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岩洞里寻桃花美文
位于桂林市临桂区五通镇西南部约十公里的华岩山,坐落在三水一岭环抱之中,是一座从平地崛起独竖的石山。山外分大小二峰并连,面积约2平方公里。从东远眺像乌纱帽,自西观看像乌龟,在南边端详像狮子,往北面仰望像驼峰。山势雄伟,岩石险绝,空气清新,气象万千,巨大的岩洞穿山而过,洞中有洞,洞洞相连,奥妙神奇。华岩山是我国岭南有一千多年历史著称的风景名山,也是宋代以来僧人修炼和墨客游览作诗的胜地。岩洞石壁上留下古代墨客、**人游览后的诗词题句,且多处与“桃花”有关,古人为何将“桃花”与华岩洞联系起来?为了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我多次走上华岩山和走访当地群众,企望在华岩洞里找到“桃花”花瓣的芬香。
吕洞宾触景生情忆“桃花”
在华岩山附近的华岩坪、新寨、北塘等村,我采访了多位老人,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讲起了相传吕洞宾在华岩洞修炼成仙的故事。
传说古代的一天,有位书生远道而来,见华岩山有洞有僧,洞境不错,想在此安身,便拜僧人为师。僧人见这位白面书生彬彬有礼,一表人才,问他何处人氏姓甚名谁,他答道:“是京兆人,姓吕名洞宾字纯阳。”
吕洞宾自拜僧人为师后,每日念经修炼。一天晚上,吕洞宾梦见一白发老人,告知师徒二人在七七四十九天内不*间烟火,到时便可修炼成仙。随后,师徒二人开始禁食。到了第四十天,师父难忍饥饿,便偷吃早日悄悄藏在枕头下的油麻酥糖。
七七四十九天的禁食终于熬过了,吕洞宾勉强撑起身体挑起水桶下山挑水给师父饮用。当他走到山下清泉处,刚打满两桶水正要往回走的时候,只见一只白鹤飞来饮水,吕洞宾急忙跑过去爬在白鹤背上。白鹤在华岩山飞旋了三圈,师父在洞口等待徒弟挑水上山,见徒弟骑在白鹤背上,焦急地说:“等一等,我也上天。”白鹤说:“你还是吃你的油麻酥糖吧!”自此后,吕洞宾上天变成了仙人。
四百年后,吕洞宾想念师父,也想念华岩山的美景,当他再次回到华岩洞的时候,当年的师父不见了,山还是原来的山,桃花同样鲜艳绽放,吕洞宾触景生情,在当年睡的“仙人床”出口约20米天然“石橱窗”的岩壁上,用手指甲狂书《题华岩二绝》:“自别华岩四百年,于今诗迹尚依然;紫霄洞境无人识,绿水桃花天外天。一声霹雳惊催蛰,万类含生斗艳开;谁谓旧词重金玉,何知今日又回来。”该石刻以“纯阳真人吕”落款,现仍依稀可辨。
这首诗以时间、地点、景物生动地记录了吕仙再游华岩山的心情,一是道出了作者对华岩山的怀旧感受,二是对这里的绿水、桃花的赞美。整首诗朗朗上口,记忆犹新,这是华岩洞对“桃花”最早的记载。
尽管吕洞宾再游华岩山是一种传说也罢,后人为了达到“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而刻意将吕仙“抬”到这里以提升华岩山的知名度也罢,但从刻在石壁上的“手狂书”不难看出,古代时这里的桃花是何等的鲜艳,赛过了天宫的世外桃源。
在吕洞宾石壁“手狂书”的下方,矗立着清朝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正月由义宁县(已合并临桂区)知事刘名廷撰写的《吕仙楼记》石碑一块。楼记除了篆刻建造吕仙楼的记事外,还特意将《题华岩二绝》和吕洞宾跨鹤吹萧图刻在石碑上方,主要是因为“手狂书”的诗词刻得浅,容易剥饰,唯恐后人见不到古时华岩山的绿水桃花,才将该诗誊写在楼记里。据说《吕仙楼记》石碑的石材是外地运来的,还在上面用银元金属抛光,使其光亮不脱落。
方信孺自得其乐赞“桃花”
曾以口舌折强敌而名垂青史的宋代诗人方信孺,足迹华岩山有感而发,题下了流传千古的咏华岩诗。
方信孺(1177——1223),字孚若,号好庵、紫帽山人,福建莆田人。公元1213年春天,36岁的方信孺来到桂林,出任广南西路提点刑狱。在桂林期任职的6年时间里,他几乎探赏了桂林的每个山头,足迹桂林北面的兴安严关乳洞,南面的临桂五通镇华岩山,被堪称桂林石刻第一人。
