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入蜀》全诗解析

发布时间: 2025-07-10 14:38:54

《送友人入蜀》全诗解析

李 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作者简介】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盛唐时期最有名的大诗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雄奇豪放,飘逸不群,想像丰富,流转自然,音韵和美,体格多变。

【字句浅释】

解题:此诗以描绘蜀道山川的奇美而著称,是天宝二年(公元743年)李白在长安送朋友到四川时所写的送别兼抒情诗。

见说:唐代俗语,即“听说”。

蚕丛:蜀国的开国君王。

蚕丛路:代称入蜀的道路。

山从人面起:人在栈道上走时,紧靠峭壁,山崖好像从人的脸侧突兀而起。

云傍马头生:云气依傍著马头而上升翻腾。

芳树:开著香花的树木。

秦栈:由秦(今陕西省)入蜀的栈道。

春流:春江水涨,江水奔流。或指流经成都的郫江、流江。

蜀城:指成都,也可泛指蜀中城市。

升沉:进退升沉,即人在世间的遭遇和命运。

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卖卜为生。

听说从这里去蜀国的道路,崎岖艰险自来就不易通行。

山崖从人的脸旁突兀而起,云气依傍著马头上升翻腾。

花树笼罩从秦入川的栈道,春江碧水绕流蜀地的都城。

你的进退升沉都命中已定,用不著去询问善卜的君平。

【言外之意】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送别友人时亲切叮嘱:蜀道难行。以平缓语调说出,似好友间娓娓而谈。真挚而恳切。“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山崖从紧靠脸的地方向上直冲云端;骑著马好像在腾云驾雾。“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栈道一边悬空、一边靠峭壁,道旁没有树木。山上的花树向下笼罩著栈道。春江奔流,环绕都市,山水互相映衬,风光旖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李白知道朋友是入川去追求功名富贵的,因而临别意味深长的告诫他:个人的官爵地位是命中的安排、早有定局,用不著去问象严君平那样的善於卜卦的人。用君平卖卜的典故,婉转的启悟朋友不要过份沉迷於利禄之中。言语间深情凝聚、循循善诱,语短而情长。

此诗风格俊逸而清新,前人推为“五律正宗”。对仗两联,精工严整、富於变化。“且工丽中别有一种英爽之气,溢出行墨之外”。

拓展阅读

1、《清平乐》李清照原文赏、在线翻译词大

这是一首典型的赏梅词作,借不同时期的赏梅感爱写出了词的心路历程:少年的欢乐,中年的幽怨,晚年的沧落,在词中都约略可见。词意含蓄蕴藉,感情悲切哀婉,以赏梅寄寓自己的今苦之感和永国之忧,感慨深沉。

上阕回忆往昔赏梅生活,分为两层。“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这两句抓住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生动地再现了词早年赏梅的情景和兴致,表现出少女的纯真 、欢乐和闲适。她早年写下的咏梅词《渔家傲》中有句云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可作为“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的注脚。接下来“挼尽梅花无好意 ,赢得满衣清泪”两句,心绪显然不同,虽然梅枝在手,却无好心情去赏玩,只是漫不经心地揉搓着。赏梅原本为的是排遣心头的忧伤,可是本来心情就不好,到头来不仅忧伤没有消除,反倒触景生情,激起更深的伤感,落得个“满衣清泪 ”。花还是昔日的花,然而花相似,不同,物是非,怎不使伤心落泪呢?李清照婚后,夫妻志同道合、伉俩相得,生活美满幸福。但是,时常发生的短暂离别使她识尽离愁别苦。在婚后六、七年的时间里,李赵两家相继罹祸,紧接着就开始了长期的“屏居乡里”的生活。生活的坎坷使她屡处忧患,饱尝世的艰辛。当年那种赏梅的雅兴大减。这两句写的就是词婚后的这段生活,表现的是一种百无聊赖、忧伤怨恨的情绪。

