖,石潭洗心耳”两句运用古典故事来刻画这个形象的精神风貌,将故人比作古代隐士高人,意境深远;松涛阵阵,伫立在风中的听者心有会意;石潭清清,住在它旁边的观者心耳早已清净。其人格之高洁,尽在不言之中。前两句是画肉,这两句是画骨,这样,诗人笔下的形象不但有形态,而且有精神,于是就具有了人格魅力,具有了诗人仰慕的人格魅力。其实,这也是诗人是在刻画他心目中的理想的形象,追求功成身退,隐山林的生活。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3、慈乌夜啼易《慈乌夜啼》注释

【**--故事】

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

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

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

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

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

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

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

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

(1)哑哑:

形容乌鸦的叫声。哑,音。

(2)经年:

终年、整年。

(3)故林:

旧林,指往日与母亲所栖息的树林。

每晚在半夜里啼叫。夜夜,每天晚上。

(5)沾襟:

眼泪沾湿衣襟。襟,音 ,同「衿」,上衣的前幅。

(6)反哺:

慈乌初生的时候,母亲餵养它,等它长大了,便捕取食物来餵养母亲,这叫做反哺;引申是说:报答父母的恩情。哺,音 ,餵养。

(7)尔 :你。

(8)不任:

不能承受悲痛。不任,不堪、不能承受。任,因为押平声韵的关系,音。

(9)吴起:

战国时鲁国名将。他曾为了追求功名,母亲*,却不回家料理丧事。他的老师曾申(曾参的儿子)知道这件事,就和他断绝来往。

(10)殁: 死亡。

(11)丧不临:

即「不临丧」,不奔丧的意思。古代习俗,父母或尊长过世,从外地赶回料理丧事或祭拜,称奔丧。

(12)嗟哉:叹词。嗟,音。

(13)斯徒辈:这一类的人。斯,此、这。徒、辈都是类的意思--

(14)复 又:这里是加强语气。

(15)曾参:字子舆,春秋时鲁国人,孔子的学生。是当时有名的*。

4、题元丹丘山翻译

仙游渡颍水,访隐同元君。

忽遗苍生望,独与洪崖群。

卜地初晦迹,兴言且成

却顾北山断,前瞻南岭分。

遥通汝海月,不隔嵩丘云。

之子合逸趣,而我钦清芬。

举迹倚松石,谈笑迷朝曛。

益愿狎青鸟,拂衣栖江濆。

到处游访仙人,今天渡过颍阳河,来拜访隐士元丹丘。

老元啊,你怎么丢弃天下苍生的愿望,不去当官,却喜欢与洪崖仙人在一起?

当初选择此地建山的目的就为了幽静隐蔽,每次的议论都足称美

此地好风景,北面是马山的断崖峭壁,南面是鹿台山。

溪水连通汝河,共享一轮明月,山峰与嵩山相接,同分漫天白云。

你这个人真有情逸致,我可是把你佩服得不行。

你在山泉松风里就可发迹,笑看朝暮云飞雨落。

而我却更喜欢四处游玩,与青鸟为伴,栖息江湄。

注释

颍水:源出河南登封西南,至安徽寿县正阳关入淮。

苍生望:百姓所望。

洪崖:传说中的仙人。或说即黄帝臣子伶伦,帝尧时已三千岁,仙号洪崖。此借喻元丹丘。

晦迹:隐匿迹。

“却顾”二句:即诗序所说“北倚马岭”,“南瞻鹿台”。北山,指马岭。南岭,指鹿台山。

汝海:指汝水流域。

嵩丘:指嵩山。在今河南登封。

清芬:喻美德。陆机《赋》:“诵先人之清芬。”

青鸟:海鸟。或说为鸥乌。典与鸥鹭忘机近似。拂衣,振衣。表示隐。江渍,江滨。

创作背景

太白与丹丘为莫逆之交,时相与游从。丹丘身为道流,或出或处,或显或隐,徘徊于江湖魏阙之间。太白涉足终南捷径,丹丘当是重要引路人之一一。故《西岳云台歌>有求援引之意。丹丘当是于离开长安后,隐颍阳,太白因从之游。其《题元丹丘山》、《元丹丘歌>,当亦此游之作。

是李白于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夏天游汝、洛时题写在元丹丘的颍阳山一诗,诗前并有一《序》。元丹丘:唐道人,李白与之交厚。李前后写给元氏的诗有十馀篇;从其内容看,似乎本诗应写在与元氏初交之时。颍阳:《唐书·地理志》云,河南道洛州有颍阳县,载初元年(武则天,公元689年)河南、伊阙、嵩阳置武林县,开元十五年更名颍阳,西北有大谷故关,倚箔山有钟乳。清人王琦评价此诗说:“诗意谓颍阳别业,固尽丘壑之美,而已之所好更在江湖,是以欲与青乌相狎而栖息江渍。”是得李白本诗之意。虽说李白本诗《序》中说:“白从之游,故有此作”,诗中也说到“之子合逸趣,而我钦清芬。举迹倚松石,谈笑迷朝曛”;但他还是要“益愿狎青鸟,拂衣栖江溃”,还是要迎接风浪、云游四海,这一直是李白出川以来的心情。

点击查看更多延寿《闲居》原文阅读及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8h.cn/articles/42594.html

热门阅读

  1. 正能量的语录精选
  2. 形容激情澎湃的句子
  3. 结婚祝福语顺口溜押韵
  4. 结婚七周年优美的经典语录
  5. 《9加几》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6. 4月周五短信祝福语
  7. 201年正月十五元宵节简短祝福语
  8. 班主任外出交流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9. 老鼠嫁女传说介绍黑板报
  10. 参训教师考核办法心得体会
  11. 成立子公司协议书范文
  12. 写做好事的作文3000字
  13. 出纳的工作计划范文
  14. 店面转让协议书模板
  15. 春节来了作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