南宋嘉定九年十二月立春前一天(公元1217年2月3日),方信孺来到临桂华岩山,留下两首步吕洞宾诗韵的七言绝句。一首是“岩前绿水无人渡,洞里碧桃花正开;东望蓬瀛三万里,等闲飞去等闲来。”第二首是:“跨鹤曾来不计年,洞中流水绿依然;紫箫吹彻无人见,万里西风月满天。”诗的落款是嘉定九年立春前一日,东路运判莆田方口口书。
应该说在宋代之前,华岩山就相传着吕洞宾成仙的故事,且这里香火旺盛,碧桃盛开,游人熙攘,不然在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年代,方信孺怎么从老远的桂林(旧时从华岩山到桂林50多公里)来游览观光。
方信孺看了吕洞宾用手指甲狂书诗,对吕仙跨着仙鹤吹着笛子上天深信不疑,当看到了此处的泉水清澈,桃花盛开之后,顿时心潮澎湃,便欣然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咏诗。
山洞中遮天蔽日,没有阳光,桃树根本无法生长,哪来的“碧桃花正开”呢?再是农历立春的时候,这个季节应该桃花还没有开。所以有人认为方信孺诗中的“桃花”应当是对洞中像桃花一样的石钟乳的比喻。
为了证实洞里有没有桃树和农历立春之时桃树能否开花,我来到了华岩山寻找“桃花”的真迹。
今年早春,我来到华岩山。从据说当年吕洞宾挑水的泉眼处拾级而上,来到了当地人说的华岩山“第一重门”,与其说是“门”其实一边是悬崖峭壁,另一边是一块有3米多高突兀的大石头。进了这里就有一阵阵凉风习习的感觉,即使你爬到这里满头大汗,只要停顿几分钟就凉爽多了。再往上走三十来个台阶就到了吕仙楼。吕仙楼的后面就是一个气势恢宏的山洞。
华岩洞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有一张据说是吕洞宾当年睡觉的“仙人床”,下层怪石嶙嶙,凸凹不平,随行的北塘村委支书贲文忠说,大洞里洞里有洞,洞洞相连,且下面还有地下河。沿着大洞往里走,乱石堆砌,行走艰难,随着洞里昏暗的光线走了一会,就看见一个诺大的夭坑,当地人说是“天井”。天坑约有五百多平方米宽,有七八层楼那么高,周围长满了杂草和树木。当我们爬了足有二十多米高的时候,竟然发现了一株桃树,它还开着花呢!
贲主任说,原先这里有许多桃树,在大炼钢铁年代被砍去烧木炭,后来这里的桃树就没有了。于是我就联想到方信孺赞“桃”时说的“洞里碧桃花正开”的缘由,因为天坑与大洞连成一体,过了天坑仍有一个山洞才有出口,所以将夭坑讲成在洞里,是有一定道理的。由此我想,方信孺赞美的是真正的桃花而不是人们猜测的石钟乳。
至于农历十二月立春时有桃花开放,这一点也容易解释,因为嘉定九年(1217)与本世纪的2016年一样,都在农历十二月就立春了,同是一个“早春”,会不会同样出现“暖冬”现象呢?所以桃花在这个时候就开始含苞欲放了。
由于华岩山洞地下河众多,且洞洞相连,于是出现了明末文人邝露在桂林期间所著《赤雅》的卷二“华岩洞”条目中“华岩洞在灵川西南二十里,高数仞,显敞寡俦,香泉萦绕,世传常有桃花片阔寸从洞中流出”的记载。
后来人寻仙迹追“桃花”
在方信孺诗的旁边有署名黎士骖的诗一首:“留题石壁是何年,流水桃花自杳然;山不在高休再问,有仙别是一壶天。”整首诗生动地描述了华岩洞流水潺潺、桃花盛开的美丽景色,并以《后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传说的“东汉费长房为市掾时,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市罢,跳入壶中。长房于楼上见之,知为非常人。次日复诣翁,翁与俱入壶中,唯见玉堂严丽,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共饮毕而出”的故事,认为人世间果然有仙人,吕洞宾在华岩洞修炼成仙是不假的。