上阕四句回忆了作者两个生活阶段赏梅时的又一不同情景和心情。

下阕以“今年”两字领起,同上阕的“年年”相对 。往年是“常插梅花醉”;即使是“挼尽梅花无好意”的时候,也多半为的是离别相思。眼前却截然不同了,“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这里面包含着几多辛酸和哀愁。词南渡后,特别是丈夫去世后更是颠沛流离,沦落漂零。生活的折磨使词很快变得憔悴苍老,头发稀疏,两鬓花白。如今虽然赏梅季节又到,可是哪里还有心思去插梅呢?而且看来晚上要刮大风,将难以晴夜赏梅了。而且一夜风霜,明朝梅花就要凋零败落,即使想看也看不成了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一句还寄托着词对国事的忧怀。这里的“风势”既是自然的“风势”也是*的“风势”,即“国势”,寄寓着作者为国势衰颓而担忧的心绪 。“梅花”以比美好事物,“难看梅花”,则是指国家的遭难 ,而且颇有经受不住之势。在这种情况下 ,她哪里还有赏梅的闲情逸致呢!身世之苦、国家之难揉合在一起,词的思想境界为之升华。这首词依次描写作者在少年、中年和晚年三个不同的生活阶段中赏梅的不同情致 :少年时赏梅醉酒、中年时对梅重泪和晚年时无心赏梅 ,运用对比手法,物态事双关,表现出词生活的巨变,着重写作者晚漂零凄之境和国破家亡之悲,真切感。 911cha.com

2、《清平乐》晏殊原文赏、在线翻译词大

①金风:秋风。

②绿酒:美酒。

③紫薇朱槿:两种花卉。花色艳丽。

金风梧桐,小窗醉,斜阳残花,双燕欲归。这首小词通过对秋景的着意描绘,委

婉含蓄地抒发了的清寂之思。

犹如微风之拂轻尘,晓荷之扇幽香。词于平易之境,抒闲适之情。清新雅洁,饶

有韵致。

【集评】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纯写秋末景色,惟结句略含清寂之思,情味于言外

求之,宋初之高格也。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以景纬情,妙在不着意为之,而自然温婉。“金风”

两句,写节候景物。“绿酒”两句,写醉卧情事。“紫薇”两句,紧承上片,写醒来景

象。庭院萧条,秋花都残,痴望斜阳映阑,亦无聊之极。“双燕”两句,既惜燕归,又

独,语不说尽,而韵特胜。

--------------------------------

此词与作者的《浣溪沙·小阁重帘有燕过》都突出反映了晏殊词的闲雅风格和富贵气象。作者以精细的笔触,描写细细的秋风、衰残的紫薇、木槿、斜阳照耀下的庭院等意象,通过主公在精致的小轩窗下目睹双燕归去、感到银屏微寒这一情景,营造了一种冷清索寞的意境,在这一意境中抒发了词淡淡的忧伤。

起首二句在写景中点明时间 ,渲染环境。金风,即秋风。《文选》张协《杂》“金风扇素节 ”中,李善注曰 :“西方为秋而主金,故秋风曰金风也。”

此时庭院内是西风落叶 ,画堂中的词因饮了绿酒,一会儿便醉眠了。用笔轻灵,色调淡雅,语气仿佛在与一位娓娓而谈。其中两组叠字,首尾相接,音律谐婉。以“细细”状金风,就没有秋风惯有的那种萧飒之感,而显得平静、悠闲。“叶叶”这两个名词连用,展开一片片叶子飘落的景象,并使感到很有次序 、很有节奏。向来写梧桐经秋都是较为凄厉的,如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煜《乌夜啼》:“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经过一代又一代词的染笔,以至于使一听到秋风吹拂梧桐,就产生凄凉况味。而象晏殊写得如此平淡幽细的,却极为少见。下面“绿酒”一句,因为用了“初 ”字和“易”字,就觉得他的酒量不大,浅尝辄醉,也是淡淡的一笔。然后词才用了较重的笔墨:“一枕小窗浓睡。”

“绿酒”句点出“浓睡”的原因,是陪笔,“一枕”句才是此片的主意。小饮何以“ 易醉 ”?浅醉何得“浓睡 ”?原来词有一点淡淡闲愁,有愁故易醉,愁浅故睡浓。

下片则是写次日薄暮酒醒时的感觉。词一觉就睡了整整一个昼夜,睡极浓矣。浓睡中无愁无忧,酒醒后是什么样的情绪,他没有言明,只是通过他眼中所见的景象,折射出心情之悠闲,神态之慵怠,而在结句中却仍反映出一点淡淡的哀愁 。紫薇 ,夏季开花 ;朱槿,夏秋间吐艳。上片说金风吹得梧桐叶坠,显然是秋天了,所以词从小窗望出去,这两种花都已凋残。值得注意的是:上片的梧桐叶坠,为耳中所闻;下片的两种花残,乃眼中所见。词正是通过对周围事物的细微感觉,来表现他此际的情怀。“斜阳却照阑干 ”,紧承前句 ,描写静景。晏殊在另一首《踏莎行》中云:“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词境相似。