贲主任带我来到华岩坪村的“贲氏宗祠”,在宗祠里我见到了一个酷似桃花形状的扁钟。扁钟约有80多斤重,横匾铸刻着“华岩庵”,中间有“吕祖座前”四个大字,两花瓣左右有“日”、“月”二字,左下方落款为:敬奉,嘉庆十七年岁次壬申吉日立,隆盛炉造;右下方落款为伍章朝等八人仝敬。
掌管“贲氏宗祠”大门钥匙的老贲说:“这个扁钟名叫‘桃花钟’因为吕洞宾钟爱华岩山的桃花,所以后来人制作了这个了‘桃花钟’,以此敬奉吕洞宾。”
在“破四旧”年代,“桃花钟”差点遭受厄运,全靠村里的老前辈把它藏起来。后来村里成立了小学分部,村里低年级的学生在这里读书,老师将它当作上下课的铃钟来敲打。有一次,一位上面派来的工作队员看了“桃花钟”后说,这是“四旧”的产物,应该将它交到公社收购站然后送到钢铁厂炼铁去。村里一位老人灵机一动说:“正因为它是‘四旧’的东西,所以我们才将它吊起来天天打,打倒、打臭、永不翻身。”这位工作队员见群众说的在理也就作罢。
清明节期间,我又一次来到华岩山。在华岩山当了二十多年文物管理员已过古稀之年的韦家全,扛着锄头正要出门种桃树,他指着悬崖峭壁下面的一片杂草空地说,原先这里是一片桃树林,可惜被砍光了。现在如不种上桃树,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来这里游览观光、**赶会期的几万游人都望“桃”兴叹。
吕洞宾、方信孺以及历代文人墨客在华岩洞赞美“桃花”的诗句,既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又体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文物管理员老韦说,山洞的天坑段还有人偷偷撬下石壁来制作石碑,禁而不止。此外还有人在古代诗词石刻的周围乱涂乱写,影响了文物的雅观。我们试想,过去虽然在“运动”中将桃树砍光了,难道我们就不留一点石刻上的“桃花”给后人欣赏吗?
【作者简介】
周荣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出生在义江西岸的一个村庄。供职于五通镇文化站,从2001年至今借调到镇*担任宣传干事。有20多篇反映义江流域历史文化的文章在《桂林日报》等报刊上发表。爱好彩调创作,彩调剧本《转变》《黄大娘交农税》等获创作奖。
拓展阅读
1、觅花音寻心随缘优美散文范文
无人问津,无人知心,寒凉里,觅一缕花音,寻一份缘
文/月梦
再美好的景,没人听,只是一场空梦;再动人的情,无心领,也只是一轮月影。记得花开说过:“人与人的距离是相知,心与心的距离是懂得。”懂得,已无心去奢,只想寻一人,能听懂我弦外,那一缕花音......
低弹琴,空寻觅,缘来缘去,只留我无奈地站在原地,奏一曲,已无回音。夜里,孤寂薄凉......百年难寻钟子期,千年难遇一红颜知己,一起听花,一起看雨,无奈,这只在梦里,点点流心......
听,花开的声音
缘未到,你求也求不来;缘来了,你躲已躲不开。与花相伴的日子,是那么安然,那么静好,知音甚少,而让我遇到,更要珍惜,莫让她,落了雨。天冷了,为你加一件衣;心寒了,为你映一份暖,铺上曲,让岁月记住,这悠扬的旋律,终生的一语......
我们,都向往简单;我们,都向往江南。那就在那里驻足,种一颗开花的树;寻一处小屋,一面向阳,曼舞桃花;一面向湖,或海,春暖花开。待闲时,泛舟西湖,任意东西;桃前月下,任凭落雨。于七夕,天黑前将三桥走遍,再许你几世的缘,再许愿常伴花开......吟诗共舞,抚琴吹箫,拈花笑,白衣飘......
待花开,闲云何处采;待花开,曼舞的天籁;待花开,相伴兰庭外......
摸着心的方向,遥望前方,一片雾茫茫......我的心落于何处?我的念落与繁书......一丝丝忆起,一点点抹去
几笔流行,勾住过往,往日离殇,撕碎,投于清风,不去想。缘灭时,我的心是飘的,缘起时,我的心是散的。曾想贪婪全都拥有,但现实告诉我只能选一个,共度终生,缘起缘灭,尽是愁......
几回首,摇了摇头
只能这样,给每人写一首诗,以此去寻。有的我写了很多,有的寥寥数语,知道提笔与花言,一串泪点,一片白烟......无论这样做,会是对,或错,心予花,从此不离,不弃,执手相依......
寻一份心,弦断觅诗音......
至今,还在寻......
能懂我下面文字的,即为仙;能填上留白〔**〕的字,即为缘
**,白烟;泪点,留仙;
千年,**;婵娟,月圆;
相见,清莲;**,云天;
寻音,诗成;留白,**
2、桃花之约空间美文
宅在家中,每天就到楼下的院子里走走。北京小区院子里少见花,即便有花,也比南方开得晚。南方的朋友都在圈里晒玉兰花桃花李花油菜花时,北方的迎春花至多有丁点意思,连花骨朵都不曾见,而玉兰花苞早期那层包裹的对抗严寒的绒毛层一直不曾松动,都在等着春风。
一位在灵川海洋工作的朋友发来微信,说海洋的桃花开了,同时还发来几张桃花和李花以及油菜花的照片。照片上看,阴天,桃花不显得特别红,李花和油菜花也带上淡淡的水色。其实即便晴天,海洋的桃花也不会特别红,而是红得带点粉白。因为被称之为海洋天桃的**,脆甜带香,而只要是甜的桃子,其花必定不是特别红,那些深红色花的桃树,所结桃子基本上是酸的。小时候,故园有几棵桃树,沁甜的水**,那花定是红中带粉白的,反之,深红色的桃花结出来的桃子必然带酸,有的还特别酸。当然,我这样说,没有去查找资料,也没有刻意积累数据作对比,只不过是一种生活经验的判断而已。
我明白朋友的意思,这是邀请我在桃花盛开时节,去海洋看看走走。然而,远隔万水千山,我只能回一句:“桃红李白油菜花黄。万紫千红,春风化雨,春意盎然,美丽家园我的海洋。”写的时候脑海里回响着一种旋律,这句姑且作为待创作的歌词先放着吧。多年前我写过一首歌词《天上海洋》,里面有一句“小平乐的春雨滋润桃花红”,描述的就是春到海洋万亩桃花盛开的意境。与这句歌词相呼应的下句“桐木湾的秋风托出银杏黄”,写的是海洋的另一驰名特产白果。白果学名银杏,也开花,只不过其花不抢眼,显得默默,因此人们只关注其活化石特点和叶与果的药用食用价值。小平乐早些年以反季节蔬菜而闻名,继而以桃树闻名。朋友说近年来由于柑桔产业兴起和市场因素等,海洋的**产业下降了一些。即便这样,也挡不住人们春天去海洋赏桃花,夏秋去海洋采摘天桃的脚步。只不过今年因为疫情影响,小平乐的桃花应该是孤芳自赏居多了。不管有没有赏花人,花到开期自然开放。这是它们的生命表现,与人类的情感无关。
海洋每年有两个*牵头举办的节:秋天的银杏节和春天的桃花节。以桃花为节,恭城早于海洋,以行政区划而言,恭城大于海洋。与海洋小平乐的桃花一样,恭城桃花节的主办地,大岭山上的桃花多半也是孤芳自赏了。大岭山的桃花我也没有身临其境,每次都因为种种原因错过。有一年去嘉会和龙虎关,谈及大岭山桃花,还即席口占山歌一首:“大岭山上桃花开,妹在树下等哥来。桃花一年开一次,妹妹心花时时开。”
年轻时去过好多次海洋,看《水经注》提到海阳山,看湘漓二水之源石碑,看明心寺,看古银杏树。后来则只是路过多次,从来不曾走进小平乐和桐木湾这些地方,去深入了解认识海洋。给我发微信的那位朋友,也是因为一首朗诵诗而他人介绍的,联系好多次了,一直未谋面。本来打算今年去海洋看桃花的,看来又得失约了。那就待来年吧,年复一年,花开花落,有心赏花不怕晚。最近常看到这句话:“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在某个市级作家群里还看到讨论这句话有不有语法逻辑毛病。依我看,这句话语法逻辑毛病倒是没有,只是用漂亮的形式说了一句废话而已。斗转星移,时序代谢,冬去春来,这都是一种自然规律。四季花开也无非如此,错过今年,那就静待明年,不必忧郁,不必叹息。
3、弘扬中华美德播种文明之花作文1200字应用文初二作文
学校近来开展了一系列有关文明礼仪的活动,进行了大力宣传。学校的垃圾倒是少了,校园变得干干净净的,可是,同学们对于“文明礼仪”的理解似乎还不到位,学校里还存在学生出口成脏的现象,作为祖国新一代的接班人,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我们中学生应该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讲文明,懂礼貌。
那么,什么是文明礼仪呢?文明是指人类进步状态,我们今天所表现出来的文明,也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说到“礼仪”,这就要上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了。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中社会意识观念;“仪”则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顾名思义,“礼”便是礼法,“仪”便是仪表、仪式。中国古代的礼仪具有*社会的风气,如臣子向君王行三跪九叩之礼,下属向领导行跪拜之礼,平民向当官的行跪拜之礼……后人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流传下来,再加上各种适应现代化都市所需要的礼节,形成了现代文明。尊老爱幼,尊师敬长,遵纪守法……这些都是文明礼仪的表现。