日暮了 ,斜阳正照着阑干 ,正是“双燕欲归时节”。此意平平说来,似不相干语、没要紧语,但实际上,却用这样的语言来调和气氛,缓冲节奏,烘托情感。吴衡照《莲子居词话》云:“言情之词,必借景色映托,乃具深婉流美之感。”“燕子欲归”,乃系景语,它对下句“银屏昨夜微寒”,正好起了一个铺垫和烘托的作用。双双紫燕即将归巢了,这个景象便兴起词独居无聊之感,于是他想到昨夜酒醉后原是一个在独宿。一种凄凉意绪、淡漠愁情,不禁流于言外。但他不用“枕寒”、“衾寒”那些用熟了的字面 ,偏偏说屏风有些微寒。寓情于景,含蓄蕴藉,令低徊不尽。

这首词的特点是风调闲雅,气象华贵,二者本有些矛盾,但词却把它统一起来,形成表现自己个性的特殊风格。晏殊以相位之尊,间为小歌词,得花间遗韵。刘攽《 中山话 》说:“无献尤喜冯延巳歌词,其所自作,亦不减延巳乐府。”也就是说他的词风酷似冯延巳。但从这首词来看,它的闲雅风调虽似冯词,而其华贵气象倒有点象温庭筠的作品。不过温词的华贵,大都表现在词藻上的镂金错采,故王国维以“画屏金鹧鸪”状其词风。晏词的华贵却不专主形貌,而在于精神。“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惟说其气象 ,若‘ 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之类是也 。”(见吴处厚《 青箱杂记》)这首词中所写的风,正与上举两例相似。它所塑造的形象,借用晁补之评论其子晏几道词的说话,一看就知道“不是三家村中”,而是一个雍容闲雅的士大夫。 911cha.com

3、禅仪上归天台》原文 赏

三百六旬尘浩浩,万八千丈云飘飘。

手提飞锡绝江去,独饮古涧长生瓢。

乳彪呼风小儿语,老鹤玩月仙舞。

空林桂落招不来,冰歇岩头断前路。

“天台”,指天台山,在浙江省天台县之西,是仙霞岭脉之东支。和天姥山一样,天台山是浙江名山。山势高大,西南接括苍、雁荡,西北接四明、金华,蜿蜒东海之滨。《大明一统志》说:“天台山在天台县西一百一十里。道书是山上应台星,超然秀出,有八重视之如一帆。高一万八千丈,周回八百里。”隋智者大师依此山而开辟一宗,名为天台宗,影响极大。天台山,是佛国圣地之一。这是一首咏别。“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 《别赋》),自古以来,别之作,多抒发缠绵悱恻之情,词意凄切,委婉含蓄。这首《仪上归天台》,写别情而出以超脱,别具一格。

开头二句,“三百六旬尘浩浩,万八千丈云飘飘。”写天台山景象,交代僧归去地点。“三百六旬”,360天,指一年。“尘浩浩”,风尘浩浩。“万八千丈”,写天台山之高,从李白的“天台四万八千丈”脱化而来。天台山高大险峻,云缭雾绕,气势不凡。“浩浩”、“飘飘”,叠词连用,突出景物多、大之程度。只此两句,便给定下高昂的基调,给一种突兀美的感受,同时又为下文做了铺垫。“手提飞锡绝江去,独饮古涧长生瓢。”写僧超脱高绝的风范。“锡”,锡杖,僧出游常用之物。“瓢”,剖葫芦做成的舀水器。“提”,给力大无穷的感觉。“飞锡”,写出了僧走路时大步流星、踏遍湖山的姿态,“绝江去”的 “绝”,又给一种急流横渡、气慨豪宕的感觉,一种阳刚之美。“独饮”说明仅此一,“古涧”,说明溪水常流,年代久远; 而以 “长生”名瓢,则表明作者对僧的赞颂、对佛陀的礼拜。常饮清甜可口的山泉水,或许真的会使“长生”不老。这两句活画出仪上超凡、脱俗的高大形象,可谓形神兼备。后四句,描写天台山景象,有实有虚,境界更为阔大。想象高僧常住在这远离尘世的深山之中,饮甘露,餐野果,侣乳彪,偶老鹤,潇洒之至。乳彪呼风,老鹤玩月,亦实亦虚,耐寻味。事实上,彪、鹤,皆是通灵之物,极富生命力,仪上自由自在的僧家风范,也由此表现出来。结尾两句“空林桂落招不来,冰歇岩头断前路。”提空化去,似结未结,给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宛如禅宗公案,启迪思。“桂”、“冰”与“云”、“涧”一样圣洁,无半点杂质,暗喻仪上净洁的心灵,表现了作者对仪上的无限崇拜之情。

袁桷不愧是元名家。这首境界开阔,意象空濛,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读后给一种奋发向上的感受。

点击查看更多《送友人入蜀》全诗解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288h.cn/articles/2063.html

← 返回首页