也许有人会说“现代化都市的建设那么先进,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好,社会的发展靠的是国家实力,还讲什么文明?”那他可就大错特错了,我们为什么要讲文明呢?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更是城市的脸面,更是国家的脸面。大到国家关系,小到自己的人际交往,哪一样不需要文明礼仪?作为不同的社会身份,讲文明却是必要的。学生讲文明,有利于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父母讲文明,有利于家庭的和谐以及对后代的教育;领导讲文明,有利于给下属做出榜样。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文明。
中华民族讲文明,懂礼仪的传统美德一直以来被国人大力推崇。试问从古至今,哪个圣人是粗暴无礼,出口成脏的?孔融九岁让梨,知礼让兄长。后生程门立雪,知尊敬师长。*卧冰求鲤,知孝顺长辈。不论名人与否,他们的故事得以流传千古,是因为文明礼仪的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十大元帅之一的陈毅,不辞劳苦,亲自为老母洗衣;伟大的**家列宁身上同样具有这些重要的品质。有一次,列宁**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
由此可见,文明礼仪是一个人一生中必不可少的品质。
我们要如何做到讲文明,懂礼仪呢?对每个人来说,要增强文明意识,提高自身素质,共建和谐社会。讲小一点,从我们学生的角度出发,我们要做到的就是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关爱同学,不乱骂脏话,不打架,友好的与人相处,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做到这些,那么,我们的学校也会变得越来越好,老师也就少些烦恼了。
“文明礼仪”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我们要牢记文明礼仪规范,时时做到“讲文明,懂礼仪。”让文明之花处处开遍。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4、春风十里寻花路优秀散文
这春暖花开的季节,到处是繁花嫩叶。在南方,见多了桃红柳绿,却不敌家乡的黄花情。
当眼前突现波浪一样金灿灿的黄花风铃时,你的幻觉这不是在粤西的春天而是在川西的秋天?但这如梦似幻的秋色却真实发生在广东廉江的九州江畔。这里,风光旖旎的龙湖村是罗州古城的发祥地,试想,这么历史悠久的地方,怎能没有优美的景色衬托?
早春三月,沿途路边的树叶早早绽开了嫩绿,乍暖还寒的春天,沉睡了一冬的花木已渐渐苏醒,野外赏花,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途,摆脱如潮的人流,置身空旷山野间,去静守着一场鲜花的盛宴。
站在罗湖村松木岭巅,眼前的黄花风铃,似一条金色的游龙蜿蜒在天地间,屏住呼吸,静观这一场旑旎的绝美。红白相间的紫荆花与黄花烂漫缱绻在山腰,置身这醉美花海中,是一地的静美。
徜徉于黄花风铃的树林里,那一袭耀眼的黄色,就那么张扬于天地间, 风吹过,黄花纷飞,层层叠叠的落叶与落花铺满地下。衬托这凄美景致的,是漫山在蝶舞翩跹中的紫荆花丛,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记起那句“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我当然不是孤影自怜的林黛玉,不会孤芳自赏,而是快乐的赏花人。
喜欢黄花风铃的艳丽,虽然是春花,没有绚烂的夏花持久,但只有短短十多天的花期也努力盛开,不管风吹雨打,就是落花为泥也维持那瞬间的灿烂。
来去匆匆,人生也匆匆,繁华过后始终如烟花般落尽,在岁月里坚守自己的初心,如这独特的黄花风铃,活成一道独特的风景,人生才不会有遗憾。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288h.cn/articles/2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